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镇守辽东太监纪用与辽东巡抚袁崇焕疏报;后金先于五月七、八两日渡河的部队,为它的精兵,共有二万人。其后,镇守辽东太监刘应坤报告:“闻东夷领兵系李良梅,共有四万人。”《明熹宗实录》,卷79。合计为六万左右,比较接近后金兵的实际数字。努尔哈赤去世前,后金总兵员只有九万。从他去世到这次用兵还不到一年,虽有对朝鲜作战的胜利,兵力不会有明显的增长,至多也不过十万左右,所说以十余万骑或十五万人马围锦州,与事实相去甚远。况且皇太极刚刚结束对朝鲜的战争(据明朝的报告,投入兵力也只有五六万骑《明熹宗实录》,卷79。),马疲人乏,不可能把入朝作战人员全部投入到辽西,正如袁崇焕所得到的情报,它是从征朝鲜的部队中“换班”两万精锐,再从原留守的部队中调发三四万而组成了这次征明的大军。以此可以断定,皇太极发动的宁、锦之役,用兵总数为五万至六万之间,与他父亲上次攻宁远所动员的五六万人马大致相当。
皇太极攻打锦州的意图,明朝中有识之士都看得很清楚。兵科都给事中许征言说得很正确:“逆奴犯锦州不过扰我屯田、筑城,又恐我备一固,后难为力攻,及城工甫成,蓄积未厚,而引兵亟击。”《明熹宗实录》,卷79。皇太极最担心的就是明宁锦防线一经巩固,后金难以向西进兵,更无法直闯山海关。所以他不顾八旗将士从朝鲜到辽西的数千里连续行军作战,迫不及待地又挥兵西进宁锦,企图一举打破。他一方面包围锦州,一方面别遣一军越过锦州而西,逼近宁远,其目的是断绝明援锦兵马,而以主力专攻锦州。
后金兵抵锦州城外,明总兵赵率教等慑于后金兵来势凶猛,为延缓时间等待援兵,立即派出二名将官缒城而下,到后金营谈判讲和。皇太极很想锦州不战而降,自然不放过这个好机会。他以礼接待来使,并给赵率教写了一封信,劝其投降,或者以礼议和,他都接受。信带回城后,迟迟不见答复。第二天,即五月十二日,皇太极下令发起攻击。兵分两路,各抬拽车梯挨牌,直冲城下,以马步兵轮番交攻城的西、北两面。赵率教、左辅、朱梅与太监纪用都身披甲胄,亲冒矢石,力督各营将领,拼力射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后金兵冒死冲击,城西角眼看被突破,赵率教急令三面守城将士增援,好不容易打退了后金兵的猛烈攻击。战斗从早晨(辰时)七八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戌时)七八时,城墙下,“夷尸填塞满道”,到晚上九时以后(亥时),后金兵悄悄出动,拖拉战死者尸体,堆积在原明朝筑城班军用以烧制砖石的窑里,点火烧毁。深夜时,皇太极下令退兵五里,在城西南扎营。次日凌晨(寅时),以骑兵围城,环城而行,却不敢靠近城垣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他还想诱明兵投降,三次派遣使者前去说降,都被赵率教拒之城外,赵率教站立城上,对城下的后金使者说:“城可以攻,但不可以游说!”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5。皇太极很生气,传令攻城。除了增加伤亡,后金兵毫无所得!进攻被迫停了下来,皇太极再写劝降信,用箭射到城里,连写数次信,城里毫无反应。于是,后金兵又发起攻城,一连数日,仍无任何进展。
后金专力围攻锦州,料明兵必来救援,然后诱其野战,以便发挥它骑射长技,一举歼灭明兵的有生力量。但明朝统帅仍正确地估计到后金的意图,认为如发兵援锦“正堕其计”《明熹宗实录》,卷79,页30。。袁崇焕指出:“宁远四城为山海藩篱,若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以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只发奇兵逼之。”兵部尚书王之臣批准他的方略,下令“关外四城各当坚壁,断不可越信(地)而远援”。《明熹宗实录》,卷79,页25。因此他们不为后金引诱所动,各坚守城池,依靠自己的力量迎击后金兵的进攻。但锦州的安危又关系到宁远的存亡,锦州被围不得不救,而且后金攻围锦州不舍,发兵救援刻不容缓。兵部认为,“为今之计,急以解围为主,而解围之计专以责成大帅为主”。熹宗把“援锦之役”责成满桂、尤世禄、祖大寿三帅负责,其余按兵不动。《明熹宗实录》,卷79,页38。五月十六日,正当后金猛烈攻锦州时,朝廷令满桂从山海关驻军中挑选一万精兵前往锦州解围。袁崇焕建议,从这一万中再选出二千,关外选二千,共四千精骑,令尤世禄、祖大寿督兵,抄道绕到后金兵后侧,决一死战,或能奏效,另遣水师东出海上,以牵制后金《明史袁崇焕传》,卷259。。
第四部分明获“宁锦大捷”(3)
袁崇焕的布置可谓精密,朝廷原则上都予以同意,但考虑到锦州危机,亟待救援,还是责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军一万东援锦州,从正面迎战后金兵。五月十六日,行至笊篱山,与后金兵遭遇《明实录》记该役为五月二十二日,误。祖大寿等报告和《清太宗实录》、《东华录》等均载五月十六日。。皇太极五兄莽古尔泰、济尔哈朗等奉命率一偏师前往塔山,护卫运粮士卒。它的前哨正遇到明援兵。明兵不敢前行,徐徐后退,后金兵跟踪而行,等后续部队上来,即分作两股,将明兵围于中心,满桂、尤世禄等奋力冲杀。但双方都不敢恋战,战斗很快结束,双方伤亡大体相当,总共不过百多名《明熹宗实录》,卷79,29页;又,据满桂奏报:此役,明“阵亡将士罗忠等六十名”,见《三朝辽事实录》,卷17,22页。。明援兵退回到宁远驻扎,后金兵则退至塔山屯驻。
锦州城下,后金兵持续攻击十四日,毫无进展,伤亡颇重。二十五日,皇太极派人回沈阳取援兵已到达锦州行营。休整一日,到二十七日这天早晨,他率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济尔哈朗、阿济格、萨哈璘等,提兵数万趋宁远。锦州方面,暂时撤围,只留一小部分监视明军动静。
二十八日黎明,后金兵出现在宁远城北岗,执五色标旗,于灰山、窟窿山、首山、连山、南海分九营扎营,形成了对宁远的包围态势。
宁远城内,袁崇焕与监军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防守。城外,列车营,前掘深壕,明兵都撤到境内侧安营。满桂率援军亦于城外助守,令总兵孙祖寿、副将许定国在西门扎营,令副将尤世威等在城东二里列阵,整备火器迎战。
皇太极率诸贝勒来到阵前,相度地势后,说:“此地逼近城垣,难以尽力纵击,可稍后退,以观明兵动静。”于是,全军后撤,退到山冈背侧。他的意图,是引诱明兵趁他们后撤发起冲锋,使之离开自己的阵地,给后金兵创造骑射纵击的机会,以便全歼城外援兵。但明兵“坚垒不动”,不上钩。皇太极没有别的办法,还是决定进击。他的兄长代善、莽古尔泰都力劝距城太近,无法攻打。皇太极怒气冲冲地说:“当年父亲攻宁远不克,今天我攻锦州又不克,如果遇此野战之兵还不能获胜,怎能张扬我国的威力呢?”说完,亲率贝勒阿济格与诸将、侍卫及护军等疾驰进击。诸贝勒都感到惭愧,来不及戴胄,急急忙忙拍马随后冲去。霎时间,千军万马奔腾,荡起灰尘滚滚,遮蔽了五月的骄阳……《东华录》天聪元年五月、《清太宗实录》,卷3,23页。
城下,明车营都司李春华指挥,用“红夷”、“木龙虎”、“灭虏”等火器“齐力攻打”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满桂亲督红旗,督率各营将领迎上前去,同冲上来的后金骑兵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大混战。
城上,有袁崇焕指挥,发射威力更大的西洋大炮轰击,他“凭堞大呼”,激励将士分路进杀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
战斗中,死于刀箭之下的明兵以及倒毙于炮火之中的后金兵,横尸遍城外。勇冠三军的满桂在混战中身中数箭,他和尤世威的坐骑也都被射伤《明史满桂传》,卷271。。后金骁将济尔哈朗和代善的两个年轻善战的儿子萨哈璘与瓦克达受了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被射死《清太宗实录》,卷3。。
战斗从早晨开始,持续到中午,明兵死战不退,后金伤亡越来越大,皇太极眼看没有取胜的希望,只得停止进攻,退至双树铺(兴城附近)驻营,把战死者的尸体也拖运到这里焚烧。据明朝方面当事人刘应坤的报告,后金于此役伤亡“约有数千,尸横满地”。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23页。引刘应坤战场报告。又据《明史袁崇焕传》载,明于此役“士多死”,显见明朝伤亡亦大。因为这是一场刀枪相搏,与炮火相加的近距离混战,其双方伤亡肯定超过锦州围城战。清人评论说:明与后金“杀伤相当,尸满壕堑”魏源:《圣武记》,《开国龙兴记二》。。
宁远城池比之锦州更坚,兵精马壮,在数量上多于锦州,更有袁崇焕坐镇指挥,满桂、尤世威、祖大寿等猛将在城外搏战,还有火器配合,迫使后金兵无法靠近城下,甚至连攻城的机会都没有得到!经此一战,皇太极深知宁远比锦州更难攻,所以他毫不犹豫地作出撤军的决定,于二十九日自宁远回师锦州。
当后金兵在宁远城下大战的时候,锦州的明兵趁其势单力弱,突然大开城门冲杀出来,攻入后金营中,给予一定杀伤,然后迅即撤回城。战报送到皇太极手里,他感到腹背受敌,不得不迅速从宁远撤军。三十日,大军一回到锦州城下,立即包围起来。六月二日夜,皇太极写了一封信,射入城里,劝赵率教投降。太监纪用与赵率教回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后金营中,拒绝了他的劝降,坚持守城。
第四部分明获“宁锦大捷”(4)
皇太极劝降无效,遂于四日凌晨二三时(丑时)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城战,他亲临城东南二里的教场,督战攻城,数万马步兵蜂拥而上,以主力专攻城南面,其他三面为佯攻,牵制明兵,减轻主攻的压力。明兵用西洋巨炮、火炮、火弹与矢石攻击,造成了强大的火力网。后金兵冒死抬运车梯抢渡护城壕,壕又深又宽,不得过,许多兵士拥挤在壕边,不断被炮火击中,壕边和壕里留下一堆堆尸体;有的越过了壕,在城下遭到矢石、火弹的袭击,纷纷倒毙。城下“尸积如山”。皇太极仍然力督攻城,不惜一切代价,必欲夺占全城。至中午,后金兵的伤亡更倍于前。明兵就是凭借坚厚的城墙和深阔的城壕,从城上发射火器,迫使后金兵无法靠近城墙。战斗一直进行到傍晚,在后金兵毫无取胜希望的情况下,皇太极才下令停止进攻。据明太监纪用报告,后金兵于当晚败归回营后“大放悲声”,含泪焚化战死者的遗体。另据赵率教疏报:此役后金兵伤亡“不下二三千”九龙真逸:《东莞五忠传》,卷上,夹注《赵率教报捷疏》。。连清朝的文献也承认,后金“士卒损伤甚多”《东华录》天聪元年正月。。当时,投降明朝的后金兵“具言奴恨锦州杀伤夷众大半”,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可见后金损失之重!
在攻围锦宁的二十四天中,后金兵伤亡越来越大,又赶上暑天(农历五月,折成公历正是最热的七月),中暑得病使部队不断减员,士气、战斗力都在下降。皇太极决定班师。当天晚上,大军开始从锦州撤退,整整持续了一夜,至次日黎明,路经小凌河城,把明兵已修完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全部毁掉,六日,至大凌河城,拆毁城墙,然后挥军引去。
后金兵刚撤走,六日,袁崇焕火速上《锦州报捷疏》云:“五月十一日,锦州四面被围,大战三次三捷,小战二十五次,无日不战且克。(六月)初四日,敌复益兵攻,城内用西洋巨炮、火炮、火弹与矢石损伤城外士卒无算,随至是夜五鼓撤兵东行……”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14页。近一个月内,明兵连获三次大胜利,时称“宁锦大捷”。
自1618年抚清首次交战以来,明兵一败涂地。仅在宁远城下第一次给后金兵以重创,而此次“宁锦大捷”获得了远比“宁远之捷”更为重大的战果,创造了明清(后金)战争史上一个奇迹。袁崇焕高度评价了宁锦战役的深远意义。他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千年未有之武功也。”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14页。此说虽不免夸大其词,但反映了朝野上下举国欢呼的兴奋心情。
明与后金一胜一败,实非偶然。首先,从力量对比上,后金明显处于劣势。明关内外共十二万兵马,加上援兵三万余,已超过十五万,尚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前线。关外兵八万,加上满桂的援兵万余人,达到九万人左右,这在兵力上已超过后金。这正如一个汉官给皇太极的奏本中所说:明动员全国物力、兵力用于一隅之间,还是绰绰有余的。
其次,后金选择用兵时机不当。后金兵将要发动西征锦州时,兵部尚书王之臣就已指出:后金“溽暑行兵已犯兵家之忌,我惟明烽远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如向年宁远婴城守故事,且河西粮石俱已搬运锦州,千里而来,野无所掠,不数日必狼狈而回。”《明熹宗实录》,卷79。这个见解是正确的。
第三,明对这次战役做了最充分也是最好的准备。从上次宁远之捷后,它一刻也没有停止备战,筑城、屯田、运足粮饷,储备弹药武器,配备兵力,精兵猛将云集前线。例如,锦州解围后,尚剩米三万数千石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7。。
对比之下,后金准备很差。它是在征朝鲜后听到明兵筑城的消息而仓促上阵的,可以说,无论在思想上、物质上都准备不足。而且它是以疲惫之卒对付以逸待劳的明兵。皇太极轻率地率军出征,大动干戈,反映了他麻痹轻敌的思想。
第四,明实行了正确的作战方略,即袁崇焕的以守为主,战为其次的方略。宁远之战时,已经受过考验,到宁锦之战时,进一步发挥了火炮和坚城的巨大作用,同时还出动部队,敢打敢拼,实行战守结合,为十年来所未有过。这也反映了经过认真训练的明兵,其战斗力有了明显的增长。皇太极在战术上,还是他父亲的那一套打法,引明兵野战,不成,则以骑射攻坚,以车梯盾牌为攻具,怎能对付了威力强大的火器?这在明朝的新战略、新武器面前,已经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它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也是最重要一点,明朝官兵同仇敌忾,敢战敢胜。特别是为保卫家乡而战斗的辽东人尤其英勇。巡关御史梁梦环也说:“即宁远屡捷,半是辽人摧锋陷阵者可见也。”《天启七年七月实录》。如辽将朱梅、祖大寿等“皆百战百胜之勇”。这又证明“以辽人守辽土”的方针完全正确,激发他们保卫家乡的炽烈热情,就能产生巨大的战斗力!还应当指出,在宁锦战役中,明朝统治集团基本实现了稳定,大政方针较能一致,一度尖锐的矛盾较快地得到了调整,从而保证了前线的统一指挥。
第四部分明获“宁锦大捷”(5)
宁锦大捷,应归功于袁崇焕构置的宁锦防线和正确的战略战术,这是获得胜利的最重要的基本条件。毫无疑问,在宁锦大捷的功劳簿上,袁崇焕应该名列第一。但魏忠贤一伙阉党却窃取了这一巨大荣誉,昏庸的熹宗宣称:“宁锦危急,赖厂臣(指魏忠贤)调度以奏奇功。”《天启七年七月实录》。又称:“宁锦之捷制胜折冲,皆受厂臣秘画。”《天启七年七月实录》。把一切功劳都算到魏忠贤和他的党羽身上,自魏忠贤以下,凡数百人,与宁锦战役有关无关者全部受赏、升迁,而魏忠贤一月中竟累累受赏,其宠荣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唯袁崇焕“置身危疆六载于兹,老母妻子委为孤注,劳苦功高”,却迟迟不得封赏《天启七年八月实录》。,迟至他被迫辞职后才勉强给“加衔一级,赏银三十两、大红纻丝二表里”。《天启七年七月实录》。魏忠贤嫉功妒能,指使他的党羽必欲将袁崇焕排挤出朝廷。一是诬陷他不救锦州为“暮气”。后金兵始围锦州,明朝一致确定了各守信地、不得轻调远救的方针,而把援锦之事委给满桂、尤世禄、祖大寿。他们曾两度发兵,均于中途被拦击而不得深入。从责任上说,与袁崇焕并无直接关系。二是攻击他主款议和,招致后金东侵朝鲜,西征宁锦。诸如督饷御史刘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