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曳讲湃Ψ椿鳎丫蔷∶稹�
这个理由有些颠倒黑白,但是英国军舰跑到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多年,下关、万县两次惨案才过去不到十年,视他们为侵略者,全灭了又如何?
得知英日长江舰队已经完全毁灭时,租界里的各方势力完全不肯相信。而后他们通过交通艇穿过黄浦江看到吴淞口长兴岛前搁浅坐沉还挂白旗的“坎普尔”号的惨状时,消息传回租界,傲慢的英国人终于相信了。
在得知中国人将在四点对日租界发动全面攻击时,整个虹口日本人租界区一片大乱。前来交涉的红军代表送来了一份地图,上面清楚地标出红军将要不择一切手段攻击的地区。交涉的过程中,又有飞机飞过租界上中,将这份攻击地图通过传单的方式洒向整个租界。
英国总董事安诺德愤怒而颤抖地对红军代表道:“你们这么做,就不怕引发大英帝国的怒火吗?”
而驻沪英军司令柴克雷准将在知道大英帝国长江舰队全灭的消息后,也愤怒地叫嚣着租界守军将全力一战,悍卫大英帝国的荣誉。
前来交涉的红军代表也厌烦了和这些外国强盗的演戏,直接捅破道:“你们的干涉军,不是已经在驶向中国的路上了吗?我们早就知道了,从一开始,你们就一直在拖延时间!无论如何,我们是不会留给你们里应外合的机会的!”
最后通牒,自然是以破裂告终。而通牒本来的目的,就是给英国驻军一条“生路”和“希望”,消弥他们的死战之心,这个道理就和围城要围三阙一的道理差不多。来自后世的林汉知道大英国帝国殖民地军队的鸟德性,看看他们历史上在马来半岛之战中拙劣的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给他们一份生的希望,这些殖民地部队的士气和炮党军的差别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水平,高不到哪儿去。
在得知日租界将是接下来的重点攻击目标,英美公共租界暂时不会成为战场后,日租界里起了巨大的骚动。大量日租界里的居民开始往公共租界这儿跑。这种场景也是红军想看到的,这有利于降低守军的斗志,同时也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平民伤亡。对于红军的最后通牒,日本人理所当然地摆出了死扛到底的姿态。幸好这里的驻军是相对理智的海军陆战队而不是陆军的那帮军国主义份子,知道那里将变成血与火的战场后,他们还主动地将大批的侨民放出躲到公共租界避难。
来自后世的林汉主张只有死掉的日本人才是好日本人,但是红军方面在这一点上,却不象他那么极端。
解除了英日联合舰队的威胁后,平海号补足了舰员,锅炉升温,汽笛鸣动,缓缓地驶出江南造船厂。租界里一片大乱的时候,平海号巡洋舰这时已驶到了黄浦江心,在黄浦江里开始游弋试航。为了炮击租界,该舰在舷侧临时加装了数门苏制的76。2毫米的野战炮。
这时,轰炸完宝山码头的霍克机群也在虹桥机场降落,补充燃油,安装炸弹,为下一波出击作准备。这批飞机都是从南京和杭州携弹飞至上海。虹桥机场的顺利得手让红军拥有了一个极佳的前线机场。
长江上的炮战结束后,分布在上海各处的火炮,纷纷装上卡车或用人力推至虹口租界附近,只待时间一至,数百门大炮就将一起轰鸣,将虹口租界夷为平地。
要尽可能早地解决租界问题,同时又不能对租界造成过大的破坏,最好办法就是杀鸡骇猴,用日本这头“鸡”的血淋淋尸体,来击溃公共租界里英国殖民军的斗志。
第161章燃烧的租界
下午五点整,红军对虹口租界发动总攻。
首先开始的,依旧是埋伏在附近的狙击手的准确狙杀,打死那些露头的日本军官模样的人物。
枪响过后,然后开始的是地面炮火压制和航空轰炸。
日租界里,只有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这一带布置有高射机枪和高射炮类的防空武器。
所以一开始这里就成为火炮优先针对的对象。
先是数发用于校正火力的试射弹,在获得了修正数据后,超过一百门的大小口径的火炮,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为中心进行集火轰击,而位于黄浦江上平海号巡洋舰,也驱动六门主炮朝这里的防空火力点猛烈开火。
伴随着摄人心魂的尖啸声,无数的炮弹从空中尖啸而至,如流星般狠狠地砸在海军楼建筑表面。由于知道该大楼内有钢板夹层和极厚的水泥,所以红军在轰击时,使用的都是穿甲爆破弹,安装了触发延时引信,炮弹钻进墙体后才爆炸。
高高耸立在虹口的海军陆战队大楼,就象瞬间被人捅无数刀的倒霉蛋般,全身上喷出无数的火花。和他享受同等待遇的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两座建筑瞬间就被无数的铁与火所包裹。
这两座建筑享受到加农炮和榴弹炮的招待,更遭到了迫击炮的集火优待。
在虹口租界外围,红军投入了不久前刚从德国运来的120毫米迫击炮。这是今年才刚刚研制出来的新武器,甚至还来不及装备德国陆军,头一批生产的四十门就全部送到中国参加实战检验,全部都被布置到了上海。该炮是汉娜抄袭了二战苏联120毫米迫击炮的设计后叫德国军工部门开发出来的仿制品(历史上二战时德国也大量仿制苏联人的这款经典迫击炮)。
在中小口径的火炮设计上,德国过度追求精密全面的毛病十分地严重,尤其是在迫击炮方面更是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二战时德国设计的各类迫击炮全是又复杂又笨重,而且性能还十分垃圾的烂货。这个位面德国军工部门在开发迫击炮时依旧死性不改,开发出来的样品全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囧货”。无法忍受这一点的汉娜一怒之下索性将这些设计全部踢飞,强迫军工部门直接仿制外国的成熟产品。而这款120毫米迫击炮由于设计图纸并不复杂,所以她能自己手动绘出粗略的结构图,然后要求军工部门以此为思路基础进行开发。
120毫米的迫击炮,是利用其曲射的弹道,轰击布置在海军司令部和领事馆大楼顶部的防空点。虽然命中精度不高,但是当四十门迫击炮进行密集覆盖轰击后,五分钟后,两座大楼的房顶还是被命中数发炮弹,布置在上面的防空火力荡然无存。
普通建筑十门120毫米迫击炮就足够轻易地将其轰塌,但日本人在建设海军司令部大楼时,完全以是要塞化的标准建造。内嵌钢板,其墙体最厚要害部位的水泥更厚达一米(此为史实),虽然在短时间内遭受了迫击炮曲射和无数150、105毫米加农炮、榴弹炮的直瞄射击,尽管全身千疮百孔,但在炮火洗礼下仍然巍然不动。
日本海军司令部大楼虽然建得极其牢固,却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靠近黄浦江那一侧的墙体相对最薄。林汉通过感知力扫描和从前的情报收集,准确地发现了这一弱点。平海号上的140毫米海军炮,不停地从江面方向朝他防御最薄弱处猛烈开火。四点半后,李华梅率领的其他三舰回到黄浦江后,也跟着他一齐朝司令部大楼猛烈开火。
相比之下,只是按普通标准建造的日本上海领事馆,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作为首要打击对象,整座建筑从里到外几乎被犁了一遍。日本人在建造上海领事馆时,墙体厚度只考虑到普通的轻步兵炮,却没有想到红军会拿15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进行直瞄射击。大片大片的墙体在轰击中轰然垮下,建筑内的守军伤亡惨重。
在摧毁了日租界里为数不多的防空武器后,在虹桥机场补充完燃油,重新装上炸弹霍克战斗机飞临日租界上空,对日租界中的几座防御核心建筑进行定点俯冲轰炸。霍克II战机俯冲发出的尖哨声,混和爆炸发出的巨大声响,都让毗邻的公共租界里的殖民驻军心惊胆颤。
日租界里虽然修得极坚固,但毕竟不可能每座都造得象海军司令部大楼般坚固。历史上淞会战时的日租界,那是在一二·八事件后,做为入侵南中国的桥头堡,才开始大规模地加强结构。而这个没有发生一二·八事变的时代,日本人虽然在暗中建筑令其要塞化,但程度远没有那个时空那般地高要求。而1935年也不是1937年,对战争理解还停留在一战程度的日本人,对防空的重视也严重不足。通过俯冲轰炸的方式落下的炸弹,许多直接击穿了相对脆弱未经加固天花板,然后在建筑内部爆炸,直接将整幢房屋炸塌,并将那些躲在地下室躲避空袭的日本兵直接埋在废墟下。
这一波持续五分钟的空袭过后,位于上海市郊野战机场的六十架波2改跟着飞至,以几乎擦过屋顶的高度投下大批的汽油燃烧弓单,几乎将上海日租界所有的建筑全部点燃。
经过红色帝国主义苏联和褐色帝国主义德国的双重调教,今天的红军早已不是洋人相象中山沟里的土包子,虽然还玩不起毛子的大炮兵主义和美帝的空军制胜,但集全国大半之军中精华,用于日租界这小小的“一亩三分田”之地,还是能唬得租界里骄傲自大的东洋人和西洋人狠狠地大吃一惊。
在持续二十分钟的炮火和空袭准备后,整个虹口租界大都化为燃烧的废墟。少数还能挺立的建筑身上也是千疮百孔。日本人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虹口租界,在人类科技的力量下,却只用了二十分钟就将其化为乌有。
轰炸过后,后方的炮击停止,前沿阵地的炮击却还在继续。战线前方,狙击手压制对方的火力点,堡垒,火炮抵近目标进行直瞄射击,在轰击虹口租界的建筑时,前线的攻击的部队,甚至将150毫米的重炮推到距目标一千米处,压低炮口,以直瞄平射法直接轰击残余的建筑和火力点。
针对火炮平射的死角,红军使用的另外一种曲射武器:通过林汉从法国大量进口的58毫米堑壕炮。这种堑壕炮虽然只有58毫米口径,使用和迫击炮相同的曲线射击法,但发射的炮弹却是极其凶残的超口径120毫米炮弹,与其说是迫击炮,不如说是臼炮。
该炮的威力极其凶残,炮弹的装药远远超过了105毫米的榴弹炮,和150毫米的步兵炮相当甚至微有胜出。唯一的缺点仅仅是射程太近,只有三百米左右,不过在地形复杂城市巷战中,拥有大量的遮蔽物,这个缺点并不是缺点。这款堑壕炮本就是一战时为应付西线堑壕而设计的。当时林汉向法国人购买时只出了比买废铁高不了多少的价格,唯一让他不满的地方是该炮的炮弹奇贵无比,甚至比炮还贵。
现在的红军在武汉的兵工厂,已经能自产该炮的炮弹,不过由于技术限制,红军填装的是威力较弱的硝铵炸药。
当前线的58毫米堑壕炮还在发射超口径炮弹时,进入前沿攻击阵地的红军战士在坦克的掩护下,已由各处掩体涌出,跟在坦克后面向租界发动全面进攻。
红军并没有直接使用暴力覆盖式轰击,而是虹口租界区在地图上画成无数个区域小块,然后集中炮火,挨个挨个的集中兵力和火力,一一解决。
攻击部队部队并不是毫无战术性地蚁聚攻入,同样也是事先分配好目标,划分好区域,在坦克的掩护下,以连、排为单位从西、北两个方向同时攻入虹口租界区。
炮兵用“火墙”在前面开路,坦克突击,步兵跟随掩护,巩固阵地。来自两个攻击方向的红军,很快就撕破虹桥租界的外围防线,进入租界内部。
五点进攻,六点时战火就烧到以海军司令部大楼为主体的防御心区附近,围边全是密集的建筑,守军加上武装侨民和组织起来的平民辅助人员,日本人在这小小的不到四平方公里的区域里,猬集了三千人。
在六点十五分傍晚时,红军空军又一次出动,波2配合霍克II,在这狭小的区域里投下十几吨的燃烧汽油弹将整个日租界烧成一片火海。相对于TNT炸弹,汽油弹成本低廉,制造简单,是林汉强烈向红军推荐的武器。日租界这儿砖木结构的建筑不少,使用效果极佳。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硝烟气息和人肉烧焦的气味,维克斯坦克轰隆隆地碾过冒着热气甚至还在燃烧的街道。接近拐角处时,坦克的速度慢了下来,炮塔也随之转向拐角方向。
当当当的声音响起,那是拐角处远处街垒和废墟中残存的日本人在朝坦克进行徒劳的射击。
“板载!”
街道死角处,猛冲地冲出一个身上挂满炸药,手持燃烧瓶的日本人,只是他才刚刚露头,就被边护翼的步兵手中缴获的“国产MP18冲锋枪”直接扫倒。整个人烧成一个火人倒在地上,几秒后,手中的爆炸物被引爆,轰地一声发出惊天巨响。
(注:MP18当时的中国除了进口外,中国自己也能自造,当时中国的上海、南京巩县、汉阳以及广东、山东等各地的兵工厂都生产过这种冲锋枪,不过炮党奇葩的“造不如买”的所谓“黄金十年”的折腾后,到抗战时反而制造能力大大下降了)
红军的手中的MP18都是战场上的缴获,汉阳、南京的兵工厂虽然也可以自产MP18,但制造工艺复杂,材料浪费大,红军占领后就已全部停产这种费工时和材料的武器。
坦克在日租界的巷战中,最大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布置在租界里少量的20毫米速射炮,不过这些速射炮大都在前面的火炮覆盖中被摧毁。残余下来的少许一旦开火暴露了位置,很快也会被后方重火力或伴随的步兵摧毁。另一个威胁就是这种身背炸药包从隐藏处冲出来的日本“人弹”。
日本人在上海驻扎的,毕竟只是殖民部队而不是正规军,受制于诸多因素制约,重火力极少,绝大部分都是步枪类的轻兵器。
维克斯坦克安然无恙地转过街道拐角,车身上叮叮当当地中枪声响个不停,街道处显然存在一个机枪点,子弹打在坦克的装甲上不断地反弹开来,随行护翼的士兵纷纷地避到另一侧以躲避跳弹。
跟随坦克前进的王铁锤,以坦克为掩护探头朝对面瞄了一眼,又缩了回来,然后跑到坦克后面,拿起外挂的电话话筒吼道:“对面的二层房子,有大招牌的那座,二楼窗口!”
坦克的视角有限,在城市战尤其如此,经常是被对手打了半天,坦克中的乘员还找不到打他的目标的确切位置。车长若是露出炮塔探头指挥,又往往成为对方重点集火的对象。不过坦克边上若加挂一个外部有线通讯设备,由伴随的步兵充当眼睛,用其和车长联系,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坦克在行进时噪音极大,甚至连车内人员相互间都很难听到对方的声音,二战时坦克更是如此。所以坦克内为了提高乘员相互间的联系效率,往往都要装备车内通讯系统用于相互交流,要和外面的步兵联系更不容易。德国的二号坦克是最早使用这种车内通讯系统,美军坦克也有上面说的这种外挂有线通讯装置用于坦克和步兵交流配合,这种设备在城市巷战中极为重要。
英国人卖给炮党的维克斯坦克上并没有这套通讯设备,这套通讯设备同样也是林汉从德国进口引进的。大半个白天,红军在租界外围和英国人对峙的时候,所有的坦克都在为城市巷战做各种改装和加挂。这辆原重六吨的维克斯坦克,现在车身表面就打补丁一般地嵌满各种乱七八糟临时焊上的钢板铁板以增加防御力。虽然模样难看了一些,但在实战中效果很好。
其实带头的维克斯坦克身上,还差了一样对巷战很有意义的东西,那就是架在坦克上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可惜无论是现在的德国还是苏联,都无法提供这件武器。德国是因为受制于凡尔赛和约的影响,现在才刚刚恢复过来,新式的13毫米坦克用高射机枪生产线还在准备过程中,苏联的捷格加廖夫高射机枪要等到1938年才能开发出来,同样也无法提供。所以现在这辆维克坦克上只能架着一挺刘易斯轻机枪充数,该机枪进行过特别的改造,提高了枪架以抬高射击仰角。需要时由车长探头操纵或由边上的步兵跳上坦克使用。
在接到伴随步兵的指示后,维克斯坦克的车长很快锁定目标,十几秒后,维克斯坦克发出一声怒吼,一炮打进对面隐藏的机枪火力点,直接将其打哑。
在打哑那个火力点后,维克斯坦克并没有高速突击,而是等着两翼的步兵跟进,清除两边的建筑。这条两百多米长的街道两旁房子,每间都可能藏有伏兵,需要士兵一一清理。
就巷战经验来说,攻入上海的红军要比日本人丰富得多。在过去三年的战争中,红军和南京国民政府打过多次的城市巷战,这方面的经验已很丰富。而汉娜派到中国帮助红军的德共成员,许多都参加过十一月革命,他们也拥有极丰富的巷战经验。这几年在德共援中共的过程中,这些经验一并交流给了红军。
而租界之战前的半年,林汉和李华梅绞尽脑汁,从后世得到的各种巷战需要注意的事项,适合的巷战战术,各种脑洞大开的想法,全部整理成书发了一份给红军上层参考,甚至还在德国拍了一部和巷战有关的军事题材电影科教片,然后送给红军观看。上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