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海滩风月女明星-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杨沉浸在热烈、庄严的情景里,十分钦佩面前那位不住拉动着琴弦的演奏者。聂耳演奏毕《国际歌》,白杨与聂耳等一起演出《战友》、《乱钟》等独幕剧。

    一个星期后,白杨又随剧社去东单外交部街“平大俄文商学院”参加演出。露天的舞台,观众们冻坐在院子里的长凳上,情绪却一直很高涨。

    聂耳扮演《血衣》中的老工人。他含泪诉说:

    “大宝、二宝,这是你爸爸的血衣!老孙、老李,这是你兄弟的血衣,我们要把我的血,你的血,大家的血都染上去,变成一片血染的红旗,照遍世界!”

    白杨与观众们一起,拭泪昂头,奋发自强之气油然而生。

    1933年春末,北平的形势越来越不妙。控制古都的国民党部队,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及革命青年,苞莉芭剧社不得不解体。

    此后,白杨又和同学董世雄一起演话剧,并组织了星期剧社,活跃在北平的大小舞台上。白杨主演《自由了的范西》,她饰演的范面,博得好评,也为剧社扩大了影响。年轻的白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不久,白杨又在女同学王晖华的邀请下,参加了北平艺术学戏组织的“北平艺术研究会”。兼编、导、演于一身的高材生杨村彬准备把熊佛西先生的《喇叭》搬上舞台,特地请白杨饰演小姑娘冬姑。

    在北平艺术研究会,白杨还时常念起苞莉芭剧社时那些伙伴,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给她进步的影响,那时他们给白杨取个名字叫“鲁枷”。“鲁枷”在俄语里是“红色”的意思。

    有次她和杨村彬说起鲁你的名字,杨村彬向她开玩笑地说:那你是“红杨”啦!我可是“白杨”呢。

    杨村彬所谓的“白杨”,言外之意专致力于艺术,其他无兴趣,才称为“白”。这时听了“白杨”这个名字,令白杨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的白杨树给她留下的美好印象,于是在杨村彬面前使着孩子气说:

    “白杨这名字还是给我吧!”

    杨村彬笑诺了。就这样,杨君丽变成了“白杨”。

    当时的白杨,以醉心于艺术的精神,投入《喇叭》的排练。《喇叭》排了一段时间就拉出去公演。那是北平艺术研究会的首次公演,演出相当成功。

    在1933年10月的北平《晨报》副刊上是这样报道的:

    北平艺术研究院戏剧部,9月3O日晚上在协和礼堂公演《喇叭》和《月亮上升》两剧,票价1元,上座极盛。在座的专家很多,士。余上沅夫妇,朱君允先生,名伶程砚秋等……大家不约而同赞美《喇叭》。……表演方面……杨君丽,即白杨(采纳杨村彬提议,易名白杨)小姐的冬始演得出色。她曾在普罗戏剧上努过力,也是一位很难得的演员;漂亮和活泼均不在杨谨(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的一位色艺相当好的女演员,是杨村彬的同学)以下,可惜声音薄,不沉着。

    这次公演,白杨引起了专家与北京观众的兴趣与关注。至于“声音薄”,主要由太年少(才13岁)所致,而她的演技,在同龄人中是罕见的。

    一位将鲁迅的《阿Q正传》译成英文的美籍华人——梁社乾,禁不住大步流星走到后台去,拉着白杨的手,说:

    “这次来中国,有两个演员给我印象最深。在南方,我看到南国社的《苏州夜话》,数唐叔明演得好;在北方,看了你们的《喇叭》,数你演得漂亮,杨小姐前途无量。”

    戏剧界老前辈余上沉、程砚秋也特向白杨颔首致意。余上沅还特请她到北平小剧院参加演出。由于白杨活跃在北平的剧场上,且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她被选为“北平小姐”,巨幅照片刊登在画报上。

    一天,美籍华人梁社乾找到白杨,问她:

    “你想进入中国旅行剧团吗?”

    中国旅行剧团(简称“中旅”)是中国第一个半职业化的话剧团体,其发起人、团长唐槐秋在学生时代曾出国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后,他和发妻吴静参加了田汉主办的“南国电影剧社”(即南国社)。

    南国社被查封后,唐槐秋来到南京,结识了戴涯。一天在煮酒论英雄之后,两位有志之士一拍即合:组建一个中国的旅行剧团。两人自封正、副团长。

    1934年1月,“中旅”来到北平演出,梁社乾和唐槐秋是老相识,所以,“中旅”一来到北平,梁便邀请他们来作客。

    当听到梁社乾问她想不想进入“中旅”时,白杨毫不犹豫地答应道:

    “太好了。”

    “那晚上到我家吃饭吧,唐槐秋团长今晚也来,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下。”

    白杨就这样踏进了“中旅”。

    两个多月后,即1934年10月21日,白杨所在的“中旅”,终于踏进了北平的艺术之宫——协和礼堂举行公演。当时的协和礼堂,是北平知识界内部专设的高级剧场。北平艺术研究会的首次演出也曾在这里举行,那次白杨参加演了《喇叭》;这次是作为“中旅”的成员,又来参加首次演出,尽管没有她的戏,白杨心里也乐陶陶的。

    她看到,北平的不少社会名流和有身份的观众纷至沓来。其中,北平小剧院名演员董世锦,还帮着白杨一起散发演出说明书,给“中旅”壮威,引起观众们的极大关注。

    剧场的铃响了,开演的时间到了,全场的目光都移向舞台,帷幕却迟迟没有拉开。

    唐槐秋正要站起询问,团长夫人吴静特来报告:原饰演梅萝香的演员凌萝至今还没有归队,不知她上哪儿去了。

    按计划,今晚演“中旅”的拿手戏《梅萝香》,主演凌萝还没有回来,怎么办?在这北平的艺术之宫里,当着那么多的专家名流,“中旅”的首场演出,难道就半途而废?这怎么行!全团的人急得团团转,白杨手里的茶杯差点儿掉到地下。

    团长唐槐秋却把希望的目光移向白杨:

    “小杨,你去演梅萝香。”

    “我——”白杨怔住了。

    白杨进“中旅”后还从来没有上过台,至于《梅萝香》,每次演出,她都细细看了,对凌萝演的梅萝香,她认为凌萝的声音还有特色,形象并不怎么好。

    排演前两天,当凌萝不知去向时,团长清白杨饰梅萝香,她胸有成竹去排演了,也就排演两次,只是排排而已。她没有料到会让她正式上演,而且是在这样的场合。作这样一次极重要的演出,她的心慌了。

    “小杨,别愣着,快跟我化装去。”团长夫人一把拉过白杨,往化妆室走去。

    化妆时,白杨怀里还像揣个小兔子,心蹦蹦直跳,可一当走上舞台,她镇静自若。白杨饰主角梅萝香,唐若清饰筱春兰,唐槐秋饰白森卿。

    白杨与他们及其他角色默契配合,举止自如,吐音清亮,每句台词一字不差,梅萝香来回走动的舞台方位也一步不乱。面前是无数张观众及专家的脸庞,是千百双注视着她的目光,白杨却如入无人之境,从外形到内心,全部进入了梅萝香的角色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驰聘舞台。

    十四岁的白杨,饰成年的梅萝香,竟形似,神似,楚楚动人。未见她登台过的“中旅”同仁震惊了,全场的观众都在为她喝彩叫好。

    白杨在“中旅”首次登台获得意外的成功。无疑这也是“中旅”在北平的艺术之宫首次公演的圆满成功。于是,“中旅”一鼓作气,在协和礼堂连着公演了四场《梅萝香》、《女店主》,继而又去开明、哈尔飞戏院及清华、燕京、辅仁等大学,公演了四十多场。

    “中旅”受到北平戏剧界的盛大欢迎和破格赞助。“中旅”从北平各大学、戏院一直演到天津新新戏院,风靡平津。

    白杨在其间除参加演出《梅萝香》外,还在《一个女人和一条狗》中饰女人,在《少奶奶的扇子》中饰少奶奶,在《茶花女》中饰欧兰浦。

    不久,即1935年6、7月间,“中旅”到天津演出时,一位年轻的教授马彦祥,客串“中旅”,并首次在《少奶奶的扇子》中与白杨合作。

    马彦祥原是齐鲁大学的教授,因不满教会学校暮气沉沉、毫无学术空气,便毅然违背父亲的意愿,来到“中旅”,过起苦行僧的生活。

    1935年7月2日,天津新新戏院上演《少奶奶的扇子》,白杨饰演徐少奶,马彦祥饰少奶奶的丈夫徐子明。

    连日来,白杨主演的《少奶奶的扇子》在新新戏院公演后,引起了天津广大市民的极大兴趣。该剧是杰出的艺术家洪深根据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原作翻译改编的。

    饰少奶奶的白杨,以雍容华贵的仪态,温柔妩媚的举止,圆润动听的嗓声,自然、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二十开外的少妇的感人形象。

    唐若清饰的年届四旬的其母金女士,她那饱经世故的交际花风韵,颠倒众生又爱女至深的复杂情感,与少奶奶其人的遭遇纠葛在一起,相映成趣。

    与彦祥饰的风流倜傥的徐子明,周旋于两性之间,缠绵徘恻,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全场观众如身临其境,看得如痴如醉。

    《少奶奶的扇子》演出一场后,又发生一个小故事,值得供大家一笑。

    第一场演出后,有两个打扮时髦华丽的少奶奶,趁向白杨献花致意之际,向她打听住处。白杨不知其意,就只告诉住惠中饭店,未说明所住房间。

    不想,白杨当夜卸妆梳洗完毕,在惠中饭店乘电梯下楼时,这两位天津的少奶奶迎了上来,说道:

    “白奶奶,可等着你了。”

    开电梯的小姐笑道:

    “她是小姐,可不是奶奶。”

    “白杨小姐,”少奶奶马上纠正,“求你一件事。”

    “什么事?”白杨愕然。

    “求你收下这两把扇子。”

    白杨这才注意到她俩各持一把十分考究漂亮的羽毛扇,一把是洁白的,镶着绿色的翡翠;一把是黑亮的,其中镶着红色的玛瑙。

    两把偌大的扇子,白杨曾在工艺品商店见过,价值高达上百元,她哪里敢要,推托道:

    “这——”

    一位丰腴的少奶奶说道:

    “不要客气。你简直把少奶奶演绝了。美中不足的是剧中那把扇子不够考究,我们特地给徐少奶奶换上两把好扇子,戏也可完美无缺了。”

    是啊,徐少奶奶所用的扇子,显得寒酸了点,不合身份,哪有面前这两把名贵。这两位少奶奶专程来给徐少奶奶换扇子,用心良苦,盛情难却,白杨就半推半就收下了。

    却说“中旅”在天津演出获得巨大成功,7月9日,“中旅”到达开封。接着,又开赴郑州。

    8月,“中旅”返回北平。

    白杨饰演的角色受到了行家和观众们的好评。论演技白杨可算是佼佼者。可是,“中旅”并不把她当台柱子用,所饰主角,往往是在“救场”等情况下把她推上台去。

    是啊,“中旅”是唐家打的天下,所谓唐家班。白杨属后来者,“飞来燕子怎能争过当地鹁鸪”?十五岁的白杨,路在中间,日子怎能好过。

    于是,回到北平不久,白杨决定离开“中旅”,并将此想法告诉了马彦祥。此时马彦祥正受命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在北京招生,他想了想,答应白杨,到了南京,如有什么工作,马上通知她。

    不久,白杨便收到了南京马彦祥给她的信,说一切安排就绪,近正与田汉等忙着筹备中国舞台协会成立事宜,在南京有她驰骋的舞台,望白杨速来南京。并给她寄来了车费。

    在南京,白杨意外地见到了在“联华”时的老同学刘莉影,刘莉影此时已是上海滩上小有名气的电影明星了,相见之下,抱作一团。

    在南京,白杨还拜见了著名的戏剧家、电影艺术家洪深先生,结识了作曲家冼星海、张曙;又与一代同仁舒绣文、尚冠武、刘琼、顾梦鹤、吴茵、王愫、洪逗、朱铭仙、冷波、赵曼娜等尽情联欢。

    群星荟萃,蔚为大观,白杨领略了天之高,地之厚,人才之众,愿尽心尽力,不断进取。

    在南京,白杨和马彦祥在话剧《回春之曲》中饰演一对华侨夫妇。后又在独幕剧《早餐之前》中饰演一位中年妇女。白杨一个人一台戏,征服了满场观众。校长余上沅特地走上舞台,向白杨致意。

    正当白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收到大姐杨沫的来信,说许多(现已改名许晴)因出售进步书籍被捕、至今还被关着。白杨看到来信、感到一阵阵揪心的疼痛,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驱使她立即回北平一趟。

    回到北平,白杨去监狱看望了许晴,许晴满脸放光,他说道:

    “你放心去干你的事吧,我想我们总还会相会的,希望在前头,美好的日子在招手。”

    果然,一年后,许晴刑满出狱,找到上海,与白杨会晤时,十六岁的白杨已成蜚声大上海的影星。

    白杨成为上海的大明星,可以说有两个原因:社会机遇与伯乐青睐。

    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一位不速之客来到白杨家里。他四十开外年纪,穿着杭绸衬衫,白净的长方脸上戴着一副黑边眼镜,一进门,就上上下下打量了白杨一番,递上一张名片。

    白杨愕然,接过一看,见是“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经理周剑云”,便将客人请进客厅。周剑云在上海明星公司苦心经营十几年,与郑正秋、张石川一起被称为“明星三足鼎”,是“明星”举足轻重的人物。

    此刻,周剑云的目光移向白杨。粉红的连衣裙衬出了格外细腻白嫩的肤色,两只眼睛大而有神,淡淡一笑,整个脸庞恰如朵含苞怒放的鲜花,闪耀出青春的光彩,给满屋带来了生气和活力。

    白杨不明白这位不速之客为何总这样上上下下打量她,浑身感到不自在,脸上泛起了红晕。

    电影公司经理要找她商量事?聪明的白杨一下预感到了什么。

    周剑云问道:

    “你愿当电影演员吗?”

    “我本是‘联华’五厂的,还参加拍过一部电影。”白杨说。

    “那好极了!”周剑云兴奋地站起来:

    “聘请你到本公司作基本演员,怎么样?洪深曾亲口对我说,‘你要办明星二厂,非得把白杨请来不可。’他导演过你的戏,说你上场有台风,吐词有情感,表演有节奏,堪称色艺双全,我遵嘱来搬兵。”

    这正是白杨求之不得的,能去上海作电影演员,这太美了!白杨急忙问道:

    “什么时候去?”

    “越快越好!”周剑云说道:“可以订个合同,本公司第一年付给月薪一百元,第二年一百五十元,第三年二百元,先订三年合同,怎么样?”

    每月能拿那么多薪水,对十六岁的白杨来说,简直想都不敢想。

    当白杨踏进大上海时,正值“明星”公司重整旗鼓。新改组后的“明星”二厂,荟萃了一代精英:应云卫、袁牧之、陈波儿、吴印咸、贺绿汀、沈西苓、赵丹、吴茵等,一个个英姿勃勃,热情洋溢地欢迎白杨的到来。

    白杨到上海不久,开始拍摄第一部轰动大上海的成名之作——《十字街头》

    红尘万丈的大上海,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已涌现出几多影星。1937年初春,又一颗新星从这里崛起。

    ——白杨,仅两个字占据了大报的两个版面,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到处流传。《申报》头版套红刊登了白杨与赵丹主演《十字街头》的巨幅照片。大光明电影院旁,茫茫的人海上空,白杨的彩色头像足有两层楼高。

    阳光、鲜花,簇拥的人浪;月光、彩灯,璀璨的夜空;还有那日夜追逐着她的年轻人。呵,白杨仿佛沉入了甜蜜的梦中。

    是呀,这不就是梦幻吗!

    月夜。小杨穿着茶花女式的衣裙,在花园里的一棵树下荡着秋千。忽然,一位身穿黑色大礼眼的青年跑进花园。小杨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位心上的人儿——老赵。

    小杨向他点头微笑,他走进白杨身旁,推着秋千来回摇荡。

    小杨挽着老赵的手,步入豪华的卧室。

    小杨坐在床上,老赵向她躬身行了一个礼,便坐在她身旁。小杨默默地摘下胸前的白玫瑰,送到老赵唇边,老赵嗅嗅玫瑰,又深深地吻着小杨。

    她惊醒了过来,原来确是一场梦,是《十字街头》中白杨饰的杨芝瑛的一个梦幻。

    在《十字街头》的整个拍摄过程中,白杨感到自己不是在演电影,而是和一群情趣境遇相投的青年男女,和谐、自然地生活在一起,真实地展示着他们的生活。

    这或许是《十字街头》获得成功的根本因素。

    当然,生活不等于艺术。拿白杨来说,若没有过去四、五年影剧生活的磨励,没有演出十多部话剧的舞台经验,也难于将小杨其人塑造得如此顺理成章,在银幕上脱颖而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