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风云-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牵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寻思着再和朱联手。
于是,蔡牵辗转来到浙江海域,和朱在舟山海域再度联合,可惜两人的势力都大不如前,联合不久就被浙江水师击败。失败之后,蔡、朱二人再次分裂,分裂之后,朱再次坐船出走,在回广东的路上,金门总兵许松年追着朱不放,终于将他击毙在海中。
朱虽死,他的势力却依旧存在,由弟弟朱渥接管。
朱死后,蔡牵的日子更加难过了,势单力孤不说,物资也越来越匮乏。清军采取了封锁策略,断绝了岸上的物资供应,与此同时,还经常派出船队搜捕他,蔡牵不得不经常更换坐船。
嘉庆为了解决闽浙水师的派系斗争,提升王得禄为福建水师提督、邱良功为浙江提督,陕西巡抚方维担任闽浙总督,而阿林保则调离福建。
闽浙水师的派系斗争解决后对蔡牵是一场灾难,他以前还可以利用清军的派系之争找到缝隙生存,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了。
不久,王得禄和邱良功就将蔡牵包围在定海渔山,激战了两天一夜,蔡牵弹尽粮绝,却始终无法突围。弹药用光了,蔡牵居然用银子当炮弹,而且还打断了邱良功的肋骨。银子的威力毕竟比不上炮弹,换作炮弹,邱良功可能已经步李长庚的后尘了。王得禄也受伤了,还好都是轻伤。
蔡牵真是一个顽敌,王得禄和邱良功都明白,此人今日不除,以后不知猴年马月能够再有这样的好机会。
当银子告罄以后,蔡牵真的是无路可退了。他知道自己这些年来运气一直不错,现在他明白,这些好运害苦了他,他曾经错误地把这些好运理解成天子之命。今天,好运气用完,他自知难逃一死,便用大炮砸沉了自己的船,选择自尽的方式来维护一个造反者最后的尊严。
这事办得让嘉庆很满意,加封王得禄为二等子爵,邱良功为三等男爵。当时,很多人为邱良功打抱不平,说你们功劳一般大,凭什么王得禄的封赏比你高。邱良功倒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他笑道:“以前海患不平,全因为派系斗争,现在海患平了,我高兴还来不及,又何必计较这些次要的东西。”
邱良功是个识大体的人,国家的利益远远比个人的一点利益重要,如果当官的都像邱良功这样,像蔡牵这样的人也就没有机会兴风作浪了。
蔡牵死后,“海贼”们知道他们横行海上的日子已经是过去时了,朱渥看清了形势,带着所有的船只人马向清军投降。朱渥给清军送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舰船四十二只,大炮八百多门。嘉庆既然庙号仁宗,自然不至于杀掉投降的人,将朱渥遣散回籍。

第五章天理教徒闯京城

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行刺皇帝是自寻死路,陈德清醒的时候也知道。只不过他的处境实在太艰难,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几度想过要自杀,但又不甘心默默无闻地死去。最后,他想“通”了,反正都是死,不如死得轰轰烈烈一点,不能名垂青史也要遗臭万年。
神秘的刺客
皇帝被人行刺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果在禁宫内被人行刺就非常荒谬了,这种千载不遇的事情偏偏被嘉庆碰上了。
行刺嘉庆的人叫陈德,他选择的时间是嘉庆八年(1803年)二月二十日,当时嘉庆正谒陵返京,准备进宫斋戒。陈德带着自己十五岁的儿子陈禄儿,提前进入东华门,绕到神武门,埋伏在西厢房南山墙后面。
这一切,嘉庆完全没有想到,他就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居然有人胆子这么大,敢在禁宫里行刺自己。当嘉庆乘坐轿子经过神武门,即将进入顺贞门的时候,陈德手持匕首跳了出来。然而,陈德动作慢了些,嘉庆已经进入了顺贞门,当他听到背后一片嘈杂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嘉庆派人去询问后,才知道发生了大事,心里大惊。
当时,神武门和顺贞门之间有一百多个侍卫,陈德跳出来后,他们个个目瞪口呆,反应迟钝,竟然无人上前去捉拿他。只有御前侍卫扎克塔尔等人还算镇定,上前和陈德搏斗,绵恩的衣服被刺破,巴丹多尔济被刺伤。陈德虽然身手不错,但双拳难敌四手,最终还是被拿下了。
嘉庆觉得这个刺客胆子这么大,一定来头不小,下令军机大臣和刑部联合会审,一定要揪出幕后主使者。然而,陈德却一口咬定,这是他个人的行为,背后并无任何指使者。对于这个供词,嘉庆当然很不满意,又让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共同会审。陈德却依旧不改口供,嘉庆又让九卿和科道一起会审,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由此看来,陈德如果不是硬汉,后台就一定相当硬。嘉庆动用了国家重要机关,各种各样的酷刑都使了出来,可陈德仍然不改供词。
事情到了这地步,嘉庆知道再审下去也不会有结果,而且继续审下去会闹得人心惶惶,大臣们互相猜忌。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嘉庆决定就此打住。
宫中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嘉庆照例要自责一番:“这件事充分说明了风化越来越差,这是朕深感惭愧的,如果不是朕失德,也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从此以后,朕应该更加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勤政爱民、随时自省的好皇帝。”
事后,嘉庆想起这事,除了对陈德所作所为感到震惊外,也对在场侍卫的麻木感到愤怒。在场一百多人,只有几个御前侍卫拼命护主,其他人的反应太让人失望了。嘉庆深深地感觉到官场中懈怠风气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嘉庆含泪指责:“除了御前侍卫绵恩等人,在场的一百多人难道都不是朕的臣民,遇上行刺皇帝的事尚且漠不关心,还能指望他们尽心为国效力吗?”
为了改变这种懈怠的风气,嘉庆厚赏绵恩等人,并革去阿哈保和苏冲阿护军统领副都统头衔,其他表现很差的人也处以相应的惩罚。
此事之后,嘉庆虽然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这件事已经充分暴露出清王朝的统治已经病入骨髓。嘉庆的改革并不能起到刮骨疗伤的效果,最多只是减缓一下病痛。
我们再来说说陈德的下场,不管陈德有没有供出幕后主谋,他都难逃一死。最后总得给陈德这种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官方的解释是:“陈德这个人不过是一个失业的流浪汉,精神出了点问题,遂产生了叛逆的念头。”
根据现在的法律,精神有问题的人即使犯法也是不能治罪的,只能关进精神病院。可惜陈德并不是生活在现代,最后被判处了极刑——凌迟。嘉庆处死陈德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如果连陈德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也处死的话,未免太残忍了,有负仁宗的庙号。
陈德的案子虽然定了下来,但是对于幕后主谋的猜测一直没有停息。有人认为是嘉庆的兄弟们幕后策划的,有人认为是大臣安排的,还有人认为是天理教策划的一次试探行动。
普遍的看法是陈德是天理教秘密安排的一个刺客,不仅很多野史是这样记载,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也采纳了这个说法。
不过,这个看法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陈德从未跟天理教的那些头领联络过,后来天理教头领林清被抓,也说从不认识陈德这个人。
那么,陈德究竟为何要行刺嘉庆呢?
这还得从陈德的个人经历说起,陈德全家以前是旗人的奴仆,主人去世后,陈德跟着父母以打短工为生。三十岁左右,父母去世,陈德就失业了,无以谋生,后来携家带口来到北京投靠外甥姜六格,姜六格是内务府正白旗的护军。后来,陈德又到内务府做杂役,因而熟悉宫中的路线。
嘉庆六年(1801年),陈德的老婆去世,上有八十岁的岳母,下有两个处于发育期的儿子,想到以后生活会越来越艰难,陈德烦透了,经常借酒浇愁,一边喝酒一边苦笑,俨然一个疯子。到后来,他又被东家解雇,彻底失去了生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德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到最后,甚至产生了幻觉,还经常到寺庙里求签,根据陈德的说法,这些签说的都是好话,给他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他连吃饭都成问题,竟然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自己可能有当皇帝的命,在陈德看来,只要把皇帝杀了,自己就可以当皇帝了。譬如,陈德说有一天他梦见自己被朋友领到一个府邸里,便问朋友这是什么地方,朋友说这是东宫。还有一次,陈德梦见自己在一座无水桥下躺着,忽然被人拉到桥上,桥变成了知府大堂,陈德低头一看,发现自己全身穿着蟒袍。陈德找人解梦,都说是大富大贵的梦,陈德心想都说好梦成真,如果自己不努力的话,好梦不就白做了吗?
不过,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行刺皇帝是自寻死路,陈德清醒的时候也知道。只不过他的处境实在太艰难,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几度想过要自杀,但又不甘心默默无闻地死去。最后,他想“通”了,反正都是死,不如死得轰轰烈烈一点,不能名垂青史也要遗臭万年。
就这样,他决定行刺嘉庆。陈德的心理,说白了就是一辈子活得太窝囊了,想拉风一回,哪怕豁出性命也在所不惜。
陈德并不怕死,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做居然连累了两个儿子。陈德行刺尽管是个偶然的事件,但也充分说明清王朝的统治已危机四伏。
违背天理的天理教
嘉庆是一个非常悲剧的皇帝,他努力想做一个好皇帝,但是不幸的事却偏偏全让他摊上。“苗事”“教事”和“海事”平定之后,嘉庆原本以为可以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了,可惜老天偏不让他安生。
这次搅得嘉庆不得安宁的是天理教,天理教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原名是荣华会和龙华会。教义和白莲教大同小异,创造出一个类似于佛教西方极乐世界的“真空家乡”,在那里没有苦难,人可以得到解脱。这给当时许多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只要能给人们想要的东西,哪怕是虚幻的,也可以流传得很广,深受百姓欢迎。
天理教根据八卦分成八支,相当于天地会的堂主,当时林清就是这样一个身份,担任一个卦的卦主。后来,林清逐渐控制了各卦,并正式将荣华会改名为天理教。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清三次进京摸清情况,回来后与李文成商量,认为是时候举事了。为了方便起事,林清对最高层进行了一些改革,作出了“八卦九宫,林李共掌”的决定,林清为“天皇”,冯克善为“地皇”,李文成为“人皇”。而且他们把“蛋糕”都分划好了,起义成功后,林清得直隶,冯克善得河南,李文成得山东。
嘉庆十六年八月,彗星出现在西北方,林清等人抓住天象大做文章,说是天意让他们起兵。最后大家商定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起义,主意敲定以后,大家便开始布置,李文成在河南滑县举事,林清在北京城内起义。李文成嘱咐林清,一定要等到滑县的起义军到达北京才能发动起义。
嘉庆十八年七月十八日,嘉庆照惯例到木兰围场秋狝,临走前,对许多人叮嘱要搞好京城防卫工作,决不允许陈德之事再次发生。这些人口头上答应得很好,嘉庆一走,他们马上松懈下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李文成也出了岔子,他派遣的牛亮臣带领几百人到大伾山赶制武器,结果被县里的巡检刘斌发现。刘斌认为事关重大,立即抓住铁工,讯问之后得知李文成要起事,便紧急密报河南巡抚高杞,请求立即派兵缉拿逆贼。但上层却不当回事,认为不过是本地的一些寻常盗匪,刘斌也不过是为了邀功,故意把事情说得很严重。
不过滑县的知县强克捷不敢怠慢,利用县里有限的差役,将李文成、牛亮臣等人逮捕起来。可惜这两人都是硬骨头,死活不肯招供,哪怕被打得浑身溃烂也不肯说出一个字。
就在知县准备将李文成和牛亮臣押到省里时,滑县的天理教徒决定提前起事,黄兴宰、黄兴相和宋元成等首领认为事情已经败露,如果再不动手,就只能受制于人。九月七日,滑县三千天理教徒攻破滑县县城,击杀了知县强克捷,从狱中救出李文成和牛亮臣。
滑县起义消息传出后,直隶和山东的许多地方纷纷响应,天理教徒们围城杀官,一场叛乱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烧了起来。
嘉庆,你真是不幸,什么好事都让你赶上了。
嘉庆进入木兰围场之后,兆头就不太好,接连三天阴雨绵绵,河水暴涨,泥沙俱下,人马很难前行。九月初一,嘉庆不得不下令减围,几天后,嘉庆草草结束围猎。回京的路上,就收到天理教徒起义的消息。嘉庆亲政以后,经历的叛乱也不少了,他并不认为这些人能掀起什么大浪,但是也没有大意,作出了周密的部署,另外也避免事态扩大,弄得人心惶惶。
地方大员虽然在剿匪事情上仍然没有多少长进,但至少堵住了天理教徒北上的路,这在嘉庆看来已经多少过得去了,自从上次被行刺时一百多人无动于衷,嘉庆就不敢对这些吃皇粮的人抱有太多的幻想。
林清在北京里对于滑县提前起义一事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清军多少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九月十五马上就要到了,林清召集众人商议起义之事,正黄旗曹福昌被林清收买,他向林清透露嘉庆将在十七日抵达白涧。曹福昌说,到时候文武大臣一定会出迎,大家谁也不会想到有人起义,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打嘉庆一个措手不及。
曹福昌的建议很好,可惜偏偏碰上了林清这个死脑筋,他认为九月十五是天意制定的日子,绝对不可以更改。
林清决定十五日派几百人攻入内宫,但是“间谍太监”认为内宫不是很大,容不下太多人,何况天理教有神术护体,一定可以取胜的。最后,林清决定派两百人攻入内宫,由“间谍太监”引路。
进宫的人约好用“白帕”为标志,化装成小商贩在菜市口、珠市口和前门一带汇集。等到十五日午时一到,立即向内宫进攻。林清像个总司令一样坐镇黄村指挥,等待来自滑县的援兵。
说来讽刺,林清起义的消息很早就泄露出去了,在豫王府当差的祝海庆在八日就知道林清起事的消息,甚至知道是在九月十五日午时动手,连这么绝密的消息都走漏了风声,由此可以想象林清的组织能力。祝海庆掌握这个绝密消息后,立即上报,可惜豫王裕丰对此无动于衷,只是敷衍说查明后再作定夺,但是一转身裕丰就将此事忘在脑后。
起事之前,卢沟桥巡检陈绍荣也发现了异样,立即申报宛平县县令,可惜县令也根本不当回事。随后,他又上报步军统领吉纶,吉纶听了后,不仅没有重视,反而有厌烦的情绪,竟然痛骂报告之人:“这太平盛世,你在这里疯言疯语,脑子出了毛病吗?”总之,各级官员玩忽职守,致使本来可以提前扑灭的叛乱最终还是发生了。
九月十五日午时一到,天理教徒们立即分批冲进宫内,不过宫廷禁军也不完全是木偶,看到这么多人往里冲,也知道绝不是集体马拉松。东华门禁军立即下令关闭城门,结果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徒冲了进去,下场很明显,关门打狗,这些冲进去的天理教徒很快就被擒杀干净。
西华门那边情况貌似好点儿,冲进去了几十个人,这些人先进攻尚衣监文颖馆,接着向隆宗门进攻。当时,皇子绵宁(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听说有变,立即让人准备好武器前去拦截。这么点儿人就想攻下皇宫,当然是春秋大梦,天理教徒们很快就被扑灭,全部被捕杀干净。
我们再来看看那个林清,他坐在黄村貌似一个运筹帷幄的总司令,正痴心妄想李文成带兵支持自己。就在林清想入非非的时候,清军已经冲了进来,将他捆绑得严严实实。
这次起义虽然被轻松扑灭,但给嘉庆的精神刺激相当大。嘉庆想,这些人太欺负人了,我又不是一个坏皇帝,竟然冲进紫禁城里造反。收到这个消息时,嘉庆正在白涧前往京城的路上,当时他就惊呆了,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事,竟会招致这种千古难遇的奇耻,作为一个皇帝,他觉得自己太失败了。一种受伤的情绪在心里蔓延,但他仍不忘夸奖皇次子绵宁等有功之人。
嘉庆对失职官员非常气愤,尚未回到京城,就对失职官员进行惩罚。步军统领吉纶和左翼总兵玉麟被革职,嘉庆命内大臣托津提前回京,对失职官员进行查办,还叮嘱他一个都不要放过。
追究失职官员是情理之中,这件事最值得注意的是,嘉庆并没有一味地诿过他人。他意识到自己的治理出了问题,怀着沉痛的心情,下了一道罪己诏:我嘉庆德行本来就不深,谬受皇考托付,十八年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刚继位的时候,白莲教在四省肆虐,用了近九年的时间,才平定这场动乱。本以为从此以后可以和百姓普天同乐,没想到天理教徒偏偏要破坏这和谐盛世,居然攻入大内。幸亏皇次子绵宁临危不乱,平定了这场叛乱。大清开国已经一百七十多年了,列祖列宗,仁德深厚。我嘉庆虽然没有列祖列宗那样深厚的德行,但也自信没有做什么害民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