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97赛季的甲B联赛中,被淘汰出局的两支球队都是以年轻球员为主力的球队,而升上甲A的球队中都是以老将担纲的球队。沈阳海狮和广州松日或许是个例外,但沈阳海狮的中坚力量是朝鲜的三名外援和老将李强,松日则是老将高洪波、李红兵和俄罗斯外援拉德。深圳平安是由一些老将打天下,进了甲A之后要大换血,否则,董礼强,傅博这些老将根本打不了日趋激烈的甲A。如果甲B的赛事也多起来,这些老将就在自然淘汰之列,平安也就必须考虑新人的培养,至少不会让朱波也上场充数了。天津万科和火车头是真正意义的甲B球队,但在这种数量很少的比赛中他们既得不到更多的锻炼也显示不出年轻的优势,他们只能看着老球员升入甲A再重新回来打甲B,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前途随着球队的命运变得没有指望。如果甲B球员一年打上三十几场联赛,情况肯定就大不相同。
年轻球员得到提高的机会就多起来,实践会使他们加速赶超的速度;而老球员要想保持优势,就必须学会保养自己的身体,保持自己的状态;俱乐部也会一方面加大对培养年轻球员的投入,一方面也会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良性循环就会在频繁的赛事中形成,真正的竞争机制也才能够建立起来。
一年一度的足协杯都采取和国际惯例接轨的赛制,但我们还没能把这项赛事纳入到正规化的竞争中去。由于人们对它的热情不高,由于比赛的认真程度和甲A赛事不能相提并论,它的含金量也就低得可怜。各俱乐部都把足协杯只简单地当成甲A间隙的训练赛去对待,球队借此机会演练阵容或者调整主力球员的身体及精神状态,只有个别球队才把它当成夺取锦标的大事,因此足协杯的竞争性和实战价值只对几支球队有意义。这不单纯是观念问题,更主要的是中国足协本身对这项重要赛事重视不够。在足球进入市场之后,投入的力度肯定决定某项赛事的价值。如果足协能在这项赛事中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我相信它对各俱乐部的吸引力也会加大,自然而然地各球队的管理水平也能相应地得到提高,球员适应比赛的能力当然也随之提高。现在我们看到的事实很让让人失望,除了北京国安和济南泰山,几乎所有的球队都把足协杯视为鸡肋,甚至甲B球队也只把它当成打好联赛的训练场。以这种内容进行的杯赛,很明显地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而球队也并没有真的获得练兵的机会。我不相信几场比赛就能达到演练技战术的效果,否则,中国国家队十强赛之前的几场热身赛也就能够达到目的了。足球比赛的不同性质告诉了我们一个最简单的真理,练和赛不能划等号,只有把练放到赛的高度,这种练才有意义。我们所做的恰恰相反,把赛降低到练的档次,于是赛也就失去了价值。
再看乙级联赛。它本应是甲B的基础,但我们在赛制上的混乱使这个基础变得若有若无。分区赛再集合到一起比赛再决出一些预选队打决赛,看上去热热闹闹,但由于缺少对甲A甲B那样的重视和组织,一年一度的乙级联赛充满了混乱。在升入甲B的争斗中,年年都要闹出裁判风波,年年要解散一些球队又新冒出一些球队,但散来组去,还是原来那帮子人马,最可悲的是本应是年轻人的领域却更多地聚拢了一大群从甲A甲B淘汰下去的球员,恶性循环真正始于乙级赛场,甲B甲A也变得顺理成章了。在这个级别中,不知为什么中国足协失去了铁腕政策。它本该在乙级赛制中做出一些硬性规定,出发点是有利于甲B甲A的健康发展,但足协让乙级赛场放任自流,这不能不表明足协在战略上缺少全局眼光,他们的急功近利才是各支球队急功近利的根源。
我可以这样预测,乙级联赛的问题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最终甲B和甲A都要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是根本上的,它最终影响的是后备力量的培养和涌现。指望天才自己冒出来是不现实的,你必须利用足协的战略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足协过分看重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然后自然地把过多的精力物力投入甲A,相反更需要投入的部分却让它自生自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性的疏漏,它意味着有朝一日我们将重新受到历史的惩罚。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被动地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中国足球已经具备了横向吸纳的条件,为什么不及早行动呢?
欧洲各国的联赛都是跨年度进行,其中德国的冬歇期过长,很影响国家队进行大赛前的备战,如今这个问题已经开始解决。中国的联赛因为场次少,跨年度有些勉强,但更主要的还是我们习惯了旧有的赛制,按着惯性打了几十年,虽说改动并不费事,但搁到足协身上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旧赛制有相当多的坏处,最大的坏处是经常和洲际大赛世界大赛冲突。
这个冲突给我们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搞得我们要么拒绝派队参赛,要么停下联赛一停就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多。加之中国纬度跨越幅度大,也无形中耗费了俱乐部有效的经费,搞得俱乐部怨声载道,球员也容易因气温的巨大反差生病和受伤。只有和国际惯例接轨,我们做起事来才方便,球队和俱乐部也更方便执行自己制定好的计划。否则,大赛一来,一切都弄得乱七八糟,我们的战略也就由这些具体措施的笨拙而显示它的低劣的。
35 从几件事看决策的非理性随意性
我们不会否认中国足协为足球的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但也必须看到这种努力会常常前功尽弃。
我很难看清深层的原因,但具体事件折射出来的意义还是让我对这些决策者们深感失望。他们似乎经常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经常出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法规,也经常用权力嘲弄自己的政策,还经常比一个外行还要外行地总结和规划。形象些讲,中国球迷所面对的是一群有阵歇性狂躁性精神病患者:你无法预知他们什么时候会干出不可思议的事来。
据说中国足协自1997年开始召集了各俱乐部老板会议,当然是讨论中国足球的发展大计,第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突然就发生了:中国足协的主席肯定要讲话,他居然不清楚中国的甲A联赛有几支球队。他说了8支,然后又觉得有差错,“是8支吧?”他问。常务副主席小声回答:“12支。”如果是在英格兰或者西班牙,的确不好记牢,今天22支明天18支后天20支,弄得谁都难免出错,当然足协主席可不敢出错。但中国的顶级球队实在太少,而且12支球队存在了许多年,当然中国足协换届的时间很短,才刚刚四年。
第二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有些突然。干足球的人有些担心为打世界杯停联赛会有坏处,足协主席很生气,说什么联赛不联赛,一切为了世界杯。于是就这么定了,联赛一停就是六十多天,各俱乐部受到的损失很大,国家队也没能进世界杯。这与后来的“定位说”很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只表明了决策者在对待足球上存在着过多的足球之外的东西,它有意无意间伤害了足球。
第三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更早些的时候。海埂春训采取军营方式,有军警站岗,还有军犬护院。足球拒绝记者的介入,更不允许球迷的介入。于是在海埂差不多天天演出闹剧,今天记者和门卫吵架,明天记者被驱逐,后天有人被短时间拘留,大后天新闻无新闻。这种事情确实有些离谱,足球拒绝新闻界的理由似乎是担心球员训练受影响,真不知道我们的球员在足协官员的眼中是些什么东西,难道球员真的就这么幼稚?事实上是管理者的不可思议。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或许是足协对新闻界的警告和惩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和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有关,但我知道党中央大约不会提倡足球成为独立王国。
第四件不可思议的事一直在发生:12分钟跑测试。这么干的结果是每年的春训变成了田径训练,而且愈演愈烈,发展到1997年春训的每天一个万米跑。马俊仁听到男足通不过12分钟跑非常震惊,他说踢球的12分钟跑不了3200米还怎么踢球?我的女队员也比他们能跑。在这里我想告诉中国足协,足球场上的跑真的和田径场上的跑不一样,前者无氧跑动更多,后者有氧跑动更多;足球运动员对短距离的冲刺奔跑要求更高,对柔韧性和突然性要求更高更强。洋外援中的绝大部分都对这种测试表示惊诧,也表现出十分的不理解。虽然韩国人特别看重体能训练,但韩国前辈崔殷泽也同样对中国足协的12分钟跑感到莫名其妙。国内的足球人对12分钟跑大呼头疼,但中国足协的命令还要执行。整个海埂基地倒也热火朝天,但足球运动员却在向马家军学习每天一个万米跑(马家军是一天一个马拉松,海埂还需要加量)。哪个球员跑不动了,走也要走完一万米;哪个球员缺了课,俱乐部也要一起受罚。技战术的事迟些再说,一切为了体能测试,如同一切为了世界杯。结果是几十天的大好春光就这样跑掉了,职业联赛几年并没有使球队的技战术水平得到几多提高。
第五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在不早不晚的时候。大约是球员挣钱挣得猛了,中国足协没有和出钱的俱乐部打招呼,几个人核计核计就出台了一项法规,搞了个工资和资金的限额。制定好了才想到征求老板们的意见,据说当即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足协可从来不管别人反对不反对,它决定的事死活也要做。于是文件照发,于是各俱乐部根本不执行。足协弄得满脸灰土,自己把自己的威信搞得低下。其实很明了的事,足球已经进入市场,一切就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情。哪家俱乐部也不愿意多花钱少办事,但球员资源有限,价值和价格的背离就成了不能避免的事情。这就如同艺术品市场,全人类就一个毕加索,他的画由几十美元卖到几十万几百万也就顺理成章,据说他的一幅画在今天最多能拍卖到六千多万美元。如果有一千个毕加索,很显然卖不到这么吓人的价钱。中国足球现阶段的球员价格肯定偏高,但只有在好球员多起来之后这种情况才会有所改变。用法规形式搞硬性规定,从根本上违背了市场规律,人家不能明着反你,但私下里我行我素就成为必然。各俱乐部要对自己负责,它不可能为了执行足协的疯子原则而毁了俱乐部的基业。你足协张开嘴巴就说了,让俱乐部跟着倒闭,除非哪个董事长也患了同样病症才会照办哩。类似这种说了不做或说了没办法做的事情很多,但足协一直没能让自己理智起来,于是它的威信和可信赖性一天不如一天。到了'98世界杯外围赛失利之时,人们不由自主地要联想到发生过的许多荒唐事,中国足协真的是人提人骂不得民心了。
第六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大约也是发生在这一年里。中国足协召集全国体育新闻单位开会,会中都议了什么不十分了解,但知道给各新闻单位提出了很多要求,或许是上级指派了足协干这件事,但无论怎样足协干这种事是贻笑大方。足协的职权范围从未听说可扩大到管理舆论界,足协是管踢球的,它应该受到舆论界的监督,如今反过来了,足协监督了舆论界。而新闻界真的就老老实实接受了监督。其实中国的新闻界已经非常老实听话,批评足协的事很少发生,顶多大捧小骂,但还是让足协不满。中国足协领导居然敢当面指名道姓斥责一家专业报纸“添乱”,而这家报纸居然屁也不敢放一个,散了会也只敢抱怨“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足协领导不是党中央也代表不了党中央,这么干确实有点“定位”不准,把自己看成老子天下第一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从来没有拒绝过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一个国家和政党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有面对尖锐批评甚至辱骂的勇气和心胸,否则就会失去公众的支持和信赖。我实在想不出一个体育项目的专业组织怎么就有这么大的权利,有记者写了《中国足协十问》,结果这家载文的报纸就得检讨,写文章的人就要穿小鞋。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体育协会简直成了衙门,这种情况十分不正常,和日益民主的时代精神相去甚远。我只能说是中国足协自己误会了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把自己定位成了一流的党和政府。真有必要就这些事咨询一下国务院和国家政策办公室,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中国足协在中国的政治中到底是哪种角色。
足协在各支球队的训练方面管得太多,甚至吃喝拉撒睡的问题也要介入。每年一度的海埂集训之所以能沿袭至今,恰恰表明足协在观念上没能跟上职业化的需要。足协管得太多看上去似乎是为俱乐部帮忙,其实真正的效果是显示足协的权威。在职业化的过程中,足协角色的转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足协一直不肯适应这个必然,他们用“中国国情”为借口在拼命维护曾有过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球员的工资奖金管不了,教练的任免管不了,我还能控制你们训练和比赛,如果连这个也管不了,还要足协干什么?我们难道都是吃干饭的不成?从这几年的情形看,发展良好机制健全的俱乐部顶讨厌搞什么全体集训了。这种集训的最大弊端是消解俱乐部的职能,一切由足协来管,一切由足协来办,俱乐部只剩发奖金和为演练阵容操心了。从竞技本身来看,十几支球队本来都要利用这段时间调整人员,设计战术,诸如此类需要保密的东西都统统作废。一年的联赛开端就没有悬念没有戏剧性,这个功劳应该记在海埂集训上。一年的联赛如同一出戏剧,只有不停地出现悬念才有味道,但集训的环境决定了每支球队都没有秘密,包括引进的外援也会在这么长的集训中被对手了解透彻。没听说国际足联会规定每个洲每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训练,也没听说哪个足球发达国家的足协要管理俱乐部的训练。足协在许多方面可以行使权力,唯独在这些方面不该说东道西。说得具体些,没有哪个足协官员比俱乐部老板比主教练更了解球员的情况,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对训练发表指令。更没有哪个足协官员比俱乐部老板和主教练知道缺什么少什么,只有他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足协的这种做法不单纯是行使了不该行使的权力,更主要的是破坏了职业足球的规则,不知道该受到怎样的惩罚。如果国际足联也是一群四处伸手的人,恐怕真要制裁中国足协了,但国际足联的一贯做法是进行原则性指导,从不干涉一个下层足协的具体实施手段。中国足协至少也应该学习国际足联,只管原则就行了。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足协从不接受批评和建议,一直就顽固地坚持这个愚民政策,'98赛季之前依旧老套子照搬,只是把军犬撤了,据说是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实际上军犬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根本内容没有变化,集训的弊端依旧。中国足协经常开会,为什么不召集各方面人士开会好好讨论一下中国足协到底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呢?
国奥队国家队主教练人选问题历来是各个国家足球的重要部分,按照国际惯例,至少要事先有个民意测验,同时还要有新闻界和专业人士在一起研究讨论,然后才能圈定几个人选,最后由专家进行考评确定,也就是说要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很复杂很周密的酝酿才能形成决定。但我们这方面依然是长官意志,几个人坐下来议一议就可以拍板决定。据说徐根宝又要入主国奥队,我不知道真的选中徐根宝有什么根据,只能说明徐根宝深得足协官员的赏识。他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眼见着比职业化未曾开始以前还倒退了一大步。想当年年维泗时代国家队国奥队重新组阁还搞了一个象征性的竞选演说呢!至于徐根宝究竟是不是新一届国奥队和国家队主帅的合适人选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足协在兵败十强赛之后并没有从深层次自我反省,他们依旧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处理这件对未来国家队至关生死的大事。
1993年中国足球发展十年纲要设想的东西——打进'96亚特兰大奥运会和'98法国世界杯——都成了笑谈,这就进一步使2000年和2002年的远大目标变得充满讥讽意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了解中国足协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就不会对他们急三火四讨论主教练感到奇怪。也就是说“定位”归定位,但他们还是要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反省的情况下用新一届国家队国奥队进行赌博。这是一些只想对自己的官位负责而并不想对中国足球负责的人,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便可以证明这一点,十强赛打成那个熊样子,中国足协居然总结出了十条经验,而败因只有四条。即使吴承恩从坟墓中跳出来亲自操刀捉笔,恐怕也不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
涉及到中国足协的时候,我总是没办法生气,只是心中一片奇怪。我觉得这是一群没有理性却习惯颐指气使的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