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耐琶潜坏钡匕傩昭缜耄献匀簧傧铝司疲豸酥屏亢艽螅残硭嵬匆环欢似鹁票粼谀嵌斐税胩烀挥泻龋谌硕寄擅撇唤狻
王羲之回到官府问手下的官员,本地一年之中用于酿酒的米、麦、高粱等粮食要多少斤?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上。过了好一会刘平才说:〃属下不知道具体数量,不过百姓都会人工酿酒,井市也有水酒出售,日子艰难大家借酒浇愁。每年酿酒所用的粮食,其数量相当可观。〃王羲之这才说明自己的意图:这些年灾荒不断,年景不好,粮食精贵,酒不饮无妨,没有粮食就会饿死。粮食从播种到收获要好几十月时间,来之不易,我们要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储备起来,以作度日之须。现在下令,本郡在一年之内不得酿酒,市面上也不得出售酒类。禁酒这一举措,在此以前曹操也曾实行过,那是为在困难的条件下筹措更多军饷用于战争。而王羲之则是为了〃救民命〃,其意义是不同的。〃禁酒节粮〃实施以后,果然节约了谷物,使粮食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① 然而,王羲之却受到各方人士的指责非议,他曾经写信给他的好友谢安阐明下令禁酒是为节约粮食,防止百姓被饿死,除此之外别无良策。他说:〃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此时既不能开仓庚赈之,因断酒以救民命,有何不可?而刑犹至此,使人叹息,吾复何在?〃②王羲之万分感慨,他愤怒异常地写道:〃处世不易,岂惟公道〃。③
二、进言改革
(一)复开漕运
① 《断酒帖》,《汉魂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右军集》。
② 《断酒帖·又》,《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右军集》。
③ 《方轨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右军集》。
所谓漕运,旧指通过水路(间或陆路)将粮食解往京师和指定地点的运输。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将山东粮食运往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作军粮。汉桓宽《盐铁论·刺复》云:〃泾淮造渠,以通漕运〃。事实正是如此,汉代〃始引渭渠以漕山东之粟,旋濬褒斜以致汉中之谷,初不过岁运数十万石,及其盛时,岁益漕六百万石,类由河渠疏利,治之有方。魏武篡汉,偏安洛阳,然犹任邓艾,广开漕渠以达江准??〃历史进入晋代,由于战争不断,中华大地呈割据局面,漕运久停。到北伐之时一切军需只好转运供给,西输许洛,北入黄河,应征服役的民工忍受不了苦难,故〃流亡日众〃。更重要的是东土饥荒,自不暇救。
早在未有漕运的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惠王(即梁惠王)对灾荒采取〃移民就食〃的方法,即河东发生灾荒将民众移至河西,如果河西遇灾则移民于河东。有了漕运这一良法,一遇到灾年,则以粟就人,而不是以人就粟。〃移民就食〃使百姓拖儿带女离开自己的家园,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再者灾荒严重的百姓食不果腹,疾病随之而来,移民有时难以实现,将会有很多人因饥饿奔彼而丧生,这都是弊端。而漕运以粟救人,百姓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抗灾自救,以免跋涉之苦,这对保护劳动力,发展生产无疑是有利的。漕运于国于民均有大益,王羲之毅然向朝廷建言复开漕运,并提出了实施办法: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王羲之希望朝廷将复开漕运的事决定下来,并委派下臣实施,到年终以此来考核政绩,尤其是长吏如不能完成任务,政绩很差,可送至大台治罪。如果三县不实行,则郡守必须罢免,或派到环境艰苦的边疆,降职使用。
(二)惩办贪官
王羲之在视察诸具时,发现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耗〃,管理不善,如虫、鸟、鼠、至食以及发霉变质等消耗,是有一定规定的,超过了范围就是仓督监的失职行为;仓督监自己盗窃官米是执法犯法,有的数量巨大,如余姚一个具就达十万斛。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如此,属会稽管辖的其他诸县也同样如此。由于地方官贪赃枉法,致使国库空乏,这是一件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危及整个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他主张对那些奸吏给予重判,〃诛翦一人〃起到〃杀一人儆百〃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其后便断〃。
(三)
改进征役 修改刑法北伐军兴,战争不断,东晋初建时,司马昱的〃宽众息役,惠益百姓〃的政策和许诺,根本兑现不了。出现了百姓流亡,户口日减,百工医寺,死亡绝没的局面。王羲之详细分析了发生这种状况的源由,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调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课捕有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① 王羲之:《与尚书仆射谢安书》,《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右军集》。没,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或十年、十五年,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谓自今诸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可以充此,其减死者,可长充兵役,五岁者,可充杂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又可绝其亡叛。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复如初耳。令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重于杀戮,可以绝奸。刑名虽轻,惩肃实重,岂非适时之宜邪。①〃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②人数很多,官方按常规〃补代〃,结果是〃上命所差,上道多叛〃③,负责管理的官吏索性与叛音席卷同去。至于为何吏与叛者一直叛散,因为这方面官吏也相当艰辛,他们对朝廷和当时的法律心怀不满,发生叛乱事件,叛散者的〃同伍〃,同样要受〃课捕〃,与此同时对叛者的家人也受到课捕,家人得到消息纷纷逃亡。上述的原因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④,没有人被差遣替代。王羲之提出减少判死刑的人,让他们补充兵役。判五年徒刑的〃可充杂工医寺〃,充当杂工医寺的人,他们的家要移至都邑,否则,逃亡的事将与以前一样,移其家〃可绝其亡叛〃,因为家在都邑生活比较安定,逃跑亡叛必须顾家小,再者都邑范围有限,管理比较严密,全家亡叛很不容易。更重要的是,百工⑤可以生产各种手工业产品,这些产品既可保证朝廷官府和军队的需要,也可以供应市场。医寺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对于保障百姓健康和战时医疗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重新建立和稳定百工医寺的队伍,事关重要,有了他们,城市就比较充实,他们不叛亡,社会也就稳定多了。部邑充实稳定是政治之本。王羲之将自己的政见概括为:〃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重罪者判以死罪。刑名虽轻但惩办实际上很重,是不合时宜的。
王羲之巨识深邃,先觉于人,很多主张在当时是正确的,但未能实施。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王逸少在东晋时,盖温太真、蔡谟、谢安石一等人也,直以抗怀物外,不为人役,故功名成就,无一可言,其操履识见,议论闹卓,当世亦少其比。
诚然,这样的评论是符合实际的。然而一个人的功名成就,除了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思想之外,还要有许多条件,其中机遇也是必不可少的。诸葛亮才华横溢,谋略超群,如果没有刘备〃三顾茅庐〃及群雄逐鹿的历史舞台等客观条件与机遇,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就无法施展,更谈不上有伟大的功名与光辉的业绩。
王羲之的许多政治主张均未被当权者所接受,内心是非常忧愤的,特别是伯父王导、工敦,岳父郗鉴亡故以后,他更加无能为力。王羲之的思想主张并非纸上谈兵没有价值。历史是一面镜子,他的主张对南北朝也产生过积极影响。南朝北朝对峙,特别是南朝偏安一隅与东晋相似,他的许多政治主张被当时的政治家所〃移植〃采用,都产生了积极的有益的效果,这些都斑斑可考。
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② 《晋书·王羲之传》。
③ 《晋书·王羲之传》。
④ 《晋书·王羲之传》。
⑤ 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例如,刘宋政权曾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赋役,减少部分杂役、谣役;宋文帝采取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以及赈济灾民等许多措施。元嘉十二年(435 年)丹阳、淮南等地淫雨成灾,政府除诏免灾区一切租役外,还从徐、豫、会稽等地调大米万斛以赈济灾民;还规定〃凡欲附农而粮种匮乏者,并加给贷〃;在元嘉年间,对江汉漕河进行修凿,以广漕运。《南齐书·明帝纪》载建武元年(494 年)诏曰:〃细作中署、村官、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也就是说工匠在上番服役之外,可以有自己支配的劳动时间。这些都说明,王羲之曾经提出的政治主张在南朝实行以后,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曾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羲之是作为一个名垂历史的书法家,对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有如此精辟的见解,古往今来委实是不多见。
三、反对愦愦之政
王羲之〃少有美誉〃,是王氏望族的的骄傲。作为三朝辅政掌有实权的伯父王导,对他有不少赞扬之词,非常器重他。王导要他到朝廷任侍中、吏部尚书一类要职,他总是推托谢绝:〃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①后来投入了王导的政敌庚亮的幕中,充当了参军。王羲之弃高官当幕僚,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原因的。古代文献虽然对此没有专门的记述,但我们分析这一方面的原因,从中可以了解王羲之的政治主张。在王导辅政期间,豪强横行,贪赃枉法,人民大众苦不堪言。王导对此则采取容忍宽恕的态度,有时仅惩办下级人员,以此敷衍塞责。人们对此非常愤慨。庾翼在给庾冰的信中,表示了他对王导的不满情绪。〃大较江东政,以伛儛豪强,以为民蠹,时有行法,辄使之寒劣,如往年偷石头仓米一百万斛,皆是豪将辈,而直打杀仓督监以塞责。山逻作余姚半年,而为官出二千户,政虽不伦,公强官长也,而辟共驱之,不得安席。??虽皆'前宰'之昏谬,江东事去,实此之由也。〃①〃前宰〃王导的昏谬是当时朝野议论的话题,人们对王导的治国方略称之为〃愦愦之政〃。〃愦愦〃是贬意同,糊涂、昏乱的意思。也就是说王导施行的是昏乱之政。而王导本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他曾说〃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②徐广《历纪》曰〃导阿衡三世,经纶夷险,政务宽恕,事从简易,故垂遗爱之誉也。〃果然如此,后人对他的〃愦愦之政〃大加赞赏。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历任元、明、成三帝,是权重位高的三朝元老,历史上的评价很高,《王导传》六千余字,几乎全是溢美之辞。他在建立东晋时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务存大纲、不拘细目〃的执政方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晋初立,需要安定的现实要求,但此政治方略不能全盘肯定,特别是在后期有较为恶劣的后果。据《晋书·顾和传》载:〃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既然可以网漏吞舟,何须〃察察为政〃?细致了解治理情况岂不是多此一举?在当时由于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① 《晋书·庾翼传》。
② 《世说新语·政事》。
王导的愦愦之政,对贪官污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门阀豪强更是宽容放任。〃时王寻辅政,主幼时艰,务存大纲,不拘细目,委任赵胤、贾宁等诸将,井下奉法,大臣患之。〃①鉴于这种情况,陶侃和瘦亮都曾想起兵废黜王导,由于郗鉴的劝阻,未曾行动。王羲之对在王导政治统治下的时局极为不满,尤其对〃仓督监耗盗官米〃的罪恶表示极大的愤慨。主张惩办贪官污吏和不称职的官员。王羲之反对〃网漏吞舟〃、反对王导的〃愦愦之政〃是不言而喻的。
四、政治理想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拔萃国举〃,在他一生中不乏救国匡时之志。他给殷浩的书信中曾表示: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②当时关陇由苻秦王国统治,已蜀是由成汉王国霸占,他们都很强大,经常侵扰东晋,构成外患。王羲之立志要〃宣国家威德〃,收复关陇、巴蜀,在边疆艰苦奋战、建功立业。但事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后来他做殷浩的护军将军和会稽内史,在《恭命帖》中云:〃寻复逼,或谓不可以不恭命,遂不获已,处世之道尽矣!〃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实现。
王羲之认为力争武功,作非所当,主张文治为上,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宜虚己求贤,与有识之士共谋国家大事。
王羲之希望自己成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自然他想有一个像刘备一样的君主〃三顾茅庐〃。他非常赞赏诸葛亮对刘备的建言。诸葛亮在隆中长期观察天下形势,精心谋划统一中国的策略。与刘备的这番谈话就是所谓的〃隆中对〃。
上羲之在《遗殷浩书》,《与会稽王笺》中均站在比较客观的主场,对〃彼〃、〃我〃的情况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提出了〃保江〃战略策略,从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诸葛亮军事思想。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和诸葛亮不同,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政治纲领行事,而殷浩拒绝接受他的战略对策。
王羲之敬慕诸葛亮,他与诸葛亮有不少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山东临沂人,都在豫章(今江西南昌)任过职;他们唇枪舌剑,都有辩才。王羲之赞赏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联合孙权、内修政理,以夺取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的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政策策略。
王羲之认为〃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他反对党同伐异,主张协和共处,维护政局安定。为了统一大业,要效法廉颇、蔺相如,一致对外,他劝殷浩把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画在屏风上,以示训导。文献上这样说:殷洪源与桓温不协,王逸少移书苦谏,欲画廉蔺于屏风???王羲之曾在谢万的信中说,〃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陆贾是汉初政论家,辞赋家,官至大中大夫,他认为武力可以夺取政权,却不能单靠它来维持政权。所以① 《晋书·庾亮传》。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右军集题词》。
他向汉高祖提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②王羲之依陆贾处世,即依陆贾的政见处世。
东晋建立不久,其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使用武力是不适当的,政以道胜,其道者就是儒家、黄老之道,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评述。
五、审量彼我的决策思想
战争中有一系列的决策问题,王羲之认为要〃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
这与〃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笔者认为〃审量彼我〃的军事思想更加深刻。这里有精审、审时度势的内涵,对〃彼此〃有量的分析,这一点无论是对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非常重要,没有对各种军事要素〃量〃的掌握与分析对比,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量〃不仅限于数的概念,还有衡量权衡之意,通过〃审量彼我〃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
对待北伐的基本态度东晋虽然在江南建立了政权,但北方的中原大片领土被胡人占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北伐是当时政治、军事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过我们不能离开当时双方的形势,简单地用支持或是反对北伐来判定是否正确。东晋初建时期,南渡的百姓,他们饱尝了家破人亡离乡背井之苦,怀念故土。而北方的士族迁至江南,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且惊魂未定,何去何从,如何对待残酷现实?存在着两种精神状态和情绪。《世说新语·言语》作了这样的记述: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竹宴。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止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的周侯是王蓑之的延誉者周颌,他对江叹息代表了一部分过江士族的思想感情。而王导〃愀然变色〃,慷慨陈辞:〃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显然是另一种精神状态。王导的这一政治纲领,团结了朝野一批人,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拥护。他们以上述纲领作为精神支柱,盼望有朝一日光复中原大地。第一次发动北伐的是祖逖,他是中原沦陷后移居京口的一位将领,当时王导为首的统治集团不敢对北伐提出异议,怕夫去民心丢掉具有号召力的〃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