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欲望的尾巴》。参与分角色扮演的客串演员有保罗·萨特 (Jean…Paul Sartre)、西蒙娜·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乔治·于涅(George Hugnet)、让·奥比耶(Jean Aubier)、雷蒙·格诺 (Raymond Queneau)以及朵拉·玛尔。导演是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一席观众中有布拉克、艾吕雅、雷维蒂、让·雨果及瓦伦汀娜·雨果夫妇和希诺尔·安可里纳及希诺尔娜·安可里纳夫妇(Se?or and Se?ora Anchorena)。安可里纳夫妇是来自阿根廷的富商,他们来找毕加索给家里的大门上画画,不过他们只能空跑一趟了。'图111' '图062'4年之后,萨特在《什么是文学》(What Is Literature?)一文中,采用了哲学表达来强调《抓住欲望的尾巴》一剧的主题。毕加索之前用绘图来表达过的意思,此番又被萨特以文字的形式说了出来:”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慎重对待邪恶题材。生活在这个天天提心吊胆的时代里既不是我们的不幸,也不是我们的幸运。夏多勃里昂先烈事件(Chateaubriand)、奥兰多村民集体屠杀事件(Oradour)、索赛街事件(Rue des Saussaies)、达考集中营、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些都告诉我们邪恶并不只是表面看到的而已,光是知道缘由还不足以驱除邪恶。邪恶不光是善良的反义词而已,正如‘糊涂的想法’并不是‘清晰的想法’的反义词。邪恶既不是感情也不是恐惧,因为感情可以治疗,而恐惧可以战胜。一步走错可以原谅,一时无知可以开导,可是邪恶绝不会改邪归正成理想而美好的人性……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决断:邪恶是无可救赎的。“就好像”大脚丫“在第五幕开场白中所说的:”漆黑裹住了太阳的光辉。“毕加索不光是在作品中强调”邪恶无可救赎“,而且还亲身演绎了这个结论。比方说在麦克斯的这件事中,本来明明可以避免悲剧发生的,毕加索却表现出了他的”德性“。
6月份,盟军登陆诺曼底。一线阳光冲破了黑暗,看来每天上演的邪恶并不捂得严实。8月,盟军抵达了巴黎。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也奋起与盟军并肩作战。毕加索离开了奥古斯丁大街,来到亨利四世大街的住所,和特蕾丝、玛雅一起等候最终的胜负结果。隔壁上演着激烈的巷战时,毕加索靠给玛雅画像来平定自己惴惴不安的情绪。玛雅现在可是高兴极了,因为爸爸、妈妈、外婆现在都在身边陪着她。事实上,玛雅这个小姑娘最快活的回忆莫过于空袭:”我们学校的全班同学都来躲在我家地下室里。真是棒极了。我可喜欢这样呢。我们老师就在黑暗里给我们讲古代神话。我们连蜡烛也没有。真是难以置信,老师没有给我们讲《小红帽》之类的故事,而是给我们讲起了希腊神话,讲起了阿里阿德涅公主,讲起了酒神狄俄尼索斯,讲起了米诺托。她还讲得绘声绘色!你想想吧!在黑暗里讲这样的故事……这就是我爸爸为什么这么喜欢空袭!至于我,我喜欢空袭是因为每次空袭我都能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全家和古代神话。我觉得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跟平常人也差不多——他们说起话来都像是我爸爸。“'图052'很快,把毕加索奉若神只的就不止9岁的小玛雅一个人了。8月25日巴黎宣布解放,也宣告了毕加索新的一页人生。毕加索很快不光是闻名遐迩,不光是个传奇人物那么简单了,他成了反专制胜利的、保全古老欧洲荣耀的一个象征。毕加索被邀请给抵抗运动诗画册设计封面,这个诗话册是献给戴高乐将军 (General de Gaulle)的礼敬。毕加索这个名人的参与可以给他们的胜利增光添彩。毕加索一如既往地接受了这个象征,尽管名不副实。抵抗运动中有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毕加索虽然不是英雄却像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一样成了一座无与伦比的纪念碑。'图942'毕加索摆好造型供人照相,头上肩上落着心爱的鸽子。他欢迎成百上千的美国兵排队参观自己的画室。他用西班牙、法语口音的英语说着”非常感谢“,并拿出巧克力、咖啡、水果和食品罐头来做招待。他耐心而有风度地一遍又一遍回答自己多长时间画一幅画、一年画多少幅画、卖了多少幅画、每幅画卖多少钱之类的问题。
约翰·普德尼(John Pudney)在伦敦的《新政客》杂志(New Statesman)上发表文章说:”战火渐渐熄灭,大家唱着《马赛曲》时眼泪越来越少,喝香槟时以解放胜利名义为祝词的机会越来越少的时候,我去见了帕布罗·毕加索…… ……他说一个创作型艺术家的倾向应当是让处在混乱边缘的人类安定下来。“奥古斯丁大街的另一位早期访客是海明威(Heimingway)。毕加索当时不在家。一般有访客来总会留下些什么礼物,门房也问海明威是否给”先生“留了礼物。海明威回到车里拿了一箱子手榴弹,上面写道:”海明威赠毕加索。“
很多来奥古斯丁大街朝圣的人只能等在门外。弗朗索瓦丝有次一数,发现睡在画室地板上的美国兵就有20个。横七竖八睡了一地的人倒也还罢了,更教她心烦的是上次骑车路过克里奇广场时在报摊上看见的一个杂志封面。那是毕加索和一只野性未脱的鸽子,一般家里有人时,这只鸽子是无论如何不肯亲近毕加索的。弗朗索瓦丝说:”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和毕加索都被驯化了,可以服服帖帖地让全世界注视和触摸了。“
至少,有一个美国记者把毕加索和戴高乐相提并论,说成是一个为解放法国而生的人。毕加索喜欢这个角色,并不遗余力地去扮好它。毕加索对前来参观的客人们说道:”此刻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能够堕落、退缩和停滞工作的时候。“他还谦逊地补充道:”现在的事情无非就是辛勤努力地工作、只求填饱肚子、悄悄去看朋友和期待自由解放。“这些访客把毕加索的这番话到处宣扬。有些幸运儿不仅得以参观毕加索的作品,还能够参观他的私人居所,并且崇拜地写些”卧室里冰冷的西班牙瓷砖地板“,以及大师的诸多俏皮话,比方说提到浴室里的双盥洗盆”一只手洗一个盥洗盆,要不就在洗手时机敏地聊天。“于是全世界都知道了毕加索有很多年轻漂亮的朋友能在他洗手时与他机敏聊天。
现在很多人把毕加索视为得天独厚的天之骄子。而毕加索却更加想要挑战命运、挑战生活、挑战上帝。不管怎么说,他比以往拥有更多的信徒,他每天在圣殿里(萨巴特说他的画室成了圣殿)迎接川流不息的朝圣者。一个名叫尼格尔·高斯林(Nigel Gosling)的英国记者,赠给毕加索几本关于英国艺术的企鹅版丛书,以及一个诺曼底的大红苹果,此人描述自己的感触:”像一尊矮墩墩的东方神道。比我想象中的要矮(大多数伟人都比较矮),他面有菜色,站得很直。秃头白发之下,一双猴子似的眼睛睁得圆圆的。他严肃又得体,但是散发出一种不拘小节的天才气质。“
不管是哪一种宗教,都会从赞美诗中冒出一些不和谐音符。已经70高龄的米西亚·塞尔特此时冒了出来。米西亚在回忆录中写解放后去拜访毕加索:”我被扶着走过去,他取下一些油画放到老眼昏花的我的面前。好几十幅油画。我多么应该告诉他我喜欢这些画呀!要是我把这些画买走他会多么快活啊!…… ……天啊!他画的每一幅画我没有一幅能接受得了的。我这么爱他,就不能欺骗他而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回到了车里,忍不住为这之前所有的一切痛哭一场。“
可是,现在奥古斯丁大街已经不怎么看得到分歧和泪水了。那里洋溢着喜庆的情绪。解放之后一个月,艾吕雅抑制不住激动,悄悄向那天来做客的彭罗斯耳语:”告诉你一个重大消息:一周以后毕加索就要公开宣布加入中产党啦。“等到10月5日那天,不仅仅是公开宣布这个消息而已,毕加索入党的新闻占据了《人道主义报》(L'Humanité)头版的整个版面,另外还配有头一天共产党高层领导欢迎会的照片,欢迎会赞颂了毕加索这位新同志”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德情操“、”为人类服务“,并且欢迎他投入”共产党的怀抱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组成的无产阶级大家庭“。
这份法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大篇幅地介绍了毕加索是一名多么了不起的画家,这介绍写得就像是在说给自己听。”要问今天在苏联、英语国家、拉丁语国家的艺术家们他们当中谁最了不起,他们会众口一辞地说帕布罗·毕加索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艺术家,也是当代画坛的一代大师。“民选之伟大。
毕加索参加法国共产党变成了一出杂耍,也是最具娱乐精神的一场做秀,尤其是法国共产党把毕加索的绘画定义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风格“,那当然是了不起的艺术了。这帮人啰哩啰嗦地定义了一堆,毕加索温和地给出了回复。毕加索说过:”所有的人类表达方式都有其愚蠢的一面。“他提及自己为什么要参加法国共产党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对持反对意见的杜布瓦(沦陷期间也是他的经纪人)说:”那些穷人,所有的穷人会怎么样呢?穷人不会讨厌任何事、任何人。他们会扞卫自身利益,于是就会有罢工和骚乱,难道你就让我坐在包厢里冷眼旁观吗?不,那不可能。我会从包厢里走到大街上加入他们的行列。“事实上,当那一天真的到来了的时候,毕加索连坐在包厢里冷眼旁观都没做到,更别提什么”从包厢里走到大街上加入他们的行列“了。
从《新大众》杂志(The New Masses)的一篇访谈文章中可以看出来,毕加索编造撒谎的本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篇文章没过几天又在《人道主义报》上以《我为什么参加共产党》的标题登了出来:”参加共产党是我的一生、我的作品的合理总结。因为我可以骄傲地声明,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把绘画简单当成一个娱乐或逃避的手段。我想要通过绘画这个武器来加深对世界、对世人的认知,因此知识能够使我们大家每天都能越来越自由。我试图用我自己的方式去说出我自己认为是至真至准至好的东西,诚如每个画家所知,这样的东西当然也是至美的…… ……这些年的专制统治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不仅要用艺术来做斗争,还要拿出我的血肉之躯来做斗争。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共产党,因为我从心底意识到我根本就适合共产党是一致的。阿拉贡、艾吕雅、卡索、福格隆(Fougeron)这些朋友都很了解我。之前我之所以一直没有正式参加共产党,是因为基于‘天真’我以为只要我的作品、我的心属于共产党就可以了。不过现在我已经是共产党了。共产党是最辛苦致力于理解和改造世界、市今天和未来的人们变得更加聪明、自由和幸福,不是吗?共产党员在法国、苏联和我的祖国西班牙是最勇敢的,不是吗?那我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是害怕让自己受到限制吗?可是我还从来没有这么自由过!现在我已经是迫不及待想要再觅一方乐土了:多年来我一直流亡在外,现在我不用再流亡下去了。在西班牙欢迎我回去之前,法国共产党向我敞开了她的双臂。在这里我看见了我最珍惜的成就卓着的科学家、诗人以及那些反抗叛逆的美丽面容。我再一次找到了我的阶级兄弟!“
毕加索真是前所未有地颠倒黑白。难道他本人不知道共产党同样制造了巨大的灾难吗?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斯大林统治下成千上万的杀戮和监禁并不亚于希特勒。或者毕加索认为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据沙俄方面的说法是,选择斯大林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桩好生意。毕加索崇尚强权,鄙视弱者。对毕加索而言,弱小就意味着死亡,所以他想要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机会表现出自己是个厉害角色,尽管这个角色有点名不副实。共产党所宣称的绝对真理、绝对力量正好投合了毕加索的心意。同时,毕加索也算是投靠了共产党——在共产党的庇护下,他能过着称心如意的日子,想要的一切应有尽有。尽管毕加索也装模作样地关注那些底层的小人物,其实他骨子里是个极权主义者。毕加索喜欢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和特权——没有那么多乌七八糟的选举,没有那么多不满而奔走游说、想要民主的人。就这个意义而言,”参加共产党是我的一生、我的作品的合理总结。“毕加索跋扈了半辈子,这下子参加共产党后终于棋逢对手。毕加索和共产党都是为了宣扬理想可以连饭都不吃的那种类型。
加入了共产党,毕加索洋洋得意地沉浸在快意和掌声中。他说自己多年来一直流亡在外,现在不再是个漂泊者了。然而,他其实并没有被西班牙驱逐在外——不管怎么说,西班牙内战之后,毕加索可是自己心甘情愿地在巴黎住了37年啊。毕加索其实是自我放逐。他想要从自我放逐、自我监禁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于是他参加了共产党,这样可以享受到优越感和归属感。而共产党内很少有像这样杰出的人物,于是很多党内人士都十分崇拜他,很多妙龄女子都十分景仰他。这些人都一窝蜂地跑到奥古斯丁大街来向这位党内新秀索要签名,排成长长的队列里还有那些怀着浪漫梦想的女生等着一瞻”伟大艺术家“的风采。这些女人往往等到的不仅仅是毕加索的签名和接见。毕加索年纪越老,就越是青睐那些性伴侣就越年轻。在解放胜利的莫名狂欢下,很多未成年少女都受到了某些老得堪称爷爷辈的男人的性引诱而失身。
其中一个未谙世事的小姑娘名叫热内维耶芙·拉波儿(Geneviève Laport),她是由阿鲁亚德引荐到奥古斯丁大街来的。那一年拉波儿才17岁,在附近的费内农中学(Lycée Fénelon)念书,她是全国学生战线主席,同时还担任校园报刊的编辑。拉波儿采访了毕加索,采访中请毕加索解释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同学们宣称看不懂的艺术作品。毕加索说:”看懂!这玩意儿要看懂做什么?难道一幅画等同于数学证明题么?根本没啥好解释的——天晓得,解释什么?不过是让人看画的时候能唤醒心底的感受罢了。一件艺术作品不能让人无动于衷、不能让人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了事。艺术作品得让参观者有所反应、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并且在自己的脑海中也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幅画得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 ……“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用各种方法阐释这世界,可关键的是要改变这世界。“ 拉波儿问毕加索是否读过马克思着作。毕加索从未读过。毕加索的共产主义信仰主要来自艾吕雅、阿拉贡和洛伦·卡萨诺瓦(Laurent Casanova)。洛伦是地下党的领袖之一,在沦陷期间曾经越狱出来,在米歇尔·雷里斯家里设立了一个躲避盖世太保追杀的避难点,这避难点就在毕加索住宅的隔壁街角。而拉波儿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着作,想要使自己努力向共产主义靠拢、早日加入共产党。她甚至还读过斯大林的《苏联共产党历史》。拉波儿后来说:”我尽量想让自己向共产主义靠拢,可是最终也没能做到。因为我觉得有太多的观点我不能接受。“毕加索和拉波儿初次见面,毕加索就给她亮出了自己的党员证,两人都觉得”毕加索同志“这个称号十分滑稽。从来没有阐明过自己艺术立场的毕加索,这次试图阐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你知道我不是法国人,而是西班牙人。我反对佛朗哥。我只有通过参加共产党、摆明我的立场,才能让天下人都知道我毕加索反对佛朗哥。“
不一会儿,政治讨论就转变为谈情说爱了。不过,拉波儿和毕加索艳遇的其他年轻姑娘有一点与众不同之处,她一直都和毕加索断断续续有来往,对毕加索来说,这种断断续续的来往使得每次约会都挑逗十足。弗朗索瓦丝有好几次在奥古斯丁大街的画室里遇见她,并不知道她也是毕加索长长的情人名单中一个。弗朗索瓦丝回忆道:”我取笑她是瑞士奶酪。因为这女孩长得高高壮壮,每次来都给毕加索送点奶酪。“其实,弗朗索瓦丝只知道毕加索身边有个情人是朵拉。而奥尔嘉和特蕾丝这两个,毕加索对她信誓旦旦说这两人已经是过去式了。
到目前为止,朵拉已经知道有弗朗索瓦丝这么一个情敌了,可是她简直不敢相信挤走自己的竟然是这么一个”小女生“,恃才傲物的朵拉根本就不把这类小女生放在眼里。朵拉对毕加索说:”(弗朗索瓦丝)上得了床、上不了台面“,毕加索听了这话,很快就邀弗朗索瓦丝前来陪他和朵拉共度晚餐。弗朗索瓦丝回忆道:”我去是去了,但是还带了安德烈·玛尚(André Marchand)一同前往。安德烈·玛尚当时正在和我谈恋爱,给我画了不少肖像呢。因此我看上去不是那种不惜一切代价要跟着大师走的小姑娘,我也有我的护花使者,大家觉得我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