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典常谈-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
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
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
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新疆和敦煌发的汉、晋间的木简
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
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
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
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
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
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
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
的缘故。

注释:(01)淮南子。本经训》及高诱注。

(02)古代简牍用泥封口,在泥上盖印。

(03)《说文。文部》。

(04)《说文序》「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叙》。容庚《中国文字学》。陈
梦家《中国文字学》稿本。

《周易》第二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
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避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
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
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卦及
阴阳五行和我们非常熟悉,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
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教这些道理支配着。行人不至,谋事未成,财运
欠通,婚姻待决,子息不旺,乃至种种疾病疑难,许多人都会去求签问卜,算命
看相,可见影响之大。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
周易》。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另一个传说却说不是他自出心裁画的。那时候有匹
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但这
因为伏羲是圣人,那时代是圣世,天才派了龙马赐给他这件圣物。所谓“河图”,
便是这个。那讲五行的《洪范》,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只神龟背上
得着的,也出于天赐。所谓“洛书”,便是那个。但这些神怪的故事,显然是八
卦和五行的宣传家造出来抬高这两种学说的地位的。伏羲氏恐怕压根就没有这个
人,他只是秦、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至于八卦,大概是有了筮法以后才有的。
商民族是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
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
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卜辞里并没有阴阳的观念,也
没有八卦的痕迹。

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
的生活方式,那时牛骨头不缺少。到了周代,渐渐脱离游牧时代,进到农业社会
了,牛骨头便没有那么容易得了。这时候却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筮法只
用些蓍草,那是不难得到。蓍草是一种长寿草,古人觉得这草和和老年人一样,
阅历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所以用它来占吉凶。筮的时候用它的杆子,方法已
不能详知,大概是数的。取一把蓍草,数一下看到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
也许这便可以断定吉凶。古代人看见数目整齐而又有变化,认为是神秘的东西。
数目的连续、循环以及奇偶,都引起人们的惊奇。那时候相信数目是有魔力的,
所以巫术里用得着它。——我们一般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
那些巫术的遗迹。那时候又相信数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学里用得着它。我们现
在还说,凡事都有定数,这就是前定的意思;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数,世
界也有数,数是算好了的一笔帐;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机械的。数又是宇宙的架
子,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象(01)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说
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八卦的基础便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一是二;三画叠
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是这些
卦的名字。那整画、断画的排列,也许是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
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
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蓍草的应用,也许起于民间;但八卦的
创制,六十四卦的推演,巫与卜官大约是重要的角色。古代巫与卜官同时也就是
史官,一切的记载,一切的档案,都掌管在他们的手里。他们是当知识的权威,
参加创卦和重卦的工作是可能的。筮法比卜法简便得多,但起初人们并不十分信
任它。直到《春秋》时候,还有“筮短龟长”的话(02)。那些时代,大概小事
才用筮,大事还得用卜的。

筮法袭用卜法的地方不少。卜法的里的兆象,据说有一百二十体,每一体都
有十条断定吉凶的“颂”辞(03)。这些是现成的辞。但兆象是自然的灼出来的,
有时不能凑合到那一百二十体里去便得另造新辞。筮法里的六十四卦,就相当于
一百二十体的兆象。那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
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繇辞有
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
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不一样。

从卦、爻辞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制度看,我们知道这些是西周初叶的纪录,
纪录里好些是不联贯的,大概是几次筮辞并列在一起的缘故。那时卜筮官将这些
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的,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易”是“简
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的意思。本来呢,卦数既然是一定的,每卦每
爻的辞又是一定的,检查起来,引申推论起来,自然就“简易”了。不过这只在
当时的卜筮官如此。他们熟习当时的背景,卦、爻辞虽“简”,他们却觉得“易”。
到了后世就不然了。筮法久已失传,有些卦、爻辞简直就看不懂了。《周易》原
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

《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
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
大过矣”;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04);所以这句
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
》。《孟子》称引《诗》、《书》,也没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
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爱了他们的影响,才研
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
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
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
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的《易传》。

《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是
“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
这个字后来成为解释《周易》的专门名词。但彖辞断定的函义,象辞推演的观念,
其实不是真正的从卦、爻里探究出来的;那些只是作传的人傅会在卦、爻上面的。
这里面包含着多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象辞的话更有许多和《论语》相
近的。但说到“天”的时候,不当作有人格的上帝,而只当作自然的道,却是道
家的色彩了。这两种传似乎是编纂起来的,并非一人所作。此外有《文言》和《
系辞》。《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众,偶然也有分
别解释卦、爻的话。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阙,汇集众说而成。到了汉代,又新发
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
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譬如乾卦象征着天,又象征着父之类。《
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这三
种传据说是河内一个女子在什么地方找着的,后来称为《逸易》;其实也许就是
汉代人作的。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一”是奇数,
代表天,那断画是偶数,代表地。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阴阳的观念是从男
女来的。有天地,不能没有万物,正和有男女就有子处一样,所以三画才能成一
卦。卦是表示阴阳变化的,《周易》的“易”,也便是变化的意思。为什么要八
个卦呢?这原是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但这时候却想着是万象的分类。乾是
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
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这样,
八卦便象征着也支配着整个的大自然,整个的人间世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卦
是复合的,卦象也是复合的,作用便是复杂、更具体了。据说伏羲、神农、黄帝、
尧、舜一班圣人看了六十四卦的象,悟出了种种道理,这才制造了器物,建立了
制度,耒耜以及文字等等东西,“日中为市”等等制度,都是他们从六十四卦推
演出来的。

这个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系辞》。《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这传里借着八卦和卦、爻辞发挥着的融合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都
大大的增加了《周易》的价值,抬高了它的地位。《周易》的地位抬高了,关于
它的传说也就多了。《系辞》里只说伏羲作八卦;后来的传说却将重卦的,作卦、
爻辞的,作《易传》的人,都补出来了。但这些传说都比较晚,所以有些参差,
不尽能像“伏羲画卦说”那样成为定论。重卦的人,有说是伏羲的,有说是神农
的,有说是文王的。卦、爻辞有说全是文王作的,有说爻辞是周公作的;有说全
是孔子作的。《易传》却都说是孔子作的。这些都是圣人。《周易》的经传都出
自于圣人之手,所以和儒家所谓道统,关系特别深切;这成了他们一部传道的书。
所以到了汉代,便已跳到六经之首了(05)。但另一面阴阳八卦与五行结合起来,
三位一体的演变出后来医卜、星相种种迷信,种种花样,支配着一般民众,势力
也非常雄厚。这里面儒家的影响却很少了,大部分还是《周易》原来的卜筮传统
的力量。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注释:(01)二语见《易。系辞》。太极是混沌的元气,两仪是天地,四象
是日月星辰。

(02)《左传》僖公四年。

(03)《周礼。春官。太卜》。

(04)《古论语》作“易”,《鲁论语》作“亦”。

(05)《庄子。天运篇》和《天下篇》所说六经的次序是:《诗》、《书》、
《礼》、《乐》、《易》、《春秋》,到了《汉书。艺文志》,便成了《易》、
《书》、《诗》、《礼》、《乐》、《春秋》了。

「参考资料」顾颉刚《周易爻辞中的故事》(〈古史辩〉第三册上)。李镜
池《易传探原》(同上)。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同上)。

《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
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
的话写下了,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
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
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
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
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
言”(01),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
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
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
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
“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
“谟”(02)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
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
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
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
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
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
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03);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
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
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
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
帝王的书”(04)。“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
《书》称为“经”,始于《荀子》(05);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
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
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06)。
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
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
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
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
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伏生所藏的本
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
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
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
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成利
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
(夏侯胜、夏侯建)三博士,地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
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
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07)!这二十九篇,
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现在差不多亡失干净了。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
“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
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
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
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