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经理从年轻人的行动中看到了这样一些优秀素质:一,不墨守陈规,人云亦云。大伙都说不要去,他并不因此而随大溜;二,永远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并坚持要弄出个所以然来。别人虽然感到奇怪,但因为看起来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因此不敢,也没兴趣去推开那扇门,而他却不是;三,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即便是上级的指示,他也敢于去质疑,别人都不敢涉入的禁区,他敢涉入。四、诚实守信。可以说,他是偷偷地去推开那扇门的,一般人怕上级知道后责怪,都会掩饰自己的行为,装作没有发生过一样。但他却拿着纸牌去找总经理,意思是我违背你的指示进了房间,但我也遵照你的指示将纸牌拿来了。
总经理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销售部门的经理。
老江湖的智慧 借你一双火眼金睛—老江湖的识人智慧 心如花开
有一家花店要聘请一位售花小姐,有三个女孩来应征。
第一个女孩曾经在别的花店里干过,可谓轻车熟路;第二个女孩曾经受到过专门的花艺培训,对于这项工作有她独到的研究;第三个女孩对于这个工作却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但老板想了想,还是决定给大家一个机会,让她们分别在店里工作一周,最后择优录取。
第一个女孩每次一见顾客进来,就不停地向他们介绍各类花的象征意义,以及给不同的人应该送什么花,她很熟练,也很懂行,花店的经营在她手下很顺利。
第二个女孩对插花的艺术颇有心得,经过她的手包装、组合,花的卖相、品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某些新款式也确实为顾客所喜欢。
第三个女孩在这些事情上面还是个新手,但她很努力、很用心地去学。最令老板注意的是,她的脸上常常带着快乐的笑容,真可以用笑魇如花这个词来形容。一些残花她总舍不得丢掉,而是修剪一下免费送给经过花店门口的行人。而且,每一朵花从她手中卖出去,她总要微笑着说:“鲜花送人,余香留己”。这句话听起来,既像是对自己说的,也像是对顾客说的,还像是为店里说的……总之,她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个快乐的享受,别人也能从她的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温暖。
考评结束后,老板留下了第三个女孩,她说:“花艺只要有心,就可以学到,经验通过实践,自然可以积累,唯有如花般的心情是要靠自己去感悟的,这才是作为一个花店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指点江湖】
一个领导者在选择人才时,对方的资历、专业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感情。带着一份感情去工作,才能真正投入其中,也真正融入其中,如此,工作还能做不好吗?
感情是最难得的。正像故事里那个花店老板说的那样,资历谁都可以积累,专业只要努力就能学到,但如果一个人对他所要做的工作没有感情,他很可能就会把它当成一个跳板,随时跳槽或转行,那又怎么可能积累起资历,又怎么会主动去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呢?
因此,对于下属,我们除了看他对上级的忠诚以外,还要看他是不是和自己一样,对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充满了感情。
老江湖的智慧 借你一双火眼金睛—老江湖的识人智慧 共同语言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文学教授威廉?费尔普曾经说过这样一个年轻时亲身经历的故事:
有一次,威廉去姨妈家做客。当天晚上来访的还有一位中年人,在闲聊的时候,威廉说起自己十分着迷的帆船,没想到那位中年人也是一位同好者,很快就和他兴致勃勃地谈起帆船来。后来,两人交换了名片,威廉邀请那位先生去观看自己和朋友们的模型展,他也很爽快地答应了。
威廉非常高兴,中年人走的时候,他心里渴望着很快就能够再见到他。但姨妈却微笑着对他说:“他是一个律师,以前从来就没听说过他对帆船感兴趣。”威廉很奇怪,那为什么这位先生会和他这么起劲地聊帆船呢?
姨妈的回答让他毕生难忘:“因为你对帆船感兴趣,他就和你谈这件让你高兴的事情,这么做可以让他更受欢迎。”
【指点江湖】
中国有句俗话:“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两人之间有“共同语言”。因此,我们要想交到朋友,就必须去寻找和对方的“共同语言”。有些人在社交场合,这个人的话题能接上两句,那个人的话题也能应和一声,一下就能和别人打成一片。而有些人却对这个人说的事情没兴趣,对那个人讲的笑话没反应,浑像一个木偶。别人当然也不会注意他,喜欢他。
这是一种“会来事儿”的社交手段。可能有人说,你说的“会来事儿”不就是奉承讨好、“看人下菜碟”吗?不错,“看人下菜碟”是一种逢迎,但与其说这是拍别人的马屁,不如说这是我们在为人处事上必须掌握的一种策略。人和人之间都是有距离的,你需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可是却和别人格格不入,不讨人喜欢,怎么让别人来认同和支持你?
“看人下菜碟”,投其所好,能很快找到与他人的共同点和兴趣点,一下就拉近与对方的关系。关系近了事就自然好办了。
老江湖的智慧 借你一双火眼金睛—老江湖的识人智慧 新官上任
我们部门调来了一位新主管,听说是个厉害角色,专门被上面派来整顿业务的。
他上任后,头天请大伙吃了顿饭,饭桌上大家认识了一下,嘻嘻哈哈地说了些闲话、笑话就散了。既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训话,也没有谈到什么和工作相关的事情。
按常理来说,新官上任,调整一下人事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也都提心吊胆在等。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来了,他彬彬有礼地和每个人打招呼,然后便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难得出来。原先紧张得要死的我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哪里是头老虎,根本就是只病猫嘛,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糊弄。
两个月过去了,“病猫”却发威了。坏份子和混日子的一律开革,有能力的则获得提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两个月中表现保守的他,简直象换了一个人。然后他调整了部门规定,游戏规则更科学,更适合我们部门的运作,也更刺激起大家的工作兴趣。整体绩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年终部门聚餐时,有好事的同事问新主管,为什么你刚来时和后来的表现反差那么大。新主管笑了笑,说:“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
“我的一个朋友买了栋带院子的大房子。一搬进去,他就对院子进行全面的休整,杂草杂树一律刨掉,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折腾完后,原先的房主回访,看到院子的变化,惊问道,那些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才发现,他居然把箭兰当草给割了。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是杂乱,他却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却是锦簇;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他才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
说到这儿,新主管举起杯来,“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如果这个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是其间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认得出啊!”
【指点江湖】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其中的一把火,必定是下属人事的调整。每一个做上司的,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人方法,当然也希望自己的下属都是好用之人。
就像我们休整自己的院落,需要去除灌木杂草,留下珍贵的植物。
可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谁才是杂草?谁才是珍木?怎样才能保证,我们不会愚蠢地将珍木铲除,而留下一大堆杂草呢?
一个字——“等”。
老练的新官,是不靠“三把火”、“下马威”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自己的地位的。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后发制人”。老百姓有一句俗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当你们在前面卖力地表演时,他在一旁冷眼看着。这时候,人员素质的好坏分出来了,工作中的问题暴露出来了,对路的处理方法也就拟定出来了。
然后,他开始动手,该去的去,该留的留,一切便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老江湖的智慧 借你一双火眼金睛—老江湖的识人智慧 识人如识树
我家院门前,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地长了一棵树。
有一天,我带着孩子从院门口过,他忽然问我:“爸爸,乡下老家院门前也有一棵树,奶奶说是枣树,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我支支唔唔,还真不知道它是棵什么树。大人不经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复杂起来。于是每次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一位在农业学院教书的朋友来做客,喝茶叙旧之后,我问起门口的那棵树:“你是学农的,不会像我这样五谷不分吧!”
朋友一笑,“学农也有好多分支,我可不是搞果木研究的。不过——”他走近那棵树,审视了一会儿,说:“这当然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朋友走后,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这棵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孩子的爷爷从乡下来我家小住。他看看门前的树,说:“嗬,你们什么时候栽了棵樱桃树,瞧花开得多茂盛。今年你们可有樱桃吃了。”
“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说道。
“这傻孩子,李子啥样儿我还不知道吗?你家的这一棵就是樱桃树。”爷爷笑呵呵地给他纠正道。
搞了半天,原来这是一棵樱桃树啊。爷爷走后,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第二年的秋天,有开发公司来拆迁,我们将从这个院子搬往新的安置地。
工作人员在院门前丈量土地,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过几天挖掘机就来了。”
什么核桃树?明明是我家的樱桃树嘛。
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长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我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咦?那儿还真的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
【指点江湖】
有人凭着叶子,把它认成了一棵李子树。
有人凭着花朵,把它认成了一棵樱桃树。
而它最后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人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识人如识树,如果我们只去看那些繁密的枝叶,鲜艳的花朵,很可能,我们就会认错了。
我曾经也被这样的“花繁叶茂”所迷惑,在担任一家广告公司的面试官时,招过这样一个设计师。
这位老兄留个马尾,架个黑粗框眼镜,穿个摄影背心,一看就是从事跟艺术有关的工作的,场面上的话说得头头是道,让我产生了错觉——以为他夸夸其谈的都是他曾经做过的,从而认定了他的能力。当时我还很高兴,以为为公司网罗了一名高手,连他带来的作品都没仔细看一看(估计也是假的),便通知他第二天上班了。
头几天,公司让他熟悉一下工作环境,帮别的设计人员做做参谋指导,把把关。他总是跑来跟我说某某的设计做得不好,某某的创意没什么意思。过了不久,公司接到了一套系列广告设计,在整体思路出来后,将最重要的媒体广告部分交由他来负责。
几天过去了,他说自己的创作思维还没有定。又几天过去了,他给了我一个初稿,我一看和预想的差距太大了,他马上又解释说这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先征询一下我的意见,不是他的真正水平。我说不能再这样去等你的真正水平了,这样吧,你和别人调换一下,你去做哪些附属设计挂历、展板什么的。结果几天后我再看,他的东西还是不成样子。
我终于意识到碰上了一个“说话吹牛刷刷的,办事尿炕哗哗的”的人了,果断地让他离开了公司。
是的,自古迄今,地球上诞生了那么多的人,被我们认识的,都是那些在自己的生命之树上,结出了果实的人。识人,我们还是要看他最后拿出来的成果。因此,我们交朋友时,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我们在招聘人才时,不要过于相信他给你看的那些所谓的资历、荣誉,而是要给他一个实实在在的任务,看他能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
老江湖的智慧 借你一双火眼金睛—老江湖的识人智慧 细节识人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晚清名臣,可他之所以能够建立旁人所不能企及的功绩,还在于他善于识人用人。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受命组织湘军平乱。为了充实军队,他到处招兵买马,广纳人才。
有一天,三个人同时来拜见曾国藩。当幕僚向他递上了这三个人的拜帖时,曾国藩沉思了一会儿,对幕僚说:“你去,说我正在与将领商讨军政大事,不敢滋扰,请三位且坐,待会散后再行禀报。”
幕僚便出去向三位访客传话。三人无奈,只得坐下等待。曾国藩让下人随时报告他们的举动。
大约过了几个小时,三个人在房子里各有自己的动作。其中一个人正襟危坐,默不出声,另一个人在房子里一边踱步,一边沉思,气度从容,而第三个人在房子里等了一会儿后就显得很不耐烦了,不断地向人打听曾大人的会议是否已散,什么时候能够接见他。
天已经断黑,曾国藩才让幕僚去告诉那三个人:会议已散,三位客人前来投奔的心意大帅也知道了,今日已晚,便不再留人。请三位明早直接到大帐报名,大帅自有借用之处。
幕僚奇怪地问,为什么大帅并未与三人交谈,便收录了他们了呢?
曾国藩说:“第一个人比较稳重,但过于死气沉沉,可用以掌管文书账册,其能力功名也止于此耳;第二个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人沉着,勤于思考,将来成就可与我比肩;第三个人有胆略,虽处军帐之中,并无一丝拘束,但性格急躁,以后可能功成名就,但也不免战死疆场。”
多年后,三个人的际遇果然象曾国藩所说的那样。第一个姓王的书记官,果然庸碌一生;第二个人便是被后人称为湘军四大统帅的彭玉麟,建水师,立战功,官至兵部尚书;第三个人是江忠源,立战功,官至安微巡抚,但后来在庐州战死。
【指点江湖】
人往往会从细微处,反映出他的性格,而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有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慢慢地去了解一个人,我们只能通过一次短暂的面谈,便要决定是否和他合作。那么,“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上,来判断此人能不能用,可不可交。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高级宾馆招聘客房部主任,来应聘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学历高、资历深的人。笔试、面试……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到了她走进来的时候,已经是今天最后一名应聘者了。主考官微微叹气,看来,招到合适的人希望不大了。她的笔试成绩并不比别人好,面试给考官们留下的印象也很一般。结束时,主考官礼貌地让她回去等通知,她微笑着站起来说,谢谢。其实,她知道自己被录用的希望并不大。她将面前纸杯里考官给她倒的纯净水一饮而尽,走到门后的垃圾桶旁,将纸杯扔了进去。
转身要走的时候,她注意到垃圾桶旁还扔着两个空的纸杯子。犹豫了一下,她蹲下身将两个空纸杯捡起来,扔到了垃圾桶里。
然后,她向屋内的人鞠躬,拉开门正要出去,忽然听到主考官喊道:“等一下!小姐,你已经被录取了。”
原来,真正的考试在这里。一个客房部主任固然需要适当的学历来证明她的素质,需要深厚的资历说明她的经验和能力,可更重要的,是她对这份工作的用心。房内的垃圾桶乱七八糟,作为酒店客房部主任如果都视若无睹的话,那她怎么可能在对客人的服务上按高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大家?
这个考试考的就是一个细节,而从这个细节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于主考官来说,已经足够。
老江湖的智慧 借你一双火眼金睛—老江湖的识人智慧 看人的立场
传说,有一天苏格拉底正在家里看书,他的学生柏拉图气冲冲地跑来,对老师说:“朱诺这人真是太差劲了!”
苏格拉底抬起头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
柏拉图说:“他老挑剔你的学说,并且说你的扁鼻子是天神施降惩罚的产物。”
苏格拉底笑了,缓缓地说:“可是,我倒觉得他这个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