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风云-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是平常时候,组织这种大规模的社团,政府早就要过来解散镇压了,但这次情况不一样,他们针对的是外来侵略者。所以,政府不但不阻止,反而积极支持。
1842年12月7日,一个英国士兵强买小贩陈亚九的橙子不给钱,陈亚九让英兵付钱,英兵非但不付钱,反而用刺刀划伤了陈亚九的胳膊。看到这种事情,围观的群众一个个义愤填膺,围住滋事的英兵,让他掏钱。英兵无奈之下,只好掏钱,接着逃了出去,跑到洋房,将门紧紧关闭。群众一路追着他,将洋房围得水泄不通。
楼上的英军看到这种情况,用砖头砸下面的群众。此举激起了人民强烈的愤怒,一个叫苏亚炳的彪悍乡民路过这里,问清原委后勃然大怒,带着民众到了十三行门口,用石头撞开大门。然后冲进去将住屋点燃,英军看住屋起火了,过来扑救。苏亚炳等人拔刀砍向英军,混战中,两名英兵当场身亡,苏亚炳等人也中枪倒地,其中有五位民众伤重而亡。
火烧十三行之事很快就传到道光那里,道光点评说:“广州人民这么做,实在是因为洋人傲慢无礼所致,跟寻常的闹事有所不同。”道光要求地方官员要秉公办事,不可以偏袒洋人委屈民众。
璞鼎查要求广州巡抚赔偿,广州巡抚给璞鼎查的答复是:“这事真没法赔偿,当时百姓万众一心,闹起来谁也制不住,如果阁下执意要触犯众怒,那后果不堪设想,连政府也控制不了。”璞鼎查也是明白人,无奈之下,只好作罢。
1844年,英国军舰驶入珠江口,又对清政府提出了六个过分的要求:一、英国人两年后可以在广州居住;二、英国人可以在广州河两岸建造洋楼;三、英国人可以在十三行开河截段;四、允许英国人在广州设立天主教堂;五、允许英国在广州设立领事馆;六、允许英国人在天津建造住屋通商。
清政府还没有给英国人答复,他们就在广州河一带勘察地段,对于这种行为,政府能够忍受,广州人民却忍受不了。消息一出,广州各界联合起来,商议每个铺户捐出一个月的铺租,凑齐三百多万两银子,召集乡兵十万多人,准备和英国人大干一场,并给英国一封公开信,称如果他们坚持这种无理的行为,将与他们决一死战。
英国人收到信后,吓坏了。英国人也许不怕道光领导的清政府,但是却非常害怕这些彪悍的乡勇,火烧十三行的事件已经表明为了维权这些人是不怕死的。
珠江沿岸,当地人又称为河南,跟省城广州隔河相对。这是一块人口稠密的地方,地皮非常宝贵,而且这里也是一块战略要地,占领了这里,可以封锁进入黄浦江的船只。英国人为了获得这块宝地,刚开始打算用重金购买,但是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对。诱买不成,英国人便想强行占有。
璞鼎查带着人到这里插旗划界,想强行占有这块地方,造成既成事实后,逼迫清政府承认。5月21日,双州书社几千名群众集体投书,控告英国人非法占有的行为。后来,广大群众又围住英国领事馆,要求领事给一个说法。领事先是推说不见,无奈群情汹涌,只好将河南租地一事叫停。
1847年夏天,在广州的黄竹岐村发生了一起更大的纠纷。在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沿江的许多村子纷纷围起栅栏,算作一种自我保护吧!当时英国人上岸,只要不到村里闹事,村民都任由其自由出入。
战争结束后,也就是1847年夏天,一些英军乘船到黄竹岐村打猎。上岸之后,他们得意扬扬,看见漂亮的妇女就调戏,许多妇女吓得惊慌逃跑,英国士兵居然在妇女背后开枪射击,当然他们是为了吓唬人取乐,不是真的要杀人。村民们听到枪声,纷纷敲锣打鼓,附近各村的村民全都拿起武器冲了过来,将英军围住。英军顿时吓坏了,惊恐暴躁,企图拿枪吓唬村民。
这些彪悍的村民愤怒异常,当场击毙了六名英军,并将英军的尸体绑在石头上,沉入江底。其中,有一个村民陈亚辰被英军杀死。英军看事情闹大了,赶紧逃走,向领事报告。英国领事立即照会耆英,要求他严惩凶手。耆英吓坏了,立即把英军的尸体打捞上来,归还领事。但是新任的广州巡抚徐广缙支持乡民,对英国人说:“自古以来,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你们的人杀害了我们的乡民,我们乡民报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迫于政府高层的压力,徐广缙不得不做出姿态,处死三个乡民。但是,英方对这个结果还不满意,继续给耆英施压。没办法,耆英只好要求乡民们写一份保证书,保证以后永远不许滥杀英国人,英国人这才平静下来。
广州人民抵制英军进城
中英贸易,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根据长久以来的规矩,英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广州贸易的,这里面有严格的规定。也正因此,英国人对这种限制非常不满,认为中国人对他们不公平,看不起他们。
《南京条约》签订后,璞鼎查再次提出英国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清政府认为英国人如果不带兵卒的话,可以进城谈公事。鸦片战争后,马礼逊担任英国领事,他在任上,多次请求允许英国人自由出入广州,但是没有结果。马礼逊逝世后,马峨接替他。马峨再次提出这个要求,也没有结果。马峨离职后,德庇时接替他,同样提出这个要求。
德庇时看请求未果,在1847年春,居然率领十多艘军舰闯入广州河,占据十三行湾,让英军偷偷爬上中国炮台,将炮眼盯死,然后以先斩后奏的方式“坚请入城”。道光派耆英与英国人谈判,达成协议让英国人两年后入城。1849年,德庇时回国,文翰接替他,再次把这事提出来。
耆英当时答应德庇时,允许英国人两年后入城其实只是缓兵之计,但是在英国人看来,说话就必须算数。他们直接将军舰开进内河,停泊在十三行湾下面,大有强行入城的姿态。
当时,负责广州事务的是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广东巡抚叶名琛。徐广缙和叶名琛的立场是相同的,顺应民心,禁止英军入城。为此,他们增设炮台,加强防守,对众将士下令,如果英军强行入城,立即开火。
文翰得知徐广缙和叶名琛积极备战,便想出一个计策,让徐广缙和叶名琛过来谈判,然后将他们扣押为人质,逼迫清政府允许他们进城。徐广缙接到谈判要求,慨然允许。属下担心他的安危,劝他小心。徐广缙对水师提督洪名香说,没事的,如果他们扣留我,你们立即攻击英国船只,不要因为我在船上而有所顾忌。
徐广缙去了以后,双方还是谈不拢。文翰威胁说,如果不给出一个准确的进城日期,你徐广缙今天就别想回去。徐广缙说,进城之事是耆英答应的,自己是奉皇上的命令来广州,没必要履行耆英的承诺。
文翰对徐广缙使尽了一切手段,最终毫无办法,只能送徐广缙回去。事后,文翰多次催问进城之事,徐广缙都以静候皇上的旨意婉拒。文翰办事不力,引起英国方面的强烈不满。
文翰也急了,说你们大清不能说话不算数啊!徐广缙义正词严地反驳,那是耆英跟你们缔结的契约,跟我没关系,如果你们非要进城,置全城愤怒的百姓于不顾,你们自己去跟百姓较量吧!
广州人民都是英勇爱国的市民,这一点文翰不是不知道。得知英军可能强行入城后,广州全城百姓立即动员,拿起武器,严阵以待。一时之间,十万乡勇个个如临大敌,血气沸腾。到了晚上,乡勇四处巡逻,灯火通明。英国人看到这种场景,也吓呆了,文翰只好退让,暂时放弃入城的计划。
广州人民同仇敌忾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深受鼓舞,对广州人民骁勇爱国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在这多事之秋有这样的百姓,真是一种福气啊!
反抗英国人进城的斗争能够取得胜利,首先要感谢的是广州人民的团结和顽强,面对英国侵略者,能够保持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概。其次还得感谢徐广缙和叶名琛这样深明大义的领导,没有他们的支持,人民的底气不会这么足。当然,也不能忘记了远在北京城的道光皇帝,虽然他承受了巨大压力,但是他内心依然刚强,从来没有在精神上屈服于外敌。
这是衰落时代、国难时刻鼓舞人心的亮点,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本色在广州人民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十七章道光的后宫生活

道光登位如同祖父乾隆一样,无风无雨,顺理成章。在道光统治时期,皇室也还和睦,君臣之间也还融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光是幸运的,他不必像后来咸丰那样,饱受战乱之苦,连紫禁城也待不住,也没有感受到太平天国如洪水一般扑向清王朝。
皇后暴死之谜
道光一共有四个皇后,第一个是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户部尚书布颜达的女儿。她是道光做皇子时的嫡福晋,没有留下儿子,很早就逝世了。道光当上皇帝后,追封她为孝穆成皇后。第二个是孝慎成皇后,佟佳氏,三等公舒明阿的女儿。道光即位后,佟佳氏被册立为皇后,她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逝世,没有留下儿子。第四个皇后是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郎阿的女儿,道光生前她没有被封为皇后,后来咸丰因她抚育之恩,追封她为皇太后。
我们这里要讲的是第三个皇后——孝全成皇后,她也是钮祜禄氏,三等公颐龄的女儿。这位皇后非常聪明贤惠,小时候跟着父亲在苏州,当时就名扬苏州城,人人都知道颐龄家里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就是这么一个贤惠的皇后,其死因却不明不白,很多人怀疑她是被皇太后杀死的。
皇太后钮祜禄氏虽不是道光的生母,但对道光有大恩,道光的继位离不开她的支持。传言说皇太后在孝全成皇后病重时送给她一杯药酒,导致后者死亡。那么,她们两人肯定有什么矛盾,究竟有什么解不开的梁子,非要置人于死地呢?而且我们知道皇太后是一个非常识大体的女人,也是一个贤惠的女人,两个贤惠的女人本应该相处得很和睦才对,干吗要死掐呢?
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皇太后人确实不错,嘉庆暴毙,一时之间找不到密匣子。她没有浑水摸鱼,让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反而力挺道光。道光即位以后,对她也非常孝顺,虽然她没有干政,但是册立皇后等后宫事务道光还是得请示她,对她表现了充分的尊重。
道光非常节俭,皇后和嫔妃们跟着他过苦日子,但是道光对皇太后却不马虎,尽量让她吃喝玩乐,样样遂心。然而,皇太后不干政,整天待在深宫里也无聊啊!人一无聊难免就想找点儿乐子,除了看戏之外,皇太后还染上了吸鸦片的坏习惯。每天吞云吐雾,让她在平庸无聊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些乐趣。
道光禁烟那是非常干净利落的,但再怎么禁烟,也不可能把皇太后给禁了,只能由着她去了。道光禁烟也是用心良苦,嘱咐宫中的太监这事一定要瞒着皇太后,而且特地为她准备了一个秘密的鸦片来源,我们可以称为“特供烟”!
隐患就在这里埋下了。你说这个道光,想政策和孝心两不误,结果呢,也有弄巧成拙的时候。宫里有些人就想了,皇太后可以吸烟,凭什么我们就不能吸烟啊!都是人,烟瘾发作又这么痛苦,干吗搞两套标准呢?有些烟瘾特重的妃嫔弄不到鸦片,只好到皇太后那里诉苦,希望太后能解解她们的饥渴。
太后呢,人不错,心想,我不能光自己一个人享受啊,快乐应该分享嘛!来来来,一人给点儿。这一给不要紧,让中宫的掌门人皇后知道可就不好了,如果孝全成皇后自己吸烟倒也罢了,偏偏她不好这口。她知道了这事能不生气?后宫管理不好可是我的责任啊,得管。
皇后这么一管,严厉地处分了那些吸烟的妃嫔,皇太后可不乐意了。你打狗也得看主人啊,这鸦片烟是我给她们的,你给她们处分这不是打我的脸吗?反了,以为自己是个皇后就谁也不放在眼里是吧!
后来皇太后终于知道,原来全国都在禁烟啊!哎,这可不好,我也得戒啊,否则就是不给道光面子啊,这孩子挺孝顺的,一直瞒着我,怕我心烦。得戒,可惜皇太后戒了好几次,始终没戒掉。
皇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节俭了一辈子的道光终于狠下心来铺张一回,也学着他父亲嘉庆的样子,减免一部分钱粮。这一天是道光自登基以来最喜庆的一天,妃嫔和宫女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打扮一番了,她们脱去寒酸的布衣,穿上漂亮的丝绸,努力打扮得花枝招展。
寿宴中有一个环节是在慈宁宫听戏,这一天道光兴致很高,亲自登台唱戏,唱的是“二十四孝”中“莱子娱亲”,道光的动作非常僵硬笨拙,唱腔也经常走调,活脱脱一出小丑剧。皇太后和妃嫔们都笑得前仰后合。
唱完之后,道光学着伶人的样子向太后讨赏钱,太后便让宫女们把瓜果和银钱撒到戏台上去。道光一高兴,让会唱戏的王公大臣们上台表演。一时间,热闹非凡,气氛活跃。
到这里我们仍然看不出皇太后有毒死皇后的动机,事实上,皇太后还是皇后的姑姑。关于太后杀皇后有两个版本。两个版本都认为皇后为太后所杀,但原因不一样,第一个版本是婆媳矛盾,主要过错在太后;第二个版本主要过错在皇后,皇后想毒害其他贵妃生的儿子,太后知道此事后,把她赐死。
我们先看看第一个版本。皇太后是后宫地位最高的人,而皇后却是实际掌权者。换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太后是最高领导,皇后是实际管事的。皇后管理后宫名义上是不需要什么事都请示太后的,但你不请示人家太后心里不舒服啊!再说,人家本来待在深宫里守寡多年,已经够无聊了,看到什么都你皇后说了算,她能顺眼吗?
据说这个皇后也是相当厉害的一个人,独断专行,连皇帝都管,道光对她宠爱有加,她确实没什么忌讳。皇后对妃嫔管理得很严格,结果她们不敢接近皇帝,这一来大家都有怨言了,纷纷跑到太后那里告状,说皇后嫉妒心很重。太后本来就看皇后不惯,这个小侄女太没女人样了,封建社会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熟读诗书,权欲又强,得给她点儿颜色看看。
太后就找道光谈话,说皇后太年轻了,做事呢经常没分寸,你得好好管教一下,免得以后是个麻烦(后宫干政)。
道光把太后的意思告诉了皇后,皇后很年轻,才三十来岁,听了很不舒服,仍然一意孤行,但从此,在心里开始恨上了太后。加上后来禁烟的事情,其他妃嫔联名在太后面前状告皇后,可能事情真闹大了,否则道光也不会下了一道特别的诏书。
道光的诏书是这样的:“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着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着具奏,候旨施行。”
四阿哥和四公主都是皇后所生,皇后负责管教他们,那意思是其他的事情你就别管了。可能当时婆媳之间的矛盾确实已经呈白热化了,道光不得不作出妥协。也有可能皇后真的有吕后风范,让道光本人也有些受不了。
这事发生以后,皇后在宫中受到空前孤立,道光对她也越来越疏远。多重打击之下,身板扛不住了,病倒在床上。据说在她临死之前的一个晚上,太后亲自过来看望,还送给她一瓶药酒。皇后喝了之后,第二天就死亡了,终年三十三岁。
根据这个版本,皇后死得非常冤,因得罪太后冤死。
另一个版本皇后之死则更多的是咎由自取。
依据《清宫词》的记载,皇后是被太后用家法处死的。钮祜禄氏当上皇后以后,非常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奕当上太子,只有这样,自己的地位才能巩固。当时道光有四个儿子,皇四子奕和皇五子奕誴都是十岁,皇六子奕九岁,还有一个一岁的奕。四个皇子中最具有竞争力的就是静贵妃所生的奕,奕太小,奕誴举止粗鄙,不讨道光喜欢。
奕和奕各有优势,奕是皇后所生,而且年长,人比较宽厚。奕却非常聪明,深得道光喜欢。皇后担心时间一长,奕会后来居上,到时候静贵妃母以子贵,自己这皇后之位就保不住了。
后来,皇后听到传闻,道光想立奕为太子,这正是她最担心的。自己是堂堂皇后,如果不能将儿子扶为太子,颜面何存。皇后熟读史书,深知宫廷斗争的必要性。历朝历代,后宫都是一片血腥的战场,如果自己不争的话,太子之位可能真要旁落到静贵妃那里。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毒死奕,消灭了竞争对手,造成既成事实,道光也不能拿自己怎么样。想好了以后,皇后决定叫奕和奕誴过来吃饭,吃饭之前,皇后对儿子奕说:“待会儿吃饭的时候,上了鱼之后,你千万不要吃鱼。”
“母后,这是为什么啊?”
“你就别问了,只管照母后吩咐的做就行了。”
“母后,你不说我就偏要吃。”
“真不听话,好了好了,母后告诉你。”
皇后对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