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奥巴马传-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观了纳尔逊·曼德拉呆过18年的牢房里。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因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而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奥巴马细心的安排摄影师在此处留了影,他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宣传的机会。奥巴马和家人来到肯尼亚时,受到了这里的民众们的热烈欢迎。他们把街道围得水泄不通,只为一睹奥巴马的风采。这也是奥巴马团队的一个策略,回肯尼亚,和家乡人做一次亲切接触,这能很大的提升奥巴马的国家形象,甚至会让奥巴马在家乡树立起救世主般的地位,这将成为他的巨大优势。
除了对家乡的访问,奥巴马还去了俄罗斯,参观了武器制造工厂,观看了工人们销毁爆炸物,还参观了分解和武器的现场。在中东,他见到了以色列的外交部长。在伊拉克待了两天,与当地的官员们和军事将领们举行了会晤。此外,他还去往巴勒斯坦地区、约旦和科威特。
如果仅仅作为一名年轻参议员,奥巴马的这些举动多少有些“越权”,哪怕他标榜自己是个“实干家”,他所关注和参与的这些问题也都非同一般。除非,奥巴马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参议员,而是在考虑竞选总统。奥巴马曾经声明,自己在短时间内不会考虑竞选总统。但2006年国会中期选举即将来临,民主党们各个摩拳擦掌,大有尽力施展一番的势头。奥巴马也受到这种氛围的鼓舞,在参加NBC《会见媒体》节目中,奥巴马向记者坦承:他不会在否认2008年参选总统的可能。“我不想对这件事表现得过于腼腆,鉴于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得到的回应,我已经考虑过了参选的可能性,但我还没有仔细考虑过很多必要的相关问题。奥巴马说,如果他真的决定参选,“我会公开宣布这一决定,这样大家都能去支持我。”
在向公众透漏他要有参加总统竞选的意向之前,奥巴马出版了第二本自传《无畏的希望》想,和第一本书一样,这本书一样登上了畅销榜。为了宣传自己的新书,奥巴马和米歇尔一同亮相了奥普拉德脱口秀节目。
奥巴马和奥普拉最早相识于三一联合教会教堂。他们曾经坐在同一条长凳上听耶利米·赖特的演讲。当奥普拉对奥巴马的印象非常好,尤其在听完他的民主党全国大会上的施政演讲后,她由一个几乎不过问政事的娱乐圈大姐大,变成了奥巴马的狂热追随者。她热情的邀请奥巴马夫妇到她的节目中来做客。朋友们都十分诧异她的异常举动,但奥普拉却全然不理会。她在奥巴马身上看到了一种超出政治的东西,一种全新的感觉。后来,她的自己的节目中,直言不讳的表示希望奥巴马能竞选总统。这之后没多久,奥普拉就亲自把奥爸妈夫妇请到了节目中来。
(本章完)
第34章 实干家 (2)
但是奥巴马拒绝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毕竟竞选总统只是个意向,还没有完全系统的计划。甚至最主要的,他甚至不是很清楚他的妻子是否支持他这么干。米歇尔的意见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她的支持,那么就算他已经获得了像奥普拉这种极具影响力的名人女性的支持,也是徒劳的。美国人向来对家庭极为看重,某些时候,奥巴马手里的某项法案的重要程度和去商店买一瓶灭鼠器是同更重要的。米歇尔还没从与奥巴马分居的孤单中解脱出来,就要面临更大的孤独感,她是不能接受的。很多时候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单身母亲,无依无靠。所以,对于奥巴马是否应该竞选总统一事,她保留了意见。
奥巴马的新书《无畏的希望》凭借诸如此类的宣传之后,已经得到了200万发行量的大好成绩,荣登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一名。但是也有一些读者表示,第二本书的内容明显不如第一本有趣生动。《无畏的希望》一书里,内容论调很高,有些抽象,谈论的内容主要是政治问题和当前国家的政策,例如健康保健和政府财政收入之类。除非是这些政策方面的专家,否则读起来确实乏味无聊。与第一本书相比,这本书没有那么原汁原味了。但是胜在奥巴马提到了一些生活趣事,以及奥巴马所传达出来了那种对生活作出适当让步的心态。虽然内容多有枯燥,但是坦率真诚,有些章节接到了奥巴马内心的挣扎、彷徨和不安全感。这些因素使得这本书保持了依然良好的销售业绩。
在此期间,奥巴马朗读的有声书《我父亲的梦想》为他赢得了格莱美最佳诵读专辑奖。这两项加到一起为奥巴马的家庭带来了420万美元的巨额收入。这样的风潮让奥巴马的人气再次飙升,《时代》杂志为奥巴马撰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巴拉克·奥巴马可能成为下届总统》,杂志封面是奥巴马的大幅照片,他的微笑让人们不得不相信,这个怀有着无畏的希望的黑人青年,有朝一日将会大有作为。
但,竞选总统不应该是一个轻率想法下引导的轻率举动。同台竞争者都十分强大,奥巴马必须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赢得优势。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希拉里·克林顿,她比奥巴马更加具备有利地位,奥巴马一定能战胜强大的“克林顿机器”吗?另外,资金的问题如何解决?早在竞选联邦议员的时候,奥巴马依赖个人魅力赢得了女富豪的青睐。但这一次一样也会有这样的好运吗?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胜过以往的任何一次。不要说米歇尔会对此怀疑,就连奥巴马心中也难免会有忐忑。奥巴马和他的竞选团队召开了一些列漫长的会议,来深入探讨他刚刚萌生的竞选总统的念头。他们为奥巴马的竞选模拟了初步的计划,并最终敲定,如果所有的步骤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那么胜利是可能的。
但奥巴马和米歇尔都不能够完全信赖这些尚未落实的计划。他们更加关注一些事实性的问题,比如奥巴马的安全问题。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奥巴马的风头都很强劲,每一次他成为焦点,必会掀起一阵热潮。这为奥巴马带来机遇和声誉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他现在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只需要一个人,一场事故,奥巴马就会像从前那些知名政客一样失掉性命。在奥巴马和他的团队们商讨如何前进时,米歇尔提出了个严峻问题。她注意到,一些人总是出现在奥巴马的周围,这些奇怪的人非常有可能扮演成狂热的追随者,民群。她担心“粉丝”们痴迷成魔,像杀害约翰·列侬的那个凶手一样,专门伤害他们最崇拜的人一样。作为一个黑人,奥巴马是一个特别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如果他公开宣布竞选总统,那必将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届时,奥巴马和他的家人该如何自保?
米歇尔提出的话题引起了竞选团队们的高度重视。从那以后,奥巴马的安全问题成了他们工作的一个重点。如果奥巴马要竞选总统的话,那么这也是他们必然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之后的每次活动里,奥巴马的高级顾问阿克塞尔罗德都要邀请安全专家,仔细审查竞选团队、活动主办方等对奥巴马实施的保护措施是否严密。
除了奥巴马本人,他的两个女儿的安全成长问题了一个重要问题。她们要上学,要有自己的小伙伴,但奥巴马的身份决定了这一切实现起来将会有一定的难度。米歇尔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秉承了娘家的光荣传统。她给女儿们规定了相对严格的生活作息规律。她们必须自己起床,做好上学的准备,整理自己的床铺,按时下楼到餐厅吃早饭。当奥巴马和米歇尔都不在家的时候,米歇尔的母亲会充当家长的角色,细腻照料这两个小女孩。多年以来,奥巴马因忙碌而带来的缺席让米歇尔感觉自己像个单身母亲。很多个星期六,她都是带着女儿们和朋友们一同度过的。
现在,奥巴马要继续竞选总统一职,米歇尔十分担心他们的家庭会因此受到巨大的影响。她向奥巴马约法三章,要他保证每星期都要和女儿们一起度过周六。这让奥巴马有点犹疑:那可是要竞选总统啊!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一定会履行米歇尔的要求。一次办公的间隙里,奥巴马遇到了米歇尔从前的老板,也是他的好友之一,牛顿·米诺,向他倾诉了自己的顾虑。“我只是不想再离开我的女儿了,现在她们需要父亲陪伴在身边。”牛顿·米诺也是有孩子的人,他比较能理解奥巴马的心情:“我不是心理学家,但如果你必须离开孩子们一切日子,那么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她们还小,容易适应这种情况。而当她们十几岁的时候,你在她们身边才更加重要。那时,你第她们产生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听了牛顿·米诺的话,奥巴马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他的顾虑被牛顿·米诺解除了,仅凭他的几句话而已。这也可以理解为,奥巴马其实并没有觉得家庭因素是最难清除的障碍。他不过是想听到几句宽慰的话,证明自己的行为是被人理解的。现在他听到了,他觉得自己可以轻松前行了。米歇尔这里,在向奥巴马列了无数的需求清单之后,也开始正式思考起竞选总统的可行性。奥巴马从前的每一次竞选,她都不是竭力支持的,但是奥巴马确实有赢得胜利的时候。他确实曾让无数个渺茫的希望变成了现实。他撰写了畅销书,使得一家人的经济得到大幅好转,他又为自己建立了成功的政治环境。他真的在说到做到,履行诺言。“我也需要跟上他的安排才对。”米歇尔这样跟一个朋友说。米歇尔并不是目光短浅的女流之辈,某些时候她和奥巴马具备相同强烈的使命感。想到她从前在大学里受到的那些冷遇,那些黑人与白人之间难解的隔阂,米歇尔也萌发了一种“是时候从他们手里夺取权力”的念头。她说:“我们并不打算继续不停的竞选,竞选,竞选,因为在某些时候你一定会被生活打败。趁它现在还没有打败我们,趁着我们仍然年轻开放、无畏大胆,我们需要现在就有所作为。”
2006年11月20日,奥巴马在《芝加哥论坛报》上发表言文章提到:“我所面临的是一个重要抉择。虽然我会关注一些外部因素,例如竞选经费、活动组织和计划安排之类的东西。不过我最关注的是,我能否给这场总统竞选增添一些独特的内容?因为我的家人都要和我一起经历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自始至终都会让人身心疲惫,所以我希望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很久以后,米歇尔对于奥巴马的表现,尤其是针对家庭方面的表现作出了回应:“他能够给予我们很多东西,这一点我从未怀疑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让我消除了自己的怀疑。他一定能够带领我们国家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不想成为阻碍他的那个人。”
2006年12月,国会中期选举结束后,民主党占据了国会的多数席位。人们关于奥巴马是否会竞选下届总统的讨论愈加热烈。希望奥巴马参加2008年参加总统竞选,这是许多人近乎痴迷的渴望。各大报刊杂志纷纷将奥巴马列入头条新闻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公司的记者肯·卢丁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如果在谷歌上快速搜索一下‘奥巴马’,就不难发现有大量的褒义词,从‘超级巨星’到‘令人振奋’等等各种各样的词都有。”他还引用了一位共和党人的话,说奥巴马看起来就像是一台“会走路、会说话、带给人希望的机器”。
同月,奥巴马在新罕布什尔州发表了演讲,庆祝民主党在全国中期选举中的首场胜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兆头。
(本章完)
第35章 竞选序曲
《无畏的希望》艺术的巡回签售活动意外地演变成了总统竞选的序曲。呼吁他出马参战的无党派独立团体在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如星火燎原般带来了成千上万的潜在拥趸。民众们的热情已经非常高涨。这种热情源自一种渴求,对新事物的渴求。
另一方面,经历过慎重的深思熟虑和一些列的商榷与妥协,米歇尔终于决定支持奥巴马竞选总统。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奥巴马真的在竞选途中成为暗杀的牺牲品,那么她必须面对独自抚养孩子的重任。她承认,一旦这样的悲剧成真,那么会引起“极大的同情和外界的捐助。”幸好米歇尔有一份工作,这样,即使孩子们失去了父亲,她们也不会失去一切。她的意见是奥巴马是否决定参加竞选的关键所在。现在,局势已经非常明确,奥巴马要竞选总统职位了。
奥巴马会如此爆得大名,还得归功于他在2004年波士顿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激动人心的演讲,以及此后两本书的大获成功。但是奥巴马之前也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过声明,说他不会在2008年参选,现在,他需要为自己的新决定找一个合理的托辞。在奥巴马背后的强大智囊团的商讨结果以后,最终敲定的说法是:奥巴马在私下里觉得竞选总统是不可能的,但是就当前的形式和两本书的巡回签售情况来看,奥巴马本人也深刻意识到美国需要在领导方面来一个大变革。所有这些因素促使他考虑出马参选。
奥巴马对此并不以为然。他觉得不如实话实说效果来的更好,最初他确实没有竞选总统的想法,现在他有了,这有何不可?其他政客都在绞尽脑汁的把一些简单事情复杂化,已达到美化自己的效果,而奥巴马的这种不装腔作势实话实说的态度显然更加让人耳目一新。奥巴马的原话听起来虽然有点平淡无奇,但这也正是他的独特之处。很多人都已经成了政治动物,而奥巴马还没有忘记作为一个人的本能。政治角力场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势骤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心所向。而人心当然更趋向于人性所在。小布什总统处处不受待见,就是因为他已经是一个完全政治化的“政治动物”。甚至连民众们也有了一种“核心领导层已经腐烂”了的感觉。选民们希望这一切能够彻底结束。
对此,奥巴马的新晋竞选团队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竞选总统的事宜。照近年来的经验来看,几乎每个重要总统候选人在最终决定入局竞选总统之前都要花费多年时间,苦心孤诣的制定计划、打好基础。
从2008年的民主党竞争人选的筹备工作上便不难看出这一点:大部分有实力的竞选都要花上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筹备,为选举造势,培养人脉关系,赢取潜在的支持表态。紧锣密鼓的计划和布局更是不在话下,再不济,也要在州政府混了脸熟。而像希拉里这样的重量级人去,早已经到达了另外一番境界:凭借二十年积累下来的资本和人脉,她早已经划分好了自己的地盘。她一旦断定目标,手下大军就会集结而起,奔赴战场,攻城拔寨。而再来看看奥巴马的情况,不禁让很产生怀疑。他的手里只有一只杂牌军:奥巴马本人和夫人米歇尔,他们在芝加哥的密友瓦莱丽·贾勒特、马蒂·内斯比特、奥巴马参议员办公室幕僚长皮特·劳斯、新闻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调度员和政治助手雅丽莎·马斯特蒙科,以及和奥巴马关系比较熟络的戴维·阿克塞尔罗德和戴维·普洛夫。
这些人里,值得一提的戴维·阿克塞尔罗,选战团队高层之一,主要负责媒体事务。他早在1992年就和奥巴马像是了。当时奥巴马正在芝加哥推动一个选民登记运动,而戴维·阿克塞尔罗是芝加哥当地一个颇有名气的民主党政策咨询新星。两人后来培养了深厚的友谊。戴维·阿克塞尔罗对奥巴马的评价非常高,他觉得奥巴马正是那种应该担任联邦参议员的人。他聪明、自律、通晓法律,而且致力于建立能够催人奋进的政治氛围。戴维·阿克塞尔罗心甘情愿的为奥巴马效忠。
戴维·阿克塞尔罗和竞选经理、选战团队主管戴维·普洛夫相识于1994年,两人原是一家政治咨询事务所的合伙人。戴维·阿克塞尔罗的行事风格可谓特立独行,因此他独具慧眼,看好了当时还是个无名小卒的奥巴马。而且当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9·11”,大部分认为光听奥巴马的名字就足以毁了他的候选资格。但戴维·阿克塞尔罗依然愿意力挺这个没有政治根基的黑人青年。
戴维·普洛夫为奥巴马2004年的参议员竞选的初选起草了选举活动初始计划,使得奥巴马以极大优势赢得了初选,后来他又为奥巴马的普选起草了竞选活动初始计划。戴维·普洛夫第一次和奥巴马碰面时,就被奥巴马强大的自信力所打动。戴维·普洛夫注意到奥巴马对于竞选策略的看法:他决心不再依靠30秒的广告和卷于金句,而是依靠在伊利诺伊州掀起一场草根运动来赢得这场选举。但如今几乎没人用这种方式来搞政治了。而美国恰好需要这样的人出现在政治活动中。这也正是戴维·阿克塞尔罗看好奥巴马的地方。
新闻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是在2004年被招入奥巴马团队的。他素以雷厉风行、不留情面而闻名。吉布斯有很好的政治和媒体判断力,奥巴马因此倚重他,希望到了真正竞选总统之时,他能够大显身手。
办公室幕僚长皮特·劳斯曾经是前民主党领袖汤姆·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