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80年,莫奈首次享受到了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带着两个小男孩和一个有6个儿女的寡妇霍施黛组织了新家庭。他们住在巴黎市外75公里的席芬尼一幢盖得不整齐、有灰色百叶窗的农舍里。草地上有一条逶迤的小溪蜿蜒流过,花园旁有条单线铁路,每天有4班火车往来。席芬尼是莫奈的人间乐土,前后43年,他喜爱这个地方,以它入画,并在这里终老。
一天,他和助手在屋后山坡作画,画的是夕阳下的干草堆。15分钟后,光线变了,使他无法继续,他大为苦恼。于是叫助手回家去再拿块画布来,没过多久,他不得不再换一块。著名的“系列”油画就这样产生了。莫奈一年四季,晨昏早晚都画这个干草堆,出门时带着十几块画布,随光线或天气的改变而一块块地换着画。他又用同样的方法画卢昂市哥德式大教堂的正面,画了两年。
莫奈最喜欢画水。他搬到席芬尼后不久,就引溪水筑池,在池里种了黄、红、蓝、白和攻瑰色的睡莲。他对这些花的爱好与日俱增,前后将近30年,屡画不厌,并且越画越大越抽象。在他晚年所绘的巨幅油画前,观者会有悬身于怪异水世界上空的感觉,看着白云的倒影在睡莲巨叶间的水面滑过。
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总理克雷芒梭。有一天莫奈对克雷芒梭说,他想造一间陈列室,四壁满挂巨幅睡莲画,好让人在这炮火连天的世界里,有个可以静思的地方。克雷芒梭鼓励他进行这项计划。
可是莫奈的视力日渐衰退,常因力不从心而忿怒地把画布割破,并曾有一两次说要放弃这个计划。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理听了,便从内阁办公室赶往席芬尼劝这位老人不要气馁。“画吧,画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会有不朽之作的。”克雷芒梭没有说错。莫奈为纪念第一次大战休战献给法国的在巴黎橙园陈列的《睡莲补壁》油画,被公认为是莫奈最伟大的作品。
莫奈接受白内障手术后,目力得到的恢复,因此得以在暮年继续作画。有时他仍会暴躁地把画布割破。不过在得心应手的时候,他自知自己几乎实现了少年梦想,把“不可能画得出的空气美”差不多画了出来。他86岁去世,死前不久,他还在信里提到,他在一天工作中得到无比欢乐。
狂人画家凡高
在欧洲绘画史上,凡高的故事比凡高的艺术更吸引人。凡高生前,他的画不为社会所重视,终其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他一生靠弟弟提奥供给生活费用。他死后,后人却给了他各种荣誉,他的画的卖价也步步攀升。也正因为如此,凡高是一位用尽生命创作的画家,疯狂追求真爱及真实的感受,没有世俗的做作!
凡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凡高是荷兰人,1853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父亲是一个乡间牧师,两个伯父都是美术品商人,凡高在艺术上的起步首先来源于伯父的商店。小凡高长着一头美丽的红发,模样却很难看,脾气十分古怪,不爱与人交往,可又易动感情;性情粗鲁、任性,而又腼腆羞涩。他的一个伯父在巴黎和伦敦有支店,作的是大宗的艺术品交易,打算日后让凡高来继承他的买卖。凡高也因为商业上的事情,后来也到伦敦和巴黎的店里去。这时他是个勤勉的青年,前途远大,但后来由于个人事件的挫折而失去希望,对工作再也没有了兴趣。
凡高曾经作过店员、教师与传教士,对穷人十分同情。27岁开始作画,立志要做一个农民画家,其人物画也多描绘劳动人民。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为代表的一些画,就是描绘农民的贫困生活的。后来他离开农村到煤矿去工作,所以便画起工人来了。往后他到了巴黎,接触了印象派,便又画起风景画与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不论画农民、工人或城市贫民,凡高同勃吕盖尔与米莱两位农民画家一样,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的。他的父亲与几个叔父都是传教士,他自己也笃信宗教,只是后来在矿山担任工人代表被革职后,才对上帝的存在产生怀疑。凡高从耶稣的泛爱出发同情穷人,但他也只能以自己可怜的一点食物去接济穷人,与他们共享一片黑面包。此外,便是用画来描绘穷人的贫困生活和艰苦劳动。他画这些画,与其说是搞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如说是为了表达他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已。因为他自己还没有搞革命宣传的愿望。而且他的画,一生只卖掉一幅。能见到他的画的人,在当时为数寥寥。
凡高的画不为当时人理解,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过漂泊凄苦的生活。凡高漂泊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出门旅行通常可以为他带来新的灵感。1869年至1876年,凡高担任美术复制商品店员时,屡屡因坚持非好画不卖而与许多欠缺美术修养的顾客争论。在伯雷那琪矿区任临时牧师时,目睹矿工穷苦生活的凡高,即使自己衣着褴褛,仍帮助工人家眷捡煤。矿区工人尊敬他如上帝使者,但上级却认为这样的作风有辱布道者的尊严,而将他逐出教会。凡高天使般的仁慈与天真、嫉恶如仇的个性,使他无法适应充满邪恶的社会生活。
住在荷兰的时候,凡高画了很多矿工的生活,厚厚地涂出阴郁的色彩。1886年,他搬到弟弟所住的巴黎,并开始上班。这段时间,他写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信给弟弟,谈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认识了毕沙罗、希涅克、高更、贝纳等人后,他的创作逐渐有了一些改变。
在感情上,凡高一生亦倍受爱情的打击。即使拥有善良的心,他近乎丑陋的外表及倔强的性格,以及感情冲动时极为鲁莽的行为,使得他所追求的女性望而生畏。1883年,终于有位39岁的玛葛娣爱上了凡高,却因女方的父母坚决反对,导致玛葛娣自尽,虽然自杀未遂,但凡高却遭受社会摒弃,只得伤心地离开。
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自画像,为的就是揭露漂泊过程中内心不安的情绪,用色大胆自由,恰能彰显个性。而这些作品的特征是,背景都以黄、绿、蓝、淡紫的笔调,缀出一股股跃动感,此外,也尝试以石墨、铅笔、木炭、水彩描绘出激荡压迫的张力。
凡高在生活及感情的道路上走得相当坎坷,只好在绘画上宣泄内心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特点多为热情洋溢,笔触大胆强烈。
终其一生,凡高都没有朋友。能够理解爱护他的,只有他的弟弟提奥。不过凡高从心底里还是渴望纯洁美好的友情的,他一个人曾孤寂地到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埃登游历,继续怀着激情学习画画。那时他竟像野狗一样,过着令人心酸的流浪生活。33岁时到了巴黎,他和提奥一起租了房子。
此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因为贫困和过度劳累,凡高身体非常衰弱,听从弟弟的劝告,到法国南方的阿尔租了一所房子。在那里,凡高创作了许多烈日之下辉耀的麦田,燃烧似的扁柏。不久,他认识了高更,很是投机,为了一同画画,把高更叫到阿尔,一起过了两个多月。但好景不长,一天凡高精神病发作,两人发生了口角,高更谈到要回巴黎,凡高非常伤心,当天就用刮脸刀袭击了高更。高更虽然没有受伤,但不免大吃一惊,夺路而逃。第二天偷偷回去一看,满地是血,凡高自己割掉了一只耳朵,晕倒在地。他用纸把耳朵包起来了,说要把它拿到熟人那里去。两人的交情就这样结束了。
以后凡高的精神病经常周期性发作,人们把凡高送到该城的监狱里关了一段时间,病势缓转以后,根据他的希望,进了圣雷米疯人院,把那里的一个房间作为画室,自由出入,去画附近的山野。在疯人院住了近一年,他与真正的疯人格格不入,显然这里对他的头脑造成了新的冲击。提奥对这种情况很担心,请求巴黎郊外的奥威尔医生收留凡高,于是凡高一面进行私人诊疗,一面继续大量作画。
病魔时时困绕着他,他画下了许许多多令人窒息的东西。有时,他竟然喝下了大桶的颜料,并疯狂地在镇上狂奔。不过,这也是他生命中相对快乐的时光了,他的画开始得到了艺评界的赞扬,有人也要买他的作品;他进行他的最后一次冲刺,画一望无际的田野,画小镇和田畴。
绘画宗师毕加索
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恐怕除了野兽主义之外,没有一支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毕加索的创作是多元化的,熔古今于一炉。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大概是与“艺术”同时出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画家的姓名。直到今天,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生活和他的艺术追求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毕加索在艺术上有多伟大,在个人生活上就有多狼狈!”这是1997年好莱坞启用安东尼·霍普金斯拍摄的《活生生的毕加索》中的一句台词,相对来说公众、娱乐与传媒似乎更看中宣传毕加索生活艺术的一面。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诞生在西班牙南方地中海滨的港口马拉加,父亲是一位名望不大的画家,在一所美术学校中任教。1895年,父亲接受巴塞罗那美术学校的教职,不久全家迁居巴塞罗那。毕加索从小跟父亲学画,很早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迁居巴塞罗那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当地美术学校。他15岁那年,画了一幅《科学与仁爱》,被录取参加在马德里举办的国家美展,并在马拉加美术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这一年秋天,他考进马德里圣费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是,他只读了一年,因患猩红热回巴塞罗那养病。19世纪90年代的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最开明的城市,一些文化人经常集会于巴塞罗那的“四猫”咖啡馆中,毕加索回来后,立即成了“四猫”咖啡馆的常客。在这里,他接触到各种文化流派和思潮,并且举办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画展,给他带来很大的声誉。当地报纸称赞这位青年画家在“运用画笔和铅笔时显示出了惊人的才能”。就这样,毕加索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
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来人们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
1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粉红色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在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必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毕加索生前谈到自己的艺术时说:“我是像别人写自传那样画画的。这些图画,不论是完成了的,还是未完成的,全是我日记中的一页。”毕加索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从1900年起,曾3次去巴黎,都因他的画卖不出去,生活没有着落返回西班牙。直至1904年4月他第四次去巴黎,在一所号称“洗衣坊”的破旧的公寓里租了一间破房定居下来。这期间,他生活中充满辛酸,他的画描绘了社会底层的人生悲剧。《海边的穷人》、《人生》、《洗衣妇》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不久,在“洗衣坊”附近住进一个马戏团,毕加索对马戏演员的生活产生了同情,《花衣小丑之家》等表现演员悲惨生活的就是这时期的作品。1905年,毕加索先后结识美国美术收藏家和俄国实业家,他们纷纷向他购画,毕加索终于摆脱了贫困。之后,他先后访问了俄国、法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他的画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巴黎。他的反对法西斯著名作品《格尔尼卡》就是为揭露法西斯罪行的。战后,毕加索的画的主题大多数是欢呼和平与反对战争。1949年、1950年、1952年,毕加索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要求,先后多次向大会提供举世闻名的《和平鸽》。他很勤劳,一直工作到他逝世为止。毕加索一生是不断追求和探索的一生,尽管他的画至今还有争议,但他的探求精神无疑是值得效法的。
47岁的时候,毕加索结识了17岁的金发女郎华尔特,他深深地被这位散发着青春的异性征服,他们的关系成为与毕加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话。画家64岁时,画了华尔特众多画像中最著名的《梦》,随着这幅庆祝他生日的作品,他写道“虽然你度过了你年龄的倍数,但在我心中依然是你17岁的样子,那一头美丽的金发。”
没有人真正理解毕加索,理解他在画什么,他的意图。也许用他的话解释才最为贴切:“我什么也没有画,我只是在透视生命与死亡的某种关系。”丑化和变形是他理解死亡的自我方式。
·第六篇 科学巨匠·
几何学大师欧几里得
公元前337年,马其顿国王菲力二世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次年亚历山大即位,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继承父业,开创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陆的马其顿王国。在地中海沿岸的尼罗河三角洲上,亚历山大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城,并把它作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文化、商业和工业中心,同时也是科学思想的中心。这儿有称誉世界拥有70万卷藏书的图书馆,还有博物馆、天文台和闻名天下的博学园,成为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的中心。欧几里得就是被亚历山大的后继者——托勒密一世重金聘请到博学园的教师。
欧几里得本人始终是个难解的秘密。无人知道他的生死年月和诞生地,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85年)执政期间在亚历山大城工作过。根据一些间接的记载推测,欧几里得早年可能在雅典接受过教育,而且曾就学、工作于柏拉图学院,因此熟知希腊的数学知识。
古籍中记述了两则故事说明了欧几里得的治学态度。一个故事说:有一天,托勒密国王问欧几里得,除了他的《几何原本》之外,有没有其他学习几何的捷径。欧几里得回答道:“几何无王者之道。”意思是在几何学里,没有专门为国王铺设的大路。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求知无坦途”,成为千古传诵的箴言。另一个故事说:一个学生才开始学习第一个几何命题,就问学了几何之后将得到些什么。欧几里得说:“给他三个钱币让他走吧,因为他只想在学习中获取实利。”从古籍记载的这两则故事可知,欧几里得主张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刻苦钻研,不赞成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作风。
欧几里得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他标志着当时的科学中心从雅典过渡到了亚历山大城。欧几里得的名字与几何学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他写了一本几何教科书《几何原本》,此书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