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典常谈-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
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
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
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
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
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08)。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

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
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
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
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09),所以主张通
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
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
;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
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
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
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
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
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
显于世(10)。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直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
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
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
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息的亡佚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
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
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
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
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
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
》。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
的孔壁《尚书》对看,满不是的。成帝便将张霸下在狱里,却还存着他的书,并
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並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
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
家语》、《孔丛子》(11),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
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他
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
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
五十八篇(12),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
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
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
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13),正是他伪作的《大禹谟》里,便见
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像《盘
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欲为,不受什么政
治道德的约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这叫做“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
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是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
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
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作“德治主义”(14)。
看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思想的,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思想的
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
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晋武帝时候,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15);这《古文尚书》大
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
可是后来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东晋元帝时,
豫章内史梅赜发现了它,便拿来献到朝廷上去。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
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了。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
者才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一了天下,南学压倒北学,马、郑《尚书》,习者
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
(西元653 年),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居了标准的官书,经学从
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便用的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
便更没人理睬了;日子一久,自然就残缺了,宋以来差不多就算亡了。伪《古文
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时候。

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
他有《书裨传》十三卷(16),可惜不传了。朱子因孔安国的“古文”字句皆完
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17)。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
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道心”的话解
释四书,建立道统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的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
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古文除外。明代梅渡惺榭家臁罚ε盼笨祝
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
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第二是
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辩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
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
《尚书馀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
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
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作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
千年迷雾中重露出真面目,清代诸大师的的劳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
其中也还该分别的看。照近人的意见,《周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
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
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许
是后代史官追记的。这么着,《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真伪之分了。

注释:(01)“雅言”见《论语。述而》(02)《说文》言部:“谟,议谋
也”。

(03)《说文》书部:“书,著也。”

(04)《论衡。正说篇》。

(05)《劝学篇》。

(06)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

(07)《论衡。正说篇》(08)《汉书》本传。

(09)语见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

(10)《后汉书。杨伦传》。

(11)《家语》托名孔安国,《孔丛子》托名孔鲋。

(12)桓谭《新论》作五十八,《汉书。艺文志》自注作五十七。

(13)见真德秀《大学衍义》。所谓十六字是:“人心惟危,心惟微,惟精
惟一,允执厥中。”在伪《大禹谟》里,是舜对禹的话。

(14)以上引顾颉刚《盘庚中篇今译》(《古史辩》第二册)。

(15)《晋书。荀崧传》。

(1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

(17)见《朱子语类》七十八。

「参考资料」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序例》及卷三十六《伪孔安国序》。顾
颉刚《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辩》第一册)。

《诗经》第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
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
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颈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
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
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01),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
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
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
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
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
慧”了(02)。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
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
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03),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
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
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
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
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
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
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
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
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往来,宴会时都得奏乐
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
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
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
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工,
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
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
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剌、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
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
;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
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佚。但是还
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04)。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
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
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
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
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
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时的环境,
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
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
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
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
他更不管了。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
“诗以言志”这句话。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
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发嗟,如琢如磨”(05),本来说的是治玉,
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0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07),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
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
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08)。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09)
;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10)。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
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
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
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
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
义的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
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都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
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厉了。

毛氏有两个人:一个毛亨,汉时鲁国人,人称为大毛公,一个毛苌,赵国人,
人称为小毛公;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
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
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和毛氏一鼻孔出气,他们都是以史证诗。他们接受了孔
子“无邪”的见解,又摘取了孟子的“知人论世”(11)的见解,以为用孔子的
诗的哲学,别裁古代的史说,拿来证明那些诗篇是什么时代作的,为什么事作的,
便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12)。其实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倒是说要看全篇
大意,不可拘泥在字句上,与他们不同。他们这样猜出来的作诗人的志,自然不
会与作诗人的相合;但那种志倒是关联着政治教化而与“诗言志”一语相合的。
这样的以史证诗的思想,最先具体的表现在《诗序》里。

《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好像总论,托名子夏,说不定是
谁作的。《小序》每篇一条,大约是大、小毛公作的。以史证诗,似乎是《小序
》的专门任务;传里虽也偶然提及,却总以训诂为主,不过所选取的字义,意在
助成序说,无形中有个一定方向罢了。可是《小序》也还是泛说的多,确指的少。
到了郑玄,才更详密的发展了这个条理。他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
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笺》中也更多的
发挥了作为各篇诗的背景的历史。以史证诗,在他手里算是集大成了。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
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
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照近
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