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风云-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涉及第二个疑点:雍正是不是篡改了遗诏?
当时有人传言说康熙本来想传位于十四阿哥,结果雍正把十字改成了于,就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这个说法仔细一推敲就发现漏洞百出,在清朝,书写皇子的名字的时候前面必须加一个皇字。如果康熙真想传位十四阿哥的话,也是这样写:传位皇十四子。雍正改过来就是:传位皇于四子。语句不通,而且清朝写“于”一般不是用这个字,而是用“于”。而且,朝廷诏书,尤其是继位这种大事肯定是用满汉两种语言书写的,你改得了汉文诏书,改得了满文诏书吗?所以,说雍正篡改遗诏也不太可信。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相信雍正篡位,跟雍正后来古怪的性格也有关系。自从康熙死后,雍正一生不住畅春园,死后也不葬在清东陵,好像有意躲避自己的父亲。畅春园是康熙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这么好的地方雍正却不要,反而另外拨款修建圆明园,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另外,康熙平生最喜欢去热河避暑山庄,雍正当皇帝后一次都没去过。更让人诧异的是,雍正为自己选定的陵墓远远避开清东陵,选择了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后人称之为清西陵。这确实让人费解,如果雍正不是十分厌恶自己的父亲,那就是有意要回避什么?
而且雍正是相信鬼神的,他这么做很容易让人怀疑他篡位后,没脸在地下见自己的父亲。如何解释雍正“生不住畅春园,死不葬清东陵”呢?说实话,还没有找到非常完美的解释。当然,也有可能是雍正想走出康熙大帝的影子。
但仅凭雍正的这些行为和习惯就判定他篡位,明显证据不足。康熙晚年的一系列举措就是在给雍正铺路,他还有必要篡位吗?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雍正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有的方面甚至超过了康熙。
非常有意思的是,雍正葬在清西陵以后,给自己的儿子乾隆出了一个难题,百年后是陪父亲呢,还是陪爷爷?乾隆很为难,最后想出了个折中之策,规定隔代葬一陵。乾隆跟康熙隔一代,所以就跟康熙葬在东陵,嘉庆跟雍正隔一代,就跟着雍正葬西陵。
整个康熙王朝就这样结束了,在王朝灿烂的背后潜藏着腐败的种子,雍正跟康熙的性格完全不同,跟他的儿子乾隆也脾气迥异。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雍正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同时也是非常神秘的一个皇帝。
他的知名度不亚于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但名声却不太好,在下一本书中我们将走近这个神秘的帝王。
大清风云.4,雍正王朝
序言
顺治和康熙当上皇帝都有很大的运气因素在里面,但雍正和皇太极一样,能当上皇帝,全凭个人的能力。
雍正做皇子时并不被康熙看好,因为雍正从来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不管是他的父亲康熙还是儿子乾隆,都不喜欢他。雍正之所以不讨人喜欢主要是因为他个性严苛,缺乏人情,做事心狠手辣。雍正固然不讨人喜欢,但治国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康熙末期,官僚集团开始腐败,随着康熙年龄的增大,再加上家事烦心,对这些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雍正上台之后,立即大刀阔斧整治腐败。
在雍正身上,两面性非常明显。就治国方面来说,他是一个英明的皇帝,尤其在吏治这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雍正堪称数一数二的能手。他的许多改革都将清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比如设立军机处、修订法律、实行摊丁入亩制度、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这些改革在整顿吏治、改善国计民生方面的效果非常明显。
康熙末期的衰败在雍正手中得到了扭转,清朝的元气也在雍正的手中不断上升。
但是在对待反对派的问题上,雍正是非常残酷的,绝对没有手下留情的余地。他的亲弟弟胤眩凰丈送醯潮凰帐酶筛删痪唬赖乃拦氐墓兀那咨盖锥急凰馈S赫锰呷贸械娜嗣靼祝焊液献鞯囊欢ㄓ泻么Γ驹谖叶粤⒚娴木悦挥泻孟鲁 
对于自己的两大功臣年羹尧和隆科多,雍正的表现则显得非常阴狠。需要用他们时,将他们捧上天,等到政权稳固,再出阴招,将年羹尧和隆科多党羽一网打尽,双双逼死。
雍正是一个很难评价的复杂人物,说他是明君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他确实在其位谋其政,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一生批阅奏折超过千万字,以至于很多人都说他是累死的。但事实上雍正并不是一个仁君,跟朱元璋一样,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气,一旦有人触了他的逆鳞,他定要逼得这个人走投无路。
在治国方面,雍正外用法家内用权术,手段刚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他提拔的许多人都是那种敢于得罪人的“硬汉”,像李卫、田文镜这种人便是如此。
跟清朝的很多皇帝一样,雍正也是暴亡,暴亡的原因可能是丹药中毒。由于雍正极其善于作秀,很多人不知道他沉迷于道术,在宫中,雍正花费巨资让道士们为自己炼制丹药,结果这些丹药反而要了他的命。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并非像他自己宣扬的那样不近女色。朝鲜使者出使清朝后,曾在史书中记载,雍正由于纵欲过度,导致下半身瘫痪。
所以说,雍正可能远远比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整天对着奏折挑灯夜战的皇帝要复杂得多,读了这本书相信读者会有更深的体会。

第一章城府哥雍正笑到最后

这时候,胤禛的表现跟胤祀完全相反,他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整日沉醉在佛教和诗词中。胤禛知道,储位固然好,皇帝自然尊贵,但里面风险太大了,搞不好什么都捞不着,还落得个粉身碎骨。康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皇帝,跟精明的人玩精明是非常不划算的策略,与精明的人相处不妨大智若愚,与愚蠢的人相处不妨耍一些聪明。胤禛的心术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淡泊是一种策略
这本书我们将要讲述清朝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雍正。
雍正的原名是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的第四子,出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换成公历便是1678年12月13日。胤禛出生的时候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祥瑞的征兆,史书记载也相当简单:“丁酉,今上皇帝生,上之第十一子也,母曰乌雅氏。”——这就是中国史书的写作风格,惜字如金,对皇上都如此,遑论其他人。
胤禛是康熙的第十一个儿子,因为前头夭折了不少,所以胤禛排到了第四位,前面有三个哥哥,分别是胤眩⒇返i和胤祉,就排行来说,胤禛算是年长的儿子,这对于他将来竞争皇位是有利的。
我们再说说胤禛的母亲吧,乌雅氏是蒙古女人,隶属满洲正黄旗,父亲威武是个护军参领。胤禛母亲出身并不高贵,诞生胤禛的第二年她被封为德嫔。不过,胤禛没有太多的时间享受母爱,胤禛幼年是交给皇贵妃佟佳氏抚养的,她是一等公佟国维的女儿,在逝世前被册立为皇后。康熙为什么把胤禛交给皇后抚养呢,因为这位皇后没有生过孩子,又特别喜欢小孩。所以,看到五岁的胤禛活蹦乱跳的样子,康熙就想到了应该把他过继给佟贵妃。
佟贵妃对胤禛非常喜爱,视为己出,不幸的是六年后她忽然一病不起。这一年胤禛十一岁。得知佟贵妃病危的消息,康熙在她逝世的前三天封她为皇后。有的读者可能奇怪了,康熙不是很宠爱佟贵妃吗?怎么直到她快死了才封为皇后?
说来,这跟康熙的迷信有关系,前两个皇后都死得挺早,康熙认为自己克妻,就没有再封皇后。佟佳氏死后,康熙再也没有封皇后,他始终相信克妻这种说法。
佟佳氏一死,胤禛相当于丧失了半个母亲,佟佳氏虽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但抚养之恩如同生母。之后,有一段时间,胤禛相当忧郁。为了怕他出什么意外,康熙还特地放下政务陪他。胤禛后来痴迷佛教,可能跟这段经历有关。
在早年,胤禛跟其他皇子一样,受到良好而又严格的教育。在老师们的严格管教之下,胤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老师们的水平都是一流的,大都是康熙朝的大官和理学家。这些老师中,对胤禛影响最大的是礼部尚书顾八代。顾八代不光学识渊博,人也相当正直清廉,胤禛评价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顾八代退休后,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他死后,家里甚至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胤禛得知了这个消息,心里很难受,以学生的名义为老师操办丧事。
可以说,顾八代对胤禛的思想和精神有很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后来雍正治国。
长期以来,胤禛并没有受到康熙的格外重视,过着一种书斋式的生活。所以,胤禛的古文功底很好,写了大量的诗。饱读史书无疑也增加了胤禛的智慧,提升了他的修养,让他在以后的储位斗争能够隐而不发、韬光养晦。胤禛一生也写了不少的诗,这些诗作跟李白杜甫这些人写的自然没法比,但是对仗工整、意境幽美,不是粗制滥造之作,比起多产诗人乾隆好上不止一个档次。
我们不妨看看胤禛在镇江金山寺题的一首诗:暮宿金山寺,今方识化城。
雨昏春嶂合,石激晚渐鸣。
不辨江天色,惟闻钟磬声。
因知羁旅境,触景易生情。
诗中充满了佛教意蕴,反映了胤禛内心深处的另一面。而他内心深处的这一面对他继承大统有很大的影响,胤禛能够变成雍正皇帝跟他在两次废太子中的表现有很大关系。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后,大阿哥胤眩桶税⒏缲缝腙殛齑⑽唬疃艿娇滴踉鸨负螅廊幻挥惺樟病
有时候太聪明了反而会给自己招来麻烦,胤祀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众皇子中,没有人比他更会笼络人心,在这方面连康熙都不是他的对手。朝中的文武官员大都看好胤祀,连大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都与他结盟。这样一来,太子被廢后,胤祀的人望最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对此,康熙是反感的,对儿子拉帮结派他一向深恶痛绝,太子就是因此被废的。
这时候,胤禛的表现跟胤祀完全相反,他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整日沉醉在佛教和诗词中。胤禛知道,储位固然好,皇帝自然尊贵,但里面风险太大了,搞不好什么都捞不着,还落得个粉身碎骨。康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皇帝,跟精明的人玩精明是非常不划算的策略,与精明的人相处不妨大智若愚,与愚蠢的人相处不妨耍一些聪明。胤禛的心术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在受封亲王的时候,胤禛主动提出降级,说自己本来爵位已经够高,现在又受封亲王,而一些弟弟们爵位还不过贝子,同样是兄弟,怕他们心里不舒服。
在整个争夺储位的过程中,胤禛表现出中立的姿态,既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不反对任何一方,这样一来,其他各方斗得你死我活,胤禛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我们不知道胤禛沉溺佛道和山水是麻痹康熙和政敌的一种手段,还是这就是他本真的性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确实这种策略很有效果,让他在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风雨中安然走过,最终登上大宝。
胤禛写过一首诗《国居》:“懒问浮沉事,间娱花柳朝。吴儿掉风曲,越女按鸾箫。道许山僧访,棋将野叟招。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看到这么具有老庄气息的诗句,谁能想象得到这个人潜藏着政治野心。胤禛的《山居偶成》则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再一次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淡泊”:“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兴赊。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年荣辱镜中花。金樽潦倒春将暮,悾遁谵ㄈ沼中薄N诺牢搴叹昂茫卧邓蝮业鐾∩场!
在《题布袋和尚》里,胤禛更是把这种掩人耳目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笑呵呵,呵呵笑,笑世人,笑不了。笑他田地置方圆,笑他住屋嫌低小。笑他饮食羡膏粱,笑他衣服求精好。笑他妻妾恋如花,笑他性命轻如草。笑他名利认真求,笑他贪得生烦恼。不如看破笑呵呵,肚皮藏世界,布袋括山河。日月轮回眼,乾坤自在窝。开口笑时空色相,安心坐下念弥陀。世间真实见,此袋尽包罗。紧捏着,不为过。若还宽放些儿也,贫者无人富者多。呵呵复笑笑,笑笑复呵呵。”
这些诗歌既可以看成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也可以说部分地反映了胤禛的真实心情,因为在储位的争夺过程中,他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他的兄弟们能人实在太多了,要想脱颖而出他不得不小心谨慎,保存实力,直到该出手的时候才能出手。
我们先来说说胤禛的竞争对手,十四阿哥胤禵。胤祀受到康熙打压后,胤禵变得异常活跃。他是胤禛的亲弟弟,同母所生,在争夺储位的阿哥里年龄是靠后的。他之所以打起了储位的主意,跟康熙对他的欣赏是分不开的。胤禵知道,要想成为储君,人缘还得好,不仅要皇上喜欢,还得臣下拥戴。
胤禵积极联络朝野人士,尤其对德高望重的大学士李光地非常重视,但李光地这个人原则性很强,他没法拉拢,只好退而求其次,拉拢李光地的门人陈万策。胤禵为了扩充自己的影响力,对官员和士人们大肆拉拢,所以当时社会上流传“十四爷虚贤下士”的说法。明眼人都知道十四爷对储位兴致很浓。
不久,西藏发生叛乱,胤禵的表现机会来了,他向康熙请求带兵平叛。胤禛也提出了这个要求,结果康熙把这个机会给了十四阿哥。康熙对胤禵出征高度重视,他亲自主持祭告礼,临行前,他在太和殿亲自把大将军印交给胤禵。胤禵骑马出天安门的时候,康熙率领诸王以及二品以上的官员送行。因为这次出征,胤禵的身份从贝子上升为亲王。
康熙将十几万大军的指挥权全权交给胤禵,由此确实可以看出他对胤禵的信任和重视。胤禵也确实有将兵才能,他到了之后没有急于开战,而是选择整顿军队。中途,康熙召胤禵回京,跟他讨论用兵策略。
离京之前,胤禵对京城中争储的事情很不放心,他对胤禟说:“皇父年纪大了,如果有什么好歹,你一定要及时通知我。”胤禵倒不是关心皇父,而是怕自己错过储位。当上大将军后,胤禵羽翼正在不断丰满中,但由于资历威望甚浅,一时还没有形成气候。连八阿哥胤祀都选择支持他,胤祀自知自己没有希望,希望这个弟弟能够入主东宫,成为未来的皇帝,胤禟跟着胤祀一样,也在康熙面前夸奖他,说我们兄弟都不如胤禵。
胤禵到了前线后,打仗反倒成了次要的事情,扩充实力延揽人才倒是主要的事情。胤禵还请人为自己算命,算命的人吹捧他“贵不可言”,可以当上皇帝。外人的吹捧和支持无疑让胤禵对皇位牵挂在心。对于皇位,胤禵也表现得相当饥渴。
胤禵这个大将军跟一般的大将军可不一样,废太子胤礽曾经就想要做这个大将军,可惜没机会。胤禵的这个大将军权势甚至超过当年统一中原、平定三藩时的大将军,炙手可热,位高权重。后来,胤禛说他:“妄自尊大,作出种种不法的行为,我朝大将军如此行事者,从未闻之……”可见,胤禵的与众不同,在当时很多人眼里,这个大将军位不过是登上太子的一个桥梁,相信胤禵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康熙指望他立下战功,然后顺理成章地封他为王,再过渡到太子。
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还出自雍正,他认为如果康熙真想立胤禵就不会让他在外带兵。康熙本身年老多病,如果真想立谁,肯定把他放在身边,以保完全。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忽视了一个细节,康熙是一个对自己身体非常自信的皇帝,他从不觉得自己会不久于人世,对他来说,立一个人跟让这人在自己身边没有太大的关系。
那么,到底谁是康熙心目中最适合的人选呢?说实话,还真没有特别完美的人选,就个人喜好来说,康熙更喜欢胤禵;但是从理智上来说,他认为胤禛更适合做一个皇帝。作为一个经过大风大浪的年老皇帝,康熙看人还是有一套的。正因为感情跟理智产生冲突,他才迟迟没有作出决定,他还想继续观察,换句话说,他是想多给胤禵一些机会,如果他能抓住机会,立下战功,并且不断成熟老练,那么皇位就是属于他的。
很显然,胤禵并没有让康熙特别满意。
雍正继位戒备森严
康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皇帝,相信在内心深处他是自信自豪的。然而,太子一事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在封建社会里,皇储绝不仅仅是家事,而是国家的大事,这事如果没处理好,政绩得扣分。
康熙第一次废了太子后,大病一场,大男人都流出了无奈的泪水。第二次废太子,他说啥事都没有,感觉很稀松平常。真是这样吗?恐怕还是康熙的要强之语,第二次废掉太子后,康熙也很伤心,体质明显下降。
康熙最后是带着遗憾去世的,他本是一个杰出的帝王,却因为没处理好储君的事,留下了心头大憾,临死都没有幸福的感觉。
康熙一死,皇位落到雍正手中。雍正还没坐上皇位,社会上就流传他“弑父篡位”的传言。流言说雍正给康熙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过之后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