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病á墼圃疲滴笫馈ɑㄋ嫡疟尽V炼撼酰柑贰缎侣邸れ畋巍酚钟小ɡ献佑锰裉秆裕率偈偎辍ㄕ庵挚湔胖怠�
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又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④,将老子等同为先天地而生的神灵之〃道〃。与此几乎同时,谶纬书中有《老子谶》,表明已将老子视为宗教预言家。
就历史的连续性而言,道教乃顺应这种仙化和神化老子的趋势,故东汉早期道教概称〃黄老道〃。其时,崇尚神仙道术之人,均将老子当作神仙。桓帝延熹八年(165),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谓老子〃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P(升)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⑤
儒家尊崇孔子,道教自创教始便祖述老子,主要是为了跟儒家相抗争。例如,据信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贬斥儒家为〃大伪〃,〃其《五经》半入邪〃。又注〃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说:〃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后贤。〃正如前辈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佛教初入中国,常自附于黄老神仙方术,当时社会上流传〃老子入夷狄为浮屠〃⑥之说,原非道士有意贬抑佛教。
但晋代以后佛教大盛,道教徒坚执〃老子化胡〃说,则是为了同佛教相抗衡。
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教法或经书多托言太上老君降授,对于老子也有种种神奇的传说。《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抱朴子内篇·杂应》继说:〃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无事不知也。〃《神仙传》《玄妙内篇》《高上老君内传》等并云老子从李母左腋而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神化老子的经书、仙传不少,经书以《太上老君开天经》《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老子化胡经》等为代表;纪传中影响较大者有托名尹喜作的《高上老君内传》、唐尹文操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北宋贾善翔撰《犹龙传》、南宋谢守灏撰《混元圣纪》等。当然,老子虽为道士所共奉,但在道教各派中的地位却略有等差。例如,在南天师道的神仙系统中,太上老君仅次于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而上清、灵宝派则将太上老君排名于元始天尊(上清派称〃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即灵宝天尊,上清派称〃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之后。上清派还有一位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上清派道书《灵书紫文》即全称《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姓李,简称〃后圣李君〃。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这位金阙帝君排在第三中位,谓〃壬辰下教太平主〃。另有老聃,排在太极右边后位。而太清太上老君则降在第四中位,为太清道主(上清派称旧天师道为〃太清家〃)。北魏道士寇谦之也声称太上老君授其道经而创北天师道。诸派之中,楼观道尤推崇老子,大倡〃化胡〃说,对老子在唐代地位的上升起了推进作用。
历代帝王崇奉老子,初立庙祠祀,后又专设道宫,加号册封。汉代始立祠(一说始于秦)。东汉延熹八年(165),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县祠老子,次年又亲祠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至唐代,对老子尤加崇奉。武德三年(620)五月,晋州人吉善行声称曾于羊角山面见老子,并要他:〃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⑦高祖乃立庙于其地。太宗即位后,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⑧,奉老子为其祖先。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谒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升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次年亲至亳州真源县朝谒太清宫,奉上册宝。此封号在道教中沿用至今。唐玄宗时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四月,又诏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一作〃真元节〃)。此日至今为道教重大节日。
注:
①③《史记》第10册3292页,第7册2141页,〃集解〃引《列仙传》,中华书局,1959年
②《道藏》第22册2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全后汉文》卷三十二
⑤《隶释》卷三
⑥《后汉书》第4册1082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⑦《唐会要·尊崇道教》
⑧《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

张陵 
张陵为正一道(东汉时俗称〃五斗米道〃)创始人。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道教徒称〃张道陵〃,尊奉为〃天师〃。生卒年不详。《汉天师世家》说他生于东汉建武十年(34),卒于永寿二年(156),七岁即学道。但《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二引《上元宝经》称:〃太清正一真人张道陵,沛国人。本大儒,汉延光四年(125)始学道。〃与《汉天师世家》所载相差八十四年。根据《蜀记》,张陵大约卒于东汉熹平(172~178)末。 
关于张陵的生平事迹,《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都十分简略,而后起神仙传则神化色彩愈益浓厚。据较早的记载,张陵本大儒,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然其家素贫,难以成就其事;营田牧畜治生,又非其特长。闻蜀人多纯厚,容易教化,且多名山,乃于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北)修道,造作道书,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张陵适应当地习俗,吸收巴蜀巫术为人治病。葛洪《神仙传》称〃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千余人〃。据说创教时曾设二十四治(教区),立祭酒(教职)分领道民,有如官长。又使徒众出米绢、器物等以奉道。《三国志·张鲁传》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华阳国志·汉中志》亦称〃世谓之米道〃。张陵以廉耻教人,乃立条制,令有疾病者疏记其生身以来所犯过错,手书之投水中,与神明盟誓,以身死为约,不得复犯,谓之〃首过〃。道民因惧怕患病,皆遵守戒约。张陵还借用神的名义设置命籍,要求教徒在一定时候会集治所,核实户籍,检查教徒有无违反禁约行为。有王长、赵升两弟子很得他的信任,乃传其九鼎丹法。
张陵声称其教〃正一盟威之道〃要用〃道气〃取代〃故气〃。故其教法以上章招神、符咒劾鬼为主,反对杀生血祀和淫祠,而兼修行气、导引、房中、金丹诸术。著有道书二十四篇,当包括《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所说〃微经十二卷〃和《魏书》所说《天官章本》(又名《千二百官仪》,保存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等。《魏书·释老志》说:〃及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相传张陵又有《黄书》,《正统道藏》收《洞真黄书》即属三张正一系《黄书》,误题〃洞真〃者(另有《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一卷,则是上清系许远游所受《太微黄书》)。关于张陵的传说,有《张陵别传》《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君内传》等,均已亡佚。
张陵历来被视为得道成仙者,葛洪《神仙传》就说〃后陵与升、长二人皆白日冲天而去〃。明《汉天师世家》汇集其仙化事迹甚众。他死后,子孙后代世传其教,他也为道教徒和唐宋元明诸朝帝王所崇奉。南朝道士已尊称他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据《唐会要》卷五十记载,天宝七载五月十三日,唐玄宗册赠他为太师。《佛祖统纪·历代会要志》载称,宋徽宗敕封为〃正一静应真君〃(《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作〃正一静应显佑真君〃,盖误)。《汉天师世家》补充说: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加号〃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徽宗大观二年(1108)册封〃真君〃,理宗嘉熙三年(1239)册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张角 
张角(?~184)为东汉太平道创始人和黄巾起义领袖。 
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人。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他自称〃大贤良师〃,拳事黄老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信〃中黄太一〃之道①,〃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②。收养弟子,在灾情特别严重的冀州传道成功后,便派遣8名弟子到各地传教,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连结郡国,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起初,张角的活动似乎仍属普通的宗教活动。但到熹平年间(172~177),随着汉王朝内部宦官集团和外戚士人清议集团间斗争的加剧,他借机发展势力,不少人〃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郡县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③。于是约在光和二年至四年(179~181)之间,张角按照军事编制,将道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设渠帅统领。另有〃神上使〃等首领称号。他和其弟张宝、张梁则依据汉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或〃三统〃)观念,分别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并用谶语形式,四出散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黄天泰平〃鼓动群众反抗东汉王朝。又用白土书写于京城寺门、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预定在甲子年(184)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以应〃甲子大吉〃和〃三五复反〃之期。
张角原定至期即发难于邺城,并收买宦官为京师内应。未及起事,其弟子济南唐周(一作〃沛阴人唐客〃)上书告密。
张角知事已泄露,星夜驰敕诸方,令提前举行起义。于是,除青、徐二州以外,六州一时并起,其众〃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④。是年,张角病卒,黄巾主力也被官军镇压。但张角的影响却延及后世,据《鸡肋编》等记载,宋代摩尼教徒即以张角为教祖,讳言〃角〃字。清代川陕五省白莲教起义,以〃黄天将死,苍天当生,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相号召,显系模仿张角谶语。
注:
①②《三国志》第1册10页注引《魏书》,264页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
③《资治通鉴》第5册1864页,中华书局,1956年
④《后汉书》第8册2299页,中华书局,1965年

张鲁 
张鲁(?~216)为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国丰(江苏丰县)人。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行其道。衡死,张鲁继为首领。其母好养生,〃有少容〃①,〃兼挟鬼道〃②,往来益州牧刘焉家。他通过其母跟刘焉家的关系,得到信任。东汉初平二年(191)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刘焉死,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顺从他的调遣,尽杀鲁母家室。张鲁遂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史载,张鲁在汉中,因袭张修教法,并〃增饰之〃③。自称〃师君〃。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受本道已信,则号〃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继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社会动乱,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如关西民从子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张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④〃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⑤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
当时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无暇顾及汉中,遂封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一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统治巴、汉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弟张卫以数万人马据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避走巴中,不久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邑万户。其五子皆封侯,且与曹操联姻。后世道教徒称张鲁为〃张镇南〃。次年,张鲁卒,谥原侯,葬于邺城(今河北临漳)东。他投降曹操后,大量徒众北迁,使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
张鲁以《道德经》为该教的主要经典,为便于向其徒宣讲《道德经》,乃为之作注,名《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认为〃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主张君臣民皆须〃顺道意,知道真〃,〃行诫守道〃。又认为,〃生〃是〃道之别体〃,道人〃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只有〃奉道诫〃,将〃积善成功〃和〃积精成神〃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死成仙。主张〃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来,〃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
悉如信道,皆仙寿矣〃。还抨击儒家五经〃半入邪〃,〃大伪不可用〃;反对淫祀,认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对宣扬〃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非行所臻〃的《河》《雒》纬书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诚感天〃、通过修行自臻〃仙寿〃的观点。因此他尤其重视道徒的自身修养,倡导诚信,有病则忏悔己过。相传他又创涂炭斋等斋醮仪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他为〃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注:
①《华阳国志·汉中志》
②《后汉书》第9册2432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③④⑤《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263页,264页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

魏伯阳 
魏伯阳为东汉炼丹理论家。生卒年不详。其事迹最早见于晋葛洪《神仙传》,称:〃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身而已。〃曾与弟子〃入山作神仙丹〃,丹成,〃服丹,丹入口即死……〃又记〃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迨及五代后蜀彭晓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指出:〃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奏》三篇。〃至南宋曾慥《道枢》卷三十四《参同契》下篇,又记有关魏氏之事云:〃魏翱,字伯阳,汉人,自号云牙子。〃又〃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作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关于《参同契》之行世,南朝梁陶弘景在其所著《真诰》卷十二有一注云:〃《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以知术故,郡举方正,迁洛阳市长。〃对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弘景所引,盖《参同契》序中之文……今本《参同契》无此篇,殆传写佚脱,否则后人以其非本文而削之也。〃并说:〃弘景此注叙《参同契》源流本之旧序,最明白可靠。〃又《开元占经》卷一百二十引《会稽典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