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8年末的中国造纸业惆怅万千,但是,一部分大型企业仍然展现出了将大旗抗下去的魄力,在行业处于低潮期时,用适时的高调行动让乌云压顶的造纸业现出了一线曙光。
在2008年里,晨鸣、华泰、太阳等国内一流企业均有新项目或生产线上马,其中华泰和晨鸣各自位于山东东营和广东湛江的林纸一体化项目都堪称大手笔。华泰总投资56亿元的华泰总部“林纸一体化”项目,引进了建设高档铜版纸生产线,纸机宽9890mm,设计车速2000米/分钟,生产80200克/平方米高档铜版纸,年产能最高可达80万吨,预计2010年10月项目投产后年增产值56亿元,利润4亿元。
晨鸣在湛江的70万吨项目已于2007年9月动工:总投资94亿元,3年建成投产,设计规模为年产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70万吨,配套建设速生丰产林300万亩,其中核心林基地75万亩。
在华泰林纸一体化项目的奠基仪式上,董事长李建华的一席致辞甚是鼓舞,将这番话用作中国造纸业向金融危机发出的战斗檄文毫不过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纸业是一次洗涤和净化。那些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消耗高,生产成本高的企业要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将无法生存。而真正具备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最终如果经受住考验和磨练,完全可能抓住机遇一跃而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番话对处于困境中的玖龙纸业何尝不是一声破天的冲锋号!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是一方面,但是也应该看到,挑战从来都是与机遇并存的。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只不过,走在迷茫之中的中国造纸业,太需要这样一种鼓励的声音来稳定人心。
此外,王子、金东、亚太森博都规划了新项目,且项目年产能均在80万吨以上。这些利好消息给身处熊市的中国造纸业带来了信心,在2008年这个特殊年份,其表率意义值得赞扬。逆境中的扩张是与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博弈,相信玖龙人也有这样的智慧与勇气能够对市场做出提前判断,并“抓住机遇一跃而上”。
就在2008年末,央行开始大幅度降息,同时增值税改革明确表示“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所指方向均是鼓励企业进行基建投资,扩大产能规模。这对行业人士来说是一个福音。造纸行业的特点在于资本开支较大,行业必将充分受益于增值税转型,无疑是对玖龙纸业以及中国造纸业走出困境的巨大推动。
2008年或许是造纸企业和外界开始改变思维立场的一个开始,政府主导政策的加强和社会意识对可持续发展观理解的加深使得污染的罪名被放大,舆论的压力也必将随之提升,作为本身带有“原罪”的企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联合专业媒体、新闻界普及环保理念,进一步重视环保建设应被列入企划的重要工作日程中,并且,这种工作是一种长期的坚持——重塑造纸企业的形象非一朝一夕,而一次事故就可能让企业背上很长时间的恶名!比如在2008年引起世界关注的汶川大地震中,截至2008年5月28日,中国造纸企业共向灾区人民捐款124亿元,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08年,是中国造纸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上半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纸与纸板生产国。同时,中国造纸行业利润达到近年来的巅峰。2008年1至5月,中国造纸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34%,实现利润总额达10507亿元,同比增长6165%。
2008年,是中国纸业人颇为伤感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中国造纸行业为出口商品提供的包装纸及纸板需求严重受挫,有关重点生产企业的产量、产品价格和股票价格大幅下滑。国内废纸行业、箱板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多家企业传出停产、裁员等消息。专家指出,这场危机将对中国造纸业重新洗牌。
2009年的钟声已经响过,低迷中的造纸业也在等待一个辞旧迎新的节点,在2008这个分水岭,一切辉煌与失意都将存留在记忆中。对于玖龙来说,亦如此。
中国女首富—张茵 第二部分 第七章 平衡之道(1)
女强人是一种特殊的身份。作为女强人,如何平衡自己的各个身份,显得至关重要。张茵精擅平衡之道,不论是引丈夫入行,“夫妻档”完美搭配,还是兼顾企业管理和社会责任,她都举重若轻,从容应对。
一、不能说丈夫在为我打工
任何一本MBA教科书都不会讲爱情在商业中发挥的力量,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愿意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在每年公布的《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上,总会出现不少夫妻的名字。SOHO中国的潘石屹和张欣、阳光文化的杨澜和吴征、当当网的李国庆和俞渝……从传统房地产行业到现代IT、媒体产业,他们的财富和情感故事也开始被人们津津乐道。
默多克与邓文迪结婚后,媒体上有一则据说是引述新闻集团消息来源的说法:“不容讳言,默多克一心打算把*打入中国,如果他娶了邓,也就‘娶’了中国市场。”对此,老默报之以大笑。
虽然夫妻搭档的创业永远都显得有点不“专业”,但在现实中,这是许多创业者别无选择的第一选择。也许在事业小成之后,人们逐渐只会关注那个站在前台的人;可是设想一下最初,还有比自己的另一半更现成、更便宜也更值得信任的搭档吗?
胡润说:我在中国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或许就是发现了张茵。
张茵说:我最大的成功,是发现并抓住了一个好男人。
引丈夫入行
身为首富的张茵,总是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中。
无论是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还是遇到挫折,因为背后有丈夫刘名中的支持,张茵心里都感到非常踏实。结婚20年了,两人既是夫妻又是合作者,虽然有过矛盾和困惑,但感情却愈久弥坚。
古人讲“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生活中能够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的夫妻移植到事业上也有同样的效果。这种组合可以说是商场上最坚不可摧的力量。
试想一下,当你最初做出决定要创业时——缺乏资金,请不起人;人脉不够,也请不到人,谁能坚定地和自己共同拼搏、无私无偿付出劳动,并且足够值得信任?当然只有自己的另一半。即使度过了最初一穷二白的创始时期,夫妻档仍是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最重要的力量来源。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专家表示,在企业的创业初期和爬升阶段,夫妻档尤其会显出极大的优势。因为婚姻本身就是个经济共同体,良好的夫妻感情以及接近的目标会令双方的合作效率非常高。夫妻店是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的方式。不但为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和管理费用,更不用担心挪用公款、携款潜逃之类的事情发生。
夫妻在一起的时候比任何经营团队都要多得多,沟通的成本比较低,彼此有信任感。“当企业发展遭遇挫折,对市场、对前景,对很多东西都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候,自己的身心也会受到挫折。这时候,夫妻间互相鼓励,彼此说一句打气的话很重要。”
所以,每当人们称赞张茵和刘名中是完满的夫妻搭档时,张茵都会说,没有刘名中的支持和帮助,她就不可能有今天。她觉得自己选对了丈夫,最得意的是发现了丈夫身上经商的潜质,让他也成为了成功的商人。
刘名中出生于台湾,成长在巴西,毕业于名牌大学,精通英语、葡萄牙语,处事稳健细致。张茵与他是在一次贸易会上认识的,当时的张茵事业已经很成功了,而刘名中的身份是一名医生,拥有几个诊所,并同时兼做钢铁贸易。两人结婚以后,由于张茵的事业越做越大,便想到要拉丈夫一起经营,经过一番考虑,刘名中答应了张茵的请求。
中国女首富—张茵 第二部分 第七章 平衡之道(2)
直到今天,张茵还常说:“我有今天的成就,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丈夫、家庭,背后还有很多人的支持。”张茵经常笑对丈夫说:“你知道吗?当初一见面,我就发觉你有经商的天赋,只是没有得到发挥。所以,我把你引入行了。哈哈!”
1990年是张茵的事业和爱情最为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她和丈夫全资持有的美国中南公司成立了。公司成立后,张茵任董事长,刘名中任副总裁。开始,她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后来,她看到一本书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要像经营财富一样经营婚姻。她开始了认真的反思,男人都有自尊心,自己应该尊重丈夫。
于是,张茵真诚地和刘名中商量,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做董事长,她做副手。刘名中没想到妻子竟然提出这个建议,他理解妻子的良苦用心,也对善解人意的妻子的爱更深了。他对妻子说,你在经商上比我有天赋,夫妻两人不应在乎分工,我不在乎做你的副手。
妻子对自己这么理解和信任,刘名中更觉得不能让妻子失望。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管理公司的方法和经验,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公司中来。由于他肯钻研,很快就把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
1996年,张茵发现中国的高档包装纸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高档牛卡纸,全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她想,如果在国内建一个生活高档牛卡纸的工厂,一定很有发展前途。
但建一个厂不是儿戏,而且要投入巨资,张茵虽然经过市场分析的调研,预测到市场前景很好,很快就能收回投资。但她还是希望能听听丈夫的意见,虽然她是董事长,丈夫是副总裁,但是如果采纳了丈夫的建议,会让丈夫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很有发言权。
其实,刘名中早就注意到这个信息了,已经默默地做了许多调查分析工作。他非常仔细地向张茵分析了牛卡纸市场的情况,甚至连建多大规模的工厂、年产量多少、出口哪些国家都有了详尽的计划。另外,他提出在广东东莞建厂,与张茵也不谋而合。
张茵的心里非常欣喜,过去,她只是顾及男人的面子上,处处小心要维护丈夫的自尊。现在,她对丈夫不禁刮目相看了,他确实是个难得的经商人才,自己的事业离不开他,不可能把他当成副手。
由于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张茵和刘名中经常要分赴两地去管理。张茵深知,夫妻之间必须要交流,才能让感情保鲜。所以,每次她和刘名中分开时,她每天都要和他通电话,互相通报一下两边公司的情况,然后,就会聊聊孩子,嘱咐对方要注意身体,再讲些夫妻私密的话题。
每当两个人相聚时,他们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一起去散散步、听听音乐、打打球。周围的朋友都开玩笑地说:“你们都老夫老妻了,怎么还这么粘乎啊?”张茵总是笑着说,夫妻要经常交流,让对方知道你爱他。
在商场合力拼杀博取的财富和荣耀,无疑都是为了实现两人共同的幸福生活。事实上,对于共同创业的夫妻档来说,确实也肩负着实现事业和家庭双赢的任务。以事业搭档身份取得成功的同时,如果缺失了夫妻间的家庭温情,或者因为工作中的矛盾而影响夫妻感情,一定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张茵和刘名中对爱情和事业有这样的理解,作为同样是夫妻档的过来人,当当网的俞渝也曾提醒准备创业的夫妻首先要明白一点:创业不是目的,幸福生活才是目的,而创业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所以夫妻之间没有必要计较太多。
中国女首富—张茵 第二部分 第七章 平衡之道(3)
张茵被评为“女首富”后,成为了媒体追逐的焦点。有记者问她:“人们都说你丈夫是给你打工的,他做你的副手,你是如何与他相处的?”其实,这也正是张茵所担心的问题。她担心在这种议论下,丈夫的心理会接受不了。
于是,她和丈夫真诚地进行了一次谈话。她说:“咱们的职位,只是代表一个符号。在我心中,咱们俩始终是平等的。如果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就尽管批评,哪怕当着外人的面。”
有一次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开会,当时张茵因为公司的一件事心情不太好,所以就冲一位下属发了脾气。刘名中立即当众批评她,做事应该以理服人。张茵虽然脸上有些挂不住,但还是真诚地向那位下属道了歉。妻子作为董事长,还对自己这么尊重,让刘名中从内心敬佩妻子的肚量和胸怀,也更加爱她了。
夫妻在一起工作,必然会遇到不确定的压力。可能两个人对市场、对员工、对顾客需求的看法和判断不一致,比如你说这个人很能干,他说这人不行;你说这个重要,他认为并非如此。这种不一致带来的冲突很容易带回家庭中,这就会影响到夫妻的情绪。
分析自己的婚姻承受住了这样那样冲突的原因,俞渝说是因为比较成熟的心态,对名利看得也比较淡漠。“我们结婚时都年过而立,如果是年轻夫妻,小两口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起创业,吵架不可避免,如果调理不好对婚姻影响比较大。夫妻搭档是否成功,要看个人的素质怎么样,在什么年龄段,两人承受事情的能力强不强,互相会不会做妥协做让步。”
为了避免工作影响生活,俞渝和丈夫很少把工作带回家,在生活中有“约法三章”,比如不在卧室谈工作,不带情绪回家,每周必须有一天留给孩子,一个人出差另外一个必须留守等。每天都工作、生活在一起,俞渝也并不觉得枯燥:“回家后一起吃饭,我看我的书,国庆看他的泡泡剧,和孩子说说话,感觉很开心。”
双方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一致了,这个家庭也就更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创业夫妻在经历过商场如战场的风风雨雨和惊涛骇浪后,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在企业内部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夫妻之间也早已结下一段“商业伙伴+另一半”非同寻常的关系,这种地位也就很难被他人取代。
平衡“夫妻档”需要彼此欣赏
张茵后来告诉别人,没有这段姻缘,自己走不到今天。
对此,张茵深有感触:“刚到美国,我老公作为公司的CEO,经常要亲自开着车,来不及吃饭时就把一个汉堡包叼在嘴上,然后一家一家地拜访工厂,请人家接受我们,成为我们的客户……我不懂英文,带着翻译到处跑……”
有段时间,张茵忙着和客户谈判,但是一些细节问题总不能达成一致,偏偏她又是个急性子,总想很快解决问题。一时上火,加上身体疲劳,她突发高烧,刘名中立即终止她的一切业务活动,让她好好休息,他则投入到高度紧张的工作中。结果,张茵病好了,刘名中累倒了。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丈夫,张茵深情地说:“你不是个好医生,但你是最好的丈夫。”
谈到择偶标准的话题,张茵说:“女人在挑选另外一半的时候,必须看重对方是否和你一样专注事业,否则相互不能理解,日子过久了就会累。”在公司里,办公室的隔断是玻璃的,完全透明,所有人在做什么一览无遗,就连董事长的办公室也毫无秘密可言。张茵觉得,让大家心明眼亮,这样对于管理工作会有促进做用,而这个做法正是刘名中提议的。
中国女首富—张茵 第二部分 第七章 平衡之道(4)
作为一个强势人物,其他人在玖龙中的角色常为张茵的锋芒所掩盖,包括她那时常伴其左右、但言语少而温和的丈夫。张茵的解释是,他曾经是个牙医,只是在她劝说下才弃医从商,来帮她,“在这个行业,我的念头比他多,就像如果我要去做他的诊所,他永远是主治医生,我是护士一样。”对于人们议论刘名中是男人,却屈居在妻子的地位之下等传言,刘名中表示根本不在意这些,他说自己不在乎虚荣的东西,他只是尊重做为公司创始人的妻子。
商界从直观来看,是一个由男人尽情张扬自己力量与个性的世界。但从张茵夫妇的经历来看,其爱情“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往往也成为了决定事业成败的主导因素。
夫妻创业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开夫妻店的两口子总是让人羡慕,他们不仅每天生活在一起,就连工作也不分开。小到路边大排档,大到享誉世界的国际财团,夫妻搭档无处不在。夫妻创业有着其它创业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成功的夫妻企业也很多,但夫妻创业同时承担着更大的风险。那么,夫妻间怎样才能事业生活双丰收呢?
对于多数创业夫妻而言,共同经营一份事业,并非单纯地只想解决经济问题,还希望能在生活与事业、健康与爱情上,找到“一个幸福的平衡点”。只是创业的现实一点也不浪漫,生意上的折磨往往不易跳脱,难免有人会将工作中不如意的情绪带回家里。于是,矛盾产生了,争吵也开始了,共同创立的事业变成为了夫妻双方必须特别留意的罩门死角。
同时,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夫妻档的优越性会相对减弱。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临界点,如果不注意调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