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禧一听说道:“你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那好吧,准奏。”
几天后,慈禧颁布了一道懿旨:“现在国家问题很多,国事繁重,皇帝刚刚亲政有很多问题还不了解,碰到一些不能决断的大事,哀家不能不在一旁提点。本来哀家不想过问政事,无奈王公大臣一再邀请,让哀家为国再尽一份力,哀家不敢因为死守教条而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勉强答应了,决定在皇上亲政后再训政几年。”
慈禧的措辞是非常得体的,但目的也是非常明显的。这道懿旨一出,世铎等人立即赶制出一道《训政细则》,规定许多礼仪沿袭垂帘听政时制度。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亲政大典举行。光绪先带着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到慈宁门拜见慈禧太后,随后在太和殿受百官朝贺,接着便在保和殿举行宴会。
光绪当然明白,慈禧把权力牢牢地抓在她自己的手中,自己只不过是名义上亲政而已,手中并无可用之兵,也无可用之权,军国大事还是慈禧一人说了算。光绪很不喜欢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好像被人挟持了一样,自己根本无法展开手脚,他决定搏一搏。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光绪颁布一道谕旨,说自从咸丰皇帝去世,太后为国家操劳了近三十年,鞠躬尽瘁,宵衣旰食,为了大清呕心沥血,很少休息,他自幼受太后的教诲,不敢有丝毫松懈,作为一个儿子,他理应担起社稷之重任,让太后能够颐养天年,好生享受。
光绪的话当然也说得很漂亮,但是出这么一招是非常不明智的,慈禧是何等精明的女人,她还看不出他真正的用意。光绪的用意一出来,她将会视他为潜在的对手,从此对他倍加防范,让他更难施展拳脚。其实,光绪最好的做法不是跟慈禧斗,因为他还完全没有跟慈禧斗的资本,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慈禧,让慈禧明白,他这个儿皇帝非常听话,你可以对他非常放心。
光绪这道谕旨出来后,立即有大臣上疏。礼亲王世铎又增加了一个《归政条目》,以《训政细则》为原本,这是给光绪量身打造的紧箍咒。
御史屠守仁上书请求慈禧仿效高宗乾隆训政之事,凡重要奏折一律先交付皇太后审阅。
慈禧一听,心里非常舒服,但是为了做出自己是真心归政的姿态,她严厉地批评了屠守仁。为了表明自己并不热衷权力,慈禧还移居到颐和园,在那里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其实,她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紫禁城,她时刻关注着文武百官的动向。
就像翁同和说的,现在跟过去没什么两样,鸡毛蒜皮的事由皇帝裁决,稍微重要一点的事由军机大臣决断,碰到军国要事只有请示太后。
修建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最早是乾隆为了庆祝生母钮祜禄氏六十大寿建造的。后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将圆明园和颐和园一并烧毁。
慈禧早就有重修颐和园的意思,同治七年(1868年),御史德泰揣摩慈禧心意,上奏请求重修颐和园。这个提议遭到了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大臣们的反对,只好不了了之。
同治结婚后,慈禧又有了修颐和园的打算,这时,李鸿藻又出来谏阻,慈禧只好作罢。同治亲政后,为了让慈禧放权,在她四十大寿时不顾众大臣反对,执意要重修颐和园。慈禧看众怒难犯,出来做和事佬,这么一来,修园之事又搁了下来。
听说光绪要亲政,狡猾的奕又提出了修园之事。奕这么做自然是为了讨得慈禧的欢心,让慈禧对自己的儿子好一点,也是希望将来儿子亲政后能够有一番作为。儿子要想有作为,最好是希望慈禧太后沉溺于享乐中。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五日,清廷成立了海军衙门,奕担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劻和李鸿章等人协助他。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呢?当时清廷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创建一支先进的海军非常重要。
慈禧是个非常喜欢享乐的女人,她很早就想修颐和园了,当然那时候还叫清漪园。奕提出这个建议后,她立即批准,慈禧还把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
这次修园没有多少人反对了,因为反对的人基本上都不在朝堂上,在朝堂上的人就算有意见也不敢反对。
决议通过了还有一个问题,修园的钱哪里来呢?修园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库中的钱应付内外需要还不够,又怎么可能用来修园呢?钱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老佛爷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奕知道后果很严重。他最后决定从自己主管的海军衙门中挪用经费,到底挪用了多少经费还是个谜,有的说有两千万两,有的说有三千万两,有的甚至说有八千万两。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数目一定很庞大。
既然数目庞大,那么海军怎么办呢?还需不需要发展呢?不需要了!老佛爷的享乐要比国防重要,所以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一点也不奇怪。
慈禧不光是修建颐和园,还大肆修建西苑三海,所需费用还是从海军军费里抽取。为了供奉慈禧,奕在掌管海军衙门的九年时间里,居然没有购置一艘新的战舰,甚至连一门火炮都没有更新。
反观日本明治天皇,非但没有让天下侍奉自己一人,反而节衣缩食,用自己的私房钱购买武器,为海军贡献一臂之力。
其实,从两国领导人这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国力的盛衰,胜负的规律,以及民族性的差异等等,谁说盛衰都是命运呢?
第五章爱一个人好难——光绪与珍妃
光绪对珍妃的宠爱是非常明显的,他很欣赏珍妃那种敢爱敢恨的个性。光绪是一个极不自由的皇帝,但是他在珍妃身上看到了这种自由的个性。珍妃性格开朗,活泼好动,鬼灵精怪,好奇心重,完全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黄蓉啊!再加上珍妃对于宫里刻板的生活很厌恶,更讨厌宫里那些尔虞我诈斗来斗去的事情,光绪对这个妃子实在是太喜欢了,因为在珍妃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渴望却又缺少的东西,那就是潇洒和自由、率真与浪漫。
爱的就是珍妃
光绪直到十八岁还没有结婚,这在清朝皇帝中算是非常晚的。不是光绪不想结婚,而是慈禧没发话,他不敢结婚。慈禧推迟光绪成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止他亲政,婚姻向来是成年和独立的标志,慈禧非常担心光绪一结婚,会要求自己放权。
等到光绪十八岁时,慈禧没法再拖下去了,总不能让皇帝打光棍吧!皇帝结婚自己做不了主,一切还得靠慈禧。那么,慈禧希望光绪有什么样的婚姻呢?很显然,慈禧不希望出现下一个阿鲁特氏,所以这场婚姻必定是政治婚姻。
慈禧倒是挺大方的,拨出五百万两银子为光绪操办婚事。皇后究竟是谁呢?除了慈禧谁也不知道,光绪心里也没谱。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才公开谜底,皇后是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这个叶赫那拉氏比光绪大三岁,长相也很一般。当时,叶赫那拉氏已经二十一岁,早已超过了选秀的年龄,慈禧公然违背祖制将她选为皇后,用心十分明显。
她绝不希望为光绪选一个恩爱佳人,皇后不过是安插在光绪身边的一个耳目,这个皇后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她的长相和气质至今还保留在清宫的相框里,大家有空可以去瞻仰一下她的风采。此外,慈禧还为光绪选择了两个后妃,瑾妃和珍妃。光绪后来爱上了珍妃,虽然爱得很辛苦,好歹算是碰上一个自己爱的人。
就在婚礼进行得热热闹闹的时候,一场大火在太和门上燃烧起来,皇帝大婚遇大火,这可是很不吉利的征兆。大火很快就蔓延开来,一边在举行婚礼,一边在拼命扑火。翁同和看到这景象,忍不住感叹:“这是天降奇灾啊,惊心动魄,奈何奈何。”
在翁同和的心里,光绪是个苦命皇帝,这场灾难分明就预示着他将来的苦难。
婚礼虽然办得很豪华,但光绪对慈禧一手包办的政治婚姻很不满,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木偶一样任人耍弄。根据礼制,婚后四天,要在太和殿宴请皇后家族的人。然而,光绪只请了王公大臣,没有请皇后家族的人。光绪这么做让慈禧很没面子,皇后家族也就是慈禧家族啊,这分明就是故意让慈禧难堪。
可以想见,光绪对这个皇后是很不满的。据说光绪小时候就见过隆裕皇后,当时就很不喜欢她,没想到长大以后居然成为了夫妻,那自然是更加反感了。
隆裕皇后也是个正常的女人,丈夫不喜欢她,她也感到憋屈。丈夫越冷落她,她就越是紧紧靠着慈禧这棵大树。也只有这样,她皇后的位子才能保得住,至于夫妻的情爱她已经不奢望了。
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龄曾这样描述光绪和隆裕皇后新婚后的情状:我在宫里头听许多人说,自从婚礼举行过后,光绪和静芬(隆裕皇后的小名)从不曾有半点亲热的态度,他们好像是同住在宫里的两个陌生人而已。除非逢到什么令节,或是参加什么典礼,使他们实在不能不开口之外,平时简直绝对没有攀谈过一次。
清宫里有一个“承幸簿”,这个本子相当于皇帝与后宫女人同房的备忘录。只有皇帝和太后能看这个本子,而且新皇帝登基后就必须把上一朝的“承幸簿”烧毁。本子上面极少出现隆裕皇后的名称,所以隆裕的感情生活是非常郁闷的。
光绪也很痛苦,他很清楚隆裕是慈禧安排在自己身边的一个棋子,他对慈禧很厌恶,对隆裕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光绪是一个非常多愁善感的皇帝,他是很需要感情的,终于,他在珍妃身上找到了这种感情。
珍妃是瑾妃的妹妹,她们都是侍郎长叙的女儿,姓他他拉氏。珍妃比光绪小五岁,刚入宫时和她姐姐一样都是嫔。珍妃在这三个女人中长得是最漂亮的,加上她天资聪颖,很讨光绪喜欢。据说,刚入宫的时候慈禧也挺喜欢她的。和珍妃相比,她的姐姐瑾妃的气质和相貌就差好远,由于珍妃独享光绪的宠爱,瑾妃因此嫉恨珍妃,坚定地站在隆裕这边,与自己的妹妹为敌。
珍妃是一个比较有自己想法的女生,而且兴趣很广泛,她自幼就很喜欢读书,尤其偏爱文史方面。珍妃的字也写得相当不错,据说她能够两只手同时写字。此外,珍妃还喜欢画画。慈禧听说她喜欢画画,让宫廷女画师缪嘉蕙女士教她,由此可见,刚开始的时候慈禧对她还是不错的。
德龄女士这样评价珍妃:“珍妃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玲珑剔透,正和她姐姐的愚蠢固执形成绝对的反比。”
1894年,适逢慈禧六十大寿,虽然同时也是甲午中日战争,但这一点也没影响慈禧祝寿的雅兴。她一高兴,就将瑾妃和珍妃从嫔提升到妃。
光绪对珍妃的宠爱是非常明显的,他很欣赏珍妃那种敢爱敢恨的个性。光绪是一个极不自由的皇帝,但是他在珍妃身上看到了这种自由的个性。珍妃性格开朗,活泼好动,鬼灵精怪,好奇心重,完全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黄蓉啊!再加上珍妃对于宫里刻板的生活很厌恶,更讨厌宫里那些尔虞我诈斗来斗去的事情,光绪对这个妃子实在是太喜欢了,因为在珍妃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渴望却又缺少的东西,那就是潇洒和自由、率真与浪漫。
在清宫里第一个学会照相的就是珍妃,由此可见她对新事物的好奇。在珍妃入宫前,照相技术就传入中国,不过当时一些保守人物说照相这东西是“西洋淫巧之物”,还有人认为照相能够摄去人的魂魄,折损人的阳寿,要求禁止这东西流行开来。珍妃却偏不信这个邪,她让人偷偷买了一架相机,在宫里这儿拍拍,那儿拍拍,逐渐就变成了一个摄影爱好者。
像这种天真烂漫不守礼法的姑娘,光绪没有办法不喜欢。珍妃在服装上非常追求时尚,她不仅乐于尝试新式服装,还喜欢女扮男装,有时她甚至会穿上太监的衣服,在宫里走来走去。珍妃如果生活在现代,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娱乐演员吧。在珍妃眼里,礼法什么都不是,她居然敢穿着光绪的龙袍在宫里翩翩起舞。光绪烦闷的时候,一看到珍妃心情立即就好了。
慈禧对珍妃这种性格是很看不惯的,如果有嫔妃不守规矩的话,那后宫岂不要乱,老佛爷可不是个摆设。像这样一个张扬的女孩,自然让隆裕和瑾妃极为嫉恨,她们不停地在慈禧耳边煽风点火。慈禧也动辄教训珍妃,不过珍妃左耳进右耳出。
总的来说,光绪和珍妃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岁月,两人之间恩恩爱爱,就像一对平凡的男女那样恋爱。德龄女士这样描写两人的恋情:光绪后来完全忘了顾忌,他几乎每隔三四天工夫就要亲自上珍妃宫里去走一次,这和他每夜非召幸珍妃不可的事同样都成了宫中的绝妙谈资。
他为了心爱的女人,是决计不惜领受人家背后的议论的。或者也可以说,在处理朝政和对付其他人的时候,他心上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一个万乘之尊的皇帝,可是一想到珍妃的时候,上天所赋予人类的好色的天性,已侵入了他浑身的神经系统,把那些自尊心、虚荣心等全赶走了,他几乎忘记了他所处的地位和四周的环境了。
光绪每天几乎和珍妃形影不离,这是慈禧和隆裕非常担心的,长期下去,皇后迟早要被废啊!也就是在这时,慈禧和隆裕有了默契:必须除掉这个不懂事的丫头!
棒打鸳鸯
有时候,慈禧在批阅奏章的时候,后宫的一些妃嫔也在一旁。珍妃精通文史,久而久之对朝政产生了兴趣,加上她天资聪颖,很快就学会了很多处理政事的方法。
如此一来,珍妃与光绪的交流也不再局限于琴棋书画或是新潮衣服了,她开始对政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珍妃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孩子,她能够对朝政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意见又往往与光绪的想法不谋而合,让光绪产生了知己的感觉。
光绪曾经对珍妃说过这样的话:“这宫里实在太寂寞了,朕每天上朝回来,没有一个懂朕的人陪朕,除了爱妃你。”
光绪在批阅奏章的时候,甚至也把珍妃留在身边,让珍妃充当自己的下手,为自己处理政事。光绪也是个性情中人,他一时一刻都离不开珍妃,就像当年他离不开恩师翁同和一样,光绪对珍妃的爱并不全部都是男女之爱,还有一种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的需要。
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寂寞的皇帝。
正因为心里过于寂寞,所以光绪置宫廷规矩于不顾,本来皇帝想宠幸一个妃子,必须妃子到皇帝的寝宫来的,皇帝如果自己跑到妃子的寝宫里,那就是不懂礼了。但光绪顾不得这么多,当他需要珍妃时,会连夜跑过去。
出头的椽子先烂。
珍妃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宫中有很多眼线正在盯着她,以她这种性格又是很容易给人抓住把柄的。
问题出在钱上面。
清朝妃嫔的工资是相当低的,一个妃子每年只有三百两的收入,嫔就更少了,只有二百两。珍妃不懂省钱之道,又酷爱新奇的玩意儿,自然每个月都入不敷出。那怎么办呢?找光绪要吗?找光绪要固然简单,但得过慈禧那一关啊,少不了要挨一顿臭骂。靠人不如靠自己,当时清宫上下都流行卖官鬻爵,珍妃虽然很有个性,可惜没有接受“五四”新思想,她也选择了这条发财路。
珍妃串通了几个太监,让他们帮着卖几个官职出去,这一下子就有钱了。钱如果来得太容易,很容易让人煳涂的。珍妃万万没有想到这事居然告到慈禧那里去了。慈禧可以挪用海军经费,却不允许珍妃利用权力获取一些零花钱,这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慈禧当面审问过珍妃几次,还在其家中搜出一个账本。慈禧让李莲英调查此事,发现了珍妃卖官鬻爵的证据。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慈禧给珍妃定罪,罪名是“不遵家法,干预朝政”。从罪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卖官鬻爵不过是一个借口,慈禧真正不满的是光绪宠爱珍妃,并经常与珍妃一起讨论政事。珍妃被当庭杖责,珍妃的贴身太监高万枝被当场处死,珍妃的哥哥志锐被革职,发往乌里雅苏台,珍妃宫里的几十个太监和宫女也被发配充军。瑾妃也受到牵连,在这次事件中,珍妃和瑾妃都被降为贵人,过了一年,慈禧才恢复她们妃的身份。
给予珍妃惩罚后,慈禧还告诉她,要她从今以后谨言慎行、穿着要朴素,不要再痴迷于那些新奇的物件。
这次事件表面上是由珍妃卖官鬻爵引起,其实不过是后宫的一次政治事件。慈禧这么做实际是提防珍妃参政,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在晚清,卖官鬻爵早已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珍妃心里也很清楚慈禧是借这个事情在整自己。
芳魂坠落深井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中国战败。战争的惨败促使光绪和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图谋变法,珍妃力挺光绪,坚决支持光绪变法。
珍妃这么做等于是重蹈干政的覆辙,但作为一个女人她没有其他选择,她爱光绪,愿意为他分担忧愁。当时光绪的势力远远不如慈禧,只有一些维新派支持光绪,在宫里,光绪就更加势单力孤,只有珍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