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个州对奥巴马很有利,有大量进步白人选民和非裔选民、无党派人士可以成为奥巴马的支持者。对于深谙基层会议投票之道的奥巴马来说,拿下他们简直易如反掌。而希拉里此时早已经乱了阵脚。她的资金状况陷入极度困窘,她甚至不惜自己掏腰包,垫付了用私人财产贷款出来的500万美金给自己的选战团队急救。但是另一方面,这一招“以退为进”也为希拉里带来了部分的筹款:支持者一直以为强大的希拉里是永远不会缺钱的,而今她竟然自掏腰包,支持者们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另一方面,希拉里的选战团队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管理层人士动荡,更换了竞选经理,但是却没有换掉表现糟糕的马克·佩恩。
和奥巴马团队相比,希拉里的竞选团队里的工作人员似乎更愿意相互中伤。为此,帕蒂·索利斯·多伊尔于2月10日被解雇,由玛吉·威廉斯阶梯接替她的竞选经理一职。这次职位变动曾引起过一片混乱。
竞选总发言人霍华德·沃尔夫森和他的助手菲尔·辛格经常在办公室里大声吵嚷,大部分都是由佩恩引起。身为策略长的佩恩总是和团队里的其他重要顾问产生冲突,大家私下里难免对他有意见。
而佩恩本身也确实有让人相当失望的地方。新竞选经理上任不久以后,召开了一次全体高级工作人员会议。佩恩被邀请就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做一个报告。但在这过程中,他突然忘词了,只是不断的“嗯,嗯……”着。台下的人们在低声窃笑。从这件小事上,不难看出这位策略人的工作能力看上去真的值得商榷,又或者他不像奥巴马团队里的那帮人一样,竭尽全力的拼死沙场。
这种明显用人不当而不自知的行为不由得让奥巴马团队一阵窃喜,当然,是私下里的。事到如今,已经有许多媒体开始对希拉里冷嘲热讽了,是她一早推出“非我莫属”这种竞选理念的。这感觉有点梦幻。自艾奥瓦的胜利以来,奥巴马一直在和对手斗得难解难分,现在连下数成,而且领先优势简直达到夸张,把号称“必胜”的希拉里和她威风凛凛的政治机器给彻底打垮了。希拉里在这十一州里几乎没什么存在感,而且头一回,她的选战团队好像是失去了方向感。
不过希拉里却很看重佩恩的意见。佩恩提出俄亥俄州和德克萨斯州竞选前夜做一次宣传,佩恩觉得这对于希拉里阵营来说是决一死战的时刻。但是宣传活动失败了。活动现场上的不祥音乐并未使人们产生更多的好感。但佩恩却坚称这场宣传活动是“变革的3点钟国家安全热线。”希拉里的形象顾问曼迪·格伦沃尔德极力反对佩恩的做法,当有人称赞这场活动做得好时,格伦沃尔德会立即打断对方说:“这是马克·佩恩做的,不是我的宣传。”
尽管连高层内部的员工都这样不和谐,但毕竟希拉里实力强大。所以在超级星期二那天,她还是赢得了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和马萨诸塞州等几个大洲的选票。而奥巴马在一些较小的州内赢得了代表选票。继而,她又艰难的在俄亥俄州和德克萨斯州取得了胜利。这让她在一次逃过被淘汰的危险。
这时候,很多媒体也随风倒,试图唱衰希拉里,逼她退选。但那个人毕竟是希拉里,“看上去毫无希望,但总能找到办法逃生。换成其他人早就完蛋了。但在心底,你在怀疑她是不是藏了一手。所以还是继续等着看好戏。”一个民主党代表这样跟奥巴马说到。奥巴马也觉得十分有道理。
2月的时候,奥巴马去过工业化的威斯康星洲,并且赢得了当地老年人和蓝领爱好者的支持,这些人中有黑人也有白人。但是在俄亥俄的竞选中,他和希拉里的票数差距又出现了。希拉里的支持者多为老年人和白人工人阶级。
“种族迫害”的问题一直是希拉里阵营中的敏感话题,但敏感不代表不参与。奥巴马就一直怀疑克林顿指使过他人做了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比如,奥巴马有一章穿着索里马任衣服的照片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泄露给了《德拉吉报道》,克林顿的代理人俄亥俄州的斯蒂芬妮·塔布斯·琼斯,一个非裔美国人用讽刺的口吻评价到:“奥巴马不用感到惭愧,因为他穿的是他‘本国的衣服”。
另外还有俄亥俄州的国际机械师工会主席汤姆·布丰巴尔格表示支持希拉里,同时不忘给予希拉里重击。记者在他的浴室里发现了很多打印版的“奥巴马是穆斯林人”的邮件。
希拉里无论是在团队还是支持者身上,到处弥漫了这种不够光明正大的竞争手段,而奥巴马和她截然相反。奥巴马不是一个苛责、咄咄逼人的人,无论是那一场战役打失败了,奥巴马总是选择和手下们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去厉声责备某个人。他的“好脾气”也影响了整个团队。大家都和和气气,共同努力着。和希拉里阵营的完全不同。有一次,他的手下花了2000万美元去争取德克萨斯州但失败了,奥巴马召开了会议来总结,会议结束后,奥巴马站起身准备走出会议室时,转过身说:“我没有吼你们。”他继续走了几步,又转身说:“当然,在两周内花了2000万美元,我确实应该对你们大吼,但……”他顿了一下,继续说:“我并没有吼你们。”他笑了笑,然后走了出去。
而奥巴马在这一阶段取得的胜利,和他这种和善平和的态度不无关系。
即便如此,奥巴马的这种态度为他带来的不全是和善,希拉里针锋相对,揪出了奥巴马很久以前和一个房地产商的一次交易。2005年,奥巴马一家在房地产商托尼·雷兹科的帮助下买了一栋新房子,卖家手里当时还有一块空地也在出售,而且房子和空地非得一块买才行。奥巴马对空地没兴趣,但雷兹科表示很有兴趣。
《芝加哥论坛报》后来报道了这件事,暗示说雷兹科给奥巴马帮了个忙,并指出那块空地是全价售出的,而房子成交价却低于要价。卖家跟奥巴马没有关系,强烈驳斥了这种说法,并说奥巴马的报价是最高的。但是,暗示这是一场肮脏交易的言论还是四散开来了。有记者称:“雷兹科在奥巴马的这桩买卖中有贿赂行为。”“雷兹科帮奥巴马搞定了一个私下交易。”奥巴马本人也亲口承认过“这是一个愚蠢的举动。”但是媒体的大肆报道仍然言过其实了。
雷兹科确实是奥巴马政治生涯中的主要筹款人之一。因此就连奥巴马团队里的人也在猜测,他和奥巴马之间是否真的有过什么不正当的交易。但是经过团队工作人员的努力挖掘之后,结果却什么都没有发现,米诶有丝毫的蛛丝马迹可以证实奥巴马曾经受贿过,如果一定要追究,那么可能是雷兹科的个人名声不太好。2006年10月,雷兹科被起诉和指控犯有多重与伊利诺伊州征服有关的诈骗和贿赂案。这里面本没有奥巴马什么事,但他的对手们可不这么认为。
雷兹科这桩公案给新闻媒体和希拉里选战团队提供了重提往事的一个绝佳机会。雷兹科成了当晚三家电视网的头条。奥巴马决定正面面对这场事故,于是他选择了召开记者招待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记者招待变成了一场灾难,奥巴马被来者不善的记者们围攻,最后几乎“落荒而逃”。
投票日还没有来,而奥巴马已然一身狼狈。显然,他高兴得太早了。
数据显示,奥巴马不光是停滞不前,甚至已经快要被希拉里反超了。俄亥俄州是肯定没戏了,现在就要看在德克萨斯州,奥巴马是否能在投票总人数上弥补一下损失了。
3月4日,离场民调显示奥巴马和希拉里在罗得岛打平,在俄亥俄州稍微领先,在德克萨斯州打平。但这数据其实没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只能说奥巴马的投票人数比希拉里的要多得多。奥巴马对德克萨斯州还是抱有希望的,那里年轻选民较多,奥巴马的理念比较容易渗透,还有一些非裔选民,也是有利因素。
当天,奥巴马团队里的高层们在圣安东尼奥的一家旅馆会议室里聚在一起,不停的刷新一些正在公布投票数据的网站。计票开始没多久,结果就已经出来了:俄亥俄州已经完全没戏了,除了没有正式公布获胜者名单,其他一切数据和迹象都在表示,希拉里赢了。她甚至提前上去了做了获胜演讲。
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德克萨斯州了。但那里的情况显然也没好到哪里去,奥巴马明显的竞技状态不佳,也影响了当地的选民们。其实奥巴马早应该清楚,以目前的状况,他没有能力赢下这两个大州中的任何一个。媒体已经抢先做出报导:希拉里·克林顿避免了出局命运,巴拉克·奥巴马未能结束战役。希拉里选战团队坚持认为奥巴马没有能力搞定蓝领选民、年长选民和西班牙裔选民。3月4日这一天决定了370名代表的归属,当天的代表分配是希拉里187,奥巴马183,希拉里只赢了4个名额。仅仅4个名额的差距,想必希拉里赢得也并不坦然,严格分析起来,实际上希拉里的形势岌岌可危。不过人们不大去深入研究表象背后的玄机,他们只看表面的输赢:希拉里赢了俄亥俄州和德克萨斯州,而奥巴马输了。
就连米歇尔也深受这种低落的士气影响,返回芝加哥的途中,她一直黑着脸,看不见一点笑容。
如果奥巴马此时的战绩不是输而是赢,那么可能他早已经结束了这场初选,成为民主党党内的候选人,然后有条不紊地为大选做准备。但是现在,他不得不又得花上几个星期和希拉里厮杀。奥巴马失去了一个结束战役的好机会。
回到总部以后,奥巴马召集了大约15名的高层人员来总结这次的失败。奥巴马率先做出了一番自我检讨,他主要总结了自己在过去两个星期,没有一鼓作气的全力以赴。他说他需要恢复跃跃欲试的步伐和使命感。紧接着,奥巴马和他的团队探讨了接下来在怀俄明州和密西西比州的两场小规模战役。对于这两个州,奥巴马还是信心十足的。但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形势则没那么乐观,希拉里在这里有她的势力范围。所以奥巴马决定,要和他的团队在这两个州加大宣传力度,但是不能孤注一掷,因为宾夕法尼亚州初选以后两周就将迎来印第安纳州和北卡罗来纳州,这两个州也不能放弃,于是米歇尔自告奋勇的承担起这两个州的选战活动。
这本来是个合理的战略,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一场风波,会让整个计划彻底被搅乱。
(本章完)
第49章 赖特风波
对于俄怀明州,奥巴马还是信心十足的。实际上,当时的舆论已经有点一边倒的意思,他们都认为奥巴马最终会获得民主党内的提名,只是现在还有一点残仗没打完。如果希拉里想要在剩下的残仗里胜出,那就只能期待奇迹的发生了。
所以希拉里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希望奥巴马捅出点篓子,好让超级代表判定奥巴马不能当选候选人。不知道是希拉里的“祈祷”太过虔诚,还是上天有意要考研奥巴马的坚强程度,总之,一颗重磅炸弹被引爆了。
这颗炸弹是由芝加哥的牧师赖特引爆的,他是奥巴马在三一联合会基督教会的长期牧师,两人关系十分密切。奥巴马结婚的时候,就是赖特为他证的婚,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出生后,也是赖特为她们做的洗礼。
步入政坛以后,奥巴马和赖特的来往就没那么密切了,但是赖特的地位在奥巴马心中是没变的,正因为如此,赖特终究成了一个危险的隐患。早在奥巴马竞选之初,他团队里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将赖特的资料拿出来一一审查,除了言论过激,赖特并没什么值得夸大的事情。但奥巴马的对手可不这么想。过激的言论为什么不能拿出来夸大呢?
终于,在3月12日,ABC新闻台、福克斯电视台先后播出了赖特的煽动性的布道片段,那些话语实在惊世骇俗:“上帝不会保佑美国。上帝诅咒美国!”
电视台还播放了他在“9·11”事件后发表的言论:“我们支持巴勒斯坦人和南非黑人的国家恐怖主义,现在我们在海外的所作所为报应到了我们自己头上,于是我们义愤填膺。美国这是恶有恶报!”
几个小时之内,这些言论像病毒一样迅速席卷了美国。这些言论将对奥巴马的候选资格造成极大威胁。最糟糕的是,奥巴马对这颗“炸弹”毫无防备,他,以及他团队里的高层们都未曾和他提起过离开教堂的事情,或者一旦赖特发表了煽动性的言论该如何应对。现在,这场祸事猝不及防的杀过来,奥巴马简直束手无措。
选战办公室的电视墙上都是赖特的新闻,他穿着紫色教袍,眼里冒着火光,唾沫四溅的传播着一些疯狂的言论。阿克赛尔和普洛夫都呆在着,试图找到一条最合适的解决途径。
普洛夫提议道:“也许不得不逆来顺受熬过去,冷静下来,阐明奥巴马并不同意那些说法,尽力跟他区隔开了。
阿克赛尔非常恼火:“去年和他划清界限原本会更容易,但是我们没事先调查清楚,所以现在被动了。老实讲,我不知道能够挺过这一关。但是也许只是我压力太大、头晕目眩看不见。”
“目前,超级代表还沉得住气,但他们都绷紧了神经。他们希望看看我们怎么处理这件事,看我们能够挣脱出来。此前,我以为我们百分之百会拿到提名。现在我想可能性已经跌落到80%了。我们可能要大出血。”
阿克赛尔戏谑的回应说,他现在已经感觉到血在往外冒了。
按照普洛夫的建议,奥巴马要率先站出来极力澄清自己否认这些煽动性言论:“让我把话说在前头,我强烈反对和谴责这场争议所涉及的言论,我明确反对任何诽谤我们伟大国家或者妄图挑拨离间的言论。同时我认为人身攻击言论不应当出现在公共对话中,无论是在竞选宣传中还是在教堂布道时。总之,我彻底反对赖特牧师有争议的言论。”
这种例行公事般的回应简直差劲透顶,赖特将最恶毒的诅咒放在美国身上,奥巴马应该用更加强硬的态度来反击才是。但是如果此刻奥巴马拼命的反驳赖特,又违背了他一贯的沉着冷静、脚踏实地做人的形象。奥巴马现在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选民们更是不肯放过他。选民们已然起了疑心:奥巴马和赖特究竟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秘密?这些布道奥巴马听过吗?听过之后为什么没有当时反驳或者制止?这些片段是赖特一贯的表现还是偶尔走火入魔?赖特现在还是奥巴马信赖的顾问和参谋吗?
就连奥巴马身边的一些大将们,也要求奥巴马“坦白”。
奥巴马很恼火:“我想不起来听过这些布道片段,偶尔在很罕见的情况下赖特会说一些我认为越界甚至格调不高的东西。之后我常常会上前去跟他说一说,他和我有时会激烈争执,但我肯定从来没听到这种言论。”
“几年来我跟他很少走动了。跟那些参加三一教会活动的人打听一下就知道了,他越来越古怪了。但这些言论片段把赖特简单化了。他的大部分言论是围绕爱、互助和公平的。那是一个很棒的教区,虽然牧师的言行有时会有点出格,但基本上时积极正面的。”
奥巴马交出事情之后,面对媒体的轰炸时,选战团队里的工作人员多少有一点底气了。但是这件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无法消除了。和房地产商雷兹科的负面新闻也被扯了出来,奥巴马不得不抓紧时间参加多家报纸的座谈,来直面媒体的质问。
实际上,奥巴马没什么见不得人的问题。只不过他行事风格太过小心翼翼,于是总让人觉得他好像隐瞒了什么事情,害怕和盘托出。
而这一次,奥巴马也终于收够了。他主动提出安排两次访谈,一次关于雷兹科,一次关于赖特。“我们今天要把这些垃圾解决掉,虽然这种事不好玩但是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强大。”
奥巴马的举重若轻让访谈进行得颇为顺利,雷兹科时间虽然没有完全淡出人们视野,但最终变得无关紧要。奥巴马开诚布公,毫不回避,并且最重要的是他原本就是清白的,所以最终,他成功搞定了雷兹科事件。
接下来,奥巴马马不停蹄的参加了多家电台的访谈,正面解答赖特的问题。有关赖特问题的声明他已经重新起草了,这一次比上一次要更为严谨。因此在访谈中,奥巴马也算有备而来,表现得可圈可点。
当天晚上,他给普洛夫打了电话:“我觉得访谈进行得不错,所以算挺过去了。但是对我以及选民而言,访谈还是感觉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如果我不能把它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去,赖特还将给我们的选战带来伤害。这是传统政治手腕退居其次的时刻。我想我需要就种族以及赖特如何身处其中作一场演讲。我不知道人们是否会接受,但我认为如果不试一试那我们就没法继续前行。我知道你们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
选战高层们曾经强烈反对奥巴马在演讲场合中谈论种族问题,他们认为选民们对此并不是十分上心,在演讲中谈这个话题,只能是占用时间资源。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提及这个话题等于剑走偏锋,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