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鸦片战争实录-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鸦片战争十年后,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而当时还活着的宣南诗社系统的人们当中,并没有人投奔太平军。
    十年后,重新被重用为云贵总督的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分去镇压广西农民起义的途中,病死在广东的潮州城。据说他临终时,指着天大喊了三声“星斗南!”这是一个谜,弄不清这话是什么意思。
    英国人林德奈在其著作中说,林则徐先给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寄去一封劝降书,而洪秀全复信的内容十分激烈,林则徐受到了刺激,终于一病不起。
    洪秀全的《答林则徐书》收录于太平天国文钞。其内容说:满人系异族而成为中原之主,恃强兵武力。……世界无终古不灭之帝政,独一无二之主权,惟恃势力。
    上述书信可以猜想为两军对峙时所写,但林则徐死于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十月十九日,太平军金田起义是十二月十日(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此信如不是伪作,就是后来交战中部分“诏书”的误传。不过,林德奈既然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载了这件事,那肯定民间确有这样的传说。
    这封信否定了当时被人们视为神圣的“国朝”,认为它是异族武力的产物。那么,象林则徐这样的人物对此将作何反应呢?人们大概对这个问题感到兴趣,因而就产生了这样的传说。
    林则徐是愤慨地大喝一声:“不逞之至!”还是击中了隐藏在他心底的那个“事势有难言者”,而感到震动呢?
    这只是毫无根据的流言。但是,传播这个插曲的人们,大概还是期待着是后者吧。
    从这个传说中也可以看出,这个时代觉醒的人们具有着象三棱镜那样屈折的复杂性。
    时代本身也可以说就是三棱镜。

    渔翁得利

    最后想简单地谈一下美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态度。美国在这次战争中一直采取“观望等待”的政策。这是因为波士顿等地的商人和船主要求这么做,而且美国驻英公使埃瓦涅德已从英国得到了保证:美国可以均沾战胜中国时所获得的成果。
    美国仅以保护在华美侨及禁止美国人从事鸦片贸易的名义,命令劳伦斯·卡里提督率领东印度舰队,开赴广州。舰队于一八四二年四月到达广州,在中国沿海待了整一年。
    在保护在华美国人方面,这支舰队确实是很积极的,但在所谓禁止美国人从事鸦片贸易方面,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不仅如此,实际情况是,星条旗反而成为鸦片贸易唯一的保护伞。卡里提督在给海军部的报告中也承认了这一点。  
    可是,美国舰队把它来制止美国人违反中国的法律、从事鸦片贸易的所谓的目的,用中文到处散发,所以中国人对此很有好感。
    正当英国人变为坏蛋、为非作歹的时候,美国极力把自己装扮成乖孩子。
    而且在鸦片战争之后,美国还在广州经常邀请清朝的大员到美国的军舰上参观。水师提督吴建勋在参观之后,美国人还赠送他一只小艇和一册美国地图。他把这件事还向北京作了报告,所以中国的中央政府也对美国有了好感。
    此外,美国人古列查还教过中国人制造火药和水雷。
    前面已经说过,林则徐在广州任职期间,曾令人翻译过外国人发行的报纸,热心地进行过研究。当时在《中国丛报》和《广州纪事报》等报纸上,主张反对鸦片贸易的主要是美国籍的传教士。义律带领全部英国人撤出广州时,美国人并没有同他们统一行动,而是留在广州不走。由于这些事情,林则徐对美国明显地抱有好感,在虎门销毁鸦片时,还把美国商人金谷等请到现场观看。
    美国虽然这样把自己装成是好孩子,但它所获得的成果(所谓望厦条约),几乎同英国用军舰、大炮所获得的成果一样。
    林则徐最初注意到英美之间似乎有矛盾,认真地考虑过“以夷制夷”的策略。但是,从美国方面来说,英国获得的成果越大,对自己国家带来的利益也越多,所以在内心里当然是希望战争扩大和中国彻底屈服。“以夷制夷”的古典策略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取得成功的。
    不过,由于当时美国做出的这种姿态,中国确实弥漫着亲美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延续到朝鲜战争。



附录

鸦片战争后的林则徐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举兵起义这两大历史事件的起始年代,分别为一八四○年和一八五○年①,按阳历来算,恰好是整数,很容易记住。按清朝的年号来说,前者是道光二十年,后者是道光三十年,也是整数。
    按日本的年号来说,鸦片战争是发生在天保十一年。渡边华山、高野长英等人被捕的所谓“蛮社之狱”②,是发生在这一年的前一年。而太平天国举兵是在嘉永三年。高野长英因监狱起火,暂时获释,以后没有回狱,在外隐藏了五年之久,而在这一年的十月,被幕府官吏包围,自杀而死。顺便说一句,人们所熟悉的国定忠治③也是在这一年被处以磔刑。
   ① “太平天国举兵起义”(金田起义),通常公认为是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
初十,即公元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编者注
   ② 指一八三九年德川幕府镇压渡边华山(一七九三至一八四一年)、高野
长英(一八○四至一八五○年)等当时进步学者的事件。———译者注
   ③国定忠治(一八一○至一八五○年),幕府末期的大使,后詖处磔刑,日
本古典戏曲中常出现这个人物———泽者注

    现在流行所谓“鸽派”、“鹰派”的分类法,但这和所谓的灵活、强硬或现实、非现实的分类法并不完全一致。有可能用蛮干的办法来强制推行灵活路线,强硬路线在不少情况下也是最现实的的。
    简单地分类是不行的,所以当代流行的文化人类学也在分类的问题上极其热心。
    分了类,确实明了易懂。对简单得象一张白纸一样的人来说,用划为类型的方法似乎特别有效。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这一时代登上历史舞台的人物加以分类,感到并不是那么困难。极端地说,可以把所有的人物分为维持现状派和变革现状派这两大派,或者,起码可以用其中某种倾向强一些这种分类方法来解决。
    可是,在十年后开始的太平天国的时代,要想把这一时代的历史人物分类就不那么容易了,十年之间人变得复杂了。使他们变成那么复杂的人,恐怕还是由于时代的原因。
    鸦片战争是近代的“开始”,太平天国已经深深地“泡”在近代之中,这是明显的事实。
    入口是容易看清楚的。可是,走进入口,里面还是迷途。鸦片战争之所以容易理解,那是因为它是一个从任何地方都容易看清楚的入口。
    写小说的时候,鸦片战争是容易处理的,太平天国就不那么简单了。我的小说《鸦片战争》写完已将近十年了,而下面的《太平天国》*还未能动笔。这似乎是为我自己的工作辩解,但是一八四○年至一八五○年的十年期间,对中国来说确实是面貌大变的岁月。如果不能很好地瞅准和理解这十年,《太平天国》一行也写不了的。

*作者的长篇小说《太平天国》已于1982年在日本出版。——译者注


    鸦片战争时的有识之士,内心里都有一种漠然的悲哀感。    
    这是一种感到走下坡路的悲哀。
    是一种社会将越来越糟的“感觉”。
    诗人龚自珍说:“无福见乾隆之春。”
    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一六六二——一七二二)被人们认为是清朝的黄金时代。对龚自珍所属的士大夫阶层的人们来说,这当然是“小民沐浴圣泽”的时代。
    其实长达六十年的乾隆皇帝的统治,到其后半期,纲纪相当紊乱,已经很难说是“盛世”。即使被人们称为“明君”的皇帝,一旦上了年纪也是不行的。即使在全盛时期,一般也都干了一些相当力不胜任的事情。大规模的外征,也许可以显扬国威,但其后遗症将会遗留后世。
    乾隆皇帝退位后的半个世纪,清朝无疑地已走上了下坡路。慧眼之士对这一点是了解的,所以才产生了悲哀感。
    为什么会走下坡路呢?
    不清楚地了解其原因,就会感到茫然不解。
  欧洲产业革命的余波,当时正涌向亚洲,列强正在推行其世界经略。由于鸦片走私而造成白银外流,白银外流又带来重税赋和生活苦。这一切都是“外来的力量”造成的——后世的历史学家是这么解释的。
    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并不了解这个图式,他们一定在深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个人在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外来的力量”的时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没有掺杂过多分外的东西,所以容易理解。
    可是,一旦理解了“外来的力量”,这个人就好象戴上了一副三棱镜,变得复杂起来了。附加上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个人就使我们感到不好理解了。
    在此以前,所谓外来的力量,中国只认为是从长城外边闯进来的野蛮的武力。谁做梦也没有想到过会有另一种文明,而且这种文明会压迫中国。知道和不知道这一点,那是有天壤之别的。
    鸦片战争的英雄林则徐,在战争的过程中知道了这一点。所以可以这么说,鸦片战争以前的林则徐容易理解,鸦片战争以后的林则徐就不好理解了。
    当然,变得不好理解以后的林则徐,由于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所以他的不好理解的一面没有暴露出来。
    鸦片战争以前的林则徐是希望改革现状的阵营里的人。
    前面提到的“感到走下坡路的悲哀”,也可以更简单一点说是“衰世感”。这样下去就会渐渐地向下滑,如不立即刹车,马上就会掉进无底深渊。这样忧虑的人们,是希望对这个不妙的现状一定要加以改革的。
    另一方面,也有的人极其害怕改变现状。
    这些人目前都生活得很不错,他们希望目前的状态永
远持续下去。不消说,在统治阶级的满族人中,有许多这样的维持现状派。他们虽是少数派,但统治着全中国,任何微小的变革,他们都会认为对自己不利。走钢索的人连一点点微风都会感到害怕,他们正处在会不会从空中的钢索上掉下来的危急关头,当然不会有什么衰世感之类的多余的担心。
    对待世道在走下坡路这一现象,有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差别。    
    林则徐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高级官僚,他充分具有充当改革派首领的资质。
    在他当江苏省巡抚(省长)时,东印度公司的阿美士德号商船曾违反禁令,开进上海港。这是林则徐同外国打交道的开始。当时,阿美士德号很快就离开了上海,没有引起麻烦。
    接着是作为钦差大臣,被派往广州去查禁鸦片。他作为一个责任感很强的领导人,这时当然努力研究了外国的情况。他收集了许多文献。在当地跟英国人接触的过程中,切身感觉到并逐渐理解了“外来的力量”。
    林则徐对外国的理解当然是有限的。他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礼教制度下的人,既有他根本无法理解的部分,也有他理解错误的地方。但仅就“当时”这个限度来说,应该说他的理解程度还是相当深的。
    对外国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反而采取强硬政策,这决不是矛盾的。胜败姑且不论,最重要的是要向外国人
表明中国有着强烈的抵抗精神。
    跟外国打仗,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状。所以维持现状派拼命地策划停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北京的宫廷、尤其是职位最高的大臣——满族军机大臣穆彰阿,是狂热的维持现状派,他对林则徐的对英强硬政策感到胆颤心惊。
    在鸦片战争正在进行的期间,林则徐被解除了职务,理由是:“因同英国交涉不当,招致了严重的事态……”
    林则徐被贬职,不,是流放。
    流放地是新疆的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二月决定流放伊犁,三月到洛阳,四月到西安,在这里得病。病愈之后,七月从西安出发,十一月才到达了目的地。这一年林则徐五十八岁。
    整整三年之后,才获赦,被任命为陕甘总督。
    在新疆滞留期间,林则徐的注意力仍在对外问题上。
    到达伊犁的第二年,他写了《俄罗斯国纪要》一书。
    据《国朝先正事略》说,担心西洋侵略的后辈,向林则徐乞教对策,他回答说:“西洋(指英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对中国来说,最终之患,毋宁说是俄罗斯。我已年老,但你们会亲眼看到的。”
    这是否是先见之明,姑且不说,但这些话证明了林则徐仍然没有失去在对外问题上的热情和关心。
    夹在两次战争当中的十年,林则徐前五年是在贬谪与流放的生活中度过的,后五年是在复职当地方长官中度过的。
    这样看来,似乎是明确地分为两个阶段,其实这整个十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广义上说,他都在从事对外关系的工作。
    他流放的地点是新疆,现在称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以想象其大部分居民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是使用阿拉伯文字的土耳其族人种。这里是中国的领域,但应当按照对外关系来考虑这里的从政治到生活的一切问题。
    林则徐复职担任陕甘总督后的第一件工作(这件工作一完,立即调任,所以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件工作),是“办理番案”。
    番同蕃,案是案件的意思。就是说,给予他的任务是解决有关蕃人的案件。这个地区的所谓蕃人,是拥有骑兵的蒙古族,也包括少数土耳其族的游牧民。他们杀死当地的官吏,大肆掠夺。
    林则徐在这里铸造了大炮,平定了蕃人的叛乱。他使用近代武器,把这些以弓箭作为主要武器的家伙镇压了下去。在广东挨了英国人的打,在这里他运用英国人的打法,反过来去对付这些沙漠里的“豺狼”。
    这是一次小小的内战,但对象是蒙古族和土耳其族,就这一点来说,恐怕还应该看作是“准”对外问题。
    对于善后处理,林则徐是非常宽大的,除了主要的叛徒外,一般都释放了。
    林则徐的后任陕甘总督是满洲族人琦善。在鸦片战争时,林则徐是作为鹰派抗战的,而他在四面楚歌中被革职,来接任的钦差人臣正是这个琦善。琦善把林则徐苦心建立的广东海防设施,一个一个地撤除,自己填平了护城河,割让了香港。他采取的这些措施,表明他是个彻头彻尾的“鸽派”——投降派。    .
    可是,琦善当上陕甘总督后,当黑城撒拉的回教徒造反时,他恣意地杀害事件的有关人员。杀的人太多了,连北京的朝廷也认为他干的太过火,革了他的职,把他流放到吉林。
    林则徐对英国是鹰派,对边境的少数民族是鸽派。跟他恰恰相反,琦善对英国是鸽派,对沙漠中的小小的盗匪集团却是鹰派。
    第二年(一八四七),林则徐任云贵总督,即管辖云南省和贵州省的长官,驻地在云南省的昆明。
    云南是他怀念的地方,二十八年前,年轻的林则徐曾来这里当考官。但已经没有余暇让他去感慨了,现在那里的汉族与回族正在互相仇杀。
    事端的发生,和以往一样,十分愚蠢。回教徒马大在民歌中填进了讥讽汉族的歌词,汉族大怒,破坏了回教的清真寺。起端就是这样莫名其妙。
    林则徐在流放新疆的三年期间,是在回教徒当中生活过来的,所以对他们的心情是十分理解的。
    “没有汉族还是回教徒的区别,只有良民还是非良民的区别。
    林则徐是这么宣布的,也是这么实行的。
    这是对外关系的另一种形态。
    林则徐解决纠纷取得了成功。
    他自从被拉下鸦片战争的舞台以来,本来就认为不会
再第二次出头露面。他在新疆时期所刻的一方图章上,刻
有“宠辱皆忘”四个字。——受过皇帝的恩宠和遇到的耻辱全部都忘记了。言外之意是过去的事情都是一场梦,对将来也不抱有希望。
    尽管如此,他再次被起用了,时局要求他这样的人物出马。他的责任感强,也无法拒绝托付给他的任务。
    但是,年岁已经六十多了,数年前不觉得怎样的病,现在就感到吃不消了。特别是他十四岁订婚、二十岁时迎娶过来的夫人先他去世,给他的精神上带来很大的打击。这件事发生在他任云贵总督的期间。夫人姓郑,名淑卿,看来是一位很能干的妇女。    
    夫人去世的第二年(一八四九),他一再提出的因病引退的要求获得批准。
    这一年他离开昆明,在南昌的百花洲疗养,第二年三月回到故乡福州。这次回乡离他父亲去世时回乡服丧已经相隔二十年。
    可是,回乡后不久,道光皇帝死去的消息也传到了福建边地。
    新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