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章完)
第28章 转机 (2)
最终,如奥巴马所愿,他得到了“政治教父”埃米尔·琼斯的支持。埃米尔·琼斯的支持意味着,其他民主党的重量级人物,如市长戴利,不会在初选中再支持别人。奥巴马又乘胜追击,私下里接触了戴利和戴利的哥哥迈克尔,请求他们给予足够多的支持。
这时的奥巴马,把自己标榜为一个“反阴谋”的政治家,但实际上,他身上已经弥漫了变色龙的味道。为了获取支持,他不得不适当的变色。“但最终你会了解到,他会努力做正确的事情。”
奥巴马近期“囤积”的政治顾问戴维·阿克赛尔罗德也为他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帮助:在没被奥巴马招到门下之前,戴维·阿克赛尔罗德和一个名叫布莱尔·赫尔的人关系密切。布莱尔·赫尔是个赌徒,曾经混迹于拉斯维加斯。他的高超之处在于能把自己的牌技转化成华尔街的财富,他靠自己的赌技赚得了一个公司。后来布莱尔·赫尔对政治萌生兴趣,只要能当选美国参议员,他不惜任何代价。
戴维·阿克赛尔罗德很不喜欢这个有点偏执的老板,法庭记录显示,布莱尔·赫尔有家庭暴力,离过三次婚。而这些内幕一旦曝光,他就永远都休想靠近美国的政坛。虽然最后,布莱尔·赫尔依靠媒体闪电般成为炙手可热的民主党候选人。但他的劣迹就像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毁掉他的前程。
戴维·阿克赛尔罗德“忠心”的把这个猛料爆给了他的新老板,奥巴马和米歇尔表示应该按兵不动。且不说时间久了之后,布莱尔·赫尔的劣迹会自动现形,即便是在正常竞选中,布莱尔·赫尔也十分有可能输给颇受欢迎的州审计长丹·海因斯。
换言之,奥巴马有足够的自信。他没把这些无力的竞争对手放在心上。他们要么暗藏着劣迹,要么就是互相没完没了的抨击。而奥巴马第一次尝到了“种族”带给他的好处。没人敢惹他,因为他是个黑人。抨击奥巴马,意味着他将背负种族主义的罪名。
最让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感到庆幸的是,没有一位候选人被迫退出。“只要他们还在竞争同一拨中产阶级的白人们的选票,剩下的选票空间自然就留给了我们。”
如果奥巴马想赢得更有把握一点,他“需要立刻跑遍十个左右的地方。”拉拢少数民族、白人自由主义以及一些偏远州县的人们的选票。奥巴马要让那里的人们呀相信:他也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现状:政治权利只是给予那些特权者,给那些富人,给那些有个好爸爸的人。
到了2004年春天,奥巴马意识到自己在竞选广告宣传方面落后了不少。他准备发动一场猛烈的电视广告宣传攻势。但是,当戴维·阿克赛尔罗德自豪的推出了他设计的运动新口号时,奥巴马的心都凉了。
那是句简单得让人忍俊不禁的口号:“是的,我们行!”“是的,我们行!”。这完全不符合奥巴马这个哈佛高材生的标准。他想要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口号,而不是听起来像是篮球运动鞋广告。
他念叨着这句话:“是的,我们行,我们行什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烦躁的让手下人重新制定新方案。眼前的这一个太过于幼稚了。
但是戴维·阿克赛尔罗德和米歇尔都同意这个口号。尤其是戴维·阿克赛尔罗德,更是坚持不让步。奥巴马因此也变得有点犹疑,他向来不知道怎么能和黑人街区的民众们产生强烈共鸣。于是他去询问了耶利米·赖特神父这个口号是否可行。耶利米·赖特神父现场演绎了这个口号,他向着教堂的房椽屋顶高喊,“是的——我们——行。”奥巴马在一旁听着,感觉效果还不错。
后来的事实证明,采纳这个口号是个明智之举。这句被奥巴马认定太过幼稚的口号,使他成为了全州的媒体明星。不管是年轻女孩还是已婚的中年妇女,只要在路上看见奥巴马的身影,她们就会像粉丝一样迅速“围攻”他。
甚至有一次,奥巴马的一个竞争对手的妻子这加入了这狂热的粉丝群里。那一次奥巴马刚做完演讲,看到对手的妻子像他众多粉丝一样为他着迷,奥巴马不失风度的靠过去,俯下身子轻轻亲吻了她的脸颊。奥巴马的非凡魅力成功吸引了选民们,尤其是女选民。正如丹·庄门说,“人们把这叫做喝果汁。人们开始喝奥巴马牌果汁。他们简直永远也喝不够。”
但是,这瓶果汁也不是绝对完美,毫无瑕疵的。米歇尔曾经向一位同事坦诚,奥巴马有多年的吸烟历史,而他必须隐藏吸烟这个嗜好。在竞选期间,他几乎把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寻找楼梯或者小巷上。这那种地方,他可以随心所欲的抽上一只烟而不被记者发现。这简直要了他的命。
奔波于选举活动站点的时候,奥巴马可以放心的躲在他的黑色越野上,一支接一支的抽他最爱的万宝路。抽完了还不得不大嚼特嚼口香糖来掩盖呼吸中的烟味。这样他变得烦躁。竞选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但他越来越难从人们视线里消失片刻去解决烟瘾,这实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但是没有办法,谁让奥巴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成“清白的政客形象”了呢。他竭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清新健康的候选人形象。有温暖和谐的家庭,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女儿。每天辛勤工作,工作之余热衷像篮球这样富于激情的运动项目。他想让自己看上去年轻、健康、精神焕发。但是有一点事实他掩盖不了,那就是他经年的吸烟史。他用了一点心思来刻意掩盖这个事实,实际上这并不难,只要在镜头面前不出现他手夹烟蒂的样子就可以了。吸烟确实会影响他的选票,奥巴马的谨慎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奥巴马的吸烟历史被大肆渲染的话,人们很可能会认为他是个缺乏自律的人。
实际上,烟瘾不过是烟瘾而已。奥巴马的自律程度绝对在政治圈里是首屈一指的。长时间的两地分居式婚姻生活,让他有充分的机会出去拈花惹草。甚至在他参加过的黑人核心小组的周末会议里,不需要太主动,就有女人强烈的“投怀送抱”。但生活作风问题是奥巴马永远不会触碰的。
当然,身后追随着这样一个狂热的政治追星团,走到哪里都有成群的妇女对他报以尖叫和欢呼。换做任何一个男人,遇到这种“盛况”都会被冲昏头脑的。但奥巴马不同的是,这种追捧所带来的满足感远远抵不上他对政治的强烈欲望。换言之,权利和政治地位仍然是他心中不可动摇的目标。他不会让几个没有头脑的妇女来影响他前进的步伐。
另外一方面,奥巴马一直有一点“惧内”的嫌疑。米歇尔是个和他不相上下,甚至在很多方面都比他略高一筹的女人,他需要她。也正因为需要,所以变得有一点点惧怕她。这给米歇尔带来了充分的自信。虽然看到丈夫被一大群妇女包围着他心里多少会有些不爽。但是倘若有人来试图破坏他们之间的婚姻,那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事情。
而且,无论怎样,奥巴马是个称职的好父亲。从小在缺失父爱,母爱也不够充足的环境里长大。他太了解那种失落感。因此他绝对不会让他心爱的女儿们体验这种失落感。而他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一个父亲的角色。
三月,奥巴马一家迎来了初选之夜。大家都聚集在普利兹克旗下的凯悦饭店,等待选举结果的宣布。奥巴马平静的外表下其实难掩兴奋。他已经赢得了惊人的百分之五十三的选票了。现在,他只要再来做一场余音绕梁的演讲,就能让这场战役有一个漂亮的收尾了。
奥巴马不能不激动,他正跨进国家的政治舞台。如果他成为美国参议员,那么他将有机会影响上百万的生命。那一瞬间,奥巴马感慨万千,这一路的艰难前行,到如今看来,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幸运女神在朝奥巴马微笑。转机之后能够迎来艳阳一片呢,成败在此一举了。
(本章完)
第29章 一夜成名
奥巴马要赢得大选,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时他所面对的唯一个比他具备微弱优势的竞争对手是共和党派出的强大候选人,杰克·瑞安。杰克·瑞安是电影明星出身,因此长相英俊,风度翩翩。就“粉丝”人数而言,并不逊色于奥巴马。而且他善于表达,有着极佳的口才。早年的电影生涯让杰克·瑞安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后来,他先后投身过华尔街,又转行在芝加哥老城区当了一名高中教师。丰富的人生阅历磨练出了稳健的性格。杰克·瑞安是个讨人喜欢的温和主义者,不论是在芝加哥,还是芝加哥以外,他都拥有庞大的支持群体。
他是极有可能赢得奥巴马的唯一人选。
经历了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种种不顺,奥巴马似乎把他的厄运都消耗尽了,剩下的只有好运。而一旦拥有好运,奥巴马便有如神助。
奥巴马的新任顾问戴维·阿克赛尔罗德曾向他爆过布莱尔·赫尔的料。布莱尔·赫尔有过三次婚姻失败的经历,但是为了跻身政坛,他花费大量精力密封了这段过往。但是依然有执著的记者将这段往事给挖了出来。该记者挖出布莱尔·赫尔的离婚历史之后,又将目标锁定在了杰克·瑞安身上。电影明星出身的杰克·瑞安一点也没有让这位记者失望。在杰克·瑞安曾经杂乱的情感绯闻中,这位记者没费什么力气就查到了他与电视明星杰里·瑞安的被密封的部分结婚记录。这些记录本身并无大碍,但是密封的这个举动一下子让杰克·瑞安诚信尽失。这个消息很快引来了《芝加哥论坛报》,该报通过起诉,要求解封这些文件。
洛杉矶法庭很快下达指令,要求启封杰克·瑞安的这些离婚记录。真相让人震惊:在与前妻争夺小儿子的抚养权的过程中,杰克·瑞安被前妻指控。他的前妻在证词里指出,杰里·瑞安曾经把他的前妻带到纽约和巴黎的声色俱乐部,在那里,他要求她在陌生人面前与他发生关系。“要我在那鱼他发生关系,而让另一对夫妇看着。”他的前妻宣称。“我拒绝了……我感到非常难过。”
这个消息让奥巴马和米歇尔感到非常震惊。他们都没想明白杰克·瑞安到底是怎么想的。有着这样不堪的过往,竟然还敢来参加竞选,挑战民众的智商,实在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而奥巴马显然聪明多了。在他成长过程中,少有污点。唯一值得商榷的是他青年时期的吸毒经历。但是在自己的自传里,奥巴马已经大大方方的将这段历史自爆了出来,不遮掩不逃避,反而持着真诚的态度在讲述,讲述完毕不忘真诚反省。奥巴马的远见再一次派上了用场。
7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时的共和党在美国参议院拥有51对48的优势,所以民主党人需要力推他们年轻的候选人赢得伊利诺伊州的席位。让奥巴马在大会上发表施政方针演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推举了奥巴马,另一方面,奥巴马本人确实适合来做这次演讲。
推定的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拥有最终的决定权。无论奥巴马的政治团队如何督促,只要约翰·克里不发话,那就是没有意义的。
实际上,约翰·克里对奥巴马的印象非常好。奥巴马曾经出席过一次为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举办的基金募集会,后来两人又曾在一家工厂讨论工人的在职培训计划。在这仅有的两次接触中,约翰·克里领略了奥巴马的演讲才智,奥巴马完全不像传闻中的那样僵硬和缺乏幽默感。他不遗余力的努力工作,已经言谈中频繁出现的妙语连珠,都为约翰·克里留下深刻印象。
这天,奥巴马接到了约翰·克里打来的电话,他被告知被选中发表施政方针专题演说了。这是个好消息,游戏规则被改变了。如果奥巴马将这次演讲成功拿下,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都将带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民主党国全国代表大会的施政方针主讲人,这可不是一份容易的差事。它事关重大,必须严以待阵。在奥巴马之前,有过很多伟大的施政方针发言人,但奥巴马心里清楚,他必将成为独一无二的,才能将这一步棋走得漂亮。
奥巴马的工作量愈加的重了。一方面,美国参议院竞选活动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他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民主党国会上的施政方针还是一片空白,他需要集中全部精力,酝酿出一份精彩的演讲。时间很琐碎,他只能随身带着日记本随时起草和记录,等到回到他在芝加哥的公寓,再一点点的将手抄体录制到电脑里。几乎每次他都要熬到凌晨。不分昼夜的修改出来的讲稿,倾注了奥巴马大量心血。很多方面他都得精心考虑:比如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听众们对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语的反应。有的时候,常常因为一句话的去留,奥巴马就会和团队里的工作人员争执半天。
指定演讲的时间越来越逼近。奥巴马已经被这份演讲熬得形容憔悴。在那几天里,奥巴马几乎整天都被十几个助手包围着,听他们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建议,头都大了。演讲稿子的内容总是调整来调整去,最后内容被削减到17分钟以内。向来从容不迫的奥巴马开始感到紧张和巨大的压力了。他从未在如此大规模的人群面前致辞,他甚至连讲词提示器都没用过。媒体们蜂拥赶来波士顿报道这次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盛况,而奥巴马是焦点中的焦点。一场采访下来,奥巴马的喉咙就会痛得厉害。
彩排的那天,奥巴马终于发火了。奥巴马团队的工作人员们围在他身边不停的挑剔着这挑剔着那,让他莫名恼火。他怒视着他的顾问们,问到:“为什么你们他妈的现在才提这些?”
一旁静坐的米歇尔一直在远处观察着奥巴马。她对他还是十分有信心的,身为妻子,她看到别人没看到的缺点——奥巴马的穿戴。他向来不注重仪表,但是这一次不行。米歇尔为奥巴马找来了深色的西服,搭配着崭新的粉蓝色领带,这一身帅气的装束更加衬托出了他的气质和魅力。2004年7月27日,当奥巴马出现在人头攒动的演讲台上时,他成功的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
奥巴马的状态已经调整到了最佳状态,这份重要的演讲在他平缓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中开始了:
“今晚就我个人而言是个极为特殊的夜晚。因为我们必须承认,今天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今天站在这里,为我多样的遗传血统而自豪。我父母的梦想终于能在我可爱的女儿们的身上得以延续。我知道我的故事只是众多美国故事的一部分,知道我亏欠那些前来支持我的人们,知道在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我的故事都不会成为可能……
我的父亲是个外国留学生,他生于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他自小放羊为生,在一所简陋的小学校里读书,学校的屋顶是锡箔做的……当我父亲来到美国学习时,遇到了我的母亲。她出生在世界另一边的一个城市——堪萨斯。”
在接下来的17分钟里,奥巴马尽他最大的宣传力度动员民主党的代表们加入“十字军”支持克里。奥巴马义正言辞的谴责了那些“见风使舵的人和负面广告贩子们”,以及那些“喜欢把我们的国家‘切’成红色州和蓝色州”的学术权威们。他坚称:“这里没有什么‘自由主义的美国’和‘保守主义的美国’——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这里也没有一个黑人的美国和一个白人的美国,一个拉丁裔的美国和一个亚裔的美国——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
在结尾处,奥巴马引用了耶利米·赖特的一段话:奴隶们的希望是围坐在篝火旁,唱着自由的赞歌;移民们的希望是漂洋过海,平安抵达遥远的彼岸;瘦弱的少数族裔儿童的希望是相信美国的土地上也有一片属于他的地方。这就是无畏的希望!”
起初还在骚动的人群,随着奥巴马深情饱满的演讲渐渐安静下来了。当奥巴马演讲完毕,整个人群都轰动了。人们纷纷互相问询:这个发表了精彩演说的黑人青年到底是谁?奥巴马精彩的演讲也让所有民主党人激动不已。他们都想走近一点,一睹这个被约翰·克里选中在全国大会这样一个重要场合来演讲的年轻人的真风采。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一夜之间闪耀在全国政治舞台的耀眼明星,他震惊了所有人,抢尽了风头。
在2004年8月9日出版的《新闻周刊》上,专栏作家安娜·昆德兰一篇名为《一跃之后,成为可能》的文章中写道:“正如现在全国上下的人们已经了解到的那样,这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联邦参议员候选人天生就是个富有激情又逻辑清晰的演说家。他的演讲甚至可以让最资深最老练的政治家门都禁不住从心里呐喊,他让所有的人们都为他疯狂。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演讲台上的出现,可以让美国自由主义的光辉再现,重新燃起美国权利复兴的希望……”
美国《华盛顿周刊》也说道:“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政策演讲惊艳四座,使他一举名动天下,成为民主党的政治新星。以自由派为主的全美各大媒体对他青睐有加,称其为民主党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