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骱涫辈荒艿弊饕路隽瞬荒艿弊魇澄锍浴4蠓舱庑┢嬉熘铮睦锉鹊蒙衔骞仁涤媚兀�
晋朝桓玄,自称大将军相国,封楚王,啊怕带兵打仗还带着他的古玩书画,随时准备携带古玩字画逃路,因此军士无斗志,桓玄大败被杀。唐代王涯高价收藏了许多图书、书法、绘画,其被杀之后,这些东西抛在路上到处都是。桓玄和王涯的收藏于自己和家庭都没有什么益处,可以说是徒劳的收藏。
许公感叹:噫,千万忍耐,不要去做那些徒劳无益的事情啊!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
<原文>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此言,可以为效法。
苛政  不亲,烦苦伤恩,虽出鄙语,薛宣上乘。
称柴而*,数米而炊,擘肌折骨,如此用之,亲戚叛之。
古之君子,于有过中求无过,所以天下无怨恶;今之君子,于无过中求有过,使民手足无所措。噫,可不忍欤!
<解说>
水太清就不会有鱼,人太认真就不会有朋友。美玉里面可以含有瑕疵,大川大河也可以容纳泥污,那么君主也要容忍他人的错误。
《老子》曰:“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说治理国家一味追求严厉,就会使百姓惶恐不安,老子的这句话成为后人为政箴言。西汉薛宣给汉成帝上书引用了这样一句俗语:“政治太烦苛,人与人之间就不和睦;太严厉琐碎,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汉成帝很赞成这句话。
称柴烧火,数米煮饭,如果说居家过日子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就行不通。政治上如果过于计较小事,钻牛角尖,吹毛求疵,就会使国家产生许多有害的弊端;如果以这种态度去为人处事,那也只能是众叛亲离。
古代君子,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在过错中寻找不错的地方,所以天下没有怨恨;现代的君子,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在没有错误的人身上找缺点,所以天下人手足无措。
小错误并不伤害大的德行,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又何必过于认真地去追究呢!为人如此,为政亦如此。
许公感叹:噫,我们要学会容忍别人的小缺中啊!
屠杀之忍第七十二
<原文>
物之具形色,能饮食者,均有识知,其生也乐,其死也悲。
鸟俯而啄,仰而四顾,一弹飞来,应手而仆。
牛舐其犊,爱深母子,牵就庖厨,*觫畏死。
蓬菜谢恩之雀,白玉四环汉川。报德之蛇,明珠一寸。勿谓羽鳞之微,生不知恩,死不知怨。仁人君子,折旋蚁封,彼虽至微,惜命一同。
伤猿,细故也,而部伍被黜于桓温;放麂,违命也,而西巴见赏于孟孙。
胡为朝割而暮烹,重口腹而轻物命?礼有无故不杀之戒,轲书有闻声不忍食之警。噫,可不忍欤!
<解说>
只要具有形体颜色的微小生物,如果能够吃喝,具有知觉,它们活着就很欢快,死了也很悲伤。小鸟俯啄白米,抬头四顾,自以为平安无事,与人无争,却不知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一弹飞来,应声仆地,这只欢乐的小鸟就这样无故地被屠杀了。
牛舐其犊,情深似母子,如果有人把牛牵去屠宰,有谁又忍心看到它恐惧而怕死的样子呢?
后汉杨宝,看见一只黄雀被鸱饕所伤,坠落地上,杨宝顿生可怜之情,帮黄雀养伤,黄雀为了报答杨宝,为他衔来四只白环,并保佑他四代为官。楚国隋侯,救了一条受伤的蛇,蛇送给隋侯一颗宝珠以示报答。这些飞禽走兽活着尚且知道知恩报德,如果伤害了它们,难道它们就不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吗?
晋人王湛骑马遇到蚂蚁堆还要绕着弯子躲开,他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君子啊。蚂蚁虽然微不足道,但同样也得珍惜它们的生命啊!
晋人桓温到三峡地带时,部队中有个人抓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追随悲哀地叫唤,走了一百多里,不肯离开,并跳上船来,一上船就死了。破开它的肚子,看到里面的肠子断成了一寸一寸的。桓温听到后非常生气,处罚了抓猿的人。
《说苑,贵德》载:孟孙打猎活捉了一只小鹿,让秦西巴送回去。鹿母跟随着哭叫,秦西巴于心不忍,将小鹿放出来给了鹿母,孟孙为此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他又请秦西巴给他的儿子当老傅,旁人不解,孟孙说:“他一只小鹿都不忍伤害,又怎么会让我的儿子受苦呢!“
为什么人早晨屠宰而晚上就烹调,看重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轻视动物的生命呢?《礼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庶人无故不食珍。“《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圣人的这些劝诫让我们警醒啊!
许公感叹:噫,怎么能容忍屠杀生命的行为呢!
祸福之忍第七十三
<原文>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鸦鸣鹊噪,易惊愚俗。
白犊之怪,兆为盲目,征戊不及,月受官粟。
荧惑守心,亦孔之丑,宋公三言,反以为寿。
城雀生乌,桑谷生朝,谓祥匪祥,谓妖匪妖。
故君子闻喜不喜,见怪不怪,不崇淫祀不虚费,不信巫觋之狂墸P盼钻暾哂蓿缫胝甙堋`妫刹蝗天#�
<解说>
人们如果遭受灾祸而能够吸取教训,就可以让灾祸成为过去而让幸福来临;如果人们在幸福之中骄奢淫逸,那么幸福会离开而让灾祸来临,因为祸福是可以转换的。
东方朔作《鸦鸣经》来预卜祸福吉凶。陆贾认为:眼皮跳,得酒食:灯结花,得钱财;喜鹊叫,客人到;蜘蛛集,百事喜。这些话在世上流行得很广,流传得很久,对人心有告诫的作用。
《列子,说符》载;宋国有一家喜欢行仁义的人,三代坚持不懈。有一天他们家的黑牛生下一只白牛。孔子说:“这是吉兆。过了一年,做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不久黑牛又生了一只白牛,过一年,做儿子的又瞎了眼睛。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年轻力壮的人差不多都战死,只有这父子二人因病而免于参战,并每月享受国家的救济,战事一结束,他们的眼睛全都复明了。
宋景公时,荧惑*住心星,他招来懂星相的子韦,问他是什么原因。子韦说:“荧惑,这是天表示惩罚的征兆,心星,是我们宋国的分野。可能有大祸降临到您的头上。不过,可以将大祸转移到宰相身上去。“宋景公说:“宰相,是我的左右臂,怎么能为了消除我的灾祸而让我的左右手受祸呢?“子韦说:“可以转移到百姓身上。“宋景公说:“君主应该爱民。“子韦说:“可以转移到年成上。“宋景公说:“年成不好,老百姓挨饿,我这君王是做给谁的?我的性命该结束,就让它结束吧。“子韦说:“天虽然很高远,但对人间的一切都知道得很清楚。您有仁爱之心的语言三句,上天一定会赏赐你三次。今晚上心星就会移开,您的寿命可延长二十一年。“这是宋景公的仁爱之心使灾难消失了。
商王帝幸的时候,雀在城边生了一只乌鸦,占卜的人说:“凡是小的生出大的东西,国家一定会吉祥如意,您的名望也会增加。“帝幸为吉祥之兆喜不自胜,从此不管理国家,为人凶残,结果导致了商国的灭亡。商朝武丁的时候,桑和谷都在宫廷里长了出来,占卜的人说:“桑和谷长在朝廷,预示着朝廷要倾覆吧?“武丁感到很惊慌恐惧,于是小心为政,建立法制,商朝又出现了兴旺的景象。
所以孔子说:“存亡和祸福,都在于自己,并不是天降灾祸,地生妖孽,更不能主杀伐。“帝幸的祸乱来自于他的不问朝政和凶残,武丁的兴旺是由于他的谨慎和按法规办事。
君子闻喜不喜,见怪不怪,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不花费钱财在不该祭祀的时候进行祭祀,不相信男女神巫的一派胡言。相信神巫的人是愚蠢的,崇奉淫祀的人一定会失败。张贵妃用神巫的妖言迷惑陈后主,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不是最好的例子吗?
面对灾祸,如何去消除它呢,只有行仁义之事,加倍努力地工作;面对幸福,如何使之长久呢,也只有行仁义之事,加倍努力地工作;一切在已不在天,又何苦听信神巫之言。
许公感叹,噫,对于祸福,都要沉得住气啊!
苟禄之忍第七十四
<原文>
窃位苟禄,君子所耻,相持而动,可仕则仕。墨子不会朝歌之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析圭儋爵,将荣其身,鸟犹择木,而况于人。
逢萌挂冠于东都,陶亮解印于彭泽,权皋诈死于禄山之荐,费怡漆身于公孙之迫。
携持琬琰,易一羊皮,枉尺直寻,颜厚忸怩。噫,可不忍欤!
<解说>
窃取高位,贪图俸禄,君子之为耻。如果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去做事,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而行动,那么可以做官了才去做官。墨子听到“朝歌“这个地名,马上掉转车头;孔子听到泉的名字是盗泉,即使口渴也坚决不喝。他们是讨厌那种邪僻的地名。
手里捧着人家分送的美玉,享受着人家赐予的爵位,这自其很荣耀,但鸟尚且择木而栖,而人怎能为了贪图俸禄而失去做人的原则呢!
西汉人逢萌看到王莽当政杀伐无度,便辞去官职,脱下帽子挂在城门,一去不归;晋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无德无识的人弯腰屈膝;唐人权皋不愿做叛臣安禄山的幕僚,以诈死的方式逃跑了;西汉人费怡装疯卖傻,不肯做官。以上四君子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清白,抛弃俸禄,辞去官职的。
手里拿着珍贵的玉器,却想要别人手里的羊皮,这是抛弃守身之大节,追逐细小之利益。有人为了荣华富贵,不顾廉耻,其实他们的内心也会有羞愧之心的。
许公感叹:噫,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千万要忍耐,不要为了名利而放弃自己的人格啊!
躁进之忍第七十五
<原文>
仕进之路,如阶有级,攀援躐等,何必噪急。
远大之器,退然养恬,诏或辞,再命犹待三。趋热者,以不能忍寒;媚灶者,以不能忍谗;逾墙者,以不能忍淫;穿窬者,以不能忍贪。
爵乃天爵,禄乃天禄,可久则久,可速则速。
辇载金帛,奔走形势。食玉炊桂,因鬼见帝。虚梦南柯,于事何济!噫,可不忍欤!
<解说>
做官的路,犹如上台阶,须得一步一步往上走。如果互相援引,跨越台阶,那就是太急躁了。宋朝宰相范质教导侄子说:“任官是有一定程序的,一下子想青云直上是很困难的,我要告诉你们,急躁是没有用的。“
胸怀远大器量高雅的人,退居山林,培养自己恬淡自若的境界。晋武帝几次下诏要李伯令做太子洗马,李伯令都以家有老母需养老送终为由相推辞;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人们奔向温暖之地,是因为不能忍受寒冷;人们纷纷向灶神献殷勤,是因为不能忍受灶神的谗言;男女越墙相会,是因为不能忍受情欲的诱惑;穿墙入室的梁上君子,是因为忍不住自己的贪欲。但爵是天爵,禄是天禄,它们都是上天授予的,官能做下去就做下去,需要离开时该走就走,勿需留恋。
当初苏秦用车载着金银珠宝,为合纵抗秦而到处奔波。他去见楚王时,等了三天才见到,还向楚国抱怨: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见如鬼,王难见如天帝。苏秦一心想着荣华富贵,苦头也吃了不少,到头来还是南柯一梦,一无所有。
所以任何事都急躁不得,欲速则不达,这条古训今天仍然有用。
许公感叹:噫,怎么能不忍住自己的急躁心情呢!
特立之忍第七十六
<原文>
特立独行,士之大节,虽无文王,犹兴豪杰。
不挠不屈,不仰不俯,壁立万仞,中流砥柱。
炙手权门,君恐炭于朝而冰于昏;借援公侯,吾恐喜则亲而怒则仇。
傅燮不从赵延殷勤之喻,韩稜不随窦宪万岁之呼。袁淑不附于刘湛,僧虔不屈于细夫。王昕不就移床之役,李绘不供麋角之需。
穷通有时,得失有命。依人则邪,守道则正。修已而天不与者命,守道而人不知者性。
宁为松柏,勿为女萝,女萝失所托而萎恭,松柏傲霜雪而嵯峨。噫,可不忍欤!
<解说>
士人的节操表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与众不同。只要是真正的豪杰,并不需要周文王的时代,任何时候他们都能奋发发向上。
士人的特立独行,在于他们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精神,在于他们不卑不亢的处世原则,他们犹如万丈绝壁那样雄伟,激流中的石柱一样屹立不动。
权势显赫的人,早晨还具有炙可热的势力,到晚上失势时已冷如冰;巴结讨好公侯的人,公侯高兴之时他们则亲如朋友,公侯发怒时则恨如仇敌。此两种人没有骨气,唯有奴颜。
东汉傅燮曾立下战功,可是当赵延要他向权贵献殷勤以封万户侯时,傅燮断然拒绝;东汉韩稜任尚书令,外戚窦宪打击匈奴有功,封大将军,权倾当时,当时有人对窦宪称万岁,韩严正地制止了。南朝宋袁淑拒绝依附表兄刘湛;南朝宋王僧虔拒不向中书舍人阮细夫献金,因而罢官。北魏王昕不愿做上级的仆役;北齐人李绘拒绝了权贵崔谋向他讨要麋角鸽翎的过分要求。以上诸子捍卫自己的人格,绝不卑躬屈膝,以讨好权贵。
困窘和显达,这是机会造成的,获得和失去,也自有它的规律。依附别人就容易走上邪路,恪守道德规范才能保持正直。自己在学问和品行上努力修炼,而上天却不垂顾,这是命运;坚守道德法则却无人理解,这是完成了人的本性。哪里能像女萝一样,靠攀援他物才能上升呢。
唐人李德裕说:“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孔子亦说:“自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松柏傲霜正是正直之士品质的写照。
许公感叹,噫,千万要忍耐自己高攀权贵的邪恶行为,坚守独立的人格啊!
勇退之忍第七十七
<原文>
功成而身退,为天之道;知进而不知退,为乾之亢。验寒暑之候于火中,悟羝羊之悔于大  壮。
天人一机,进退一理,当退不退,灾害并至。祖帐东都,二疏可喜,兔死狗烹,何嗟及矣。噫,可不忍欤!
<解说>
功成名就而抽身引退,这符合自然规律;只知前进,不知退守,那么就会像《易经;乾卦》中所记的盛极而衰。自然界寒暑变化是寒尽暑来,暑尽寒来,交替不止;那么人也是如此,如果你己达鼎盛时期,就预示着你马上要走向衰弱,如果你不醒悟这一点,就会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就像羊卡在篱笆上进不得,退不得。
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事的变化,都是一个道理,进退盛衰的规律,也是一样的。应当引退的时候却不引退,灾难和祸害就会同时来到。西汉人疏广、疏受在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向皇帝提交辞呈,请求回老家安度晚年。大臣和朋友们在京城门外为他们举行送别仪式,引退之后二人享尽天年,他们的行为可嘉可贺。但西汉韩信,辅助汉高帝平定天下,功劳最大,视为三杰,他功成不知引退,结果落得个免死狗烹的结局,这是多么的令人可悲可叹啊!
许公感叹:噫,功成名就之时,一定要抽身引退,千万忍住对名利的留恋之心啊!
挫折之忍第七十八
<原文>
不受触者,怒不顾人;不受抑者,忿不顾身。一毫之挫,若挞于市;发上冲冠,岂非壮士。
不以害人则必自害,不如忍耐徐观胜败。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黥布负气,拟为汉将,待以踞洗则几欲自杀,优以供帐则大喜过望。功名末见其终,当日已窥其量。噫,可不忍欤!
<解说>
不能接受别人的冒犯和压抑的人,发起怒来哪里会顾及别人和自身呢?北宫默一点屈辱都不能接受,如果受了一点打击,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鞭打了一顿,他一定要报复;蔺相如看到秦国不愿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壁,气得怒发冲冠。难道他们不是壮士吗?
自己受了挫折就发怒,往往害不到别人,受害的常常是自己,遇到挫折不如忍耐一下心中的怒气慢慢观察事情的变化发展。名誉可以从屈辱中获得,德量可以从隐忍中培养光大。
西汉张良为黄石公拾鞋而得《太公兵法》,辅助汉室平定天下;汉高祖效法汤王、周武的忍耐品质,取得天下,建立四百多年的汉家王朝,他们是能屈能伸能勇能怯的典型。在忍耐中求取功名,如果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谁能做到这样呢?
西汉人黥布,投降汉王后,汉王召见,黥布进去时汉王正在洗脚,黥布非常生气,后悔到汉这儿来,想自杀。出来后到住地住下,饮食、随从、居住的地方都和汉王差不多,黥布又大喜过望,因为超过了他拟想的待遇。尽管人们还没有看到黥布将来建立的功名如何,但已先知道了他器量的大小,知道他不是能在挫折面前忍耐的人。
许公感叹,噫,在受到冒犯或挫折时,千万要忍耐自己啊!
不遇之忍第七十九
<原文>
子虚一赋,相如遽显;阙书一下,顿荣主偃。王生布衣,教龚遂而*祖汉庭;马周白身,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