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年正月,沙陀军侵入雁门关(今山西代县雁门关西雁门山上),进扰忻州(治秀容,今山西忻州)、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二月二十六日,沙陀军2万余人进逼晋阳(今太原城西南)。二十七日,攻陷太谷(今属山西)。唐廷派汝州防御使诸曷爽率东都防御兵救援河东。河东节度使康传圭遣前遮虏军使苏弘轸讨击沙陀军,双方交战于秦城(今山西太谷西南),苏弘轸兵败退走,沙陀军亦撤回代北。康传圭遣都指挥使张彦球率兵3000追击,后因军乱返回。四月十四日,唐廷任命太仆卿李琢为蔚、朔等州招讨都统,与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吐谷浑都督赫连铎共同讨伐沙陀。李克用命大将高文集据守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自己率军驻雄武军(今天津蓟县北)抵御李可举。六月,高文集与沙陀酋长李友金、萨葛都督米海万、安庆都督史敬存举州归降李琢。七月,李克用自雄武军回师朔州,李可举遣行军司马韩玄绍于药儿岭邀击,大破李克用军,斩首7000余级。继而又在雄武军境再败李克用军,杀万人。李琢、赫连铎率军进攻蔚州(治兴唐,今河北蔚县),击败李克用父李国昌,其部溃散。李克用及其宗族逃往塞外,依附鞑靼部落。黄巢义军攻占长安后,宦官杨复光建议招抚沙陀部,唐僖宗李儇遂下诏免李克用罪,任其为雁门节度使,命其率部反攻长安。

中国战争 乾元元年邺城之战

    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至二年三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九节度使率军围攻邺城(今河南安阳)安庆绪部及援军史思明部的作战。

    唐至德二载(757年)十月,安军在陕郡(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大败之后(参见唐收复洛阳之战),安庆绪仅率1300余人从洛阳逃往邺城。唐军收复洛阳后,唐肃宗认为胜利在握,急于迎接唐玄宗回朝,大封功臣,迟迟没有组织战略追击。安庆绪乘机收集残部,招募新兵,河南、河东各路叛军也相继集结邺城,不久,就聚集了6万多人,军势复振。一年后,唐肃宗才决定北攻安庆绪。乾元元年九月,命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光远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等率步骑20万,为北进之主攻部队;又命河北李光弼、关内泽潞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担任助攻。肃宗认为郭子仪、李光弼都是中兴元勋,难以互相统属,因而不设统帅,而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十月,郭子仪率部渡河进至获嘉(今属河南),击败安军安太清部,进围卫州(治今河南卫辉)。鲁炅、季广琛、崔光远与李嗣业皆率部与郭子仪会合。安庆绪自邺城率兵7万援救卫州,被郭子仪伏兵击败。唐军克复卫州。郭子仪率军追击安庆绪至邺城,与许叔冀、王思礼等部会合后,又大败安庆绪于邺城西南愁思岗,前后歼其3万余人。安庆绪退入邺城固守。这时,李光弼也率部赶至。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于邺城。安庆绪以让位为条件,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发兵13万南下救邺,先遣步骑1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然后分兵三路南下。十二月,史思明攻占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北)后,按兵不动。二年正月,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李光弼看出史思明按兵不动,意在麻痹唐军,企图乘唐军懈怠而进行袭击。建议分兵直逼魏州,迫史思明出战,史有鉴于嘉山之败,必不敢出;时间一久,邺城定为唐军攻克,魏州的史思明也就容易被唐军消灭。但是,鱼朝恩拒绝采纳这一计划。安庆绪自洛阳退守洛邺城已经一年,修固城池,充实储备。唐军自冬至春,攻城数月不下。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亲自率部攻城,为毒箭所伤,死于军中。二年二月,唐军筑堤两重,挖堑三重,堵漳河水灌城。城中河水四溢,安军粮尽兵疲,但安庆绪仍死守待援。唐军因无统帅,指挥不统一,行动不协调,进退互相观望,又以为邺城危在旦夕,遂产生了松懈情绪。史思明见邺城危急,自魏州率主力援邺,使诸将离城50里分次扎营,击鼓为号,遥相呼应,又每营选精骑500,昼夜轮番抄掠,以疲惫唐军,还派遣部队伪装唐军,劫掠和焚烧唐军运粮车船,致使唐军缺粮,军心动摇。史思明见时机已到,便率军直抵邺城城下。三月初六,唐军号称步骑60万,列阵于邺城北面的安阳河北。史思明率精兵5万出战,唐军以为是小股游军,漫不在意。及至史军发起猛烈攻击时,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节度使方率部迎战。战况非常激烈,双方死伤甚众,鲁炅中箭受伤,退出战斗。郭子仪率军继后,未及列阵,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对面不能相认。唐、史两军皆大惊,唐军南撤,史军北奔,双方丢弃甲杖辎重无数。唐军因师老兵疲,军无斗志,一退不可遏止,丢弃甲杖辎重无数。郭子仪退保洛阳,其部战马万匹,只剩3000,甲杖10万,几乎全部丢弃。其他节度使也各自溃归本镇,仅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而还。史思明自沙河(在邺城北200余里,今河北邢台南)收集部众,还屯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孙孝哲、崔乾楠等,入城收编其军队,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率军队返回范阳。

    点评:此战,唐肃宗在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讨伐;发兵数十万,又不设元帅,无统一指挥;鱼朝恩掣肘诸将,贻误战机;加上粮秣不继,士气低落,终至大溃败。

中国战争 光启元年易州之战

    唐光启元年(885年),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成德节度使王镕联兵攻打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派军救援的作战。

    王处存与李克用友善,李可举、王镕担心他们会图谋己地,遂约定共攻王处存,瓜分其地盘;并劝说云中节度使赫连铎攻扰李克用的侧后,牵制其精力。元年三月,李可举遣将李全忠带6万人马攻打易州,王镕亦派兵攻打定州的无极(今属河北)。王处存向李克用告急,李克用遣部将康君立率军前往救援。五月,卢龙军围攻易州,副将刘仁恭挖地道攻克州城。李克用亲率人马救援无极,击败成德军。成德军退守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李克用再次发动进攻,大败守兵,攻占新城。成德军溃逃,李克用追到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斩杀万余人。卢龙军占领易州后,便骄傲松懈起来,王处存于夜间派遣3000士卒蒙上羊皮到易州城下,卢龙士兵以为是羊群,争先恐后地出城抢捉。王处存乘机挥兵奋击,大破卢龙军,夺回易州,李全忠败逃。李全忠损兵折将,担心回去后被治罪,遂召集余众回军攻打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六月,李可举因大势已去,率全族人登上幽州城楼自焚而死。七月,唐廷任命李全忠为卢龙留后。

中国战争 阴地关之战

    唐大顺元年(890年),唐宰相张溶为排斥异已,独揽朝权,借宣武(治今河南开封)等藩镇势力对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作战。

    是年二月,李克用继夺取邢、洺、磁(治今河北邢台、永年、磁县)三州之后,又北攻云、蔚(治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二州,南与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争夺潞、泽(治今山西长治、晋城)等地。四月,云中节度使赫连铎、卢龙节度使李匡威和朱全忠上书朝廷,请求讨伐李克用。唐昭宗李晔让众臣商讨,多数人认为“今宗庙甫安,不宜更造兵端”(《资治通鉴》卷258)。宰相张濬欲借朱全忠等藩镇势力排挤异已,独揽朝权,力主出兵讨伐。

    五月,昭宗下诏削夺李克用官爵和赐姓的属籍,以张濬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孙揆为副,以镇国节度使韩建为都虞侯兼供军粮料使,以朱全忠为南面招讨使,李匡威为北面招讨使,赫连铎为副。二十七日,张濬率领诸军及邠、宁、鄜、夏四州兵计5万,离开京师长安,东渡黄河与宣武、镇国(治今河北正定)、静难(即邠宁军)、凤翔、保大、定难(治今陕西凤翔、黄陵、靖边白城子)诸军相会于晋州(治今山西临汾),形成南北合击,中部突进的态势。

    七月,张濬领兵进至阴地关(今山西灵石西南)后,朱全忠令骁将葛从周率千骑潜过壶关(今山西长治东),夜抵潞州(治今山西长治),令别将李谠、李重胤、邓季筠领兵进攻泽州(治今山西晋城),令张全义、朱友裕率军进抵泽州之北,以策应增援葛从周,并促请昭宗令孙揆进驻潞州。

    八月十二日,孙揆领兵3000自晋州向潞州进发,在长子(今属山西)西谷中,突遭晋将李存孝伏击,兵败被俘。随后,李存孝奉命率精骑5000赶往泽州,与驻守该州的将领李罕之合兵一处。

    九月,大败汴军,邓季筠被俘,李谠、李重胤惧战率众逃跑。李存孝、李罕之乘胜追至怀州(治今河南沁阳),俘斩汴军数以万计,又挥军进攻潞州,葛从周、朱崇节弃潞州城而去。李匡威由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领兵进攻蔚州,虏刺史邢善益。赫连铎引吐蕃、黠戛斯数万进攻遮虏军,杀军使刘胡子。李克用派李存信、李嗣源合力应战,击退李匡威、赫连铎。接着,李克用亲率大军继其后,大获全胜。俘斩3万余人,李匡威、赫连铎败逃而去。

    十月,唐军出阴地关,游兵进至汾州(治今山西汾阳)。李克用派薛志勤、李承嗣率骑兵3000扎营于洪洞(今属山西)。李存孝领兵5000扎营于赵城(今属山西)。镇国节度使韩建派精兵300夜袭赵城,被李存孝伏兵击败,静难、凤翔二镇兵见韩建出击不利,退归本镇。河东军乘胜逐北,直抵晋州西门,张濬出战,又遭挫败,被斩近3000人。张濬及宣武军合兵万人,与韩建闭城拒守,不敢再出战。河东军攻城3日,李存孝等人商议认为,张濬是朝廷宰相,俘之无益,遂领兵后退50里扎营,张濬、韩建才得以逃走。河东军进占晋、绛(治今山西新绛)二州,唐军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战争 天宝十四年荥阳之战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叛将安禄山率军攻占荥阳(今属河南)的作战。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起兵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后,率兵15万,长驱南下,十二月初二,进至灵昌(今河南滑县东)北面的黄河北岸。时值严寒,安军以粗绳连结破船、草木等横于黄河之上,一夜冰冻如浮桥,遂踏冰越过黄河,迅速占领灵昌郡。初五,安军包围陈留(今河南开封)。为阻止安军南下,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叛乱后,任命卫尉卿张介然为新设的河南节度使,镇守陈留。张介然刚刚到任,就被安军所包围。陈留太守郭纳于初六开门投降安军。安禄山入城后,听说其子安庆宗被朝廷处死,就下令将张介然及投降将士近万人全部斩杀。然后命其部将李庭望为节度使,驻守陈留,大军西向荥阳。荥阳是洛阳东面的军事重镇,由于国内承平日久,军队大部驻屯边境,荥阳也只有少量守军。荥阳太守崔无波得知安禄山率叛军南下的消息后,又得朝廷命令,让诸郡当贼要冲者,皆设防御使,加强守备。于是临时招募了一批新兵。安禄山以骑兵为前驱,直指荥阳城下。崔无坡率领所募新兵和原有少量守军,登城防守。城民久不知兵,守城士兵又没有经过训练,听到安军攻城的鼓角声,吓得纷纷从城上往下掉。十二月初八,安禄山攻陷荥阳。太守崔无波被俘,为安禄山杀害。

    点评:安禄山选择在河北冰封的冬季起兵,使10余万兵马得以迅速越过黄河天险;又以突然袭击的手段,乘各郡兵力空虚,迅速攻占灵昌、陈留、荥阳,因而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中国战争 雍丘之战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真源令张巡率领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杞县),牵制安禄山叛军数万人的著名作战。

    安禄山攻占洛阳后,派张通晤为睢阳太守,与陈留长史杨朝宗率精骑数干,东略诸郡,郡县官吏多望风降附或逃走。但进至山东时,却遭到东平太守吴王李祗与济南太守李随的抵抗,其他各地官民也纷纷举兵响应。单父尉贾贲率吏民南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斩张通晤。不久,进据雍丘,有众2000人。

    天宝十五载二月,真源令张巡起兵讨叛,募精兵1000人西去雍丘,与贾贲会合。叛将令狐潮率兵进攻雍丘,贾贲出击,战败而死。张巡率众力战,击退叛军。三月,令狐潮又与叛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率兵4万余人周攻雍丘。张巡使千人登城防守,自率千人,分数队,突然出城直冲叛军阵营,叛军惊骇后撤。次日,叛军又来攻城,环城安置百门石孢轰击,城楼及城上女墙全被毁坏。张巡于城上立木栅,挡住叛军进攻。叛军纷纷缘城攀登,张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叛军被烧得焦头烂额,无法登城。张巡有时瞧准叛军松懈,突然出兵袭击;有时夜深人静,偷袭敌营。如此坚守60多天,经大小300余战,带甲而食,裹伤再战,终于将叛军击退,保住了雍丘。

    五月,令狐潮再次领兵围攻雍丘。令狐潮原是雍丘县令,安禄山占领洛阳后投降了叛军,他与张巡过去相识。他亲至城下,劝张巡投降。张巡说:“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令狐潮羞惭而退。

    七月,令狐潮围攻张巡于雍丘已40余日,此时,长安已经失守,令狐潮便写信给张巡劝降。守军将领中有6人也认为兵势悬殊,且玄宗存亡未卜都劝张巡投降。张巡表面上装作答应。第二天,他把玄宗画像挂在堂上,率将士进行朝拜,然后引6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众心益坚。叛军不断攻城,城里的箭用完了。张巡就命士卒捆草人千余,穿上黑衣,夜间放下城去。叛军发觉后,争相放箭。当叛军发现是草人时,唐军已得箭数十万支。

    几天后,张巡在黑夜将500勇士放下城去,叛军笑而不加防备。这500勇士乘机袭击令狐潮军营,叛军大乱,焚垒而逃,唐军追击10余里。不久,张巡率兵出战,擒叛将14人,斩首百余级。叛军连夜逃往陈留(今河南开封),不敢再攻雍丘。

    点评:此战,是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张巡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据守孤城,以忠义激励将士,临机应敌,智谋超群,因而取得了防守雍丘的胜利。

中国战争 袁晁起义

    唐宝应元年(762年)十月至广德元年(763年,)四月,台州(治临海,今属浙江)人袁晁领导的浙东(治越州,今浙江绍兴)农民起义。

    宝应元年八月二十五日,袁晁(原为县衙小吏)因同情饥寒交迫而造反的农民,受到鞭背刑法,继而聚众占据翁山县(今浙江舟山岛)起义。袁晁率领义军攻占台州,刺史史叙逃走;九月二十七日,攻占信州(治上饶,今属江苏),唐洪州刺史张镐,伏兵常山山口,义军中伏,损兵3000余名。十月初十,义军攻占温州(治永嘉,今浙江温州)、明州(治郧县,今浙江宁波),尽有浙江东、西道地区(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部分地区及浙江衢江流域、浦阳江流域以东地区)。袁晁建议政权几十位公卿大臣,均由普通百姓担任。以建丑月为正月,改年号为宝胜。义军杀死地方长吏,烧毁和没收官府及地主豪富的钱财,这些人极为恐惧,纷纷逃亡,而疲于沉重赋敛的广大贫苦农民,则大多归附义军。德清县(今江苏吴兴南,一说浙右县)人朱泚、沈皓等,也聚众起义,响应袁晁。朱泚和沈皓分别占据两大山洞,不时出兵攻占城垒。宜春义军首领家兵漫山遍野,地方长吏不敢过问。袁晁义军发展为20万(一说近20万,一说20万余)人,严重地威胁着唐廷在该地区的统治。

    唐代宗李豫急令河南道副元帅李光弼讨伐袁晁。李光弼派其部将张伯仪(一说义)、御史中丞袁惨、偏将王栖曜和李长荣等率领各军,向袁晁义军发起攻势。宝应元年十二月,义军与官军在衢州(治信安,今浙江衢县)大战,义军失利。广德元年三月初四,官军再次击败义军。四月,两军经10余次交战,义军战败,袁晁被俘,于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就义于长安。其弟袁瑛率领500名骑兵,冲出重围,占据宁海西北40里的紫溪洞,凭借险要地势,抗击官军。官军扎营洞口,切断义军粮道,加紧围攻。袁瑛和500勇士在内无粮草、外乏援兵的绝境中,顽强抗击官军,直至全部饿死洞中。

    袁晁起义是唐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但义军一哄而起,未经必要军事训练,缺乏实战经验。面临“中兴名将”李光弼麾下的精兵悍将,双方实力悬殊,又与官军硬拼,因此迅即败亡。

中国战争 乾宁二年越州之战

    唐乾宁二年(895年),镇海节度使钱镠为兼并越州(治今浙江绍兴)而进行的作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