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世界名人-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外,还学习了多种技艺。维罗契欧的画室很像现代的工程技术学校,画家、雕塑家、青铜铸造师、绘图人员、建筑师、民用和军用技师们,都在那里传授他们的技艺。达·芬奇在那里从学徒成长为技师,学会了多种技艺。1483年到1499年,达·芬奇来到意大利的米兰,在米兰大公的府中服务。在米兰时期,他成为一位社会名人,与各种行业的工匠、技师以及出入宫廷的学者们有着广泛的接触。他不知疲倦地学习,终于成为一名科学家。以他为中心形成了米兰画派。在米兰的早期他完成了《岩间圣母》和《最后的晚餐》等重要的作品。1499年法军侵入米兰,达·芬奇又回到了佛罗伦萨。1500年到1506年,他在佛罗伦萨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研究,名画《蒙娜丽莎》就创作于此时。后来,达·芬奇曾经重返米兰,还到过罗马等地,1516年到法国,1519年在那里逝世。

达·芬奇身材秀美,态度优雅,对各种知识无不研究,各种技艺无不擅长,他是艺术家、工程师、科学家和哲学家,他在每一学科里都成就卓著。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他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眼光与科学知识水平超越了他的时代。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他不仅会画画、雕塑、建筑房屋,还发明了武器,设计过世界上第一个飞行机;他又是一个医学家、音乐家和戏剧家,而且在物理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等其它科学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他左右手都会写字、作画,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成就以达·芬奇最为突出。他留下了很多艺术珍品,一些关于他的作品的创作过程的故事,也为后人广泛地传颂。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他从小坚持画蛋,最后终成一代宗师的故事。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课题: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2、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像镜子似地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它们至今魅力不减,是世界著名艺术馆的馆藏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这幅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达·芬奇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是和他的世界观分不开的。关于人的崇高概念,对现实世界的热爱,对自然的美的向往,使他成为人文主义进步倾向的代表人物。他的注意中心,在于自然,在于现实存在的人的五官感觉到的世界。在这幅画中,他既是追求严格的现实体系,又不放弃强烈的主观情绪,以至画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无与伦比,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是达·芬奇为之苦心经营三年的留世杰作。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妻子,当时年约24岁。达·芬奇创作此画时,在艺术上可谓孜孜以求,他把自己对人像典型的审美理想全部倾注于此。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那奇特的烟雾状笔法。而且,他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他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妩媚的微笑,则使观者如坠云雾,直叹妙不可言。这种至于完美的生动人像,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辉体现。 



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



在达·芬奇名声传遍意大利之际,一位比他年轻23岁的佛罗伦萨美术家出现在艺坛,很快就成为与他抗衡的强大对手。他就是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1475—1564年)。他与达·芬奇、拉斐尔并列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坛三杰。

米开朗琪罗6岁时,母亲就死了,不得已托一个石匠的妻子照顾了几年。受生活环境影响,他从小就对雕塑发生兴趣。后来父亲送他进拉丁文与希腊文学校学习,但是他却要学画画,父亲训斥也没用。13岁时,米开朗琪罗进入佛罗伦萨画家画室学画。1489年转到另一个画家那里学雕塑。后来当上美术学校的学生兼助手,那里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人文主义学者集中的地方。他在那里干了14年,为自己成长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奠定了基础。不久,他离开佛罗伦萨到了罗马。

24岁时,米开朗琪罗作为雕塑家开始从事创作,制作了著名的《大卫》(雕塑)和《圣家族》(壁画),又为教皇在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画壁画,用了4年时间,凭一个人在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画了343人。对于如此宏大的工程,本该找一些人作助手,但最后他中意的只有一个调制颜料干杂活的,绘画只好都由他自己来完成。米开朗琪罗画的这些巨人充满超人力量,善于表现丰富的运动,并达到戏剧性高潮。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对人类的庄严颂歌。

米开朗琪罗曾在著名画家古兰达约门下学习,但真正给他启示的是古代雕塑,他在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不同于充满深邃智慧之美的达·芬奇的艺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或许,他是一位最接近贝多芬境界的美术家。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绘画中,一个个巨人般的宏伟形象挺立起来,就连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刚勇的气概,仿佛是神话中的阿玛宗女子。

米开朗琪罗早年的雕像《大卫》,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在用一块被弃置很久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我们知道,意大利15世纪两位最著名的雕塑家多纳泰罗和委罗基俄曾创造过两件同名雕塑作品,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大卫塑成少年,就像圣经故事讲的情形一样。而米开朗琪罗最惊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摆脱了文字记述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要求,把少年大卫塑造成一位发育成熟、体魄健美的青年男子,一位如神的人,从而极具表现力地传达出他对人的信心、对新社会理想的热情。从15世纪的少年大卫发展为米开朗琪罗的成人大卫,仿佛象征了从早期文艺复兴转入盛期文艺复兴的历程。

体现在《大卫》中对理想的英雄形象的迷恋之情,在另一件著名雕像《摩西》上得到进一步发挥。与宁静的大卫不同,这位以色列人的领袖虽然坐在那里,但他肌肉强健的形体中蕴含着无比的力量和内在的紧张感,威严的目光具有震慑一切的气势,这是一位真正的巨人,鲜明体现着米开朗琪罗“令人生畏”的风格。

米开朗琪罗晚年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建筑上。1546年他成为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的总监,为这座天主教会最大教堂设计的弯穹以饱满、和谐、宏伟的造型,成为罗马最壮观的景致之一。

米开朗琪罗是一个顶尖的大理石像雕塑家,他认为艺术不是科学,而是“人的制作”,惟有将立体的实物从羁绊中“解放”出来,他才能得到满足。他认为绘画应取法雕像的圆形特质,建筑则应本于人体的结构。他坚信人形象为至高无上的表达工具,故对古代雕刻家的认同感更加强烈。他也是新柏拉图主义者,对他而言,肉体虽高贵,却也是灵魂在世间的樊笼。这种二元论使他的人物尤其动人,因为他的人物外表虽冷静,但内心却仿佛波涛汹涌而苦于无法行动。 



画圣拉斐尔



当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早已成名,并在佛罗伦萨暗中较劲的时候,一个聪慧的青年画家从翁布里亚地区的小城乌尔比诺来到佛罗伦萨,他就是拉斐尔。

拉斐尔出生在意大利中部的马尔比诺城。他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也是他的第一位老师。7岁时,母亲就死了,4年后,父亲也去世了。父亲的保护人马尔比诺大公的妻子收养了他。从此他一生顺利。14岁时他开始学画。他在家乡时已经从他的老师彼鲁其诺那里学到了老师的全部本领,仍觉不够,他相信自己会画得像大师一样好,于是,他到佛罗伦萨闯世界。因为这里是当时艺术的中心。

达·芬奇比拉斐尔大31岁,米开朗琪罗比拉斐尔大8岁。他没有达·芬奇那样广博的知识,也缺乏米开朗琪罗那样巨大的才能。但他也不像达·芬奇那样沉默而孤独,不像米开朗琪罗那样倔强而不容人。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的创造。他性格开朗大方,和蔼可亲。他是个有创造性的画家,他懂得,任何大师都不能穷尽艺术,他能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来。

21岁时,拉斐尔画成了《圣母的婚礼》。这幅画既借鉴了老师彼鲁其诺的长处,又超过了老师。流畅的线条,优美的人物,形与空间的和谐以及纯净明丽的情调,都体现着他早熟的天才,并预示了他后来的发展。拉斐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一生画了大量的圣母像。这当然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他画的圣母不像达·芬奇画的圣母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神秘的气氛,也不像米开朗琪罗的圣母那样庄严神圣。他笔下的圣母有如当时意大利街头美丽的普通人家妇女,单纯、明朗而快乐。他画的圣母是虔诚宗教信念和甜美世俗生活情趣的完美融合。除了他,谁也做不到这一点。他的画雅俗共赏,最虔诚的教徒和街头贩夫走卒都喜欢,使他成为了当时画坛最受欢迎的人物。这不能不说是空前绝后的。

拉斐尔还画了不少肖像画。这之前,整个中世纪就没有什么肖像画。在严酷的神权下,没有个人的权利,人没有个性,如果人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自己都不爱自己,为什么要画肖像?肖像是随着人自我的肯定而兴起的。在达·芬奇的肖像中我们已看到了大师对人内心世界的深刻表现,拉斐尔的幸福人生决定他不是个深刻的人,他善良温和、浪漫,喜欢温柔的女性。他画的肖像画抛开了当时流行的肖像画的理想化格式,真实地表现对象的个性和对象独特的精神世界。他画的那些妇女肖像亲切而端庄,如果她们怀中再有一个可爱的婴儿,你分不出她是街上的一位普通的母亲还是他笔下的圣母。

他不仅画端庄美丽的圣母和意大利姑娘,他还为教堂和梵蒂冈的宫廷绘制气魄宏大的纪念碑式的壁画。最著名的是画在梵蒂冈宫教皇本人使用的一个房间的对面两面墙上的《圣餐辩论》和《雅典学院》。一边是圣父、圣子、圣母及先知和圣者们在云层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各派的代表们在云层下热烈地辩论着基督教的教义,另一边是古罗马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在争论哲学问题。人群中还有欧几里德和毕达哥拉斯。拉斐尔把自己与米开朗基罗也画了进去。这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因为模特不够或自己长得太像哲学家,这是向世人骄傲的自白。因为这个时期艺术家正在从工匠的地位上升为学者地位。拉斐尔这种骄傲的画家从来都认为自己与科学家是一类人物。在拉斐尔的画中,不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平和切磋,携手合作,古希腊、古罗马的异教哲学也与基督教思想相融了,这是人文主义的胜利,还是宗教的进步。

拉斐尔众多圣母像中最著名的是作于1513年的《西斯廷圣母》。这幅画曾悬挂在意大利北部皮亚琴察城内的圣西斯廷教堂墙上达几个世纪之久。

圣西斯廷教堂名称源于圣徒西克斯图斯。而这个教堂属于教皇尤利乌斯的家族。《西斯廷圣母》中的圣徒便是以教皇尤利乌斯为模特。圣母的右边跪着圣芭尔芭拉。这位圣女曾被囚禁在一座高塔中,在她的背后仍隐约可见一座高塔。圣芭尔芭拉是人们死亡时刻的守护神。她将人的灵魂从大地的禁锢中解救出来。画幅上面是两片开启的幕布,幕布上面无疑是天国。从天国云端走下来的圣母和圣子注视着前方,庄重而慈祥。

基督徒死前有一段祷词:“我们在天的圣母,请用您那充满同情心的眼睛再瞧我们一眼;我们死后,请把我们的灵魂带到您的儿子耶稣基督那里去。”这是一幅宽慰人们死后升到天国的导引图,慈祥的圣母是每一个心灵痛楚的人的母亲,是每个人内心都渴望的可以永远依靠的,永远信任的,无时无处不在的,永不会让你失望的圣母。我们不能不说,基督教所创造的圣母和基督的形象的确给曾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带来过巨大的宽慰和希望。

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死后,利奥十世接任教皇。利奥十世是个热爱世俗生活的贵族。他热爱艺术,花费巨大的财力支持艺术事业。他把美术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请进宫已经属于思想开放了。他还引进了舞蹈家、驯兽人、小丑和玩杂耍的,这简直是惊世骇俗了。这种教皇当然与拉斐尔一拍即合,拉斐尔搬进梵蒂冈成为宫廷画家。教皇成了他的忘年交,他还有一大堆有钱有势的朋友,他的订单滚滚而来,财富和权势推都推不掉。他率领一个庞大的作坊日夜繁忙。人们仿佛要把他的天才榨干。他的画看起来轻松省力好像信手挥就,却不知那是呕心沥血的结果。他患了肺结核。在那个时代,这种病没有药可治。那时的医生看他发烧便给他放血,却无人知道病在肺里。他仍拼命工作,终于在他37岁生日那天,永远闭上了他智慧的双眼。

“我们可以把其他人的作品称为绘画,拉斐尔的作品却是活的,有血有肉,有呼吸,每一部分都充满活力,生命的脉搏跳动不息。”

他短暂的一生生活幸福,事业顺利,在许多艺术门类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他的陵墓上刻着这样的墓志铭:这里安息着拉斐尔,当他在世时,大自然深恐被他征服;当他谢世后,又怕随他而枯萎。 



荷兰之子伦勃朗



年老的伦勃朗坐在两个年青画家和一群漂亮姑娘中间。他们把站在街边的伦勃朗当成疯老头,请他喝酒,叫他扮演所罗门王。伦勃朗也许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接受了这个邀请。

“忧愁和智慧一同生长……”

在一片哄笑声中,伦勃朗背诵着所罗门王的箴言。也许是酒的原因,他的老眼潮湿明亮。向着哄笑的年轻人,伦勃朗说了他的一生。

这是影片《伦勃朗》的最后一段。之前的字幕是“最后一年……”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只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这一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绝然不同的。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佛罗芒坦视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1606—1669年)是莱顿一家磨坊主的儿子,父亲让他上大学,想使他成为法律家。由于天性爱好绘画,伦勃朗只上了6个月大学就休学了。他先跟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