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的英雄,怕只怕,绝大部分的老板是做不成朱元璋只能做个李自成,到头来是功败垂成。因为现代商业社会讲究是法治,崇尚的是理性和民主的理念。按照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将来的企业经营者如果没有那种务实和科学的精神,等待的结果只能是陷入困境,走向死亡。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说,“对于想做或已经做君主的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的正确。”不管你采用什么手段,“都会被认为是光明的,而且会受到人民的称颂”。深喑此道的拿破仑就说过:“群众只为胜利者欢呼,真理是强权者的宣言”。君主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利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择手段,诸如彻底屏弃道德,施展权术,甚至残暴狡诈、背信弃义,以至玩弄阴谋诡计以及种种卑劣的书段都在所不惜。这种帝王的思维观念明显是与现代商业精神的公开、公正和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
只要国家成了君主的个人私事,那么,这个君主无论怎么英明神武,国家的命运最终都会走向黑暗腐败之中;同样,企业老板只要把企业视为个人私事,无论他怎样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最后都会走向封建帝王专制的企业独裁统治中去。
民营企业家这种专制独裁或强人统治的领导风格。在经营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或在企业的初创时期,这种领导风格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提供进行大刀阔斧进行经营决策的环境,为企业尽早积累原始资本。但是在目前市场成熟的条件下,企业进入成熟、成长期后,企业家需懂得要通过现代管理专家团队的合作来进行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管理。于是,早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就会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障碍。有些民营企业家虽然表面上强调建立团队、鼓励合作,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因为在管理团队时,企业家不知该如何下放权力,往往事必躬亲,依然是个人打天下的做法。一些企业家甚至妄自尊大,目中无人,难与他人合作共事。很多民营企业老总都有一种唯我独尊、刚愎自用的心态,凡事在开会讨论之前,自己脑子里面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所谓开会讨论,更多的是要把自己脑海中已经形成的结论谈出来让大家接受,这才是老板们开会的主要目的。如果不是明确这样想,在潜意识中也必定是这样。如果企业中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老板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愉快,对提意见者产生恶感,接下来的就是考虑如何说服反对者,而不是考虑自己的主张是否存在问题。
太阳神集团内部的诸多高层人士对董事长骆辉有一个一致的看法,那就是骆辉是一个绝对的大独裁者,无论你是谁,一旦朕意已决,无论你有多么充分的理由,到他那里一定是落花流水,一点作用也没有。刚愎自用的骆辉的太阳神而今又安在呢?
九十年代初,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可谓是八面威风、雄极一时,经济收益及政治荣誉均囊入袋中。禹作敏在八十年代初和很多其他民营企业家一样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依*本村的“能人”与城市有关领导和企业结合而快速致富的。这是个人高度集权下的经济改革。办企业的先决条件是有项目,还得有地皮建厂房,更要有资金。这些都得通过党支部书记才能解决。确定谁来办厂就给谁创造条件。禹作敏自己组阁,他向群众说:“各吹各的号,都听我的号;不听我的号,一个也不要。” 他还说过“我用的人,群众选出来的一个也没有。民主选举的可能是老好人,但不一定能产生效益。” 禹作敏用封建帝王的那一套来“统治”大邱庄,在大邱庄他的话就是圣旨,绝对说一不二。大邱庄的百姓,虽然很感激他,但却像敬神灵一样敬他,也像怕魔鬼一样怕他。禹作敏俨然是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到最后竟然公然对抗国家司法机构。这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大邱庄庄主成功之后,不仅自视为而且真正成为了大邱庄无法无天的“皇帝”,甚至庄内违抗“旨意”者被打致死。禹作敏最后也只落得判处无期徒刑、在狱中自杀的下场。
让我们来读几首古代帝王的诗词,看看这些杀气冲天,残暴不堪、令人不寒而栗的帝王是不是和禹作敏类型的民营企业家有几分相似。朱元璋诗曰:杀尽天下百万兵,腰间宝刀血犹腥。李世民诗曰: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洪秀全诗曰:手握乾坤杀伐权。
事实上,民营企业家们身上的缺点绝对不是什么闻所未闻的新东西,而大都是古代君王、政客、国营企业官僚、政府机关官僚不断重复的错误,种种缺失与前者都极为相似,民营企业家们身上的种种毛病同其他所有政治及经济组织的官僚们所犯的毛病大都具有同质性。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死亡。从历史的角度看,由于人的本性是趋利避祸,古代的封建帝王也不例外。几千年漫长的封建时代诞生了成千的皇帝,所谓的明君屈指可数,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君主专制只能是阻碍发展的。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拥有绝对权利的皇帝们仍然习惯于听顺心的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乎,围绕在他身边的谄臣就报喜不报忧,于是乎,皇上的沉浸于一种自我膨胀与自我陶醉之中,满足于宫廷中的宫女们隔江尤唱后庭花的享受,却不知亡国将至。据说花剌子模的皇帝也与胡亥类似,只愿听信使报喜讯,不愿听凶事,凡报喜讯的一律有赏或提升,凡报凶事的一律受罚甚至丢脑袋。这样,皇帝只能听到喜讯了,他以为这一下子国家真的太平了。真是愚蠢之极。
就如同吴思在《潜规则》中所写的一样,凡是有独立人格、有正义感和固定做人原则的忠臣要么也变成谄臣,要么就下台,这就是劣币淘汰良币的清官淘汰规则。从古至今,这个逆向选择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始终就是这么周而复始的逃脱不了黄宗羲定律。
同样的,在民营企业中的很多老板也有古代帝王的种种习惯——爱听好话,讨厌逆耳的反面意见,有主见、有思想、有原则的人最后的下场大都逃脱不了清官淘汰定律的折磨。纯粹的企业经营管理异化成为一种企业政治,上演着一出出类同于整个国家政治的戏剧,这也是中国企业的中国特色。
过分的自卑与过分的自大是一块硬币的正反两面,相互不可分割。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崇拜心理,这与其年轻时期的的生活工作经历有关,他们总认为自己有某种过人之处,总是有一种救世主的心理,总是在心里便把自己看成某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在这种极度的自大之下隐藏着一种极度的自卑,一旦受到某种打击,这种自大的心理将会转变成自卑。这种心理正是没有企业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没有底气的表现。如果有兴趣去调查一下的话,会发现,十个企业家,九个都热中于烧香拜佛。
民营企业家中极少数的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在个人素养上也并不比从田地中走出的农民企业家更高。就拿目前正处于困境之中托普集团来说,其陷入败局的深层原因正在于其掌门人宋如华的失败。在托普帝国冉冉升起的时候,宋如华被鲜花、掌声和吹捧所陶醉,很难听进不同意见。一个资深高层曾经委婉地对其身边的人员某些做法提出意见,被宋当面驳回:“皇帝还要养几个太监解闷取乐呢?”进言者哑口无言。个人的骄傲自满如果仅限于小范围内,危害不大。但是企业高层的骄傲自满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让人遗憾的是,接连的胜利使宋的自信空前膨胀,到2001年,他已经很难听进去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不满意的人,动辄处以“待岗”进行冷冻处理,甚至在公开场合说:“如果是古代,我早就把咔嚓了!”同时做了个利落的砍头手势。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你觉得你有一天会陷入狂想,失去理智吗?”宋如华回答:“不会,你要知道,我是物理学的副教授,我的思维永远都是理性占主导。”这样看来,托普集团的彻底垮台不会是太遥远的事情。
很多民营企业老板有一种权力依赖症,那种支配资源控制全局的感觉很让每个老板都精神高度亢奋,而成为一种“瘾”。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样的权利应该下放,什么样的问题不应该去过问,只要能够想到的管到的他都要事必躬亲。老板们管得太多太细,把精力放在不该他们管的事情上,于是企业的长期规划反而成了真空,无人过问。民营企业老总大部分精力都被一些琐碎的无关大局的小事占用,很多应该管的关系企业根本的大事却根本不去管。《三国演义》中蜀国中后期,诸葛亮是事必躬亲,未能合理授权,结果导致了积劳成疾、过早谢世。我想,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应该不会有诸葛亮的智慧,只但愿民营企业家的权利集中症不要酿成诸葛亮更惨的悲剧。
民营企业老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决策是企业失败最大的祸根,方向性的失误不是下属人员*努力和能力所能弥补的。奇怪的是,很多民营企业老板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企业之所以无法壮大,问题多多,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自己而是下属太没用,自己的战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只要能够请来高手,就可以使自己的很多想法落实。事实上,而是老板本人,正是老板的思想观念造成了目前的混乱。要消除老板的种种错误做法,让公司就走上正轨的想法,就好比让皇帝造自己的反一样,让总统革自己的命一样的困难。
很多老板在若干年前在什么地方、*什么项目、以什么方式赚到了钱,若干年后还以为在相同的地方、*相同的项目、以同样的方式还可以赚到钱,孰不知早已时过境迁了。由于民营企业家对现代企业经营的知识知之甚少,总是认为求大财就一定要冒大险,张口闭口就是“富贵险中求”。最后,利润反而并不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来不及考虑诸如市场环境、管理规律等问题,满脑子只有利润,全面展开攻势,结果发现自己的资产是越做越少。
至今人们仍然无法忘记1996年那条举国震惊的新闻:继上年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央视“标王”之后,秦池酒厂又以3。2亿元的“天价”连任。尽管当时的秦池声称,3。2亿的广告投入是经过严格的分析测算得出的,残酷的事实却直接证明了秦池巨额广告投入行为的非理性,秦池从此淡出江湖,至今难以东山再起。企业家应该有气节和激情,然而创办和经营企业,终究不是为了显示“人为一口气”的匹夫之勇。
民营企业家的人格特征是:天真的幻想狂、炽烈燃烧着的成功欲、孤注一掷的赌徒性格。其中最最缺乏的就是一种理性思维、一种逻辑思想、一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处事方法。
民营企业家血液中确实有冒险成分,但是赌性太重,往往会失去理智,以至于事情的发展偏离了初衷。企业经营中,非理性的、好勇斗狠的例子屡见不鲜:连锁店狂热扩张,扬言5年万家;竞争对手开了20家店,我就一定要30家,竞争对手年薪50万聘贤,我就月薪5万招募顾问;甚至出现你鸡蛋每斤一角,我鲜鱼一角两斤的降价闹剧。最终的结果是双方疲于应付,企业从“外伤”到“内伤”,伤了元气,资产、资本结构严重失衡直至企业最终倒闭。
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薄弱的思想都是一个潜在的危害。但即使老板意识到自己前路的坎坷和企业潜在的危机,有改变自己企业的勇气和胆识才会有根本的变革。毕竟推动这些改革的还是这些老板。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普遍存在后劲发展不足的诟病。创业初期,雄心万丈,做事雷厉风行,有胆有识,也能时刻发现和检讨自己的不足,但是,在有一定资本积累后开始发生心态的变化,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表现出很大的孽根性。“事在人为”,他们已经没有谋事的动力了,可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先。所以民营企业短期的发展还是依赖于老板的个人能力,他们能力和心态决定了一个民营企业初期的发展和行业竞争力。
中国社会转型期,迈向市场经济必然需要一大批勇敢的弄潮儿,由于中国社会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使得这批弄潮儿容易利用非正当途径获得暴利;中国社会缺乏以人文精神及民主人权为基调的社会心理文化,更多的还是小农思想和帝王意识,一部分弄潮儿们也就自然而然地以“土皇帝”自居,在各自的领地上当起了君主;中国社会国门初开,普通民众还不具备识别形形色色经济骗子的能力,任何高明一些的骗术都可以得逞,而在西方社会,牟其中这种“猫腻”就玩不转;中国社会历来缺少企业家精神,所谓成功文化实际上就是官场文化,读书、经商、办实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当官,很多企业家希望把办企业作为从政的跳板也就十分自然,而这又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家的非企业行为,或者说政治化行为。
民营企业家身上,涌动着草莽英雄的那种英雄虎气,澎湃着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那种创业激流,也闪烁着超人的智慧光芒。这些东西掺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能量,在社会经济中激起阵阵波澜。但是,由于缺乏一种企业家最需要的基本伦理价值观,缺乏一种以尊重人性为基调的人文思想,缺乏一种在成熟市场经济中最需要的信誉,前面的种种闪光点也就逐渐脱变成一种浮躁、一种虚夸、一种欺骗和一种荒唐可笑的闹剧。这是整整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悲剧,
人格大小决定公司大小,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规模的公司。一个民营企业能够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本身的文化底蕴、人格修养、价值观和精神境界。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企业在成立的第一天,其宿命的结局就已经注定。许多民营企业之所以做不大甚至是失败,就在于老板本身的境界就没有达到企业家精神的境界,而是存在一种盲目自大的心态,名流心理。很多民企一夜成名而后昙花一现的太多,中国的企业家有很多是个人英雄主义。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企业,往往是一个英雄带动了个企业,但同时又随着这个英雄的衰退而导致企业的衰亡。老总的个人英雄主义,不能开放权力结构,成为很多民营企业的死结。
民营企业最大的问题来自于老板或其家族自身的问题,我们归纳一下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性格缺陷:
一、心胸狭隘、气量狭小、猜疑心太重。很多民营企业家有心胸狭窄、气量短小、妄自尊大,不能容忍一切人,同时又看不起一切人。
二、抑制不住自己,缺乏自律性。一旦当上了民营企业家,就有一支签“钱”笔,少量的钱自己自由支配,所以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人会堕落下去,整天染于酒、女人和赌博之中,不能自拔。
三、优柔寡断。民营企业家中优柔寡断者遇事犹豫不决,困惑不已,结果延误了作出果断决策的良机,错过了难得的机会。
四、自命不凡、专横跋扈、唯我独尊。许多民营企业家根本不想倾听别人的意见,即使部下直言说这种作法也以徒劳而告终。对方话音没落,大多就被喝一声:“你狂妄什么呀,住口!”
五、性格浮躁、情绪不稳定、决策草率。民营企业家有此性格特征的人,要进行自我反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提高个人素质之外,别无它法。
六、虚荣心强、名利观念强、一切荣誉归自己。虚荣心强的人,无论如何也要装饰门面,徒有其表地做些超过本人实际能力的事情。如一私人装潢老板,在企业经营极端困难,即将陷入破产的边缘时,还借钱买了辆“奥迪”,虽然有了轿车但日子却更加难渡。这类人的特点是虽然自己有强烈的虚荣心,但却极力否认。他们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会陷入危险境地。
七、小富即安、农民心态、无拼搏斗志。进攻也是经营的基本策略,而懦弱的人却害怕进攻,他们对改变现状感到不安,总是采取一种消极的姿态,希望工作中尽可能不起什么风浪,“维持现状就是退步”。民营企业家如果没有拼搏斗志,忘记进攻,公司经营就会变得失常。
八、不尊重他人的思想和尊严。民营企业家给人以干巴巴、冷冰冰的印象,不能得到员工的真正信赖。员工都希望得到庇护,虽然不能说什么事情都讲义气和人情,但如果民营企业家和员工之间一点没有义气和人情仍然不行。民营企业家对人冷若冰霜,什么时候会怎么样,总是令人提心吊胆,怕误了前程,所以趁现在还年轻的时候换一别的什么地方。大概是这一心理的重要因素,才诱出这种不安与恐怖。
九、漠视知识,抱残守缺。大多数民营企业主不读书、不看报,不钻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