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焉。〃②在方士们的鼓动下,齐威王、宣王、燕昭王及秦皇、汉武,先后派人入海求之。皆不得。道教成立后,接过方士的遗产,继续信仰海上神山说。东晋或稍后,有人将三神山加以扩充,成〃十洲三岛〃说,具载于托名汉东方朔所撰之《十洲记》中。称海中有瀛洲、玄洲等十洲和昆仑、方丈、蓬丘等三岛,皆为神仙栖息之地。③这是最早的道教仙境说。第二,认为神仙也居人迹罕至的名山,称〃洞天福地〃。〃洞〃言通也,一方面称洞室可以通达上天,另一方面又认为居山修道可以成神通天;
〃福〃指福祥,谓就地修道可得福度世。依其等次,又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名目。此说从东晋开始造构,集成于唐代司马承祯之《天地宫府图》,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略有增改。第三,认为神仙所居之最佳境界在云天之上。此说亦始于东晋间,《度人经》先据中国古代已有的思想资料,汲取佛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思想,提出三十二天说,此后经多人的阐释增饰,逐步完成〃三十六天〃说,是为天上仙境的完整图画。此说集成于唐代道士潘师正,具见《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所录潘师正之答语。
以上三种仙境,海中十洲三岛可望而不可及,三十六重天亦在虚无飘渺中,只有地上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除少数未详所在外,皆有实处。因此,道士大多立足于洞天福地诸名山中修炼,而以海中仙境和天上仙境作为得道成真的最后归宿。
上述三种仙境,地上的洞天福地自然以山为依托,可望而不可及的海中仙境和虚无飘渺的天上仙境亦离不开山,十洲三岛本身即为一群神奇美妙的仙山所组成,三十六天据说为梵气所显现,但神仙所居之宫殿仍然只能建在山上。道书称,三十六天之最高处有〃玄都玉京山,冠八方诸罗天,列世比地之极上中央矣。山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也〃。④可见三种仙境皆贯穿着一个〃山〃字,它一方面表明道士在造构海中仙境、天上仙境这些超世间的神仙世界时,无法全凭子虚,必须借助于世间的某种现成物;另一方面,又表明〃山〃在道士修行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也可看出,道教名山之区别于佛教名山,即在于它被赋予了神仙仙境的内含,由此决定它的人文景观必具浓厚的神仙意境。事实上,无论哪座道教名山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神仙传说和遗迹。人们将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道教初创时期,道士多入山修道,大都居山洞,或于其旁立茅舍。张陵的二十四治即如此。唐释明概曰:张陵〃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茅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⑤至晋,或称治,或称庐,或称靖(又作〃静〃)。许谧曰:〃所谓静室者,一曰茅屋,二曰方溜室,三曰环堵。……此法在名山大泽无人之野,不宜人间。〃⑥至南北朝,道教取得统治者的信奉,皇室和贵族等为道士所建之居所始渐扩大,被称为馆、观,既有祭神之所,又有道士生活用房。唐代由于皇室大力扶持道教,道士之居所进而被建筑为〃如王者之居〃,称为宫、观。从此开始,宫观作为道士祭神和居所之名被确定下来,不再使用治、靖、庐等名称。此后,规模较小,或未被皇帝敕封者,仍有精舍、道院、庵、庙等称谓,但宫观始终是它们的代表名称。
为了区分和确指的需要,众多宫观又各有具体名称。其命名之根据,或据经书,如玉隆万寿宫、常道观等;或据道教尊神名,如玉清宫、上清宫、太清宫、天宝宫、灵宝宫、玉皇观等;或据其他神祇名,如太一宫,紫微宫、东岳庙、西岳庙、南岳庙、文昌宫、真武庙、斗姆宫、碧霞元君祠等;或据道士名号,如纯阳宫、海蟾宫、重阳宫、长春宫等;或据地名、山名,如桐柏观、紫霄宫、龙泉观等;或据历史传说故事,如铁柱宫、酥醪观、九仙观、二仙庵、黄庭观等。诸如此类,难以具述。但如此命名之宫观,难免同名,只能依据所在地名加以区别。
从南北朝起,道教开始注意宫观之营造,《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即对此有所规定。此后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一套宫观营造法式。但所建宫观大小不一,布局也难强求一致。只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在总体上由两部分建筑组成,一为奉祀神灵之宫殿,此为主体建筑,形制较大;二为道士居室,包括方丈室及道士各种生活用房,此为附属建筑,一般较简。主体建筑中,必有一二座主殿,处于突出位置。此主殿奉祀何神,有同有异。唐宋以后,许多宫观皆以三清殿为主殿,元《天坛十方大紫微宫懿旨及结瓦殿记》云:〃凡修建宫观者,必先构三清巨殿,然后及于四帝二后,其次三界诸真,各以尊卑而侍卫,方能朝礼圆全,无慊于焚修夤奉之心。〃⑦明代修建的武当山宫观建筑群,则以奉祀各式真武神像之殿堂为主,其他神灵皆居次要地位,这在道教宫观中颇具特色。
历史上究竟创建过多少宫观,没有也难有确切的统计。北齐文宣帝高洋曾有〃馆舍(指道观)盈于山薮,伽蓝(指佛寺)遍于州郡〃⑧之说,表明那时的宫观已经很多,至于崇道更甚的唐宋元明,所建宫观更是难以计数。经过千余年的屡废屡兴,延至近代,再经兵燹和人为破坏,留存至今者,仅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唯其留存甚少,更弥足珍贵。它为今天保存了一批可贵的古建筑实物,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方法和建筑艺术难得的材料;所保存的大量古文物和艺术品,是文物考古和艺术学难得的研究材料。旧时有〃无寺不成山〃之说,一谓山山有寺,言其数量之多;二谓寺可为山增色,是山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道教宫观在数量和规模上不如佛教寺庙,但仅是相对而言。道教宫观不仅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今旅游业中宝贵的资源。
注:
①《史记》第1册247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汉书》第4册1204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③④⑥《道藏》第11册51~55页,第24册726页,第20册596~5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⑤⑧《广弘明集》卷十二,卷二十七,《四部备要》单册线装本
⑦《道家金石略》48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三十二天与三十六天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自战国神仙家兴起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即:神仙是一些能轻身飞举的超人,他们居处于天界,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①〃天〃是神仙居处与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仙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天〃究竟是什么样子?其结构如何?有哪些神仙居于其中?他们有多长的仙寿?这些问题,在道教出现以前,尚没有具体详细的解答。汉末道教产生以后,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始形成三十六天说,以解答此问题。时间大约从晋代至唐初。其最早的雏形是约于晋代成书的《度人经》提出的三十二天说。关于三十二天,该经开头便有一段描绘〃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无鞅数众乘空而来〃的情景:〃飞云丹霄,绿舆琼轮,羽盖垂荫,流精玉光,五色郁勃,洞焕太空。〃又言:〃七日七夜,诸天日月星宿,璇玑玉衡,一时停轮,神风静默,山海藏云,天无浮翳,四气朗清。〃薛幽栖注曰:〃凡言诸天者,皆三十二天也。〃②经中又云:〃道言:行道之日,皆当香汤沐浴,斋戒入室东向,叩齿三十二通,上闻三十二天,心拜三十二过。〃③〃三十二天〃之名,亦载于此经中。但当时提出的三十二天是按东西南北(各为八天)沿横向平面向四方展开的四大块。四块之间,各各平行,并无高下等次之分。
至南北朝,南齐道士严东,在注《度人经》时,引进佛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三天、大罗等说法,将《度人经》的三十二天分割为欲界六天、色界十二天、无色界十天、无色界上四天四个层次,④并在三十二天之上,再加黄、苍、青三天,成三十五天。曰:〃三十二天,位在四方,方有八天,合三十二天也。三天罗其上。……有自然五霞,其色苍黄,号曰黄天;黄天之上,其色青苍,号曰苍天;苍天之上,其处玄空,积空成青,号曰青天。凡有三十五天。〃⑤至唐初,大约活动于唐太宗贞观(627~649)年间或稍前的李少微,在注《度人经》时对三十二天又作了重新划分,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种民天四天。在经文〃上明七曜摩夷天〃注中云:〃以上六天,谓之欲界。〃⑥在经文〃无极昙誓天〃注中云:〃以上十八天,谓之色界。〃⑦在经文〃太素秀乐禁上天〃注中云:〃以上四天,谓之无色界。〃⑧在经文〃太极平育贾奕天〃注中云:〃以上四天,为四民天,亦谓之种民天。〃⑨同时在四种民天之上,再加三清天和大罗天,成三十六天。他说:〃三界之上,犹有四梵三清,然后至于大罗。〃AB又云:〃上元天官,隶玉清境,……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AC但将三十二天增为三十六天,不始于李少微。北齐魏收于天保二年至五年(551~554)间所撰之《魏书·释老志》中已见此提法,他说:道教言〃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AD不过《释老志》未述其结构。李少微在划分三十二天的层次后,又称其上有三清、大罗,且把太清、上清、玉清置于一个层次上,并有各天所居天人的寿数及修道者升入各天的条件。他声称,居于〃太黄皇曾天〃中的天人为〃九百万岁〃,居于〃太明玉完天〃中的天人为〃一千八百万岁〃,……,天界越高,年寿越长,从几千万岁到几亿岁。并称,居四种民天的天人,〃出二气之外,无年寿之限,喜乐清净也〃。AE又说,人们要想升入天界,获得长寿,乃至不死,必须修道积功。〃《道教经》云:凡人口业净,有十善功以上,生欲界之天〃。AF〃《道教经》云:身业净,有三百善功,得生色界〃。AG〃《道教经》云:心业净,有六百善功,生无色界四天〃。AH〃无观转妙,结习都忘,若洞入自然,即升居种民天也〃。AI比李少微略晚的茅山道士潘师正,在回答唐高宗的提问时,对以往诸说进行修正补充,提出了系统完整的三十六天说。云:〃谨案灵宝诸经及三界图箓,道有三清、三界。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无色界有四天;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合有三十二天。……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此三清、三界,各有诸王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罗天弥盖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罗、三界等为三十六天。〃AJ又称:〃六天欲界,阴阳胎生,年积万岁〃;〃十八天色界,……
年积亿岁,不残不伤也〃;〃四天无色界,阴阳有形,身长数百里,不以为累,能隐形入微〃;〃四种人天,名四梵天,寿命无有大期〃;〃无上三天,皆是证果极地〃。AK并云:〃从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犹未免于三灾劫坏;从无色界已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会所不干。〃LB即万劫不坏,长生久视。
至此,三十六天始从下到上定型为:(一)欲界六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曜摩夷天);(二)色界十八天(虚无越衡天、太极氵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耀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端靖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黄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三)无色界四天(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四)四梵天,即四种民天(无上常融天、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平育贾奕天);(五)三清天(太清境大赤天、上清境禹余天、玉清境清微天,或称太清天、上清天、玉清天);(六)大罗天。LC此外,在天人寿命及修道者上升天界所需条件方面的论述,也较前人更为明确。后世道教亦以此说为定论,长期沿袭不变。
此外,与《度人经》提出三十二天说大体同时,《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又根据《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提出了九天说。LD略谓元始祖气化生玄、元、始三气和天宝、灵宝、神宝三尊神;三气又合生九气、九天。九天之名为:郁单无量天、上上禅善无量寿天、梵监须延天、寂然兜术天、波罗尼密不骄乐天,洞元化应声天、灵化梵辅天、高虚清明天、无想无结无爱天。LE其后虽有人加以引用并希图将其和三十六天说相糅合,终因得不到后人的阐发而中断了。
注:
①《庄子集释》第1册28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②③⑤⑥⑦⑧⑨ABACAEAFAGAHAIAJAKLBLCLE《道藏》第2册189~190页,198页,226页,214页,216页,216页,217页,234页,210~211页,213~217页,231页,233页,234页,216页,第24册787页,795~796页,787页,795~796页,第5册843~84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以三界划分三十二天,或许不始于严东,但现存资料中可明确断代者,以严东为最早。
AD《魏书》第8册3052页,中华书局,1974年
LD敦煌卷子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云:〃《九天生神章》,一卷,已出。〃《广弘明集》卷九甄鸾《笑道论·太上尊贵十六》云:〃今据《九天生神章》,太上住在玄都宫也。〃可见该经亦出于南朝宋前。

三清天 
三清天又称三清境。是道教所称最高神(三清)所居之最高天界。即元始天尊所居之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所居之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所居之大赤天太清境。其理论基础是《老子》的道论和汉代的元气说。《老子》第一章称: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言毒》篇曰: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②道教初创时,即以上述思想阐发自己的宇宙观和修道论。如《太平经》在论述天地万物的起源时,曰:〃夫物始于元气。〃③〃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按上下文义,本句'一'与天字当互换引者注);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④在论述人的生命本原时,亦据此一分为三的思想模式,将其分为精、气、神三者,曰:〃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⑤〃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⑥道教在塑造最高神及其居处时,亦运用上述思想模式,将其分为三尊而分居三个最高天界。
据诸书所记,〃三清天〃之说经过两晋南北朝至唐代始最后形成。晋代成书的《九天生神章经》提出了此说的最初构想。略谓天地万物,皆本于三元、三气,由此化生出三尊神:
〃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至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
〃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是赤混太无之气……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君者,即洞神之尊神,……是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此三号,虽年殊号异,本同一也,分为玄、元、始三气而治三宝,皆三气之尊神〃。⑦此处对玄、元、始三气及三清境的表述尚不十分明确。南北朝以后,许多道士继续对此问题加以阐发。大约成书于南北朝的《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曰:〃宁君告黄帝曰:窈寂法身而生空洞,空洞之内而生太源,太源之化,三气生焉,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元始气,三境玄根,上应三境而立三尊。〃⑧〃于龙汉劫时,应为天宝大洞圣君,上生玉清十二圣天;……
赤明劫时,应为洞玄灵宝真君,次生上清十二真天;……上皇劫时,应为神宝洞神仙君,次生太清十二仙天〃。⑨隋代成书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曰:〃《九天生神章》云:'天地万物,自非三元所育、九气所导莫能生也'。……三元者,一曰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气;二曰赤混太无元,无上紫虚之气;三曰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气。〃AB唐代成书的《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对上述思想作了概括:〃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