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已经改变了原先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异议,对劳动价值论处于由否定到肯定的过渡之中。这一著作对商品价值及其决定问题的分析,已经涉及价值在竞争中的现象形态和在生产过程中的本质规定之间区别的问题,在方法论上初步理顺了价格现象和价值本质的关系。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发生了重大转变,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就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第一次公开承认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功绩,并以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为理论根据,反对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初步揭示了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关系。他认为,生产资本的增加,就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统治力量的增加;随着资本的增加和资产对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法的运用,一方面造成大量的失业者,另一方面又使大批较高的社会阶层中的人被驱赶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因此,〃资本增长得越迅速,工人阶级的就业手段即生活资料就相对地缩减得越厉害〃 。

2。马克思对经济学的重新研究

从1850年8月开始,马克思利用大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几乎是全欧洲最丰富、最完备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资料,再次研究了可能发现的所有的重要的经济学文献。这时,马克思研究的范围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史,而且还包括工业、农业、商业、财政、信用、外贸等应用经济学,以及土地关系史、技术史和发明史等专门学科。到1853年底,马克思写了包括24个笔记本的读书笔记。这些笔记统称为《伦敦笔记》。从《巴黎笔记》到《伦敦笔记》,生动地说明马克思是在与当时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的〃对话〃中,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理论研究的新起点的。

从总体上看,《伦敦笔记》对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作了重点探讨:第一,对货币、信用和危机问题的研究。针对19世纪40年代末欧洲经济学界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的争论,马克思研读了大量关于货币和危机问题的理论资料和实际资料,对货币、信用和危机问题作了初步的但却是深入的研究。马克思明确指出:〃即使在实行纯金属流通的情况下,金融货币的数量和它的增减,也同贵金属的流进或流出。。。。。。没有任何关系〃 。他对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作了探讨,还对80多位作者关于货币流通问题的论著的有关论述作了摘录,写了《完整的货币体系》手稿。马克思对货币、信用和危机之间关系作了研究,写了短文《反思》。第二,对导致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原因作了研究。马克思对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研究,不仅对创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了许多新的见解,而且对李嘉图理论体系的基本矛盾也有了新的认识。第三,对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及工人阶级的状况、农业问题作了研究。马克思研究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工资基金理论,强调工会斗争对缓解工人阶级的贫困状况的重要意义;研究了大量的农业经济著作,对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理论失误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农业化学的应用能极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思想。第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经济形态作了研究。马克思不仅研究了古罗马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结构,而且研究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不仅研究了拉丁美洲的社会经济状况、亚细亚生产方式,而且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研究了技术史、工艺史、法制史、风俗史、文化史,而且研究了经济史、社会史;不仅研究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研究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3。 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革命〃

1856年上半年,英国面临着一场以金融货币危机为特征的严重的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新的危机必将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他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提到:〃我不认为,一场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会迟于1857年冬天〃;在这场〃以前从未有过的全欧规模〃的危机中,〃我不认为我们还能长久地在这里当旁观者〃。他相信,投入革命的洪流,〃'动员'我们的人的日子不远了〃 。为了迎接危机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开始通宵达旦地总结经济学研究成果,决心为无产阶级锻造一把理论之剑。从1857年7月到1858年5月间,马克思写了一系列的经济学手稿。这些内容丰富的经济学手稿,现在被统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是马克思从1843年以来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结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作了科学论述。这些论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形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还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因而也是探索马克思理论整体结构的内在联系的重要文献。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对〃五篇结构计划〃作了调整,提出了〃六册结构计划〃。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宣布了他的〃六册结构计划〃,即〃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31页。。马克思强调:〃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之前,马克思把第一册《资本》分作四篇,即〃资本一般〃篇、〃竞争〃篇、〃信用〃篇和〃股份资本〃篇。〃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涉及的内容只是商品和货币部分。

4。通向《资本论》的道路

从1861年8月开始,马克思打算将第三章〃资本一般〃的内容写成《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马克思编写的《资本章》写作提纲中,明确地把《资本章》分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和利润〃三个部分,以及以理论史为主要内容的第四部分。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接触和发现新的理论问题,以至于认为〃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 。这样,到1863年7月,马克思实际完成的并不是论〃资本〃的小册子,而是一部包括23个笔记本的近1400页的卷帙浩繁的手稿,其内容大大超出了原先计划写作的内容。这部手稿现在被称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5。《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问世

1865年底,马克思完成《资本论》三卷手稿后,立即投入对第一卷的〃最后加工〃。1866年初,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我正好于1月1日开始誊写和润色,工作进展得非常迅速,因为经过这么长的产痛以后,我自然乐于舐净这孩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1卷,1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资本论》第一卷的定稿工作于1867年3月28日最后完成。4月10日,马克思亲自把手稿送往汉堡。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终于问世!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在长期参加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掌握大量的实际资料和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客观必然性。《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资本论》中,唯物史观不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资本论》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这就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从《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后,〃经过了二十余年的潜伏时间,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以日益增长的速度,扩大它的影响,并为日益广大的阶层所接受〃 。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探讨的基础,也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上实现的科学革命的最辉煌的成果之一。

1。对劳动价值论的初步研究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由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843年,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学时,面对的就是1823年李嘉图去世之后西方经济学界理论纷争的局面。1873年,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版跋〃时,对这一理论纷争时期的特点作过如下概述:〃从1820年到1830年,在英国,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科学活动极为活跃。这是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和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的理论同旧的学派进行斗争的时期。这是一场出色的比赛。。。。。。1830年,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事实上,李嘉图学派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已不再可能发展劳动价值论,而只可能曲解、庸俗化劳动价值论。

1844年底,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神圣家族》中,对劳动价值论的态度开始转变,处在由劳动价值论异议者向拥护者的过渡之中。马克思在论及价值问题时,既反对效用价值论也不完全认可劳动价值论,在总体上还没有真正站到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来。马克思提到:〃最初,价值看起来确定得很合理:它是由物品的生产费用和物品的社会效用来确定的。后来却发现,价值纯粹是偶然确定的,它无论和生产费用或者和社会效用都没有任何关系。〃 显然,马克思在否定效用决定价值的同时也否定了劳动决定价值,把价值的〃费用〃确定和价值的〃效用〃确定,都看成是〃偶然〃的。但是,在对价值问题的深入探讨中,马克思也开始承认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例如,关于商品价值及其决定问题,马克思就提到:〃生产某个物品所必须花费的劳动时间属于这个物品的生产费用,某个物品的生产费用也就是它值多少,即它能卖多少钱(如果撇开竞争的影响)〃 。这一提法说明,马克思已经觉察到,对价值决定的考察是可以撇开竞争的影响的,这已经比《巴黎笔记》中的观点前进了一大步。马克思还明确提出:〃在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某物品是否应当生产的问题即物品的价值问题的解决,本质上取决于生产该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开始理解价值在竞争中的现象形态和在生产过程中的本质规定之间的区别,在方法论上初步理顺了价格现象和价值本质的关系。

2。唯物史观创立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的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揭示了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承认劳动价值论,肯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经济过程的科学阐述,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必然的结果。

在《哲学的贫困》中,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基础,初步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研究的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过渡性的、历史上暂时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运动及其内部联系,研究的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形式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第一次公开表述了自己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他批判地吸收和利用了李嘉图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肯定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功绩,赋予李嘉图劳动价值论新的内涵,在许多理论观点上实现了对李嘉图的超越。唯物史观的运用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的确立,使马克思找到了与蒲鲁东的价值理论进行全面论战的科学方法,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在《伦敦笔记》中对价值理论的重新探索,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的重要前提。在《伦敦笔记》评述李嘉图著作的札记中,马克思肯定了李嘉图对物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与物品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即交换价值的区分,肯定了李嘉图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价值的观点。马克思在举例论证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同资本的不同部分的比例关系时,说明资本采用劳动生产率高的机器进行生产,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值,可以在商品销售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实际上是对李嘉图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观点的深化,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问题,以及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同时,马克思也批评了李嘉图对价值与财富的混同,认为〃李嘉图只在概念上去分清价值与财富的区别〃,实际上〃价值和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财富取决于充裕程度,而价值取决于生产的难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4卷,109、1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价值与产品产量的运动反映了二者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因此,〃随着一定量劳动……一定数量的资本和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产品的交换价值就会相应地降低,因而加倍的产量只有这个产量的一半从前具有的价值〃同上书,109~110页。。这时,马克思虽然还没有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也没有能够提出使用价值的范畴,但他的这一分析已经包含着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思想萌芽。
显然,马克思在《伦敦笔记》中的这些探索,不仅是在研究了有关价值理论的重要文献的基础上作出的,而且也是在与当时经济理论界关于价格、货币理论的论战中形成的。当时银行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价格和货币理论及政策的争论,是马克思深入研究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切入点。毫无疑问,马克思是在同主流经济学发展最新趋向的〃对话〃中、是在对政治经济学最高成就的吸纳中、是在对经济学发展面临新挑战的思考和回应中形成自己的新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的。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革命的要义

19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以后,马克思从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一直到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这长达10年的科学研究中,对劳动价值论研究实现了新的理论突破,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体系。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循着这一思想轨迹,以商品为研究的出发点,逐次展开对交换价值、价值、价值量等问题的分析。直到马克思晚年,他在说明自己的价值理论的特色时还认为:〃我不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也不是从'价值概念'出发。。。。。。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 。

最后,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这样,〃劳动创造价值〃已精确为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在社会商品再生产过程中,进一步精确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这样的两重性。马克思十分珍重自己的这一理论创见,他认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 ,而且还是他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最好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1卷,331页。。由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创立,使〃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古老命题从此有了崭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