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风云-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后,这是为什么啊?”
“你就别问了,只管照母后吩咐的做就行了。”
“母后,你不说我就偏要吃。”
“真不听话,好了好了,母后告诉你。”
皇后对着奕一阵耳语:“明白了吗?”
奕愣住了,他不懂母亲为什么要杀了自己的兄弟,要知道他从小跟他们在一起玩,一起读书,兄弟们的感情很好,怎么舍得兄弟们去死呢?
吃饭的时候,奕誴和奕都吃得津津有味,只有奕闷闷不乐。等到鱼上来的时候,奕两眼发直,神情紧张,他故意用筷子去夹鱼。皇后在桌子底下狠狠地给了他一脚,他只好收回筷子。等到奕和奕誴夹鱼的时候,他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在桌下踢他们。这样一来,哥儿几个都懂了,原来这鱼有毒啊!皇后的阴谋就这样流产了。
太后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下令用家法将皇后赐死。钮祜禄氏犯下重错,连道光也救不了她了。
后妃虽多,子女不丰
道光的妃嫔在清朝皇帝中算是比较多的,但是他的子女却不是很多,这是他不断充实后宫的一个原因。
在道光的妃子中,子女最多的是琳妃乌雅氏,她虽然进宫很晚,但是年轻漂亮,深得道光宠爱,接连为道光产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而且都长大成人。为了奖励她,道光将她从贵人提拔为妃子。多子多福,道光逝世后,琳妃的待遇也是相当好的,她的孙子光绪当上了皇帝,虽然是个傀儡,至少说明她确实有福。
道光还曾宠爱过祥妃钮祜禄氏,就是她为道光生下了皇五子奕誴,她还为道光生下了两个女儿,其中一个过早夭折。祥妃一直活到同治时期。
彤妃舒穆禄氏,虽没有生育皇子,但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个女儿早殇。道光对她颇为喜爱,将她从贵人的身份提拔为贵妃。晚年,有一次她惹怒了道光,被降为贵人。后来,咸丰同治不断给她加封,临终前终于恢复贵妃的称号。
第一个为道光生孩子的是那拉氏,嘉庆十三年(1808年),她为道光生下了长子奕纬,奕纬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去世,终年二十五岁。那拉氏因为给嘉庆带来第一个孙子,被提拔为道光的侧福晋。但道光对她并无多少好感,登上皇帝后,她的身份还只是一个嫔。后来,还是太后提携,让道光晋封她为妃子。
得到道光宠爱的妃子相当多,她们中大多数没有子女,但很多人都受封了,如佳贵妃、成贵妃、常妃等。这些妃嫔都非常可怜,帝王的宠爱犹如昙花一现,加上没有子女,她们一辈子在深宫里孤孤单单,如同守活寡。
我们再来看看道光的子女们。
皇长子奕纬是不幸的,作为长子,本来他是很有优势的,加上嘉庆特别喜欢这个长孙,他完全有理由活得更好、更开心一些。可惜,道光很不喜欢他,甚至到了厌恶的程度,据说他举止相当粗野,还有吸食鸦片的嗜好。而且他母亲地位太低,所以虽然贵为长子,活得却相当孤独可怜。
临死之前,他的身份还只是一个贝勒,更让人心酸的是这个爵位还是嘉庆封的。道光对他的冷落可想而知,更糟的是他没有留下孩子。论理,作为一个父亲,道光应该安排一个孩子过继给他,以免“绝嗣”,这在清朝皇室中屡见不鲜。但是道光什么都没做,可见父子之间感情的淡漠。
倒是咸丰皇帝有些兄弟之情,当上皇帝后,追封这位长兄为隐志郡王,还将永瑆的后人过继给他。
道光第二个儿子奕纲两岁夭折,第三个儿子奕继三岁夭折。四儿子奕,孝全成皇后所生,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
皇五子奕誴比奕晚六天出生,但明显更淘气,小时候经常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长大后也不讲究什么礼仪。道学气息很重的道光自然不喜欢这个孩子,后来直接把他过继给弟弟绵恺。咸丰后来封他为惇亲王,奕誴逝世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终年五十九岁。
皇六子奕比咸丰小一岁,是道光最为喜爱的一个儿子,也是道光唯一主动封为亲王的儿子。在立储的时候,道光在他和奕之间犹豫不决,奕没有表现出一个帝王应有的大度和谦让,最终输给了奕,但道光破例留下两道密诏,一个是立奕为储君,另一个就是封奕为恭亲王。奕是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正是他帮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除掉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从而创建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政治模式。
当然,后来慈禧太后一步步剥夺奕的权力,却无法剥夺他对近代史的影响,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清政府放眼于世界,开展洋务救国运动,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家的衰败。奕逝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终年六十六岁,谥号忠,配享太庙。
皇七子奕咸丰年间被封为醇郡王,他也曾参与北京政变,协助慈禧除掉肃顺等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封为醇亲王,他的儿子载湉后来当上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奕成为军机处首席大臣,主持海军事务,然而也正是他,对慈禧巴结讨好,将海军军费挪来修建颐和园。光绪十七年(1891年),奕去世,终年五十二岁。他死后王爵由第五子载沣承袭,光绪和慈禧驾崩后,载沣之子溥仪即位,载沣本人当摄政王。清王朝被推翻后,载沣隐居在北京,1951年去世,终年六十九岁。溥仪后来在满洲国投靠日本人,载沣非常生气,怒斥他是卖国的汉奸。
皇八子奕詥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咸丰年间被封为钟郡王,同治七年(1868年)逝世,没有留下儿子。
皇九子奕,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生,咸丰年间被封为孚郡王,同治末年(1874年)升为亲王,光绪三年(1877年)病逝。
道光十个女儿有五个早夭,长大成人的五个公主寿命都不长,寿命最长的寿庄固伦公主活到了四十三岁。她们虽然贵为公主,其实并没有享受到正常人应该享受到的那种幸福。首先,由于身份特殊,她们不能追求爱情,只能由皇帝指定婚姻。这些婚姻大多带有政治因素,基本与爱情无关。再者,作为公主,她们不能和公婆住在一起,只能住在公主府里。公主要想和丈夫同房,还必须得先召额驸,这无疑让夫妻感情生分。
世人都羡慕宫廷生活,殊不知深宫寂寞远甚寻常人家,还是做一个平凡人好啊!
立储之难
道光得子比较晚,很晚才考虑立储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只需在皇四子奕和皇六子奕之间做一个选择。
道光始终犹豫不决,两人各有各的长处,很难做出决定。没办法,只好考考他们了。
某年春天,道光命令他们两个到南苑去打猎,看谁打的猎物多。这个测试对奕是非常有利的,他就好这口,喜欢舞枪弄棒,驰骋田猎。奕对打猎不感兴趣,技术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怎么办呢?奕只好去请教老师杜受田,杜受田揣摩道光的心理,给奕出了一个计策。
这计策说白了就是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
比赛的结果没有悬念,奕满载而归,奕却空手去见道光。道光忙问他这是为啥,奕答道:“现在正是动物繁衍的季节,儿臣不忍心杀这些动物。何况儿臣本来就不喜欢打打杀杀的事情,是以空手而归。”
道光一听,捋须微笑:“孩子,你心地仁厚,有君子气度啊!”
这一回合,奕表面上是赢了,实际却输了,奕城府明显要深,技高一筹。
尽管这一回合奕赢了,但道光毕竟更喜欢奕,所以并没有决定一定要将大位传给奕。道光很希望奕能够再争口气,表现得比兄长要高明一些。一天,道光拿出两个盒子,一个是金的,一个是木的,让两个儿子挑选。奕平静地说:“还是弟弟先来吧!”
奕也不推辞,直接就把金盒抓进手中。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让道光确信奕更适合当皇帝,道光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一个帝王应该有虚怀若谷的气度。虽然奕更有才能,但品德比不上奕,所以还是奕适合当继承人,尽管在内心里他一直为奕感到遗憾。
还有一种传说,道光临终前让太监宣六阿哥进宫,当时奕正准备进宫给道光请安,得知此事,非常不安,立即赶到父皇面前。道光睁眼一看,来的是四阿哥,不是六阿哥,眼睛一闭,说道:“天意,天意啊!”当奕进宫的时候,道光已经咽气了。
这个传说应该不是真的,清朝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制度,所以不存在谁临死前在皇帝身边就立谁。这个故事只不过反映了道光在立储问题上的矛盾心理。
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经过艰难的抉择,道光还是做出了决定:皇四子继承大统,皇六子封为恭亲王。
道光在临死前召集军机大臣,把密匣交给他们,但是八个军机大臣没有一个敢接。为啥?原来奕的生母静贵妃(形同皇后)早已知道其中内容,私下里让军机大臣不许接过密诏,静贵妃还买通了季昌芝,此人带头不接密匣,其他人也就不敢接手了。
道光虽然快死了,脑子还没煳涂,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趁着还有最后一口气,拍着床板大骂:“朕还没死,你们就不听话了!”没办法,大家只好接过密匣。
咸丰登基也是比较险的,所以他登基以后,对季昌芝非常排斥。季昌芝死的时候,他公开表示“不恤典”,朝廷不出一分钱治丧,这在正一品大臣中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道光去世了,但是王朝的命运还在继续。我们知道道光跟他的父亲嘉庆一样,都是比较悲剧的皇帝,清朝的衰落并不是从他手中开始,却在他手中光大。道光处在一个王朝衰落的转折点上,加上资质平庸,是不太可能改变王朝命运的。清王朝的弊病积累了近两百年,虽然期间经过雍正的整顿,起死回生了一次,但乾隆之后,问题更突出。两百年的问题和矛盾就像火山一样,难免有爆发的一天,可偏偏祸不单行,衰落之时半路上又杀出了西方列强。
道光身上悲剧的地方大家都能看到,但如果说道光是幸运的,有人会相信吗?
道光出生于乾隆年间,深得乾隆喜欢,仗着祖先们的文治武功,平庸的他可以坐稳金銮殿。他不必像皇太极那样靠权谋胜出,将兄弟们杀的杀、贬的贬;也不必像顺治那样,在一个强大的摄政王面前战战兢兢;他还不需像康熙那样,那么小就谋划着除掉鳌拜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他甚至都不必像雍正那样,不明不白地登上皇位,然后对兄弟和功臣们大开杀戒。
道光登位如同祖父乾隆一样,无风无雨,顺理成章。在道光统治时期,皇室也还和睦,君臣之间也还融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光是幸运的,他不必像后来咸丰那样,饱受战乱之苦,连紫禁城也待不住,也没有感受到太平天国如洪水一般扑向清王朝。
所以说,他是幸运的。

第十八章帝国烽烟四起

道光死后不到半年,洪秀全召集各路人马,在广西桂平市北部金田村商议起义之事。两万人马齐聚金田,创建了太平天国,一个庞然大物就这样诞生了。腐朽的清王朝和一个蛊惑人心的野心家正式开战。王朝虽然衰朽,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野心家虽然恐怖,毕竟领导的是一群非理性的“暴民”。谁胜谁负,当时还真没人能看出来。
镇压云南彝族起义
改土归流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土司问题,在道光时期,一些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仍然保留着。一些新老土司利用手中所剩不多的权力,跟地方官府勾结,鱼肉百姓,让少数民族的同胞们非常不满。
彝族百姓生活在西南各省,到了嘉庆时代,他们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生计越发艰难。土司们兼并土民的土地后,再把这些土地卖给有钱的汉人。在云南省北部,土地典当情况特别严重,很多彝族人卖出自己土地的一部分,留下的少量土地无法养活家庭。老百姓一旦无法生存下去,脑子里就会想到造反。
道光刚登基一个月,云南永北厅的彝族人民就密谋造反。当然,他们并不是想直接造道光的反,最直接的愿望还是反抗当地官府,改善生活。
当土司发现这些人想造反后,立即明白是咋回事了,顿时免除了一些摊派。这一招还真有效,老百姓顿时就不闹了,看来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造反的,如果老百姓到了动辄造反的地步也就是传说中的暴民了。
事件平息不久,土司们又故态复萌,和官府再次勒索土民。彝族人民再次受不了,上千人聚集在一起,扬言要报复土司和官府。他们围住阿喇山旧衙门,并将附近的村寨烧毁。
云贵总督庆保本来正要离职,得知这个消息后,八百里加急奏报道光。同时,命提督张凤和高适带领官兵前去镇压。
道光接到奏折后,督令官兵防范堵截,防止叛乱蔓延。
起义军的发展态势非常迅勐。二月,起义军已经渡过金沙江,进入大姚县内,与大姚县内的起义军汇合,势力大增。看到起义军蔓延,道光仍然认为这些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于是派遣三千七百名官兵镇压,同时让当地的乡勇们配合官兵剿匪。道光相信,只要守住扼要的关口,对起义军进行前后堵截,一定可以将其迅速扑灭。
二月二十九日,起义军的一个头目梅老依什被清军俘获,但起义军在四川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遏制。道光指示即将离任的四川总督德瑛阿暂时待在四川,堵截义军。
三月九日,道光任命新任云贵总督史致光日夜兼程赶往云南,协同庆保一起剿匪。
这次偶发的事件暴露出道光在调兵遣将统筹大局方面能力的不足,一个几千人的造反事件,他就先后动用四个总督(两个即将离任的、两个新任的)、几省的官兵,然而剿匪还是收效甚微。到了三月,起义军已经发展到七八千人。官兵有八千、团练有四千,占据很大的优势,然而在剿匪过程中,官兵和团练非常不给力,不知他们是胆小还是观望,迟迟不肯大力出手。
后来,道光考虑到庆保不熟悉军务,便让有作战经验的尼玛善去协助他。这时,负责剿匪的最高领导已经有四个总督、一个将军了。
尽管如此,形势仍然没有转机,甚至可以说更糟糕了。守备郭荣光与起义军激战,伤亡五十多人,军需粮草全部被起义军劫获。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万人,活动在云南四川一带。情急之下,道光又任命贵州提督罗思举带领五千贵州兵前去协助剿匪。
四月十三日,清军终于传来捷报,在大姚县大败起义军,俘获了起义军首领陈添培,道光紧张的心情这才放松下来。十天后,再次传来捷报,大姚残存的起义军据点拉古被攻破,击毙起义军一百人,俘获六十多人。至此,大姚境内的起义军全部被肃清。
提督张凤在云南永北地区也取得胜利,俘获了起义军首领唐老大及数百名起义军。这场折腾了三个多月的彝族起义终于平息,道光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接下来照例是封赏,庆保加封太子太保头衔,尼玛善、史致光等人也赏赐了一定的银两,我们不要指望道光有多大方。他封赏更多的是表示重视这些人,感激这些人,大家心领了就行。
平定起义后,善后事务是最关键的。彝族起义本是因为土地变卖,百姓无以为生。道光相应地作出了以下的政策调整:一、以前彝族百姓将田地卖给汉人,没有田了,却还得缴纳赋税,现在不用交了,赋税由收购田地的汉人缴纳;二、彝人没有田产,土司却还勒索他们,这种事情必须禁止,违法者必究;三、土司的一些爪牙祸害百姓,将这些人全部裁革。
从道光的这些措施来看,他是想解决问题,但是这些措施真能解决问题吗?我们认真一看,发现很多都是空话,执行起来特别难。道光总不可能天天盯着当地的官府和土司,他们如果勒索,道光如何监督?所以说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平瑶民起义
瑶族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广东等省。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语言差别太大,不同地方的瑶族人甚至无法沟通。他们通用的语言主要是汉语和壮语,文字则全部采用汉字。
湖南、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崇山峻岭,生活着大量的瑶族百姓。这些瑶民处于半隔绝的状态,虽然自治程度比较高,但也受到地方官府的管制。地方官当然免不了对他们进行一些勒索,在处理案件的时候免不了会不公平。长期下去,致使积怨爆发,瑶民们拉开了反抗的大旗。
第一次瑶民起义是由一个叫赵金龙的人率领的。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二月十九日,湖南永州府江华县的瑶民赵金龙带领五百多瑶民起义。这个赵金龙自诩金龙王,号召起义群众头裹红巾作为标志,打杀了四十多个官差。第二年正月初十,永州总兵鲍友智奉命弹压,这时赵金龙的队伍已经有一千多人了。
道光接到奏折后,任命湖广总督卢坤和湖南提督海陵阿进入永州追剿。彝族起义的事情把道光搞怕了,对这种事情他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大有如临大敌、如履薄冰的感觉,他急命广东广西两省的督抚大员一同协助剿匪,这些大员包括李鸿宾、朱桂桢、刘荣庆、苏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