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国漫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论-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宗教在历史上也曾对文化的发展起过消极阻碍作用。例如,极端 反对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教禁止在雕刻绘画中表现任何生物,只以几何图案作 为清真寺的装饰,因而造成了伊斯兰世界造型艺术的极端落后。由于宗教艺 术宣传的总是某一宗教的教义,因而往往在各种宗教的相互斗争中相互破 坏。基督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之初,曾经使某些国家的古代异教艺术消失殆 尽。十字军东征,曾使阿拉伯国家的艺术遭到野蛮的摧残。11世纪时,信奉 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对印度的征服,几乎使印度北部的佛教文化艺术毁灭。前 不久,我们还看到印度因宗教斗争而导致的相互破坏宗教建筑以及由此激起 的新的宗教骚乱。                          。国际政治风云的晴雨表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具有强大的思想影响和政治影 响,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历史上,统治阶 级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常常利用宗教为号召,煽起强烈的民族情绪, 发动诸如 “十字军征讨”、“圣战”之类的宗教战争,对外侵略扩张。在当 今世界中,宗教依然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在风云变幻的国 际政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际政治风云的晴雨表。      欧洲天主教会发动的十字军战争,就是欧洲封建地主阶级向东方侵略扩 张的宗教战争。以罗马教皇为最高首领的天主教会,代表欧洲封建地主阶级 的利益,在天主教 “世界主义”的旗帜下,疯狂地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妄图 把伊斯兰教徒和东正教势力统一于罗马教廷的统治之下。为此,在 11世纪末 到13世纪末的200年中,先后组织发动了多次对外侵略扩张的宗教战争。这 些战争,历史上称为 “十字军战争”。战争打着护教旗帜。11世纪末,信奉 伊斯兰教的突厥族的一支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崛起,称雄西亚,占领了基 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教皇怀着向东方扩张和掠夺的野心,借口“夺回圣地”, 在西欧掀起宗教狂热,组织军队远征东方。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 克勒芒召开宗教大会,发表煽动性演说,号召圣徒们去东方收复圣地,解救 圣陵, “把那块‘流奶与蜜’的大地从邪恶民族手里夺过来,它就成为你们 
               

的产业”。会议决定招募军队,组织东征 “圣战”。因为参加者衣服上佩有 红十字作徽号,所以称为十字军。这次出征的十字军,大都是封建主骑士。      1096年,一大批破产农民,在宗教煽动影响下,仓促集结起一支农民十 字军,沿莱茵河、多瑙河一线,分几批出发,盲目迁徙,既无给养,又无装 备,一路行军,疲惫不堪,到达小亚细亚后,当即被塞尔柱突厥人歼灭。此 后,农民从中接受教训,逐渐停止参加十字军。同年秋,由德、法、意三国 封建主骑士组成的十字军三四万人,分四路进军君士坦丁堡。第二年春,会 师君士坦丁堡,渡海峡后攻下尼西亚,于 1099年7月攻陷耶路撒冷,建立了 一个十字军王国,维持了89年的天主教统治。在侵入小亚细亚后,十字军骑 士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每攻下一座城市,他们就肆意屠杀,抢劫金银, 耶路撒冷的金玉财宝被洗劫一空,惨遭杀戮者达7万人。一位参加者记载: 没有一个地方的撒拉森人 (西欧对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徒的称呼)可逃避刽 子手的屠杀。他们中谁也不能保全生命,妇女和孩子也不能幸免。      十字军的野蛮暴虐行为,激起了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徒的愤怒,各伊 斯兰王国人民在摩苏尔将军的统率下,团结一致,向十字军王国发动进攻。 1144年,塞尔柱人在叙利亚北部重创十字军,迫使其放弃占领的大部分领 土。西欧封建主大为震惊,在教皇尤金三世的密友、克莱沃修道院院长贝尔 纳的鼓动下,德国皇帝康拉德三世和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统领约 7万骑士, 于 1147年出发,发动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由于十字军内部德法之间的矛 盾,十字军与拜占庭帝国的矛盾,以及军事指挥上的失当,结果大败而归。      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创立者萨拉丁,率领阿拉伯穆斯林大军,于 1187年 7 月在巴勒斯坦太巴列湖畔的赫淀大败十字军,攻陷了耶路撕冷,其他地方也 相继落入穆斯林之手。教皇极为震怒,于是组织了第三次十字军征讨。德国 皇帝巴巴罗萨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理 查,三人亲率约  万十字军东征。首先,3                       90年腓特烈在小亚细亚的一条 小河中淹死,他统率的军队随之瓦解。英法两国又有矛盾,在攻下阿克后, 因法国国内纠纷,腓力急忙回国,留下理查继续作战,成效甚微,最后与萨 拉丁签订三年休战协定。耶路撒冷仍由萨拉丁控制,但允许西欧朝圣者和商 人进入。于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以虎头开始,以蛇尾结束。理查在返国 途中,又被新德皇亨利六世扣留,支付了10万英镑的赎金才被放回。      第四次十字军征讨是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的,他以收回圣地为借口, 西欧封建主积极响应。但是威尼斯商人的商业利益改变了进军的目标,把矛 头指向了希腊东正教的统治中心拜占庭。拜占庭帝国也是信仰基督耶稣的, 竟也成了十字军进攻的目标。1024年十字军攻下君士坦丁堡,烧杀抢掠达一 个星期之久,使这个东方古代文化中心遭到破坏。      第四次十字军战争后,远征热潮低落。其后一度出现 “儿童十字军”, 宣称成人有罪,只有纯洁的儿童才能夺回圣地。于是演出了一场人间悲剧。 1212年,约3万儿童被骗往马赛港,由牧童斯蒂芬率领,分乘7艘船出海, 其中两艘沉没,五艘被运往北非贩卖为奴。另一支由德国儿童尼古拉率领, 约2万人,由科伦出发,沿莱茵河,越阿尔卑斯山,一路溃散,死亡殆尽。      此后,又举行了3次十字军征讨,进攻目标是埃及,第八次进攻目标是 突尼斯,均以失败告终。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曾亲率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 结果前一次被俘,以巨款赎回;后一次染上瘟疫而死在军中。此间,另一位 阿拉伯民族英雄贝巴尔斯,领导阿拉伯穆斯林大军,打败最后一次十字军远 
               

征,把大批十字军赶下地中海,拔除了十字军的最后据点,收复了十字军所 占的全部土地,结束了十字军长达200年的东侵活动。      阿拉伯封建主的对外军事扩张,也是打着宗教的旗帜,以伊斯兰圣战的 形式实现的。7世纪30年代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半岛新兴的封建主阶级, 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在伊斯兰圣战的宗教旗 帜下,调集穆斯林大军,向中东、北非、南欧、南亚广大地区长驱直入,大 举进军。这就是中世纪著名的“伊斯兰远征”。伊斯兰教把从命出征视为“天 职”,同时把死后升入天堂和获得战利品作为精神鼓动和物质引诱。战利品 的分配原则是:1/5为 “真主的份额”,归先知和他的家族及寡妇孤儿;4/5 由战役的直接参加者瓜分。其中,骑兵得3/5,步兵得1/5。因此,使广大的 穆斯林充满着宗教狂热,英勇作战,视死如归。到 “先知”穆罕默德死后100 年间,使这个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东起印度河,西临大西洋,北自黑 海,南到尼罗河流域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庞大的封建帝国。伊斯 兰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宗教,东起西亚的帕米尔高原,西至非洲的撒哈拉 大沙漠,北到欧洲的西班牙,都成了伊斯兰教区。      古代统治阶级为了掩盖侵略扩张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往往披着 “神圣” 的宗教外衣,仿佛完全是为了宗教上的目的。实际上,它只是以宗教“圣战” 的形式达到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在当代国际政治中,这种情况 也屡见不鲜。例如,在阿拉伯民族同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中,伊斯兰 教成为阿拉伯国家团结战斗的旗帜,成立了一个又一个国家集团,如阿拉伯 国家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等,对阿拉伯国家的内部事务和国际政治事务作 出统一的最高决策,对当代国际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影响。      宗教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大影响,也反映在信仰同一宗教的民族 国家之间。这种斗争形式上是教派斗争,实际上是政治斗争。例如,基督教 的天主教与东正教的斗争;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斗争等。80年代发 生的两伊战争,其原因有两国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但在教派问题上的矛盾, 也是战争的原因之一。在伊斯兰国家统治集团之间,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围绕  “哈里发”(意为“继承者”)问题的斗争,并因此造成了伊斯兰教的分裂, 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即逊尼派和什叶派。这两个派别的斗争一直持续到 现在。在伊朗和伊拉克的穆斯林中,信奉什叶派的都占多数。在伊朗约占90 %,在伊拉克约占60%。然而,两国什叶派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却有明显区 别:在伊朗,政府和军队长期由什叶派掌权;在伊拉克却正好相反,政府和 军队都由逊尼派掌权。1979年,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执政后,与伊拉 克逊尼派掌权者萨达姆之间,在宗教问题上的矛盾更趋尖锐。这种宗教上的 矛盾又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爆发了两伊战争。两伊战争打破了中东 国际关系的平衡,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分裂和不和,使以色列感到高兴。两 伊战争说明,在伊斯兰教流行的主要地区——西亚和北非,宗教已经超出了 国内政治派系斗争的范围,而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观察当代国际政治风云的晴雨表。                       五、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神和人                         ——宗教与社会主义散论      宗教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踏进了社会主义社会。与此而来的一个重大的理 
               

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就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 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中,还是在夺取政权后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都面临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传统宗教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导师们,一贯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是截然对立的立 场。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就产生了调和社会主义与宗教的种种思 潮。近百年来,形形色色的宗教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宗教不断出现。其中, 认为宗教与社会主义思想并无矛盾者有之;认为宗教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泉 和基础者有之;把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说成某种宗教或宗教的等价物者亦 有之。这些论调,有些是出自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之口,也有一些是出自马克 思主义者内部,如十月革命前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中的 “造神论”者,就是 典型。至于企图建立 “革命的宗教”、“被压迫人民的宗教”、“社会主义 宗教”的人,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无论在宗教界人士 中还是在非宗教界人士中,都不乏其人。因此,有没有革命的宗教?能否创 造一种社会主义的宗教?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在社会主义 时期宗教为什么会长期存在?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对宗教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这都是必须明确认识和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                。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对立,犹如有神论与无神论、唯心主义同唯物主 义的对立一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有神论是宗教的核心,无神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端      如前所述,宗教观念在本质上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 拜,正是围绕着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才产生了一系列的宗教感情、宗教行 为和宗教组织制度。而这些超人间的力量实际上是对支配自己的人间力量的 幻想反映,因此,它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肯定神的权威,否定人的价值, 完全听从神意的安排,抹煞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可见,宗教离不开对神灵的 崇拜。如果没有神的宗教能够存在,那么没有 “哲人之石”的荒诞的点金术 也就能够存在了。历史上确实有人想建立无神的宗教,如杰出的无神论者费 尔巴哈,曾致力于对传统宗教的批判,却异想天开地要建立一种对 “爱”的 崇拜的新宗教,来代替对神的崇拜的旧宗教;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 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也曾试图建立一种崇拜理性的新宗教,并为此采取一 系列坚决的行动。这一切荒唐的蠢举都遭到了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宗教 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唯心主义,宗教如果离开了神,它也就不成其为宗教 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彻底的无神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它 的两大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正在于它摆脱了宗教的幻想性 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它认为, 社会主义的实现,是社会历史按自身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不取决于任 何伟大人物的天才发现,更不取决于任何神灵的慈悲和天意。它否认任何救 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而依靠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这一新的 社会力量。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过程,就是揭穿宗教幻想和摆脱社会 
               

空想的过程。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 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如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更不以神的 意志为转移的。剩余价值学说,则揭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论证了资本 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 强大社会力量。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贯穿着彻底的无神论;对有 神论和神学的批判,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端。在它看来,资本主义的灭亡, 不是神对资本家罪恶的惩罚;社会主义的胜利,也不是神对无产阶级的同情         和怜悯。这一切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都与任何神意无关。          (2)宗教在阶级社会是维护剥削制度的工具,科学社会主义 则要推翻一切剥削制度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 思想。同样,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都是统治阶级的宗教。就是说,被封为国 教或者采取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的宗教,都是统治阶级按自己的需要改造过 的宗教。它的作用集中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以上帝、真主、佛 等神的名义,论证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为现实世界上的苦难提供神学的辩护, 把颠倒的人间谬误美化成神的安排,使之在耀眼的灵光圈的庇护下,被赋予 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另一方面,宗教以美丽的天堂和来世,给苦难的人 民以幻想幸福的许诺,把套在人民身上的锁链装饰上虚幻的花朵,使他们在 这种精神鸦片的麻醉中,安于忍受现实的苦难。很显然,为了暴露人间的谬 误,必须驳倒它在天国的申辩;为了推翻颠倒的社会,必须扫除笼罩它的神 圣的宗教灵光;为了克服现实的苦难,必须摆脱对幻想幸福的追求。一句话, 宗教是剥削制度的普遍根据,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则是要推翻一切剥削制 度,因而也意味着摧毁宗教的世俗基础。它不仅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 彻底的决裂,而且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各种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 裂。在这里,科学社会主义同宗教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            (3)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不信宗教的坚定不移的表现      在中外历史上,都有被压迫阶级改造传统宗教或者创建一种新宗教为自 己的阶级利益服务的情况。16世纪德国的闵采尔,19世纪我国的洪秀全,以 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的造神论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这是历史的事 实,然而也是历史的局限。如果说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早期的资产阶级, 由于它们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和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而不得不举 起宗教的旗帜,那么,无产阶级则完全无需利用宗教,而可以直接高扬起科 学社会主义的旗帜。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是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先进阶 级,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教育和城市生活的启发,使他们接受科学而抛弃宗教 偏见。当无产阶级运动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时候,反映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