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向着 太阳微笑。现在他们都哪里去了?哪里去了?”“他们是在一个无名之地吗? 他们彼此生活在一起吗?他们还追寻着对那已蜷屈于他们殓衣中的昔日的回 忆吗?他们是在离我们这个世界很近的地方,还是很远的地方?”尽管他在 信中表示, “他们仍然活着,过着那种由一种崇高庄严的美统摄的永续不绝 的生活。他们比我们更接近上帝”,但他的心 “仍然痛楚不已”。      为了摆脱死亡笼罩在心头的阴影,他安慰着自己,平复着自己的悲伤。 也许,失去亲人的悲哀,使他更需要感情的抚慰了,更珍惜玛丽对他的温情 与关怀了。他在信中称玛丽 “我的欢娱,我的慰藉”,“我最亲近的人”。 说 “在我独自一人时,你同我在一起散步”。“我想着你,不像想着别人那 样。当我想着你时,生命放出光华,生活的果实正在成熟。” “我闭上双眼 吻你的手,我看得见你,亲爱的!”      孤独与悲哀没有影响到纪伯伦的学习热情。他还是那样专心致志地投 入。他开始注意研究各个艺术流派的特点,吸收其中的精华。他常去罗丹的 画室参观,学习。他为这位世界级雕塑大师创作中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所 深深吸引,并仔细地品味着这位艺术大师的深刻思想。罗丹主张从事艺术的 人做 “美”的歌颂者,让“自然”成为艺术家的“女神”。要求艺术家能够 发现外形下透露出的 “内在真理”。罗丹认为“艺术就是感情”,而艺术又 是一门学会 “真诚”的学问。在罗丹看来,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因为 艺术是要锻炼人自己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艺术家这个行业不是叫低 能的人来搞的。罗丹被称为叛逆传统的人,因为他不像一般人那样,只反映 他们所处环境的意识就满足了。他要做的还更多,他在传统积聚下来的公共 财富中大量汲取,同时又充实了这个宝藏。他确实是个创造者和引导者,他 的精神如洪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潮流。罗丹带给他的时代的是新思想 和新方向,很难为当时许多人所接受。他几乎一生都在和流俗作斗争,因为 正如他所说。 “越有天才,越会长期不被了解。”      然而纪伯伦是他的一位敬仰者,一位知音。他理解罗丹作品中深蕴的力 量和感情。他能感受到罗丹艺术的精神意义和内在之美。李相信自己的眼睛。      纪伯伦在几个月内考察了现代派和古典主义画派的不同特点,以便进行 选择。他们似乎更欣赏介于现代派与古典主义之间的象征主义画派,除了对 罗丹外,他对法国画家奥金·卡里矣 (1849—1906)也很看重。1906年5月 
                                               

25日他在给玛丽的一封信中谈到了他对卡里埃的看法。他说,卡里埃“深谙 长、宽、高的含义”。他很佩服卡里埃阐释 “内在痛苦”的能力和技巧,他 认为这与卡里埃本人经历过痛苦有关。他不喜欢学院派画家的枯躁、矫揉造 作、突出华丽外表的画风,因此与神秘主义派的画家过从甚密。他加入了神 秘主义画家贝林诺的画室,经常在那里聚会,切磋技艺。他对当时流行的立 体派艺术,兴致并不大,在这方面,他和他的也在巴黎学艺的同胞尤素福·胡 维克意见相左,这位老同学当时十分热衷于把体和面作为自己雕刻和绘画的 表现重点。      他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实。他和诗人桑伯林对坐畅 谈文学,去听比亚尔·卢默特神父关于世界起源理论,阅读尼采的著作和勒 南的《耶稣传》,在发现他人的同时,也更多地发现自我。在 1909年七月份, 他还和另一位侨民文学家艾敏·雷哈尼 (1876—1940)渡过英吉利海峡去英 国旅游。他们造访了伦敦的著名博物馆和画廓。在津津有味的欣赏中进行着 对比与品评。他发现约瑟夫·马拉尔德·威廉·透纳 (1775—1851),是英 国画家中 “最伟大者”。透纳是英国风景画大师,擅长水彩,前期追随古典 派,后期表现出抽象和诗意,一生创作极丰,据说遗世之作达一万九千余幅。 这位英国艺术科学院的画家成就不凡,但说他是画坛之冠却是新鲜见解。      在政治问题、特别是阿拉伯东方的未来命运上,他也表现出极大关注。 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人发难,强迫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恢复1876年宪法, 召开第一次议会。1909年4月议会废除了阿卜杜勒·哈米德,奥斯曼主义和 当时特定意义的泛伊斯兰主义开始崩溃,阿拉伯人日益觉醒,阿拉伯民族主 义趋于抬头,从主张分权到要求独立的各种团体纷纷出现。这一系列事件和 发展,使纪伯伦不能不思考民族的前途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他是主张从奥斯 曼统治下争得彻底独立的。在巴黎他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甚至和阿尤布·萨 比特、舒克里·昂尼睦共同组建了一个政治组织。他的民族义务感、使命感 日益上升,他的文学创作也越来越集中于民族的社会政治现实和对未来前途 的思考了。      1901年,巴黎的春季传统画展再次举办了,这对于在巴黎的艺术家们是 一次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各展风姿,各个流派大放异彩。 在激烈的角逐中,年仅二十七岁的纪伯伦脱颖而出,他送来参展的名为《秋》 的绘画在整个画展中获得银奖。春季画展的获奖,对纪伯伦来说,是对他两 年来刻苦努力的一种肯定,而这成功也凝聚着玛丽的支持与期望。他在这幅 画的一角上写了 “M·H”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正是玛丽·哈斯凯尔名字 的缩写。      纪伯伦是多么想念玛丽啊!在这两年中,他们二人虽然一直没有见面, 但彼此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纪伯伦极为感激玛丽,他在信中说: “由于玛丽 的恩惠,我变成了一位艺术家;由于她的爱,我成了一位画家。”      就在这时,纪伯伦酝酿出一个庞大的计划。他喜欢人物肖像画,决心为 当代所有的伟人或名人画像。在巴黎他已为艾德蒙·鲁斯坦、享利·卢克弗 尔、克罗德·德彪西、罗丹等人画了像。和名人接触,开阔了他的眼界,拓 展了他的艺术表现空间。      罗丹很器重这位阿拉伯青年画家,在和他的接触中,罗丹看出了他的天 才,也看到了他的勤奋。罗丹十分赞赏他,认为他能诗擅画,颇似英国前期 浪漫主义诗人兼画家威廉·布莱克 (1757—1827)。据一些传纪材料载,罗 
                                               

丹曾说过这样的话: “世界将从这个黎马嫩才子身上看到很多东西,因为他 是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布莱克是罗丹最钦佩的人物之一,由于罗丹的影响,布莱克也成了纪伯 伦最感兴趣的人物。布莱克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既是诗人,又是 水彩画家、版画家。他的艺术具有独创性,显示出新颖、简练、表达思想感 情率直而有力量的特色。他十二岁就已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过 《诗的素描》、  《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弥尔顿》、《耶路撒冷》等一系列诗集和 长篇作品。他亲自为自己的诗集、作品,作铜版插画、装饰和进行手工着色。 并且为 《圣经》、弥尔顿的诗集、但丁的《神曲》等绘制了数百幅油画和水 彩画。1809年,他举办画展,让观众认识了自己。布莱克在其文学艺术作品 中,讽刺当时黑暗社会,描写人民生活,歌颂资产阶级革命,号召从传统势 力下解放出来,提出好的社会不能单独靠政治和社会改良,还要有美的精神、 人类的尊严感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尊重等。——所有这些都对纪伯伦有一定影 响。      布莱克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他能将 “自己感觉到 而别人感觉不到的”事物, “有条不紊”地再现于他精致迷人的画幅中和充 满弹性语言的诗歌里。在他的绘画中显露出诗情,在他的诗作中蕴藏着画意。 纪伯伦完全被布莱克迷住了,这是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和布莱克是有相当多的 相似之处的。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广阔的时空意识,恐怕就是受 布莱克的启发和影响。      纪伯伦从美国启程前往欧洲时曾向朋友透露过一个畅游意大利的计划。 这个长居一年的计划未能实现。至于是否短期游访过意大利,各种材料说法 不一。有的材料说他不仅游访了伦敦、布鲁塞尔,而且游访了意大利和西班 牙。不过,纪伯伦后来曾以一个过来人的语气向朋友介绍过意大利和法国:  “你将会发现,特别是在意大利和法国,有使你兴高采烈的艺术和工业成就。 那里有许多博物馆、大学和学院,有古老的哥特式的教堂,有十四和十五世 纪文艺复兴的遗迹,有许多被征服和被遗忘的民族留下的最美好的东西”。 可见纪伯伦对意大利等地的文化历史也是相当熟悉的。 
                                               

                               玛丽与爱情      1910年 10月末,纪伯伦离开艺术之都巴黎,怀着对玛丽的爱,第三次 来到了美国。      两年来,玛丽对纪伯伦在艺术事业与物质生活上给予了真诚的帮助,二 人在各个方面达到了更多更深的相互理解。万里海洋不能隔开他们息息相通 的心。纪伯伦心潮澎湃,恨不得插翅飞到玛丽身边。10月31日,他抵达纽 约,紧接着返回波士顿,把行李交给妹妹,便匆忙地去见玛丽。  11月                                             日,他们在波士顿会面并共进晚餐,诉说着离别日子里的一切。      纪伯伦小心翼翼地对待与玛丽的爱情和婚姻问题,但他们的感情已经很 明显了。玛丽这时候却在激动之余,变得犹豫起来,她是深爱纪伯伦的,她 觉得 “没有任何东西能将我们分开”。而这深沉的爱使她更加痛苦,玛丽的 确曾考虑过结婚的事,但她感到自己的年龄是难以超越的障碍。玛丽生于 1873年,比纪伯伦大十岁。每当想起这个,她的眼泪就忍不住地涌流。她一 心为纪伯伦着想,认为纪伯伦的婚姻应成为他 “伟大的起点。”“哈利勒需 要来自梦境的爱情,来自他的星光闪烁的远方”。玛丽在日记中用痛苦而又 坚定的手写下: “这一爱情的女主人不是我,是另外一个女人,——这是必 然的。”      纪伯伦并没有考虑这么多,他与玛丽频繁地见面,每周至少2至3次。 他们谈音乐,谈美术,谈文学,谈托尔斯泰,最后,纪伯伦谈到了婚姻,他 正式向玛丽求婚了。     这对于玛丽是多么甜密而又痛苦的时刻啊!她度过了几个不眠的夜晚, 最后终于决定拒绝纪伯伦的求婚。这在她1911年4月13日的日记中有生动 感人而详细的记载:     今天,他刚一来我这里,我就抢在他前面说: “我有话说。”我犹豫了 一会,接着又说: “我的心背叛着我的嘴,我的心责备着我的脑,但真理是 要占上风的”     他问: “你心里究竟在翻腾着什么?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我说:  “千好万好属于你,千坏万坏归于我!如果我流干了热泪,请你别在意。昨 晚我一直在流泪。”     他焦急地大声说着: “你哭了!……你哭了!……你哭了!……”他把 我的手拉过去,贴在他的胸口上。      我说: “我决不考虑结婚,尽管我焦渴的心向往着。”     他目瞪口呆,我茫然无语。……我不明白……但我继续说:      “我不是属于你的,我喜欢你,但纯洁的爱阻止我去安排你的未来。”      是的,我的岁数比他大,他面前有漫长的日月年华,命运正向他展开双 臂。      纪伯伦几乎要流泪了,接着他放声大哭。我递给他一条手帕,他擦了擦 泪颊,喃喃地说:      “一句话,——我爱你!”     他一下把我搂在他的怀中。     在一阵迷醉之后我吻着他的手,我捧着它吻着,泪水浸湿了他的手。他 的手是一颗跳动的心。 
                                               

    在门口,他喊着: “玛丽!玛丽!给我一颗心!”      平安笼罩了我,光明照亮了我的前方,快活地回答:“谢谢你,我的主!”      我多么幸福!我作了牺牲,但是牺牲使我们更接近了!”      是的,在玛丽拒绝纪伯伦的求婚之后,两人的关系非但没有就此破裂, 相反,他们的心更接近了。这种介于爱情与友谊或友谊与爱情之间的感情, 持续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直到玛丽在1926年嫁给了米尼斯。而且即使在她 结婚迁居美国南方后,他们的友谊甚至也未因此而中断。从 1908年至 1931 年,纪伯伦至少给玛丽写了300多封信,玛丽给纪伯伦也写了这么多封。他 们谈生活,谈创作,谈家庭,谈社会与个人爱好,谈东西方文明。他们一起 上街散走,去舞会,参观博物馆,轮流到各自居所度过幸福的时光。      纪伯伦称玛丽为 “我的主人!”在给玛丽的信中这样写道:“在我全部 生活中,我知道只有一个女人给了我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给了我成为 ‘我’ 的机会!这个女人就是你!”他热烈地赞颂玛丽: “你是我的世界的美丽与 纯真。” “我心灵的母亲……你是水,是火,是风,是露。你是我灵魂的一 部分。”甚至说: “人们都有一个偶象,我有两个——上帝和你。”     玛丽对纪伯伦的爱更深沉。她对他的信仰是忠贞不变的。她称纪伯伦为  “我的自由”,“风刮不倒的大树”,“我最爱的人”。他们达到了相互了 解,正如纪伯伦所说的 “我们的爱是永恒的爱,因为我心中蕴藏着她心中所 蕴藏的,我感到的正是她感到的。”他们 “目标相同,方向一致。”是“两 颗互相拥抱的灵魂”, “一个彼此缔约的信念”。      纪伯伦此时也不愿结婚了,在审视了世界上许多不幸的婚姻之后,他似 乎形成了某种对婚姻的成见,他认为一个没结婚的女子生机勃勃,完美鲜艳, 一旦结婚,就会使她身上生命的火焰熄灭,凋蔽。“只剩下一个女人的形骸”! 在他后来的作品 《掘墓人》中曾有这样的话:“婚姻不过是人在延续力面前 表现了奴性而已。”也许这就是纪伯伦在他一生中一直保持独身的缘故吧!      1911年4月,纪伯伦迁居纽约,因为他感到在波士顿没有太大进步而纽 约是美国文学家艺术家荟萃的地方,对于纪伯伦来说具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纪伯伦觉得纽约是一个 “巨大的很有力度的城市”,在这里“各种因素都在 动,正像上帝的想象力在动。”当然,纪伯伦的离开也有求婚受阻的原因。      纪伯伦首先搬到瓦渥雷区164号,很快与布鲁克林与曼哈顿的阿拉伯朋 友们打成一片,并再次遇到好友、侨民文学家雷哈尼。5月,玛丽来到纽约 与纪伯伦见面。     5月16日,纪伯伦在雷哈尼住的一座老房子里租了一间小屋,那是一个  “洞穴一样”的房间,使他感到狭窄、窘迫。但他可以在雷哈尼的大房间里 作画,情况有所好转。9月22日,他又搬到纽约西10街28号。这是一间很 平常的屋子,他将它改装成一个画室。它有一个阳台,透入阳光和空气。他 说这间小屋也挺美,比起他在巴黎住的那个房间来并不逊色。房租是 20美 元。他很知足。他向另一位女友描绘他的起居室的艺术收藏: “在办公室的 一角,有一小批传世的珍品,还有一些贵重的物品,如埃及的、希腊的、罗 马的绘画,腓尼基的玻璃器具,波斯的瓷器、古书,意大利和法国绘画,以 及沉默而会说话的乐器。”他称自己的居室兼画室为 “禅房”或“茅庵”。      阿拉伯作家努力埃曼也曾描绘过纪伯伦的 “禅房”:这间房子在一座旧 建筑的最高一层——三层上。这是间长约八米,宽约五米的小房间。 “在东 
                                               

侧的墙上,有一个占半面墙的欧洲式壁炉。在炉膛里又有一只铁火炉。…… 壁炉左面有一张普通的低矮的小床,……小床上有羊毛毯和形状不同颜色驳 杂的几个枕头。……床边是个小柜,上面堆放着书和纸张。壁炉右边有个画 架,画架后面是书架,上面也堆放着书和纸。在我座位的右边有一张圆书桌, 上面同样堆着书、纸张、笔记本、墨水瓶和笔。……在北墙的中间有突出的 书架,上面放着二百本左右的各种书。……在西面墙上挂着一大块旧时代的 织绵,显示出被针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屋子里只有一个旧沙发,两把 旧椅子,一个绘画用的木头长椅。北墙与南墙的玻璃窗上与天花板的大玻璃 窗上都垂挂着黑色窗帘。这 “禅房”如此简朴,它“表明了主人的贫穷、他 的努力、他的节俭和苦行”。      尽管努埃曼感到这个屋子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