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三十六又收〃玄鉴导引法〃,除具载十三势的作法外,又指明某势治甚病。宋道士蒲虔贯著《保生要录》,分〃养神气〃、〃调肢体〃等六门,调肢体门提出〃小劳术〃导引法,简便易行,为后世所推崇。宋人托名许真君之《灵剑子》,⑧有《导引势第八》载导引十六势,写明每势补益某脏腑,于何季节施行。以上诸书所记导引法,可谓千姿百态,式样繁多,为我国导引术之一大宝库,宋代出现的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及太极拳等,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出来的。
在以上众多导引术中,有不少曾对当时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有的还广泛流衍于近现代。其中最早的要数被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记的华佗〃五禽戏〃,⑨它模仿虎、熊、鹿、猿、鸟等五种鸟兽活动形态,编制出一套导引程式,用以健身,确有很好效果。《正统道藏》所收《太上老君养生诀》亦录此〃五禽戏〃,署华佗授广陵吴普。这套导引术一直流传下来,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凤髓》和《万寿仙书》中,将它加以改进,减少动作难度,并与行气相结合,除了文字说明外,还绘制出程式图谱。清人更于五种术势之外,加入向后顾望的〃鹗顾势〃和摇头摆尾的〃狮舞势〃,称作〃七禽戏〃。可见〃五禽戏〃对后世影响之大。
其次,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记〃老子按摩法〃(共四十九势)、〃天竺国按摩法〃(共十八势)和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所记〃养生操〃(共十七势),都曾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前二者还被明人高濂收载于所著《遵生八笺》之《延年却病笺》中。
再次,约北宋末出现的〃八段锦〃,也曾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其术势口诀(八句),最先被北宋末南宋初人曾慥《道枢》所记录。其后称名许旌阳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将其口诀整饬为句子整齐而有韵的八句。《修真十书》卷十九除所记口诀为三十六句(有韵)外,又记八段的具体作法,且绘制术势图像配于每段之下,称名〃钟离八段锦法〃。至清代,《易筋经图说·附录》再将《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之口诀进行修饬,成为更加通畅易懂的八句。不仅如此,此八段锦又在明初演化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明初道士冷谦的《修龄要旨》和其后的几种书中皆有记载。可见八段锦影响之广泛和流传之久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气功界在这方面进行过大量的整理工作,创制出很多的导引术势,向社会推广。实践证明,它们对提高人民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教较有科学价值的方术之一,有进一步加以整理创新的必要。
注:
①《道藏》第22册3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百子全书》第5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③《黄帝素问直解》第二卷89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
④《庄子集释》第三册535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⑤《丛书集成初编》第3187册16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⑥《三国志》第3册805页裴松之注引曹丕《典论》,中华书局,1959年
⑦《太清导引养生经》,《通志·艺文略》著录,当出于唐代。
⑧《灵剑子》《宋史·艺文志》著录,似为北宋末南宋初净明派道士托名之作。《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同此。
⑨《三国志·华佗传》只记华佗创〃五禽戏〃,未记具体作法,陶弘景最早记录其作法,当有所本。班固《白虎通》言〃禽为鸟兽之总名〃,故名〃五禽戏〃,简称〃禽戏〃。
按摩
按摩又名按跷、按蹻、扶形、推拿,是用手捏摩皮肤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和人体机制的却病延年术。
按摩术源于战国巫医。最早记载此术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其《血气形志》篇有〃治之以按摩、醪酒〃,《异法方宜论》有〃导引按蹻〃,《调经论》有〃按摩无释〃等语。①《韩诗外传》卷十言扁鹊为虢太子治病时,让弟子〃子游按摩,子仪反神,子越扶形,于是世子复生〃。②可见按摩术在先秦时已为医家所采用。《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汉前按摩术专著,现已失传。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按摩医癃病方》,为现存最早的按摩医方。其后,汉代名医张仲景在救缢死者时,曾用按摩术,云:将缢死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③华佗为人医头眩病,将病人倒悬,以刀决脉,去其五色血后,〃乃下,以膏摩被覆〃。④亦兼用按摩术。可见按摩术已被汉代医家广泛采用。
道教引进此术,和导引、咽津、行气、存思等相辅行,意欲用此达到却病延年以至长生的目的。葛洪《抱朴子·遐览》著录《按摩经》一卷,已佚(仅《养性延命录》有节录)。陶弘景《真诰》曾引《太素丹景经》《消魔上灵经》等记有许多按摩法,其《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又记有多种按摩法,为现存最早的道教按摩术的具体记录。其后,历唐、宋至元、明,道书中不断有按摩术的记载,仅收载于《正统道藏》的,有孙思邈《枕中记·导引法》⑤(多属按摩法),《云笈七签》卷四十八〃按天庭法〃,宋人蒲虔贯《保生要录·调肢体门》之〃掩目摩面〃等法,唐宋著作《三洞枢机杂说·啄咽按摩法》,南宋托名许旌阳《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主要记按摩),元人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卷四《导引有法》(实为按摩法)等。此外,明初道士冷谦所著《修龄要旨·却病八则》中,亦记有〃擦涌泉〃、〃擦肾俞〃、〃摩耳目〃等按摩法。
诸书所记按摩法归纳起来,不外以手按摩两目内保ㄋ难劢牵㈧傺郏茨μ焱ィ矫技涔前即Γ⒒ィ矫枷鹿前即Γ⑸皆矗ū窍氯酥凶蟛啵⑷Ч牵允痔岫蚰Χ郑允种甘岱⒒蜃芴岱ⅲΩ梗辽鲇幔ū巢垦猩鲇嵫ǎψ阈挠咳ǎ淼取H纭兜啦亍匪铡堆匝用肌さ家茨Α菲ⅰ渡阊碇蟹健贰墩碇屑恰さ家ā返仍兀小ㄆ降┮粤绞终葡嗄α钊龋傺廴斡忠灾干δ克谋{,令人目明〃;〃次又啄齿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复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聋〃;〃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抬上一七,令人血气通,头不白〃;〃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辟风邪〃;〃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颡上;又以手旋耳,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乘额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发际中〃,等等。
行以上按摩时,常结合行导引,有的道书署名〃导引法〃,实多为(或包含)按摩法,有的道书署名〃按摩法〃,又多为(或包含)导引法,可见二者联系之密切。又行按摩时,常与咽津、行气、存思等相结合,已见上述。
按摩与导引等术的作用一样,虽不如道书所云能致长生,但确有除病延年的效果。因按摩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使静脉血液回流加快,提高各组织间氧的利用率,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泄,加强肌肉纤维活动能力,帮助淋巴运行,从而使全身经络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而达到扶正祛邪、除病延年的目的。
注:
①《黄帝素问直解》第176页、89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
②《丛书集成初编》第0525册130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③《新编金匮要略方论》第88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④《三国志》第3册804页裴松之注引《华佗别传》,中华书局,1959年
⑤此书收入《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名《摄养枕中方》,文字略有异同。
辟谷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道教从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①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②是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人间》还载有实例,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③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则是现存汉前辟谷服气术最早的著作。有云:〃去(却)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意谓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这里将辟谷与行气联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联在一起一样,似皆表明此三术在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即表明它们之出现是大体同时的。
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当为〃日〃之误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④《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⑤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⑥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东晋道士葛洪反对单行辟谷可致仙的观点(主张择仙术之善者而兼习之,尤其必修金丹),认为单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气家〃一家之偏说〃,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⑦并举出具体例子以证之:三国吴道士石春,在行气为人治病时,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吴景帝闻而疑之,〃乃召取鏁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颜色更鲜悦,气力如故。〃⑧又〃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⑨《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云笈七签》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AB《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AC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AD《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沍寒,不服棉絮〃。AE《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AF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AG《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AH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可知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
道士在传习辟谷术过程中,曾写有辟谷术专著,论述与阐发辟谷诸法。《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休粮经》三卷。
《通志·艺文略》著录《太清断谷法》《无上道绝粒诀》《休粮诸方》《太清经断谷诸要法》《断谷诸要法》《停厨圆(或作〃丸〃)方》各一卷。《正统道藏》收载尤多。但诸书所载,归纳起来,不外〃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
(一)〃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具体说法不一,有的主张服气之初,即行辟谷,饥时饮一两盏胡麻汤或酥汤,或一两杯酒,渴时唯饮清水。有的主张服气之初渐减食物,每日减食一口,递减至十日而全断。有的主张不强行辟谷,待服气功深,至三年后,便会自然断谷。具体方法多见于诸家气法书中,据《抱朴子内篇·杂应》篇载,即有食十二时气法,食岁星气法,食六戊精气法,思神食气法等。
(二)〃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药方甚多,有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豆、枣、胡麻(芝麻)、栗、酥、及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于断谷后口服一二丸,以代谷食。有取高营养而难消化之物配方,一顿饱餐后即绝谷,可辟谷很长时间。又有作美食饱餐一顿,再服药以养所食之物,据说可辟谷三年。还有用草木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当饭者。具体药方见《太清经断谷法》及《云笈七签·方药部》。
史书记载辟谷之人如此之多,辟谷时间或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其中难免有夸大不实之处,但恐非纯属子虚。1988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以《麻城农家女十年粒米未进言行自如》为题,报道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铺区月形塘村二十五岁姑娘熊再定,十五岁时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脱险后即不复进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进。令人惊异的是,她染病卧床八年后,竟能独立行走,谈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务。这真是人间奇迹。如果当今科学能对之作出解释,将个中原因弄个明白,这对人体科学、现代养生学将有巨大的贡献。
注:
①④AB《道藏》第6册511页,第5册63页,第22册2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丛书集成初编》第1028册228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③《二十二子》12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⑤《后汉书》第10册2751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⑥《三国志》第3册805页,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
⑦⑧⑨《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268页,269页,268页,中华书局,1985年
ACAD《南史》第6册1896页,1899页,中华书局,1975年
AE《北史》第9册2915页,中华书局,1974年
AF《旧唐书》第16册5126页,中华书局,1975年
AGAH《宋史》第38册13420页,第39册13512页、13516页,中华书局,1977年
服食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道教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①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采集、制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服食术起源于战国神仙家,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史记·封禅书》载,神仙家倡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人如求得此药服之,可长生不死。于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派方士入海求之,不得。其后,秦始皇派人率童男女入海求之,未能至。再后,汉武帝除继续〃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外,又听方士李少君的怂恿,〃亲祠灶〃、〃而事化丹砂诸药齐(剂)为黄金〃,即令方士从事炉火烧炼,企图用人工炼制出不死药,③促成了炼丹术的产生。从此,〃不死药〃即包括人迹罕到之处的奇药(实即野生菌类、草木药),又包括金石药和用金石炼成的丹药(道士称金丹)。《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太乙杂子黄冶》三十一卷,就是当时服食著作的代表。
道教承袭此术,不少道士皆修服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和三十载,韦节〃卜居华山之阳,……饵黄精、白术、胡麻、茯苓、丹砂、雄黄〃田仕文〃常饵服白术、茯苓,久而有益〃;梁谌〃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断谷服水,饵枣膏、天门(冬)〃;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体渐清爽〃;王延〃唯松餐涧饮,以希真理〃;于章〃啸咏林泉,饵黄精、茯苓、山地黄〃。④《南史·隐逸传》载,刘凝之隐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⑤入唐以后,道士除服草木药和金石单味药外,又多服金石烧炼而成的丹药。此风还普及于上层社会,不少皇帝如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和大臣杜伏威、李抱真、李虚中,以及许多文士都争相服食丹药。但多数丹药皆有毒,致使很多服食者中毒而死。因此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唐以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