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清战争史略-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史熊廷弼传》,卷259。他这种轻敌易胜的思想,使他屡战屡败。据熊廷弼统计,在近一年的时间,王化贞已经五次进兵,结果都是无功而退。廷弼上言皇帝:“明谕抚臣(指王化贞),慎重举止,毋为敌人所笑。”《明熹宗实录》,卷12;参见《明史熊廷弼传》,卷259。王化贞见疏,急驰回京,慷慨陈词,说出了下面一段话:    
    愿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臣不敢贪天功,但愿从征将士厚加赏赉,辽民赐复十年,海内除去加饷,而臣归老山林,于愿足矣!即有不称,亦必杀伤相当,敌不复振,保不为河西忧也。稍需时日,经臣以三路蹙之,歼敌必矣。臣又愿与经臣约,怒蛙可式,无摧战士之气;劳薪可念,无灰任事之心。但过河之后,将士有不能破敌逃归者,尽杀之,其军前机宜,许臣便宜从事。若一切指挥必待报而后行,则无幸矣。如以臣言为不可,乞罢臣而专责经臣,庶得一意恢复,不至为臣所挠乱也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2。。    
    在王化贞看来,打败后金易如反掌,只须六万兵就可以一举荡平!他要求皇帝给他立下军令状,让所有将士听命于他。好像他这“一举”,天下立致太平。最大的讽刺是,此话说出还不到一个月,他就狼狈逃窜,几乎做了后金的阶下囚!    
    熊廷弼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主守的方针,在和王化贞争论过程中,一再向朝廷申明:“河西之役,臣主守者也,谓修守即以修战。而抚臣不任守,则臣不得完守之局。”他曾召开过一次军事会议,与会道臣镇将“皆言不能战”,支持他的主守方针。他预计“如守过今冬贼不来,而我且当往,为过河之战矣”。《明熹宗实录》,卷12。尽管他反复论证主守的理由,王化贞终不听,不时地加以驳斥或攻击。熊廷弼气急,又上疏:“请亟如抚臣约,乘冰急进,免使将士因不战而怨。并急罢官,以正臣‘摧战士之气、灰任事之心’之罪!”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


第三部分西平堡血战(3)

    熊、王两人“终日争战争夺”,他们相互弹劾,进而发展到意气相加,举凡一方赞成,另一方必反对。反之亦是。结果,“刍粮腐于海滨,器杖朽于沙碛”,无人过问。熊廷弼向其他官员散布“抚臣不做实事,不说实话”。王化贞矢口否认:“何尝不说实话、做实事?”《明熹宗实录》,卷11。他们之间的严重对立,弄得下边将吏“掣于两难”,无所适从,“士卒疲于进退”《明熹宗实录》,卷13。,而“诸道将俱浮沉于战不战、守不守之间,笑啼不敢,而凡事牵制多矣”。《明熹宗实录》,卷11。经抚不和,已闹到“通国皆知”的地步《明熹宗实录》,卷13。。    
    熊廷弼为人刚强、自信,好骂人,特别是不把那些权贵放在眼里,随意顶撞,引起他们的嫉恨。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熊廷弼相失,独喜王化贞,在他主使下,王化贞“所奏请无不从”《明史张鹤鸣传》,卷257。,却不通知熊廷弼。他怂恿王化贞不受廷弼节制。熊廷弼上疏点名抨击张鹤鸣,说:“臣既任经略,四方援军宜听命于臣调遣。但鹤鸣竟擅自指令,不让臣知道。七月中,臣问兵部调军之数,已经两个月,至今不答复。臣这个经略有名而无其实!辽西的事只好让枢臣(指张鹤鸣)与抚臣共同承担吧。”《明史熊廷弼传》,卷259。张鹤鸣看到熊廷弼告他,心里非常痛恨。又有一次,那是前一年的事,大约十月间,张鹤鸣请敕廷弼出关守广宁。廷弼很不客气地予以拒绝,说:“枢臣只知经略出关可以镇定人心,其不知徒手无兵的经略一出,不是动摇人心更厉害吗?让臣驻广宁,化贞驻何地?鹤鸣责令经、抚协心同力,而朝廷枢臣就不应当与经臣协心同力了吗?”毛文龙夺取镇江的捷报传到北京,张鹤鸣上疏鼓吹进战。熊廷弼即传令诸将:“敢战渡河者斩!”这些话都深深刺痛了张鹤鸣,更加恼怒熊廷弼《明熹宗实录》,卷18。。这位兵部尚书对廷弼用人、处分、请示要事,都从中阻挠。    
    部署在广宁内外的兵力达十二万,均被王化贞所控制,而廷弼“关上无一卒”,不能行其志;王化贞本人行事,不请示经略,背着他直接报请兵部或皇帝《明史熊廷弼传》,卷259。。御史江秉谦指出:“是化贞节制廷弼,而廷弼未尝节制三方也。”经略仅有虚名,无权决策谷应泰:《明末纪事本末补遗》,卷2。。广宁败后,难怪给事中周朝瑞等七人各疏劾张鹤鸣:“党王化贞而力为主战,令之不受经略节制;仇廷弼,而不与关上一兵,且挠其三方布置,封疆破坏,三人同罪。”《明熹宗实录》,卷18。但在当时,朝廷枢臣、科道官员多替王化贞说话,支持他所谓“一举荡平”的不切实际的计划,极力诋毁熊廷弼守定而后战的方针。甚至有人出于种种恶意诬陷他,布散流言,必置廷弼于死地而后快。廷弼毫不示弱,往往以愤激的语言逐个驳斥,因而又招来更多的攻击。刑科江西员外徐大化劾廷弼,指责他“受国厚恩,不思与虏战,而日日与庙堂舌战、笔战”,将来必“败坏辽事”《明熹宗实录》,卷13。!    
    熊、王纷争,朝廷内外差不多都卷进去了,“年来议论纷嚣”,“即争经抚章疏如山”《明熹宗实录》,卷15。!正值内外为经抚不和哄哄然之时,阉党魏忠贤得势,佞臣大学士叶向高执朝政。他是王化贞的“座主”,自然是站在王这一边的。他支持王化贞不受熊的节制,并向皇帝上疏,称:“欲化贞受其节制,则举朝之人皆以为难行。”《明熹宗实录》,卷12。除少数人敢于支持熊廷弼的主张,大多数都随叶向高斥廷弼,公开鼓励王化贞反对熊廷弼。王更加有恃无恐,处处与熊对立。廷弼气急难忍,愤愤地说:“诸位大臣能容我封疆之臣则容之,不能为你们门户所容就斥退,何必内借阁部、外借抚臣来围困我呢!”他向熹宗哭诉:“照此下去,臣今无望矣!”《明史熊廷弼传》,卷259。    
    熊、王抗争发生后,廷臣和熹宗皇帝都试图加以调解,直至申斥。但事情越闹越大,两人的矛盾毫无缓和的迹象,连熹宗也制止不了,只好委托兵部召集大小廷臣,研究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议于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十一日在中府召开,由张鹤鸣主持,共八十余人参加,就经、抚的去留问题,每人都表了态,却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最后,张鹤鸣将会议结果整理成一份书面材料,凡意见相同的,各归为一类,分别写上赞同者的姓名,交皇帝裁决。其中主张经抚两臣“竭力辽事,功罪一体”的,有三十四人;主用抚臣、许以便宜行事的,有周如盘一人赞成。史弼周等十人主张责成两臣各分任其事。有八人提出,专责抚臣,还有兵科蔡思充等九人,要求把熊廷弼调离,另行安排……总共有十五六种方案,意见纷出,莫衷一是,明确表示将王化贞与登莱巡抚互换,而留下熊廷弼主持大计的,只有徐扬先一人。多数意见,包括张鹤鸣、王在晋这些重要人物在内,都偏向王化贞,力主留王而去熊,要求皇帝赐王以尚方剑,加职衔,必肯用命任事以上见《明熹宗实录》,卷13;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7。。    
    熹宗阅后,批示吏兵两部共议,于经略与抚臣中选用一人,专任辽事,另一人调出别用。经议,拟留王化贞,对熊廷弼“斟酌推用”。还没等最后作出裁决,后金已大举进兵,他们感到“临敌易将,必误军情”,遂罢议,宣布仍以两臣协心共事,责以功罪一体《明熹宗实录》,卷13。。


第三部分西平堡血战(4)

    自攻下辽阳后,努尔哈赤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进攻广宁的备战。天启二年正月,从春节前后就开始向海州、牛庄一带调兵,共五万人马,分作三路进兵:一自柳河(辽宁海城市附近),一自三岔,一自黄泥洼,“联木为伐,乘流至狭处渡河”。谈迁:《国榷》,卷85。努尔哈赤本人和部分将领从黄泥洼(辽阳西,太子河畔)乘船,顺流而下。行军一日,次日,即十九日,宿于东昌堡(海城市牛庄南)。此地位于海州西,辽河东岸。努尔哈赤经鞍山驿(鞍山旧堡)、牛庄到达这里。自牛庄抵广宁二百余里,朝鲜使臣麟坪大君亲经这条路线,写道:“大野泥浓(泞),唐朝所谓‘辽泽’,霖霾则陆地成舟,以是川旅不通。”据他所见,“周回顾望,野天一色,四际无山,浩浩荡荡,恍如乘船大海中。”[朝鲜]麟坪大君:《松溪集》,《燕途纪行》,卷6。此时正是隆冬季节,地面结冰,否则后金步骑寸步难行。    
    二十日,努尔哈赤至辽河,此段为太子河、浑河、辽河“合流于此”,故称三岔河[朝鲜]麟坪大君:《松溪集》,《燕途纪行》,卷6。。所说大军“至狭处渡河”,即选在三岔河渡口。此处为广宁战略要地,久有“驻三岔,则寇不能东渡”之说,以前议边守广宁,皆重三岔河之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7。。但守御颇难,河宽不足七十步,“全不见惊涛怒浪”,“盈盈一水,一苇可航”。沿河一百六十里,最浅处如黄泥洼、张义站已在后金的占领之下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5。。柳河在三岔河之南,河西岸就是西平、镇武诸堡,驻有大量明军,欲取广宁,必先翦除其羽翼,孤立广宁而后取之。这是努尔哈赤的一贯军事指导原则,如砍大树,先从两边砍,然后不砍自扑。因此,欲先灭明有生力量,必扑向西平诸堡。努尔哈赤第一次派人侦察,首先来这里察看地形。在进攻之前,明哨卒已侦察到后金集结部队于海城——牛庄一线。这进一步证明后金的主力是在三岔附近,当无疑问。其余两路是在黄泥洼与柳河渡河。从渡河后的后金兵的调动,进一步看清努尔哈赤的战略意图:不直接攻广宁,而攻击其前哨西平诸堡,引诱广宁兵南来,至旷野处,在大规模的运动战中把它歼灭。这就避免后金兵在坚城之下被动挨打。    
    二十日清晨,后金拔营,推进至河边,五万人马开始渡河。王化贞部署的防河兵见势不妙,掉头逃跑。后金前哨健卒猛追二十里,直追到西平堡为止《满文老档太祖朝》,卷33,载明兵逃入沙岭。此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    
    在后金正往辽河东岸集结兵力时,王化贞为实现他的战略,也在调兵遣将,部署兵马,准备渡河出击。后金兵临河西渡,势在必行。王化贞错误地估计他们不敢渡河,甚至打算令部将罗万言带些哨卒过河“诱之来”,然后以精锐骑兵袭击,必给以“大创”。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被众将否定,才作罢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2。。与此不同,从一开始,熊廷弼就提出“内护广宁,外扼镇武、闾阳两路”的防御方针《明熹宗实录》,卷12。    
    ,坚持固守广宁,集中兵力于一处防守,“相度城外形势,犄角立营,深垒高栅以俟”。《明史熊廷弼传》,卷259。当年徐光启曾向熹宗建议:“广宁以东一带大城只宜坚壁清野,整理大小火器,待其来攻,凭城击打,一城坚守,彼必不敢蓦越长驱,数城坚守,自然引退。”这就是“以铳护城,以城护民,万全无害之策,莫过于此”。《明熹宗实录》,卷5。这些见解与熊廷弼大致相类。其次,后金攻镇武,明兵“勿轻战”,它也不敢越镇武而取广宁,即使越过,镇武与闾阳两处明兵就抄它的后路。熊廷弼提议总兵刘渠、高出守镇武;祁秉忠、胡嘉栋督闾阳。但王化贞坚持“驻兵河上”,还要在西平、柳河等堡“各置戍设防”。熊廷弼坚决反对,指出“兵分则力弱”,是“自弱之计也”。他认为,这些地段或要津,只宜设游击兵,“更番出入,示敌不测”,如西平诸处,则“只宜置戍兵”,作为哨探与报警之用《明史熊廷弼传》,卷259。。王化贞根本不予理睬,仍在河上设“防河兵”,还命副总兵罗一贯(或写作贵)以三千人守西平《明史罗一贯传》,卷271。。不久,战事的发展就证明兵分力弱,被后金以优势兵力一个一个吃掉。    
    西平、镇武、西兴、西宁、平洋诸堡都在广宁东或东南,这些堡镇彼此相距很近,互为声援。它们是明代防边的军事哨所。闾阳在广宁西南侧,去西平各堡亦不甚远,从几十里到百余里不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7。。    
    后金兵一过河,就直扑兵力单弱的西平堡,先攻南门,参将黑云鹤不听劝阻,出城迎战,被逐回。次日,二十一日,他又出战,被斩于城下。其时,后金兵蜂拥而至,五万多人马将西平堡重重围住,战车、云梯、铁钩等攻城器具都推出阵前,准备大举攻城。指挥攻城的李永芳先派出一名使者,举着旗,来到城下,招罗一贯投降,说:“我们知道罗将军是个好男子汉,快投降吧,愿与将军共享福贵!”罗一贯站在城楼上,大骂李永芳:“逆贼!朝廷何曾亏待你,为什么要叛变?你难道不知道我罗一贯是个忠臣义士吗?”他也举起一面旗,招呼李永芳投降,喊道:“逆贼快降,免你一死!”李永芳大怒,下令攻城。罗一贯指挥若定,凭城固守,用猛烈的炮火还击。只擅长使用弓箭的后金兵密布在城的四周,成为炮火准确的轰击目标,每一炮弹落地,随着一阵震天动地的轰响,后金兵即倒下一片,死伤累累,没过多长时间,城下积尸几与城平!在打得最激烈的时候,眼看有三次将要破城,三次又被打退。激战中,一矢飞来,正射中罗一贯的一只眼睛,难忍的疼痛使他丧失指挥的能力,但兵士们仍然人自为战。火药已用完,矢石也用尽,但援兵不至。西平堡陷入绝望之中《明史罗一贯传》,卷271。


第三部分西平堡血战(5)

    战斗进行到中午,后金兵看到城里突然停止轰击,矢石亦中断,便迅速地推出战车,进至城下,竖起云梯,人如潮水般一拥而上。西平陷落了。罗一贯决心以身殉国,他面朝南——京师的方向——拜了一拜,不胜悲愤地说:“臣力枯竭,城失守了!”说完,举起佩刀自刎而死。都司陈尚仁、王崇信也同罗一起自刎殉国。剩余将士继续抵抗,在城墙上,短兵相接;在各条巷子里,拼命肉搏,到处是血肉横飞,尸积累累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8。。守城的三千明兵全部被歼,全城血洗一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载明守将罗一贯及兵一万俱被杀。。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兵损失很重。据明官方报道,说后金兵死伤六七千人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8。。这个数字多少有些夸大,但可以肯定,实际伤亡是比较接近这个数字的。    
    西平堡刚被攻破,后金兵还未及清理战利品,已经发现大队明兵正向这里移动。原来,这是王化贞与熊廷弼派来的援兵。后金围攻西平时,熊廷弼已在右屯,闻讯,立即发令箭督王化贞援西平,还说:“你平时说的大话都哪里去了?”他只好令刘渠尽撤镇武兵前去解围。他还听信心腹孙得功的主意,“尽发广宁兵”,以孙得功为先锋,与祖大寿一起会同守御闾阳驿的祁秉忠所部,共三万余人,欲解西平之围。孙得功原是贺世贤的部下,明降将“驰书得功约内应”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孙得功暗中已降,便预谋利用援西平之机,想方设法促使明兵失败。    
    后金兵发现明援兵后,努尔哈赤迅即下令整队迎战,发起攻击。这时,孙得功挥军分左右翼,让刘渠上阵,他则退到阵后,刘渠刚与后金将领交锋,他大喊:“兵败了!败了!”一边喊,一边策马急驰,冲出阵先逃,副将鲍承先紧随其后逃去。明兵见主帅已逃,一哄而散,四面溃退。正在交战的刘渠不明原因,听得阵后哗然,无心恋战,拨马而走,随溃兵奔逃。后金兵乘势追杀,至沙岭(广宁南,西平附近)大肆围歼明兵。努尔哈赤亲临战场指挥,“与川兵交战”,还动用枪炮攻打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7。。明兵早已溃不成军,任其屠杀。在乱军中,刘渠的马蹶倒,把他掀翻在地,被后金兵杀死。祁秉忠身中二刀三矢,幸被家丁救起,扶上马,冲出重围,行至中途,伤重而死《明史罗一贯传》,卷271。。镇武堡副将刘征在重围中冲杀,中箭落马。刘式章身中一箭,从臀部穿过,把他“钉于马鞍之上”……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8。明援兵三万余人在沙岭全军覆没,加上后金兵的死亡数,更不知有几万人丧失了生命!    
    清兵入关不久,距沙岭之役已二十多年,朝鲜麟坪大君作为使臣首途北京,路经此地,亲眼看到“白骨颓藉”,触目皆是[朝鲜]麟坪大君:《松溪集》,《燕途纪行》,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