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析与今后作战方针; 我都同意。朝鲜战争更加困难、残
酷。正如你所提到的: 在这长期的战争中; 如何争取较短
时间内战胜敌人? 对这一点的分析我是完全同意的。当
然; 在朝鲜延长军事行动; 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均对我
不利。朝鲜问题; 决不能预测和平解决; 亦不能在‘ 三八
线’上结束战争。根据以上情况; 我之军事行动; 我意不
必延长。
你看;“准备长期; 争取短期”; 他认准的是那个“短”字!
来信还提出八项建议; 主要内容是在6 月下旬对敌再次发动
大规模攻势的各种准备措施。
这股子要完成民族统一大业的执著精神的确让人肃然起敬!
6 月3 日; 毛泽东、周恩来与金日成在北京举行会谈。
不知道用了什么招法; 没发脾气也没吵嘴; 反正最后毛、周二
人说服了金日成; 最后确定: 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双管齐下; 一方
面同敌人举行和平谈判; 争取以三八线为界实行停战撤军; 另一方
面以坚决的军事行动粉碎敌人的任何进攻; 以配合谈判的顺利进
行。为此; 中共中央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确定了“ 充分准备持久作战
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总方针; 在军事上也确定了“持久作战;
692
开
国
第
一
战
积极防御”的方针。
斯大林也对这个方针表示支持。
美国也修正了自己的目标函数; 而且比中朝方面还早。
他们早就打得很勉为其难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联合国军”依靠战场上现有军事力量;是
无论如何也打不回鸭绿江边了。虽然有空中保护伞;“ 联合国军”
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后勤补给问题; 北朝鲜地形崎岖; 公路和铁路都
被“联合国军”的炸弹、炮弹摧毁破坏了; 不便于高度机械化的“ 联
合国军”部队行动;“ 联合国军”越向北推进; 离釜山和仁川的补给
基地就越远; 补给也就越困难; 相反; 中国军队的补给也就越容易。
“联合国军”的装备现代化程度很高; 对后勤补给的需求量也更大;
依赖程度也更高。美国在朝鲜打了一年; 已经付出了近10 万的人
员伤亡代价; 运往朝鲜的军事装备达1500 万吨; 直接战费100 多亿
美元; 这几项都比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年的消耗多一倍。
而且由于这场战争; 美国1950 年7 月1 日至1951 年6 月30
日会计年度的军费在420 亿美元的预算拨款以外; 又特别补充拨
款64。6 亿美元; 1951 年7 月1 日至1952 年6 月30 日会计年度的
军费预算增加到600 亿美元。
这个巨大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引起美国纳税人的强烈不满: 为
了一个跟美国人生活毫无关系的遥远东方弹丸小国; 竟然要付出
如此巨大款额的银子; 还加上那么多美国青年的鲜血和生命。
而且还不知道这战争什么时候是个完。
这合众国政府是不是有毛病?
兵员也成问题。
虽然战争爆发后; 美国武装部队总兵力从150 万增加到了330
万; 但因为其战线遍布世界; 仍然不敷使用。1951 年5 月; 美国已
有6 个陆军师、一个空降团和一个海军陆战队师在朝鲜境内作战;
占当时陆军全部18 个师又18 个团的1??3 ; 另在日本部署了两个师
693
第二十九章
投石问路
杜鲁门摇橄榄枝
顶天立地
洪学智当粮草官
又一个团; 欧洲部署了4 个师; 国内就只有6 个师了。
陆军参谋长劳顿?柯林斯上将叫苦说: 为了把在朝鲜作战的美
军“ 补充到接近作战的员额; 必须实际上调光国内的正规军; 但是
连这样做都不够; 还不得不动员后备部队”。
海、空军也无法向朝鲜机动部队了。
再打; 就只有动用欧洲的兵力了。
这无异于是要杜鲁门拱手将欧洲捧给斯大林。
借八个胆子给杜鲁门; 他也不敢败这个家。
美国的伙伴们也不齐心。
甭说别人; 英法就看出这是一场没有取胜希望的战争; 虽然出
了兵; 但始终别别扭扭跟美国尿不到一个壶里; 一直担心被麦克阿
瑟那老家伙给拖进一场扩大了的战争。现在麦克阿瑟下岗了; 他
们也鼓噪得更厉害了; 都异常强烈地反对扩大战争。
英国陆军大臣4 月30 日在谈到朝鲜战争时说:
“英国政府正通过新任外交大臣莫里逊坚决地———我也可以
说是不顾一切地———设法阻止战争的扩大。”
“ 联合国的盟友在开始时支持联合国在朝鲜采取行动的决心;
正在消失。”
美国陆军参谋长劳顿?柯林斯将军颇有点无奈地说。
最让美国人头痛的是: 这仗打得本末倒置。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美国一直把欧洲作为其同共产主义
进行斗争的全球战略重点; 并把苏联作为其主要对手; 因为欧洲有
美国最主要的盟国英国和法国; 欧洲具有可供美国利用的雄厚的
工业基础、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许多重要的军事基地; 还有靠近欧洲
的中东廉价石油。而苏联是当时共产主义势力的主要代表; 惟一
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美国在世界上抗衡的国家; 并且其
地理位置就在欧洲。
可现在呢; 还没跟苏联沾边; 就跟中国军队打得难分难解。
合众国的军事力量在朝鲜大量消耗; 而苏联则养精蓄锐坐山
694
开
国
第
一
战
观虎斗; 长此以往; 欧洲还不早晚让北极熊给盘了去? 美国参谋长
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五星上将早在麦克阿瑟下岗不久
的5 月间就曾经点筋动脉地断言:
“ 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 会把我们卷入一个错误的地方、
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中。”
倒不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当家人当时就认识到介入朝鲜战争是
一个错误; 要那样他们就太纯洁无瑕了。他们担心的是一旦将战
争扩大到中国去; 会引起他们难以承受的严重后果。这个消息; 也
证实了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在决策出兵时力争把战争控制在朝
鲜境内的预想是非常正确的。
比起家里没有多少坛坛罐罐的中国人; 美国人顾虑要多得多!
他们并不想打一场世界战争。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收场。
双方在“ 以妥协方式结束战争”的认识上越走越近。
这场战争; 也就注定要走进“局部战争”这条胡同。
对双方来说; 这才是一条有出口的活胡同。
为走通这条胡同; 聪明的美国人想了很多办法。
第一招是一推六二五———不是有个现成的替罪羊麦克阿瑟
吗?
就在中国军队发起春季攻势的同时; 美国国会也吵吵得热火
朝天; 吵吵的主题还是美国在朝鲜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吵吵的由头则是5 月3 日至6 月25 日由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
委员会联合主持的“ 大批判”———“ 麦克阿瑟听证会”。
妙就妙在麦帅始终坚持他那个以军事手段彻底解决朝鲜问题
的主张; 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 以海军封锁中国海岸; 加强经济禁
运; 以空军轰炸中国的机场、车站和工业基地; 让蒋介石进行反攻
大陆的活动等等。
这不是上赶着给白宫和五角大楼当一个现成的靶子吗?
先后被调查作证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国防部长
695
第二十九章
投石问路
杜鲁门摇橄榄枝
顶天立地
洪学智当粮草官
马歇尔、国务卿艾奇逊、陆军参谋长柯林斯、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海
军作战部长谢尔曼这些大员们当然也就不会客气了。
你想这伙子人能把麦克阿瑟给说出个什么好来?
布雷德利在5 月15 日作证时说: 赤色中国不是一个足以谋求
世界霸权的强盛国家; 如果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 参谋长联
席会议认为; 这一战略将使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 同错
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艾奇逊干脆把所有的责任都一古脑的全推到麦克阿瑟身上: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北进的责任全在麦克阿瑟身上;“ 联合国
军”司令部的战争目的和联合国长远的政治目的二者之间的区别
本来是很明确的; 都是让麦克阿瑟的能言善辩给弄糊涂了; 当时;
这位将军置杜鲁门总统的命令于不顾; 一再发表言论和采取行动。
总而言之; 都是麦克阿瑟那老家伙把事情给搞坏了。
看出来没有? 骂别人的时候也给自己垫了个台阶。
第二招是二一添作五———把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分开。
在麦克阿瑟听证会的同时;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5 月2 日至
5 月16 日开会; 系统地讨论了美国微软公司在朝鲜的政策; 并作出
决定“; 将政治目的(建立统一的、独立的、民主的朝鲜)和军事目的
( 击退侵略并按停战协定结束敌对行为)区分开来。”
而在此之前的5 月1 日; 经杜鲁门总统批准; 参谋长联席会议
给李奇微发布了一个命令;“这份命令与以前的命令的主要不同之
点在于; 自联合国部队进入朝鲜以来; 其推进界限一直划在鸭绿江
一线; 而在这份命令中; 参谋长联席会议把这个界限限制在‘ 堪萨
斯———怀俄明’线; 规定任何超出这条线的大规模推进行动; 都要
事先得到它的批准。”
5 月31 日; 根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决定; 对5 月1 日的命令稍
加修改后又重新发给了李奇微:
作为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 你要始终以你的部队安
696
开
国
第
一
战
危为重; 迫使在朝鲜境内及其附近水域作战的北朝鲜军
队和中共军队在人员和物资上付出重大牺牲; 至少完成
下列几项任务; 而为解决朝鲜冲突创造有利条件:
A。 缔结合理的停战协定; 终止敌对行动。
B。 在适于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卫的北部边界线以南地
区; 建立领导整个朝鲜的大韩民国政权; 而这条边界线不
得划在三八线以南。
C。 为分阶段从朝鲜撤出所有非朝鲜籍武装部队作好
准备。
D。 强化南朝鲜武装力量; 使之足以阻止和击退北朝
鲜的再次侵略。
至此; 美国放弃了“统一全朝鲜”的战略企图。
“联合国军”也转入战略防御; 改取“ 通过强有力的巡逻和局部
进攻来保持主动”的作战方针。
第三招是七弯八拐多渠道递话。
就在给李奇微下达正式命令的同一天; 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
逊派曾任驻苏联大使而现在政府中没有正式职务的乔治?凯南以
私人身份单独会见了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雅科夫?马立克。拐弯
抹角羞羞答答地表达了美国在朝鲜谋求谈判的愿望。凯南表示:
“美国准备在联合国或任何一个委员会; 或是以其他方式与中国共
产党人会面; 讨论结束朝鲜战争问题。”
6 月1 日; 美国又通过联合国秘书长特里格夫?赖伊表达了和
谈的愿望。
5 天后; 马立克再次与凯南会面; 他用精心准备过的外交辞令
告诉凯南:“苏联政府希望和平; 并且希望尽快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但苏联不便参加停火讨论。建议凯南先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代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商谈此事。”
过了两天; 艾奇逊又利用在“麦克阿瑟听证会”作证的机会; 再
697
第二十九章
投石问路
杜鲁门摇橄榄枝
顶天立地
洪学智当粮草官
次表示了美国愿意沿三八线地带谋求停火。紧接着还通过各种渠
道向中朝方发出和谈试探———据说在苦觅久寻之际还曾想走走裙
带关系; 通过江青的一个远亲递话过来; 幻想由此建立一个更直接
可靠的渠道。
可惜没什么结果———新中国不兴这个。
他们给新中国领导人传递了这样一个意思: 美苏有可能打一
场大仗; 这样就会牵连到中国并葬送掉中国一个世纪以来所期望
的局面。18 个月后; 美国的兵力将要达到满员。美国政府的官方
意见是想有一个合理与和平的解决; 并且只要中国领导人“ 恢复了
理智”就可以随时这样做。在中国打了这么久以后; 美国公众并不
怎么敌视中国。报纸、广播也没有侮辱中国人。对美国人民来说
打一场不动感情、没有仇恨的战争是一种新的现象。如果中国能
跟美国讲和; 是在跟一个朋友达成妥协而不是在跟敌人讲和; ??
云云。
笔者键击至此不由忍俊不禁。
美国大佬真够煞费苦心的了; 到这份儿上了还胡萝卜加大棒
瞎咧咧什么呀? 直接说想跟中国人坐在一条板凳上谈判不就得
啦! 哪来那么多喋喋不休的废话?
人家美利坚合众国要面子!
“ 我们就像一群猎狗那样四处去寻找线索。”
多年后; 艾奇逊在回忆录中自嘲。
6 月23 日; 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雅可夫?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部
举办的“ 和平的代价”广播节目中发表演说:
维护和平的事业是可能的; 朝鲜的武装冲突目前最尖锐的问
题也是能够解决的。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各方有和平解决朝
鲜问题的意愿; 苏联人民认为; 第一个步骤是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
火与休战; 而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美国人听到了马立克演讲; 先还疑疑惑惑不敢相信。
美国国务院在当晚就通过发布新闻对马立克的演讲作出了反
698
开
国
第
一
战
应:
马立克先生的语气再次使人怀疑这是否是单纯的宣传; 假如
这并非单纯的宣传; 那么讨论终止冲突的办法是现成的。
这是在核对事实。
两天后的6 月25 日;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
中国人民完全支持马立克的建议; 并愿为其实现而
努力。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反侵略战争; 其目的就
在于求得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美国人喜出望外; 他们终于听到了他们想要听到的。
当天; 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在发表美国政策演说时称:
“ 我们愿意参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当天; 彭德怀主持召开了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
会议上; 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持久作战
和与敌人举行停战谈判的方针和各项决定。遵照毛泽东的指示;
志愿军党委对于如何实行持久作战的方针; 确定了五项原则:
一、关于作战地区。在敌军正面不增兵、侧后不登陆
的情况下; 必须坚持三八线和38。5 度线。
二、关于兵力使用安排。根据作战需要和补给能力;
除特种兵外; 以18 个军分为两批轮番作战; 第一线部署9
个军于正面作战; 第二线9 个军分别置于东西海岸及机
动地区担任海岸防御和执行机动任务; 另以两个军位于
中国东北地区作为总预备队。第一、第二线部队每两三
个月轮番一次; 在朝鲜作战一年以上的部队; 因伤亡大、
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战斗力者; 视情况可调回国内; 另以新
的部队替换。以“轮番和换班相结合”的方法; 坚持持久
作战。
699
第二十九章
投石问路
杜鲁门摇橄榄枝
顶天立地
洪学智当粮草官
三、关于作战方式。采取“运动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
拉锯战形式; 也即是积极防御与短促突击的作战方式。”
四、关于歼敌原则。采取“零敲牛皮糖”的方式。
五、关于战役前伸的最远目标。打到三八线为止; 不
要超过南汉江、昭阳江而增加自己的困难; 并要稳步前
进; 一次攻不下来作两次攻; 进一步巩固起来准备好了再
攻; 一次不打远了。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中国人民志愿军实施了重大战略转变。
6 月1 日; 为加强志愿军领导力量; 中央军委任命陈赓为志愿
军第二副司令员; 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不久又任命甘泗淇为
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杜平为政治部副主任。
6 月19 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在司令员杨成武、副政
治委员张南生率领下; 由安东、长甸河口入朝。
杨成武此人不必多说。
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年轻的政治委员杨成武; 让“名将之花凋
谢在太行山上”的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 扫荡了大清河北、扫荡了
清风店、扫荡了保定府、又扫荡了石家庄的华北三兵团司令员杨成
武; 后来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又被林彪折腾成“ 杨余
傅”之首的杨成武。
40 岁以上的中国人谁个不知哪个不晓?
被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称为“ 白袍小将”的杨成武后来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上将军; 文章写得漂亮; 仗也打得有水平。是
聂荣臻聂老总手下的一员爱将。连那个仗打得极有气魄对谁也不
服的黄永胜; 当年也又羡慕又嫉妒地说:
“一分区行; 杨成武又能写又能打; 一分区是他说了算! 我们
三分区不行; 我们三分区是政委王平说了算!”
这位说了算的王平后来和杨勇搭档; 是志愿军最后一任政治
委员; 1955 年衔授上将; 也是一个又能打又能写的厉害角色。
700
开
国
第
一
战
副政治委员张南生也是一位从万里长征中走过来的长征老战
士; 抗战时在陈赓的第三八六旅当过第七七一团政治委员。
第二十兵团辖第六十七军、第六十八军。
第六十七军的前身是1945 年10 月由冀察军区机关和地方主
力团组成的冀察纵队; 资格并不太老。但这些地方主力团却都是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