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世界名人-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恋椒ü寺饕遄骷衣蟮拿栋侄肥保钗四芤豢谄赐晁坏貌环牌刻炖械纳⒉健U馐沟盟牧诰用蔷挂皇备悴磺迨欠窀靡越烫玫闹由炊宰约旱谋砹恕�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最后一章。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8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1740年,康德进了哥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哥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经过5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了哥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

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3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在任助教期间,康德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被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哥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而在此期间他拒绝了哥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哥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10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就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样,这本洋洋数十万言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一个读者对康德抱怨说:“读你的书十个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一句话还没有读完!”但是艰深的语句掩不住思想的光辉,康德哲学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成了哲学领域内“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由于推翻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形而上学体系,由于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去探讨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由于提出了以“二律背反”为核心的消极辩证法,康德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把它比作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德国大诗人海涅说过:“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但是,康德是一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传奇人物。他一生没有出过远门,思考的范围却横跨宇宙。据说他在每天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 



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这一时期德国古典哲学最著名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康德之后这一哲学派别的顶峰。黑格尔以后,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就开始衰落了。

黑格尔1770年8月生于德国斯图加特的一个官僚家庭。1788年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神学。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黑格尔极其兴奋,欢呼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壮丽的日出”。在他的日记里,他还留下了“反对暴君!”“自由万岁!”“卢梭万岁!”的口号。与同学一起,黑格尔还种了一棵“自由树”。雅各宾派专政后,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憎恨暴力革命,称人民群众“只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说“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无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

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大部分时间都是担任大学的讲师、教授。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1829年,黑格尔就任柏林大学校长。正是在这一时期,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第三年,霍乱病横扫欧洲,黑格尔不幸染上了它,当年就去世了。

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及其丰富,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黑格尔是个客观唯心论者。他和康德的看法不同,他不承认有独立存在于意识之外的“物自体”,也就是不承认意识之外有客观物质存在。他认为在自然界出现之前存在的是整个宇宙精神,他称它“绝对精神”。他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这样,他把一切都弄颠倒了。马克思曾经就此指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儿子生出母亲,精神产生自然界,基督教产生非基督教,结果产生起源”。他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称而已。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黑格尔的巨大功绩是他阐述了发展的思想,提出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三个规律,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他说:“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黑格尔也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珍珠。

恩格斯后来给黑格尔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观点极为保守,他极力为普鲁士国家的专制主义体制辩护,认为它们是最好的制度,应该永世长存。在他看来,道德的本质在于财产,法律的本质在于保护私有财产,而要维持私有财产制度,就必须有国家暴力。黑格尔极力鼓吹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极力鼓吹战争,说没有战争整个社会就会是一潭死水,战争是防止国民腐化的一剂良药。他的这一系列观点,为以后法西斯的暴行提供了借口。

由于黑格尔极力为普鲁士政府鼓吹,美化它,说它是绝对精神的最新表现,并沐浴在普鲁士学院春风化雨的温暖阳光里,他的对手就送了他一个“御用哲学家”的封号。黑格尔在大学极受学生欢迎,他的课堂常常被学生挤得水泄不通。据说当时也在柏林大学的哲学家叔本华却对这些不以为然,于是他在同样的时间开课,与黑格尔分庭抗礼。结果他大失所望,上他课的人寥寥,从来没有超出过3人。 



思想圣哲卡尔·马克思



19世纪普鲁士莱茵省的摩塞尔河畔有一座美丽的小城……特利尔。1818年5月5日,一个男孩在这座小城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名震全球的卡尔·马克思。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特利尔高等上诉法院的律师,在当地声望很高。母亲罕丽达·普列斯堡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马克思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他是家中最大的男孩子,活泼调皮,善于组织各种游戏,也很会讲故事,深受父母的宠爱。他在小城接受了初等、中等教育,直到读大学,才离开小城特利尔。

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的是法学,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在大学阶段,他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并于1842年10月担任该报主编。11月他首次会见了恩格斯。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痛斥普鲁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1843年1月,普鲁士当局决定从4月份起封闭《莱茵报》。股东们要求马克思将报纸办得温和一些,马克思断然拒绝,并退出编辑部。不久,他和已经秘密订婚7年的恋人燕妮举行了婚礼。他们在美丽的莱茵河畔作了短暂的蜜月旅行,度过了在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恬静的时光。

由于在普鲁士难以积聚革命力量和进行革命理论的宣传。1843年深秋,马克思来到了法国巴黎。他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工人秘密组织的领袖以及德国流亡者的秘密团体“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建立了密切联系;还时常出席法、德两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集会并发表演说。与此同时,他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参与主办了《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马克思在这份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导言》,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文章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此时的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随后他和恩格斯合作先后写成《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于1846年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改造“正义者同盟”进行了努力,使“正义者同盟”领导人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底,“同盟”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起草“同盟”的纲领。这份纲领就是流传后世的《共产党宣言》,它总结了以往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了革命,马克思和他的同志积极投入其中,但是革命最终被镇压,马克思和家人被迫流亡伦敦。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工人运动陷入低谷,马克思开始总结失败的教训,埋首著述,伦敦博物馆就是马克思另外一所家。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资料,如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终于写出了不朽的巨著《资本论》。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阐明了自己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据统计,为了写《资本论》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多本。

19世纪60年代,工人运动出现新的高涨。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在伦敦举行集会,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并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作为德国工人代表被选入中央委员会,担任德国通讯书记。10月份这个组织定名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然而第一国际内部流派芜杂,有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同这些流派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坚决反对他们的改良主义、投降主义、无政府主义、分裂主义以及其他破坏第一国际的阴谋活动。 



悲观哲学家叔本华



作为时代的呼声,19世纪上半叶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诗人——英国的拜伦、法国的缪塞、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作曲家——舒伯特、舒曼、肖邦,甚至贝多芬;尤其是造就了一个极度悲观的哲学家——阿尔图·叔本华。

叔本华1788年2月生于但泽(即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那时是德国领土)。父亲是一个大商人,母亲是一个颇有才气的女作家。由于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时常借着娱乐活动来减少相互间的摩擦,旅行就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就这样,叔本华从小不得不时常随着父母四处出游。据说他的父亲相貌长得令人不敢恭维,且脾气也很暴躁,而他的母亲则聪明美丽,且富文学才华,外国语也说得很流利。叔本华自己也曾说过:“我的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我的智慧则遗传自母亲。”这大概正是他自己特色的写照,如果确定是这样的话,那么,叔本华在先天就已经播下了“怪癖”和“天才”的种子了。

叔本华8岁那年,随父母游历,途经法国,在巴黎近郊滞留了一段时间,其父为了儿子能彻底学会法文,便把他托付给一位商业上的朋友,自己则携妻返回到汉堡。叔本华在此处生活、学习了差不多两年。据他自己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欢乐时光。之后,他回到了汉堡的父母身边,并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继承父业。由于叔本华的父亲是商界名流,母亲又与文艺界人士素有往来,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士来往。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环境,使得叔本华开始嫌恶商业生活的庸俗和那种市俗味道,心里从此便埋下了做学问的种子,就连学校里的老师,也从这位小小年纪的人的身上发现出他的哲学天才来。但是,叔本华的父亲坚信文人多穷的观念,坚持不让其独子弃商从文。直到1804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