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官的渴爱和存在的渴爱,根源于贪欲的不善根;而不存在的渴爱则植基于第二根——瞋恚。第三根,愚痴,供给能量给两者。
渴爱在此见解之下,既为苦的根源,它的缘起就必须予以细察,才能舍弃它。通常修习这个课程的人,即使有着良好的禅思成果,在逐渐除去纠缠和紧紧附着在禅思成果上的乱丝时,也会受到更为微细的渴爱的困扰。这个缘起必须以下列程序加以细察:
(1) 眼、耳、鼻、舌、身、意是世间喜悦和愉快的事物,那里就是渴爱生起和着根之处。
(2) 色、声、香、味、触、法……
(3) 眼识……乃至意识……
(4) 眼触……乃至意触……
(5) 眼触生受……乃至意触生受……
(6) 色的觉想……乃至心法的觉想……
(7) 关于色的意愿……乃至关于心法的意愿……
(8) 对于色的渴爱……乃至对于心法的渴爱……
(9) 对于色的忆想……乃至对于心法的忆想……
(10) 对于色的联想……乃至对于心法的联想……都是世间喜悦和愉快的事物,那里就是渴爱生起和着根之处。
一个人可能很理智地了解这个过程,但了解并不能断除渴爱。只有禅思和念住才能够。
第三,苦灭圣谛,佛陀定义为涅乐:「涅盘就是渴爱的完全凋谢和熄灭,从舍弃渴爱而得到的解脱自在。」当因缘被中止时,那么结果也就不会发生了:这就是通常所说「因缘的法则」。无明(不了知四圣谛)的困惑,渴爱和执着支撑着自我的概念——它安立在渴爱、我慢和我见之上,自然会生出贪、瞋、痴的结果来,这不过是一个很单纯的道理。
上列的十个阶段实际上是四种心理情绪的积蕴——意识、觉想、感受和心意的形成,当应用于第三圣谛时,便成为这样:
(1) 眼、耳、鼻、舌、身、意是世间喜悦愉快的事物。就在那儿,渴爱可以被舍弃,可以被熄灭,——依此类推至第十——
(10) 对于色的联想……
前面,在讨论到三善根时,我们曾提到在不贪里有关舍弃方面的事。在看到所有生命或存在的可能性中,都被苦所束缚之后,而当所有自我的基础被放弃时,我们就可以瞥见最深度的舍弃了。因此为了产生第三个善根——不愚痴或智慧,必须在大念住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地运作,只有当这两者「念住和智慧」,手携手前进时,正觉才有可能。泰国的大师们把它们比喻成一个轮子的两半,彼此无所违逆地互相旋绕着,所以大念住支撑着大智慧的内明,接下来是大智慧支撑着大念住的持续。
第四圣谛是内明之道。八正道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自我训练的方法,但除非上道了,否则并不能证得圣谛中的内明。上道时,自己就是道,当然已经见到无我真谛的阿罗汉是永不再偏离圣道的,他的整个生命就是圣道。
这里不作详细的说明,只用佛陀的话,表列作简短的解释。
【智慧部份】
正见=(1)四圣谛
(2)业和果
正志=舍弃、慈悲。
【戒行部份】
正语=禁止说谎、挑拨中伤、讲粗恶的话、闲聊。
正业=禁止杀害有情众生、未经给予而拿取、错误的性关系。
正命=禁止从事会伤害到众生的谋生方式。
【禅定部份】
正勤=克制心意免于邪恶并开发所有善的品德。
正念=念住的四个基础(四念处)。
正定=四禅定。
所以借着念住,佛陀的教导是可以被验证的,即使是那些所谓的「诸佛特殊的教导」也可加以验证的,那就是四圣谛,这些乃是佛法的本质。佛陀所作其它的教导,只有在此四圣谛的知见中才能被了解。虽然它们看起来是非常笔直的,但修习并不容易,实证则需要非常的努力。所以一个人不要因为文字的描述很容易,就认为它们没什么奥妙。修行愈深,对四圣谛的见解就愈奥妙。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可以从他深入浅出的描述难以言诠的「修行」和「实证」中看出。佛陀并没有听闻过我们现在所有的四圣谛言说,但他却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清晰地描述它们,进而引导那些希望修行臻于正觉的人。这些在法观念处中有关修行深度念住的描述,传达了方法,虽然它们是个经验,却不是被人执着的,当然是一种不执着的经验。
这里有一则佛陀所说有关于念住的故事,用来圆满本章:
某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森巴国(即舍卫国)靠近私陀伽城的地方。在那儿,他为比丘们讲述如下:
「从前有一个撑竿的特技演员。竖起他的竹竿,对他的女徒弟美达卡沙丽卡说:『来吧! 阿卡,爬上竹竿,立在我的肩膀上面吧!』『是,师父』她照着做了。特技师又说:『现在,阿卡,好好护着我,我也会护着妳,彼此留意,互相保护,我们将会演好特技,赚得咱们的生计,并且平安地爬下竹竿来。』
但是女徒弟美达卡沙丽卡说:『师父!并非如此,你必须保护你自己,我也必须保护我自己。如此自我防卫,自我保护,我们将会演好特技,赚得咱们的生计,并且平安地爬下竹竿来。』」
「正是这样,」佛陀进一步说:「就像女徒弟说的:『我必须保护我自己』,应该这样地修习四念处;『我必须保护别人』,也应该这样地修习四念处。保护自己,同时保护了别人:保护别人,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如何才能保护自己同时保护了别人呢?有耐心和容忍,过着非暴力、无恶意的生活,心怀慈悲。」
「『我必须保护我自己』,应该这样地修习四念处;『我必须保护别人』,也应该这样地修习四念处。保护自己同时保护了别人,保护别人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最后,佛陀所说的这段偈语再度指出了——四念处是通往正觉的惟一途径:
已经见到生的尽头了,
满怀最后的悲悯,他知道
仅有这条道路,能够渡此洪流,
过去如此,未来如此,乃至现在也是一样。
一九八九、三、卅一译于大坑莲心精舍
十二、禅思——心智的修习
公元1958年在法国巴黎的著述
译自『What the Buddha Taught』一书
英文原著:Walpola Rahula Bhikkhu(Srilanka)
中译:曾银湖(台湾)
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疾病。那两种呢?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的疾病。有些人似乎一、二年 ……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身体都不会生病。但是,比丘们,在这世界上,除了那些解脱烦恼的阿罗汉之外,就很少有人的心理上能够片刻不生病的了。
佛陀的教导,尤其是他的禅思方式,目的就在产生一个完美的心理健康状态,平衡而宁静。不幸的是,佛陀的任何其它教导,几乎没有像「禅思」那样,受到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误解。当提到「禅思」的时候,就会让人想到逃避日常生活,采取一个特殊的姿势,就像在远离人间的洞窟里或寺院龛室里的一座雕像一般,沈思默想着,或专注于某种神秘的思想或恍惚状态中。真正佛教的禅思,全然不是这类的逃避;在这个主题上,佛陀的教导如此地被误解,甚或极少被了解,所以到了后来「禅思」的方式就退化了,几乎堕落成为一种例行技术性的仪式或典礼。
大部份的人对禅思或瑜伽感兴趣,是为了要获得某些灵性的或神秘的力量,例如别人所没有的第三只眼。不久以前,印度有个佛教女尼,虽然仍然拥有完美的视力,她却试着要开发用耳朵来看的能力。这类的观念无非是「精神上的颠倒」罢了。那永远是贪欲的问题,权力的渴爱在作祟着。
用(英文)Meditation一词来替代(巴利)原文的Bhavana 是不恰当的,原文意指「修习」或「开发」,也就是心智的修习或心智的开发。佛教的修习一词,恰当地说,全意是指心智的修习开发。它的目标是在净除心意的杂染和困扰,诸如:淫欲、憎恨、恶意、怠惰、焦虑不安、猜疑等,并开发诸如专注、清明、智慧、意志、精进、分析的能力、自信、愉悦、宁静等品行,最后导致如实知见事物本然之性的最高智慧,并证得最终的真理——涅盘。
有两种性质的禅思。一种是心智集中的开发(奢摩他或三摩地),亦即专精一心(心一境性)。借着经中所述的各种方法,引导上升至于最高的神秘境界,诸如:「无所有处」或「非想非非想处」。所有这些神秘的境界,根据佛陀所说,都是心造、心生、因缘所成。它们与实相、真理、涅盘无关。这种性质的禅思早在佛陀之前就已存在了。虽然它不是纯粹的佛教,但它也不被排除在佛教的禅思之外。然而,它并不是体证涅弊所必要的。佛陀本身在他正觉之前,曾在不同的老师之下修习这些瑜伽禅,并达到最高的神秘境界;但他并不满足,因为它们并未能给他完全的解脱,它们并未具备证入最终实相的内明。他认为这些神秘的境界只是「此生存在的快乐生活」而已,或者是「安详的生活」而已,如是而已。
他因此发现了另一种性质的「禅思」,称为毘婆舍那,亦即深入事物本性的内明,引导至于心意的完全解脱,证知最终的真理——涅乐。这是佛教必要的「禅思」,佛教的心智修习。它是一种基于念住、清明、注意、观察的分析方法。
在区区数页中,要处理如此广泛的一个主题是不可能的。然而,在此就其实用的方式,就真正的佛教禅思——心智的修习或心智的开发,来做个简略的观念介绍。
在心智的开发(禅思)上,佛陀所开示的最重要的一场说法就是「念处经」(长部第二十二经或中部第十经)。这篇说法在传统上备受尊重,不仅在佛教寺院里定期地被诵念着,同时在佛教家庭里,也以虔敬之心,围坐而聆听着。通常,比丘在临终者的床畔诵念这部经典,以净化其最终的思想。
在这篇说法中的「禅思」方式并未与生活脱节,也不逃避生活;相反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日常活动、我们的悲喜、我们的言语思维、我们的道德与心智行业,息息相关。
这篇说法分为四个主要部份:第一部份讨论身体,第二部份讨论感受,第三部份讨论心意,第四部份则讨论各种道德和心智上的课题(法)。
无论是那一种方式的「禅思」,心里都要清楚明自,重要的就是念住或清明,注意和观察。
一个最为人们所熟悉、喜爱而实用的,关于身体的「禅思」,就是念住入、出息(安那般那念)。只有这种「禅思」,经中才提到特别而固定的姿势。这篇经文里所提到的其它形式的「禅思」,你可以随你所爱的坐着、站着、走着或躺着。但是,修习念住入出息的时候,就必须坐着,根据经文:
「盘腿、保持身体端正和意念警觉。」但是盘腿对各国人们而言,尤其是西方人,并不实际也不容易。所以那些觉得盘坐有困难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端正和意念警觉。」对这种练习而言,禅思者必须坐正而不僵硬,那是非常必要的;双手舒适地放在腿上。这样坐着,你可以闭上眼睛,或注视着你的鼻尖,随你方便。
你日夜呼吸着,但从未注意到它,从未有一秒钟专注于它。如今你正想要这么做,那么照常地呼吸,不要有任何的勉强或用力。现在把你的心意专注于吸入和呼出;让你的心意观察着吸入和呼出;让你的心意清明、警觉于呼吸。当你呼吸时,有时是长呼吸,有时则否,这都没关系。正常地、自然地呼吸就可以。只有一件事,当你长呼吸时,必须清楚明自它们是长呼吸,依此类推。换句话说,你的心意必须完全地集中在你的呼吸上,以便念念分明于它的动作和变化。忘掉其它所有的事情——你的周遭,你的环境;不要睁眼去看任何东西,试着练习五到十分钟。
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要把心意集中在呼吸上,是非常地困难。你将会被心意的奔驰所惊骇——它就是停不下来,你开始想到各种事情,你会听到外面的声音,你的心意纷扰而散乱,你会沮丧而失望。但是,如果你每日早晚持续这样练习两次,每次五到十分钟,渐渐地,你的心意就会开始集中在呼吸上了。过了一段时期之后,你将会体验到这么一瞬间:你的心意完全地集中在呼吸上,你不再听到附近的声音时,外在的世界消失了。这瞬间是了不起的经验,充满着喜悦、快乐和宁静,因此你将乐于持续着它,但你仍然办不到,不过,如果你继续规律地加以练习,你将会一遍又一遍地体验到愈来愈长的时段。这就是你在念住呼吸中完全忘我的片刻,只要你惦记着自己,就没办法专注于任何事物之上了。
这个念住呼吸的练习,是开发禅定到达非常高超果证的一种最单纯和最简易的修习之一。此外,禅定的力量对于任何一种深入事物本性的知见、彻悟、内明,包括涅盘的体证,都是必需的。
除了这一切之外,这念住呼吸的练习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有益于你的身体健康、放松、熟睡,而日常工作更有效率,它让你平静而安宁。即使在你紧张或激动的时候,只要你这么练习个几分钟,你自己就会看到自己马上变得平静和安详(中译注:即身观察缘自觉知),你会觉得自己好像已经从安憩中醒来一样。
另一种非常重要,实用而且有效的「禅思」方式,就是念念分明并念住你所作的任何事情,不论是身体上或口头上的,在你日常生活的例行工作中,私事、公事或职业上的一切事物,不论是行、住、坐、卧或睡,屈伸手足,瞻视周遭、穿衣、语默、吃喝,乃至大小便利——一切活动中,你都必须念念分明并念住当下的动作。这就是说,你必须活在现前的瞬间里,在现前的行动里。这并不是说你完全不可以想到过去或未来,相反的,在与现前的瞬间和行动有所关联时,你要想到它们的相关性。
人们通常并未生活在他们当下的行动中,他们活在过去或未来之中。虽然,他们现在似乎正在这里忙着某些事情,然而他们却活在自己脑海中的另一个地方,在他们虚拟的问题和忧虑之中,通常是活在过去的追忆之中,或是活在对未来的渴盼和揣测之中。因此,他们既不活在所做所为的当下,也不能享受到现前之乐。所以,他们对现前的瞬间和当下的工作都不快乐、不满意,而自然地,他们也就不能完全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之中。
有时候,在饭店里你会看到有人一面吃东西,一面阅读着——很常见的情景。他给你一个「大忙人」的印象,忙得甚至没有时间吃饭。你不知道他是在吃东西还是在阅读,也许可以说他同时都在做。事实上,他两者都没做,也都没享受到。他紧绷着,心意纷扰,不能享受到当下所作的乐趣,没有活在当下的生活中,而是心不在焉地、愚蠢地在逃避生活(这不是说吃饭的时候不可与朋友谈话)。
无论如何尝试,你都无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着,不论是在城市里或在洞窟里,你都必须面对它活着。真正的人生就是现前的瞬间——既不是已经消逝的前尘往事,也不是尚未生起的梦幻未来。活在当下的人才是过着真实的人生,他是最快乐的。
当有人问到,为什么佛陀的弟子日中一食,过着简单而安静的生活,却如此神采奕奕呢?佛陀回答说: 「他们既不追悔过去,也不杞忧未来。他们活在现前,所以他们神采奕奕,愚人因为杞忧着未来又追悔着过去,就像骄阳底下被割断的芦苇一般,枯槁憔悴。」
念住或念念分明并不是说你必须想到或意识到「我正在做这个」或「我正在做那个」,正好相反,当你想到「我正在做这个」的片刻,就成了自我意识,于是你就没有活在行动之中,而是活在「我」的观念之中,结果你的工作也被弄糟了。你必须完全地忘掉自己,忘我地去做事情。当一个演讲者变得自我意识,而想到「我正在对听众演说」的时候,他的演说就受到了干扰,思绪也中断了。但是,当他在演说的主题中忘了自己,那就是他最佳的表现,他讲得很好也解释得很清楚。所有伟大的杰作——艺术的、诗歌的、智慧的、心灵的——都是它们的创作者,在完全忘我的行动中所产生的,当他们全然忘了自己时,也就从自我意识中解脱了。
佛陀所教导的这个念住或念念分明于我们的活动,就是活在现前的瞬间,活在当下的行动中(禅法主要就是基于此教导)。在这个方式的禅思里,你不必实行任何特殊的活动来开发念住,你只要专注并念念分明于你所做的任何事物就好了,你将不必多花费一分一秒宝贵的时间在这特殊的「禅思」之上,你只需要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日以继夜地,开发念住和清明。上述所讨论的两种方式的禅思,是关于我们的身体方面的。
接着,关于我们所有的感受方面——不论是快乐的、不快乐的或中性的,也有一种修习禅思的方法,让我们举个例子:你正体验着一种不愉快、悲伤的感受。在此状态下,你的心意是阴霾的、灰暗的、不开朗的,它是沮丧抑郁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