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畜道轮回记-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生曰:其它还有那么多鸟类,到底牠们是犯何罪而转生呢?

济佛曰:鸟类灵性较轻,不一定是人类所化,有者为日月精华所结,所以牠们能够在空中飞翔。因日月都是一个无限大的「能源」(灵源),太阳、太阴之气相合,天地之中可以产生许多精灵。许多鸟灵因受日月蕴化,渐渐进化成为人灵,再修炼成道。许多仙佛之脚力都是兽类所化,牠们能够与仙佛同在,表示万物有灵,只要加以修炼,都能进入超凡入圣的境界。现在世上人类出生率愈来愈多,所以各国提倡节育,有人问:「人到底从那里来?为何愈来愈多?」我今日揭开这个谜底,万灵的孕育日渐进化,许多动物(生灵)已在世界消失。因为人类智慧愈来愈进步,生活领域日渐扩大,这些弱小生灵的地盘已被人类侵占,牠们最后只有转世为人,才能继续生存下去,人类增多原因在此。人类既多由禽兽异类投胎而来,牠们本性未脱,导致今日世界道德沦落,许多「人面兽心」的人,在制造伤天害理禽兽行为。人口激增,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不断,所以又有人倡导修道炼性,想由人世飞升到更高一层灵界圣域,就是宗教所言的「天堂、西方」。不过这要有清净灵性的人,才可达成目的地。

杨生曰:原来如此。

济佛曰:现述一则「公冶长看燕雁问答五常」案证,参载「畜道轮回记」,以启化众生。孔子的学生「公冶长」,此人善识百禽之语,能知众鸟之音,有一日,公冶长清闲无事,在家中游玩,到小亭中,看见有一只「雁鸟」,宿在池边。片时,又有一只「燕鸟」飞来宿在树上,就问曰:「雁兄久别多时,近来贵体平安否?」燕鸟连问数声,雁鸟并无回答半句。燕鸟心中怒气言曰:「雁兄真是无礼,我连问数声,因何未答我一声?」雁鸟少歇片刻,开言答曰:「树上蝉声小,堂上熊语低,水清流漫出,人贵言语迟。」燕鸟言曰:「你生在青草坡前,口食他人五谷杂粮,口大颈小,你与我一般,岂能贵乎?」雁鸟回曰:「我虽然不贵,能晓得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故名曰:三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至于孝,妇从夫贵,夫唱妇随。昔时,纣王无道,百姓受倒悬之灾,后来武王遂托姜子牙,疏解其无道,百姓大悦,创业周朝,建立天下有八百余年。此乃君为臣纲。昔有甘世衍,在朝为官,天天有三年大旱。一日,忽然天降大雨,圣上遂问世衍:「今日这场大雨淋漓,可值多少价钱?」甘世衍无言可答,圣上大怒,即命甘世衍回家,明日早朝回奏。甘世衍奉旨回到家中,闷闷不乐,忧愁在心,不言不语。其子甘罗看见,问曰:「爹爹回朝,为何事眉头不展,面带忧容,是何缘故?与孩儿说明,可与爹爹解忧,亦未可知。」甘世衍曰:「吾儿!为父今早上朝,圣上问起下雨之事,言此可值多少价钱,我一时无言可答,圣上大怒,即命我带旨回家,明日早朝回奏,我因此忧愁在心。」甘罗答曰:「此乃小事,何须挂怀。」甘世衍曰:「我儿!明日若无言回奏,吾一家性命难保,此非小事,孩儿有何意见回奏?」甘罗答曰:「爹爹何不说,墙上一片湿,地下五寸深,五谷花果熟,满地出黄金,此雨可值无价。」世衍闻得此言,心中大喜曰:「我儿之智能才能, 如此敏捷,可免我忧。」翌日早朝,甘世衍上朝启奏曰:「臣甘世衍奏旨论昨日大雨可值何价,臣有奏:墙上一片湿,地下五寸深,五谷花果熟,满地出黄金。」圣上大喜曰:「卿昨日不知,今日何能知之?」甘世衍奏曰:「昨日臣是不知,臣有一子,名曰甘罗,能知此理。」圣上大悦,开言曰:「甘卿有此子,才能敏捷,今有多少年纪?」甘世衍启奏曰:「臣小儿如今年登十二。」圣上大喜,就传甘罗入朝。甘罗奉旨入朝,上殿谒见皇上。圣上就问甘罗,如何治理国政,甘罗启奏曰:「事君父者以忠孝,为君父者以慈爱,国家无异,君父相同,德显扬名,惟忠与孝,荣贵不招而自来,耻辱不逐而自退。」圣上闻奏大悦,就敕封甘罗为丞相,乃是父为子纲。昔日春秋之时,齐王在临潼关聚会,与十八国诸侯献宝,有秦国进草琴,亦有魏国献避尘珠,还有楚国进夜明珠,春秋十八国诸侯,齐到临潼关来献,宝,齐王娶有一妃,名曰无盐氏,智能才能超群,端肃贤德,面貌奇丑,但能以德感化服人,十八国俱来降服进贡。后人称赞曰:「无盐君此夫为妻纲。」 

燕鸟曰:「三纲已说毕,五常却又如何?」雁鸟答曰:「五常者,仁礼义智信是也。」燕鸟问  曰:   「敢问如何分详?」雁鸟答曰:「君子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这是有仁也。夫若先死,妻坚守节义,始终不配他人,这是有义也。长先次后而飞,长幼有序,一字登空而不乱,这是有礼也。飞鸣宿食,以订生死二字,修心向善,这是有智也。春往秋归,来去不失其时,亦能传书信,这是有信也。吾与你们不相同,你们群中之类,口御青虫,无有慈悲之心,岂有仁乎?夫若先死,妻不待晚,再嫁他人,岂有义乎?宿人家中厝宅梁上,看人家妇女,千娇百体,岂有礼乎?只知与孩儿同伴嬉耍,不悟生死轮回报应,不肯修心向善,久恋家园,不知修省,岂有智乎?来来去去,糊胡涂涂,失其时节,岂有信乎?这三纲五常;你全然不谙不知,并无悔悟之心,此是何也?」燕鸟闻得无言可答,不辞自飞而去。

众生看了雁鸟与燕子的对话,一定感触良深,这些话启示了世人,三纲五常是立人之道,登天之梯,你要学习谁呢?相信大家都想做好人,让人称赞,好好做吧!

杨生曰:恩师说了这则故事,寓意至深,鸟类还会斗法呢!世人喜观说是非,有的本身不好还指人是非,正如燕与雁的斗嘴。

济佛曰:俗士喜欢说是非,不知反省昧心违。

为人应守口中德,免堕鸟身语乱飞。

世人应修口德,以免言语伤人、害人,造下滔

天罪孽,将来堕落鸟身,吱吱喳喳,言语如飞

,像鹦鹉住在鸟笼,总不及人类幸福度日,万

事周全。今日访问至此,准备回堂。

杨生曰:遵命!……

济佛曰:圣德堂已到,杨生下莲台,魂魄投体。

 第四回 雄鸡啼叫原为修口德 驴马负重正是还前因

第四回 雄鸡啼叫原为修口德 驴马负重正是还前因 

济公活佛 降辛酉年二月十九日

诗曰:人期六畜旺成群。饲喂三餐用力勤。

父母亲情多淡忘。生财动物价斤斤。

又诗: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怕死贪生原一理。成仁取义业障完。

济佛曰:世人饲养六畜,都希望兴旺成群,所以极尽心力的去照顾牠,一来自己可以食用,二来可以卖钱。反过来,对只亲是否有如此耐心服侍尽孝呢?三餐饮食是否按时款待?身体不适是否延医诊治?卧房是否常为整理?父母病时为人子女是否忧心如焚?世人所饲养的鸡、鸭、猪、牛,都三餐按时喂食、供水;一遇染病,立即延请兽医诊治;卧室巢屋常为消毒清洗,一切服务周到;若对双亲没有这般尽心的话,你已犯「不孝」大罪,要赶快反省改过!

人都贪生怕死,被蚊子轻咬一口就受不了,非打死牠不可。听到一句不关痛养的话,亦心如刀割,气暴如雷。足见人类都很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若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牺牲性命,此乃大忠大孝,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壮举。一人牺牲,可救万民生命,此死谓之「再生」,灵魂升天,逍遥天界,万年俎豆馨香。畜道弱小身躯,被人宰杀食用,也是一种成仁取义壮举,世人当怀有感恩心情,切勿弱肉强食而无忌,杨生准备上莲台吧!

杨生曰:遵命,不知今日我们要往何处访问呢?

济佛曰:今年是鸡年,我们现在就去访问鸡兄鸡姊吧!

杨生曰:好的。……坐在莲台一路顺风,夜色淡淡,不

知何家有养鸡?

济佛曰:我们往台中郊区太平乡鸡场吧!

杨生曰:瞬间来到乡郊,好大的一栋鸡舍。夜色已晚,牠们好象都在睡觉了,不过有些还在吃饲料呢!

济佛曰:牠们还在吃「宵夜」。因已习惯了环境,所以夜间一付「鸡眼」还能寻找食物。

杨生曰:为何不见牠们的人形?

济佛曰:为不使世人迷惑不解,所以我令牠以现在身形,以人语和我们交谈!更为离奇。

杨生曰:牠们可以说人话吗?

济佛曰:当然可以。你不曾闻到晨鸡啼叫,人们都晓得起床,足见人类也听懂「鸡语」!

杨生曰:恩师说的是。

济佛曰:我先施佛法,使牠觉悟,以便用人语交谈!……「雄鸡!雄鸡!你每天啼叫是什么含意?」

雄鸡曰:我是「晨钟」的代表,我带业而来,清晨作了这个信号,催促人们该起床了,我是施号员。因天生如此,除非嗓子哑了,否则一到清晨,喉中痒得难受,不啼叫,喉咙就不舒服!

杨生曰:真有意思!不喊就不痛快,你来历如何,介绍一下给众生知道好吗?

雄鸡曰:善士啊!你不要让我献丑,好吗?

杨生曰:你的声音优美,何必客气?

雄鸡曰:善士既然不放过我,我也就实说了。我以前是一位农夫,生性暴烈,一遇不顺意之事,便破口大骂,不论父母、长上、亲友。三字经或粗野下流的话,一样照骂不误。父母时常骂我五伦不分,禽兽不如,但我毫无悔意,更加破口咀骂。生性如此,难以改移。只因恶口,一生四处得罪众人。死后冥王判我在割舌地狱受罚,以磨炼我的原灵,刑毕,判我转生为雄鸡,但生为雄鸡本性仍然好斗。因失口德,乱骂父母长上,投生为鸡,一到清晨,东方露白,我喉中禁不住想啼叫,伸长了脖子,用力呼叫:世人啊!惊醒了!不要学我这付模样。我天天叫醒世人,使他们能够起来工作,我这样立德造功,以赎前生之罪。前世五伦不分,转生为鸡,「鸡目」看见母鸡时,一时眼睛昏花,不论牠们是否生我之母鸡,一律向其求欢,所以鸡常被世人骂曰:「畜生!五伦不分。」,无奈业力引诱,使我无法自主,做出这种「禽兽行为」!希望世人多修口德,不可「乱啼」!以免像我一到清晨便哭啼喊叫,后悔已经太晚了!

济佛曰:你勿悲伤,你转生为鸡,尝受到报应的味道了。不过,鸡有五德:上有头冠曰「文」,足有抟矩曰「武」,前趾能斗曰「勇」,清晨能啼曰「信」,见食相呼曰「义」,鸡有此五德,人能如此吗?鸡虽然成为人类家中六畜之一,仍有不少美德,希人多学习!

杨生曰:听罢雄雄述说,甚有劝世意义,不知牠们被宰杀时,感觉如何呢?

济佛曰:这要询问另外一只母鸡了,牠已转生为鸡二次,我先为牠点化,再要牠说出被杀的经验。

杨生曰:请问你第一次转生为鸡时,被宰杀时的心情如何?

母鸡曰:不要谈了,想起来心里就害怕!我前世转生在乡村农家,是现代人最喜欢吃的「土鸡」。当我突破蛋壳,看见天日时,主人喂以白米,不久就由母亲带我们七个兄妹到田中觅食,经过半年,我们已经长大。一天,来了一位鸡贩,他载着鸡笼前来,向主人说有鸡可卖否?主人说:「有有!不过土鸡价钱要高些才卖。」鸡贩说:「当然!当然!」我们的命运就此决定了。鸡贩拿了纲罩追捕,我们惊慌奔跑,但速度有限,还是被纲住,捉住笼内。主人卖了钱,心中欢喜,却不管我们死活。我们被送进市场,鸡贩向卖菜主妇说:「纯正土鸡,肉最好吃,不是纯种不要钱。」如此一只一只,分散各家。我被一位主妇买去,她心中高兴的说她买到土鸡了。回家之后,便准备热水,用刀向我喉颈一割,一声哀叫,痛得死去活来,挣扎了几下,觉得鲜血直冒,全身乏力,又将身躯投在开水锅中烹煮,此刻觉得全身刺痛,一时昏昏沌沌,灵魂便逃出鸡体,一股力量引我向地府报到,因罪业未完,所以又再投生一次,此世脱罪后,就可转世为人了。

杨生曰:听牠的话甚为可怜,不知宰杀及吃鸡肉的人会怎样?

母鸡曰:人类只是吃到我的「尸体」,吃不到我的「灵魂」。杀我者因我被杀时,一时惊慌,有时灵魂飞奔,躲避在他身后。若杀生太多,许多动物灵性未去转生,围绕着杀生者身边,久之,刽子手的身形受其同化,形貌常有相似特征。

杨生曰:恕我打断你的话。刚才所说,是否属实呢?

济佛曰:母鸡所说是合乎逻辑的,譬如一个人进入学校求学,久之,就有「书生味道」。一个人从商久了,就有「商人味道」。耕农的,有「泥土 味道」。做工的,有「工人味道」。专门杀生的,也有他的「荤腥味道」。昔孟母为何三迁,就希望孟子接近学校,以便养成向学上进的习性。与赌友相处,久也成为赌徒;与善人相交,尽成善人。这就是「习性感染」,「心形中和」作用。常亲近圣佛,久成佛心佛面。万事同此一理。

杨生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吧!母鸡啊!至于吃鸡肉的人,有什么关系呢?

母鸡曰:鸡群生活的水准,虽随着时代有显著进步,但卫生、饮食、居住,总在一个笼子内,感染病菌机会甚多,所以身上常染有病毒。由于形体殊异,有病难言,无法得到医治,一付「病躯」,常成为世人宴上「佳肴」,不知不觉中,将病毒带入人体。我们没有能力叫你不要吃我们的肉,只寄望你们吃鸡肉时,要注意卫生,俗语说:「病从口入」,若贪吃鱼肉,吃到「病鸡」的话,请不要怪我们就好了!

杨生曰:你说得很诚恳,常见经书上说:「吃半斤,还八两」。确有这一回事吗?

母鸡曰:我不敢如此说,但肉吃多了,有害无益却是事实。有时不止还半斤,甚至还了一命,怎么说呢?许多人吃了肉类太多,脂肪过剩、毒质感染、患了血浊、中风、高血压、癌症等病,终至医药罔效,不是「赔了一命」吗?

济佛曰:说得是。以前的人,食肉机会较少,现在物质丰盛,鱼肉三餐上桌,吃得太多,营养太好,所以患「富贵病」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有时也是束手的!

杨生曰:请 恩师再点化这只小鸡,令牠回复记忆,便于交谈!

济佛曰:好的!我施佛法!……「小鸡!你出世不久,赶快说出为什么前世不修,今天跑到这个笼子来呢?」

小鸡曰:我前世是小太保,整天不务正业,吃,结群勾党抢劫偷盗,并四处勒索善良,鱼肉乡民,五年前在街上抢劫钱财,被警方逮捕,移送法办,被枪决毙命。死后灵魂被黑白无常押至地府,经阎王审判严刑,令投生为鸡五世,周前才转世,一切尚迷迷糊糊。现活在这一大遍的鸡舍内,也是一个刑罚。既来之,则安之,我也无话可说。

济佛曰:为人「鱼肉乡民」,现在也将被「乡民鱼肉」了。虽然阎王提早给你投胎,但还是在铁笼里度日!好好修吧!

杨生曰:牠们是属于「饲料鸡」,三餐主人就送饭来,倒也快乐,好象正受人类「供养」哩!牠们既是受恶报而来,被供养长大,卖出被宰杀食用,照理说是应该自受的罚报,为什么说世人杀生不宜呢?

济佛曰:我举一个例子吧!譬如一个人欠你债务,你总不能杀他还债吧!当诉由法律解决,或用其它方法偿债。圣佛是基于仁者同情心,不忍生灵受害。如人对残障者,仍施于爱心一样。至于 修道者,为培养仁慈之心及元灵清净,宰食这些带罪六畜,无形中灵性被罪灵污染了,而影响修道功程。况素食可以寡欲净心,有益修道。牲畜血肉之体,体污性浊,多食令人多欲神昏。故自古以来,凡修道者都主张淡食寡欲,其理在此。

杨生曰:原来如此。

济佛曰:自古以来畜道显化奇迹甚多,今再讲述一则「庞居士夜闻驴马诉说前因,后来觉悟修道」的案证参载「畜道轮回记」。

唐朝时候,襄州府衡阳县,有一位居士,姓庞名蕴,字玄众。家道豪富,世代书香,自小就领悟妙法,立志求悟真理。首先投拜石头禅师,后又参学于马祖禅师的门下。从此了悟心性,通彻真空之理。庞公平日为人,怜孤恤寡,乐善好施,赈济贫人,救人之急,不遗余力。在当时,有二位商人,本身经商没有资本,来到庞公家中,向庞公要求借白银一千两。庞公欣然答应,商人取得贷款,想进城营商,可是财物过重,他们无力行走,庞公乃将饲养的驴马交给他们,以作脚力。二商人行到古树下歇息,就相议说:「庞公果然有慈心,竟没有将这笔登记在帐上,如今我们可以将这笔钱侵占,不必归还。」说完驴子突然说起人话:「我前世向你借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