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兵制-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对兵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这一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军户编入民户。在此之前的府兵,家属随营居住,频繁的战争使府兵家庭难以安定下来,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生活非常困难。军户编入民户后,改属州县管理,可依均田令受田,家属也得到解放,即使士兵上番,家属也可和一般民户一样从事生产。军户不再存在,但军人军籍依旧,与军府的关系也没有改变。无论在役、在军或在家,凡属军役范围内的事,都归军府管理。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变兵民分离为兵民合一。从此,魏晋以来形成的世兵制开始为普遍征发(在兵府内)所代替。

隋朝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与它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②是联系在一起的。隋朝规定,一夫受田百亩,20亩为永业田,归受田者所有;80亩为露田,死后交给国家。妇女和奴婢受露田40亩,丁牛一头受田60亩。一夫一妇(一床)年交租粟三石,绢三丈。丁男每年服兵役一个月,服役时的衣粮装备由个人负责。丁男服役期间,租调全免。由此可见,隋府兵制的基础是它的均田制。

(3)府兵的指挥系统

隋朝的军权集中在中央,军队由皇帝亲自统帅。尚书省内的兵部是皇帝在军事方面的办事机构。兵部设尚书一人,下设兵部侍郎、职方侍郎、驾部侍郎、库部侍郎等,分管军队事务。

全国设12卫府,分统全国军队,其中既包括禁卫军,也包括分布在各地的军府。各卫府的最高长官为大将军,直接听命于皇帝。各卫府大将军以下,设将军二人,长史、司马、录事、功、仓、兵、骑等曹参军各一人。这12卫府是: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侯府、左右领军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卫是皇帝的内卫,负责宫廷禁卫。左右武卫主要负责宫廷外禁卫。左右武侯主要负责皇帝护从,担任前卫、后卫、昼夜巡查等。左右领军府负责12军的籍帐、差科、辞讼等事。左右领左右府负责侍卫皇帝左右、供御兵仗。左右监门府负责宫殿门禁、警卫。各府下辖若干军府(骠骑府和车骑府,长官为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军府的军士称侍官。除12卫府外,还有东宫十率③。

府兵的这种编组,把12卫府兵力统一在禁卫军系统内,使皇帝能更集中地控制兵权。另外,禁卫军中又有内卫和外卫之分。服内卫的称内军,服外卫的称外军。左右卫所属亲卫、勋卫、翊卫三卫所属各骠骑府、车骑府,都是内军;12卫府所属的其他骠骑府、车骑府为外军。皇帝利用内、外军,互相牵制。

骠骑府受大将军(正三品)直接指挥。骠骑将军(正四品)下辖车骑将军(正五品)、大都督(正六品)、帅都督(从六品)、都督(正七品)。和北周相比,主帅的品级降低了(北周大将军为正九命,相当于隋正一品),而人数却从北周的八个柱国大将军增加到12个卫府大将军,军权有所分散,而皇帝却更便于集中军权。

府兵不服役时,归军府所在地保、闾、族、里、党等各级组织管辖。

在加强中央军的同时,隋文帝对地方部队也作了整顿。隋在边境及内地重要的州设总管,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隋文帝时期,设总管的共52个,计为:延、庆、原、夏、灵、云、丰、秦、兰、廓、凉、金、叠、岷、宕、扶、利、会、遂、信、益、泸、洛、西防、晋、隰〔xi习〕、代、朔、并、幽、玄、营、青、徐、扬、寿、蓟、吴、杭、洪、广、循、桂、崖、荆、襄、安、黄、江、潭、永。此后时有变更。

隋初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以便于控制和推行府兵制。隋炀帝杨广改为郡县两级制,在郡设都尉、副都尉,掌一郡兵马。

(4)隋炀帝对府兵制的再次改革

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对12卫府进行改革。左右卫改为左右翊卫,左右领军改为左右屯卫,左右武侯改为左右侯卫,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左右武卫、左右监门卫名称依旧,另外增置左右骁卫和左右御卫,共16卫府(其中左右备身、左右监门不领府兵)。各府原辖的骠骑府、车骑府改为鹰扬府,并在府前冠以该府所在地名。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等。改左右卫三卫(亲卫、勋卫、翊卫)为三侍。为了使农民乐于服役,又给12卫府军士冠以荣誉称号。左右翊卫军士为“骁骑”,左右骁卫军士为“豹骑”,左右武卫军士为“熊渠”,左右屯卫军士名“羽林”,左右御卫军士名“射声”,左右侯卫军士名“佽〔ci次〕飞”,并改府兵的侍官称号,总称为卫士。

东宫十率也有调整。左右卫率改为左右侍率,左右宗卫率改为左右武侍率,左右虞侯开府改为左右虞侯率,左右监门率改为宫门将,左右内率依旧。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置左右雄武府,隶属于左右备身府,招募百姓为“骁果”。这个府不领府兵,但仍属皇帝禁卫,而且在所有皇帝禁卫军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就是利用骁果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杨广的。

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断扩充军队,增置军府,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正常的兵役制度也无法实行,当时的情况据史书记载是扫地为兵,丁男不够役使,又转而役使妇人。所以在隋炀帝统治的最后几年,府兵制实际上遭到了破坏。

(5)隋军战时编制体制

隋军在大的军事行动中,由皇帝指派的行军元帅为最高指挥官,负责一个地区的指挥官为总管。灭陈之战中,曾以杨广、杨素并为行军元帅,并以杨广为淮南道行台尚书令的名义统一指挥全盘军事。史书记载隋灭陈大军“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杨广)节度,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的盛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军队的编组情况。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进攻高丽,杨广率百万大军亲征。当时的编制情况是:全军分左右各12军,凡113万,“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十队为团;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团各有偏将一人;其铠胄、缨拂、旗幡每团异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诏慰抚,不受大将节制;其辎重散兵等亦为四团,使步卒挟之而行;进止立营,皆有次序仪法。”(《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大业八年)从上述记载可知,步兵和骑兵编制不完全一样。骑兵是10队为一团,步兵是20队为一团。

注释:

①三省六部:三省是尚书、门下、内史(后改中书)三省,六部是尚书省设立的吏、礼、兵、都官(后改为刑)、度支、工六部。三省同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②租庸调制:租庸调,租指交纳粮食,调指交纳布帛,庸指以布帛代替徭役。

③东宫十率:东宫十率,隋文帝为保护太子而设置的军事机构,包括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左右虞侯开府、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隋炀帝时略有调整。

第二节 唐朝兵制

隋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李渊(公元566—635年)父子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唐朝。唐朝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以后,总结了隋朝迅速败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军事上实行府兵制,从而使社会很快稳定下来,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

唐的兵制,在唐太宗(公元626—705年在位)时期是府兵制。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开元以后,府兵制开始败废,募兵制兴起。唐朝后期,割据局面出现,皇帝只能以禁军来维持统治。从府兵到募兵,从募兵到禁军,在反映了唐朝兵制发展的几个阶段。

(1)唐朝初期的兵制

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时,兵力仅三万余人。李渊建立大将军府,亲任大将军。长子建成任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三子元吉为中军大都督。在向关中进军的过程中,兵力增加很快。李渊称帝后,沿用隋朝一整套制度,所谓“唐承隋制”,恢复隋末破坏了的府兵制即是一个例子(详见后述)。李渊在关中地区12道设置军府,三个儿子也各开府领兵。中央以尚书省的兵部处理军务。军队领导权由李渊亲掌,但征战事宜则多交给三个儿子。特别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屡担重任,重要战争多由他指挥。地方行政则恢复隋初的州县两级制,同时沿袭隋制,在国内及边境重要地区设置总管。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认为全国基本统一,为结束军事统治,废总管,改行都督制,统十州以上的设大都督府,其次分设中都督府、下都督府。其时设大都督府的有洛、荆、并、幽、交五个州。到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都督府增至41个。全国358个州,除京畿九个州外,全部分属这41个都督府。都督府设都督一人,长史一人及录事、参军等员属。都督主要负责地方军的统御,但与当地军府没有隶属关系。

(2)府兵制的恢复和发展

唐朝建立之初,李渊父子就着手恢复府兵制。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设置军府,把关中分为12道,每道置一军,每军下辖若干骠骑府、车骑府。军设将、副各一人,督领府兵耕战。武德三年(公元620年),12军各立军号①,于是,府兵制度逐渐从隋末的破败中恢复过来。

唐太宗即位后,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度,使之更加完备。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10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新唐书》卷五《兵志》)的格局。并将骠骑府、车骑府改称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十二卫府②及东宫六率③。折冲府分为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府兵的编制是10人为火,火设火长;50人为队,队设队正;100人为旅,旅设旅帅;200人为团,团设校尉。府兵的任务是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至此,府兵制趋于定型和成熟。

武则天时期,为加强中原军府,曾设置若干特等府,以300人为一团。

折冲府直隶于所属上级卫府。府兵的调遣、征发权在皇帝手中,由皇帝下敕书,通过兵部传达执行。如有战事,朝廷临时点将,率领从各地征发的府兵出征。战事完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使兵不识将、将难专兵,这就有效地防止了将帅拥兵作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正如《新唐书·兵志》所称的:

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历代兵制》也盛赞唐府兵制是井田制以来最好的兵制(“自井田不复,兵制之善,莫出于此”)。

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契,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之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较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折冲府有内府、外府之分。内府是指左右卫府所属的五府(亲府、勋一府、勋二府、翊一府、翊二府)、三卫(亲卫、勋卫、翊卫)和东宫左右卫率所属的三府(亲府、勋府、翊府)、三卫(亲卫、勋卫、翊卫)。此外都是外府。内府卫士都是由五品以上官僚的子孙充任。外府卫士则主要是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子弟。内外各府的卫士都担任皇帝的宿卫。

府兵的武器装备,个人的由兵丁自备,火、队装备由折冲府筹备。个人装备包括:弓一、矢三十、胡禄(装箭的工具)、横刀、砺石、大觿〔xi西〕(解结锥)、毡帽、毡装、行藤各一,麦九斗,米二斗。番上宿卫的由卫府发给弓矢、横刀。火装备包括:六驮马、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锸钁〔jue爵〕、凿、碓、筐、斧、钳、锯各一,甲床二,镰二。队装备包括:火钻、胸马绳、首羁、足拌等。

(3)府兵的服役

唐朝初年,沿袭隋朝旧制,从编户农民中征兵。农丁由保、闾、族、县、州等各级地方政权管理。每保五户,每户成丁以二人计算,共10人。从10人中征二人为府兵。贞观年间,改为12丁取一。服役年龄,唐初是20岁至60岁,后又改为21岁至61岁。唐玄宗时期一度改为25岁至50岁。府兵的拣选原则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卷一六)。选中者轮番去卫府或其他镇戍服役。如遇征战,府兵有可能直接编为作战部队,参加战斗。

府兵服役期间,免除其个人的租庸调。在卫府番上时,给以“侍官”的荣誉称号。征战立功者授勋。

为充实府兵,唐朝政府规定三年一拣选。一旦选中,有了军名,即终身服役,直到退役。服役后,府兵不脱离本乡、本土,户籍仍归州县,挂籍军府,田地也仍搀杂于农户之中,只有在番上教阅的时候,才集中于折冲府或番上的场所,过军队生活。

所谓番上,是指轮番抽调府兵到其所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番上由兵部负责组织。每年番上次数依各军府离番上卫府的距离远近确定,每次一个月。一般是500里五番(即将府兵分为五组,每五个月征发一次,轮流上番),1000里七番,1500里八番,2000里10番,2000里以上12番。这种规定考虑往返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有一定合理性。但距京城太远的府兵,路途往返时间远远超过一个月的宿卫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唐朝规定,可以并番(让远道而来的府兵连服两个月的役,以减少其往返时间)或纳资代番(交纳一定的财物,以免除番上)。

除番上宿卫外,府兵还有临时征发作战的任务。如五番的府兵每人五个月应番上一次,如果临时征发作战达10个月以上,回来以后10个月内可免除番上任务。如果不到10个月,回来正好轮上,则这次的番上任务也可免去。免番一般不超过三番。这种严密的番上制度,使府兵番上宿卫或征发作战前后都能得到一定的休整和训练。但是这种制度必须以相当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作保证。当社会出现动乱时,番上宿卫的府兵得不到按时更代,这种制度也就无法继续执行。

十二卫府是皇帝禁军,边境重镇关系到国家的安全,都需要素质较好的士兵,番上就是执行上述任务。轮番的办法,对某一折冲府而言,每月抽出人数不多,对社会经济影响不大,府兵服役的时间不长且苦乐比较平均。在统治者看来,这种制度的好处是能保证稳定可靠的兵源。但从管理的角度看,番上也有缺点,主要是时间太短,刚熟悉情况就要换班,不利于内部的协作和训练。而且,番上时往返路程远较番期本身长,对府兵个人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如果折冲府有府兵1000名,距番上地点500里,应为五番,即五个月内分五次轮流番上,每次200人,每年每人要番上两次,番期两个月,估计往返路途一次需24天,两次48天,约一个半月,连同两次番期近四个月。此外,还需在府中教战、校阅,府兵用于生产上的时间就不多了。

(4)府兵的训练和校阅

府兵在折冲府时,农闲时进行训练,即所谓的“居常则习射,唱大角歌”(《旧唐书·职官志》)。番上之前,折冲府要集中考查府兵的技艺。每年冬季,折冲府要校阅在府府兵,借以进行战术训练。教战的办法,据记载,是每年冬天来临时,“折冲都尉率五校兵马之在府者,置左右二校尉,位相距百步。每校为步队十,骑队一,皆卷稍〔shuo硕〕幡,展刃旗,散立以俟。角手吹大角一通,诸校皆敛人骑为队;二通,偃旗稍,解幡;三通,旗稍举。左右校击鼓,二校之人,合噪而进。右校击钲〔zheng征〕,队少却,左校进逐至右校立所;右校复击钲,队还。左校复簿战,皆击钲,队各还。大角复鸣一通,皆卷幡,摄矢,弛弓,匣刃;二通,旗矟举,队皆进;三通,左右校皆引还。是日也,因纵猎,获各入其人。”(《新唐书·兵志》)值得指出的是,大角每通都有不同的曲词,要求士兵平时就习唱歌词,战时从中辨别号令。通过大角、鼓、钲、旌旗的变化,训练士兵的耳、目、手足,要求动静进止整齐划一,而纵猎更近于实战。通过校阅,将士的战术水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府兵制的破坏和衰落

唐朝初期,府兵番上、戍边一般都能按规定轮换,勋赏也较丰厚,许多富人将当兵作为求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因此,府兵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