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并于1905年1月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确制定革命的策略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首要任务。列宁在与孟什维克机会主义错误策略作斗争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种适合俄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策略。1905年4月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线。其要点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依靠工农联盟,孤立自由资产阶级;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政权,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不失时机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孟什维克在日内瓦单独召开的代表会议上制定了一条与布尔什维克相对立的机会主义的策略路线。他们认为,这次革命不过是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在俄国的重演,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千万不能采取革命行动,以免吓退资产阶级,而只能用和平方式来改良沙皇制度,并让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不要也不能立刻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样,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就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策略路线。这两条策略路线的斗争的焦点是无产阶级要不要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其斗争结果决定着俄国民主革命的命运和结局。为了全面阐明布尔什维克的策略路线,彻底清算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错误策略,列宁分析了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自的变化和特点,总结了俄国1905年革命提供的经验教训,写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等一系列论著,其中最重要的是于1905年6…7月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该书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革命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
列宁把无产阶级为完成民主革命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奋斗的原理应用到党纲上,提出了完成民主革命是党的最低纲领,实现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的建党学说。这一学说对各国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列宁关于民主革命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典范。

4。〃一国胜利论〃与暴力革命
列宁由于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几个或者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论断。
1915年,列宁在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而且还发现了这个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列宁认为,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的各经济部门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不可能平衡发展。尤其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这种不平衡更加剧烈,从而使一些国家迅速赶上并超过另一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实力地位的急剧变化,资本和实力迅速增加的国家,必然要求用战争手段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殖民地。而帝国主义战争又使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削弱帝国主义阵营,从而使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单独一个国家获得胜利。胜利的国家的无产阶级,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无产阶级这一被压迫阶级的专政,便不能消灭阶级。没有各社会主义共和国对各落后国家的相当长期的顽强斗争,便不能实现各民族在社会主义中的自由联合。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又一次表述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著名原理,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表明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在一国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并胜利地夺取政权,而且在一国夺得政权的无产阶级能够保持住政权。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不可避免的学说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说的。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 。这表明了暴力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列宁虽然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但他始终没有否认在某些条件下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列宁根据二月革命后出现的较为自由的状况,在《四月提纲》中就规定了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并断言〃在俄国,这个革命可能例外地成为和平革命〃 ,设想较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有可能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但七月事变后,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结束,俄国革命已经不可能和平发展了。然而,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仍然十分重视恩格斯关于革命和平发展的思想。他强调指出:〃恩格斯非常谨慎,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脚。他承认,在有共和制或有充分自由的国家里,和平地向社会主义发展是'可以设想'(仅仅是'设想'!)的〃 。同样,列宁在对待无产阶级革命发展道路问题上,也是非常谨慎的。他并没有排除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当然,这种可能性是否能转化为现实性,则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取决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




























 第六章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为20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作了榜样,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在20世纪初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列宁都提出了全新的构想。列宁所作的重大理论创新,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而且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十月革命胜利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引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爆发后,列宁正确地判断了战争的性质,确定了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战争期间的策略、方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等口号。战争的进程不断地激化各国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使各国的革命形势日益成熟。1917年2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这次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国家内不可能长期存在两个政权组织,俄国革命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
1917年4月4日,回到国内的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纲》,规划了由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的方针和路线。在列宁的方针和路线的指引下,俄国革命深入发展,布尔什维克进行武装起义的时机日益成熟。1917年10月7目,列宁再次回到国内,领导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24日下午,武装起义开始举行。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阿芙乐尔〃巡洋舰攻打冬宫的隆隆炮声,震撼了俄国,也震撼了全世界。当晚,全俄苏维埃宣布建立苏维埃政府,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随后,革命继续向全国发展,到1918年2…3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1。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新格局
1848年发生过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1871年发生过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认为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可是,在上述工人运动或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都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最后都陷入失败。19世纪70…8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国家产生了社会主义政党,党领导工人群众展开了斗争。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一些国家的党过分强调资本主义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只注重议会斗争,不重视甚至反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革命的指导,它的结果不仅仅是上述〃六月起义〃和巴黎公社革命式的流血牺牲,也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在议会中占有若干席位,而是由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伟大实践证明,从而也提升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水平。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
在十月革命之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1918年8月,日本发生了所谓〃米骚动〃事件;1918年11月德国爆发了革命;1919年3月,匈牙利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同年4月,德国巴伐利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0年在意大利爆发了工人夺取工厂、农民夺取土地的斗争。在整个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头50年,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并突破了民族地域的局限而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4。十月革命的意义不容诋毁
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引起了帝国主义和一切代表旧社会的势力的仇恨和恐慌,他们纠集起来污蔑、诋毁十月革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对十月革命的攻击、诋毁和妖魔化更加激烈。一些西方和俄罗斯的学者无视历史事实,重弹西方自由派和俄国流亡政治家的老调,从根本上否认十月革命。他们认为;十月革命是各种偶然事件巧合的结果;是历史上的反常现象;是以贪权的列宁为首的一小撮职业革命家搞的阴谋。更有甚者污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是德国的间谍。他们制造谎言,说列宁是经德占区回国的,在回国前与德国政府〃达成某种秘密协议〃,并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接受德国大量资金资助用于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以便德军摆脱东线俄军的牵制,集中力量于西线战场。又说,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力主与德国签订屈辱性的《布列斯特和约》,其内幕是对德国的一种偿还。
墨写的谎言总是不能掩盖铁的事实。事实是,其一,所有德国和俄国的档案中,至今除了一些捕风捉影、随意编造的材料之外,没有一处确凿的材料能证明列宁是德国的间谍。其二,关于列宁经德战区回国的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列宁回国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条路线是经法国绕道返回俄国,但法俄是盟友,如果法国当局发现反战的列宁进入其境内,肯定不会轻易放过,轻则拘禁,重则以战犯判刑。另一条路线就是向中欧进发,经德国前往北欧,然后从芬兰回国。最后布尔什维克党人权衡利弊,决定从德占区回国领导革命。其三,关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这个和约的主要内容有:缔约双方宣布停战;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在和约签订前夕所占领的上述地区以东地方;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列宁当时之所以力排众议,主张与德国签订合约,完全是迫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刚刚通过十月革命夺取政权,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新诞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在北高加索的顿河活动的阿列克塞耶夫的白匪军,克拉斯诺夫的白匪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的白匪军,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德国当时在东线的部队仍有几十万,并且具有相当的作战经验,由于苏俄谈判团团长托洛茨基拒绝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德国便纠集军队一路攻打到明斯克,直逼彼得格勒城下。当时红军正处于诞生阶段,缺乏物资装备;又面临外国的武力干涉,美英法的反动势力扶持着白匪军进攻苏维埃政权。基于这种历史背景,不得不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正是这一英明决策,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免除了在军事上可能遭受的失败,赢得了恢复国民经济,重整国防力量,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政权的宝贵时间。这就是列宁指出的:〃我们缔结单独和约,就能在目前可能的最大程度上摆脱两个彼此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利用它们相互之间的敌视和战争。。。。。。来继续推进和巩固社会主义革命。。。。。。。只要保证有几个月的和平工作,那么,俄国的改造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能的。而这种改造将使社会主义既在俄国又在全世界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将为强大的工农红军建立巩固的经济基础〃 。1918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3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是列宁巧妙地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革命策略的典范。事实证明,谎言无论怎样重复,都不能成为真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是不容诋毁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二、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给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全新的课题。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个探索历经三个阶段,即从1918年春提出〃向社会主义建设进军〃的最初构想,到1918年夏至1920年底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再到1921年春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变。在列宁领导下的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列宁的一系列的全新构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1。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十月革命后的初期,列宁在其著作中不止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 的论断。列宁认为,从阶级关系对立性质上来看,主要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本家阶级和无产者阶级。要完成消灭阶级的任务,首先必须推翻地主、资本家这些剥削阶级。其次还要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并且指出后者是一项十分困难而长期的任务。他强调,〃要解决这个任务,只有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这样的过渡必然是非常长久的〃 。由此可见,列宁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还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最终建成,它只不过完成了整个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小部分任务,而且是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而要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社会主义,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
列宁把〃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一论断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直接联系起来。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阶级,而这一任务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进行阶级斗争来完成的。列宁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