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左手参禅,右手修佛-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先将自己倒空,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创造更大的辉煌。就像武侠小说中写的一样,想要学到那些绝顶厉害的武功,往往需要舍弃自己以前所学的武功。可是世人都有贪欲,又有谁肯愿意这样做呢?所以,结果往往是那些对武功一窍不通的人捡了大便宜。
放眼古今历史,大凡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善于将自己清空的人。在他们的眼里,已经所取得的成就根本不算什么,下一次超越才是真正具备魅力的。世人不就是不懂得将自己倒空,才会与成功一次次擦肩而过吗?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随着能力的逐步提高,他们开始用既定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开始用蔑视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每当新事物出现又会产生排斥情绪,还用过往的经验拒绝新的体验——这就是固守传统的具体表现。此时,新的知识就摆在他们眼前,可是却白白地流淌掉,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的成就的。
不善于将自己倒空,将功亏一篑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爱迪生,他的一生仅仅接受过3个月的正式教育,可是1000项发明却获得了专利。然而,如此伟大的爱迪生,在他晚年时也曾出现过“败走麦城”的一刻。原因就在那时的他骄傲、自满,听不进任何一点建议。
1882年,当白炽灯彻底获得市场认可后,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开始建立电力网,输送直流电,由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电力时代”。当时,另一种技术——交流电,也开始崭露头角。发展交流电技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想通过这项技术与爱迪生合作。可是,爱迪生却固守于自己在直流电方面的认知,根本不愿意承认交流电的价值比直流电大,拒绝了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合作请求。
为了固守住自己在直流电方面取得的成就,爱迪生固执地站在交流电的对立面,以自己的影响力宣讲“交流电不如直流电”。自谋出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一度被爱迪生电气公司压得抬不起头。然而,谁也无法决定社会的发展规律,“交流电”这个新生事物终以锐不可挡之势浮出水面,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曾经崇拜、迷信爱迪生的人们惊讶地发现:爱迪生做错了!交流电的确要比直流电强得多。
主动让自己拥有“空杯心态”的人,最终一定会有最快最大的发展;而“被动空杯”的人,其发展的速度及力度都会有所减弱;拒绝空杯的人,则终将停滞不前。爱迪生就是因为固守自己的信念,不愿意听从他人的建议,而使自己的人生留下了遗憾。
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我们身处的时代,需要大量知识来填充,而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毕竟都是有限的。因此,谁都不能轻易地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此外,常常接受新的知识,也能让自己保持活力,永远都在进步,这对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说:当我们看不顺眼的人越来越多时,看我们顺眼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的确是这样,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今天的你是由昨天的心态造就的,而今天的心态又决定着明天的你。因此,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先改变心态,空杯心态无疑就是改变命运的一大策略。所以,暂时、适时清空杯中的水,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新事物吧!
读禅悟人生
禅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可以给人身教,同时也能给人启发,让人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空杯才能容物,如果你的人生之水总是满满的,别人随便一拍水就会溢出来,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只有让更多的“水”和“智慧”,都放进我们生命的“空杯”之中,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成长。中国有个词语叫“虚怀若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4.放不下就担起来
禅的智慧:人生有很多事情是很难放下的,既是这样那就不如先担起来。当到了无法再担的时候,自然就能够放下。
修行,先修的不是放下,而是担起。面对世事,要坦荡地面对,该担起的就要担起,不要为自我的消极逃避支招放下的借口。只要不执着,随缘生灭,其实是另一种放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在担起的时候,就已经放下了。就像一个曾经做过案子的罪犯一样,当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时候,其实就是“担不起”的时候,但同时他又更不能“放下”。而当他有一天顿时悔悟,鼓起勇气承担一切的时候,也意味着他已经放下了。
放不下就担起来
严阳善信去拜见赵州禅师,问道:“我心里面不挂碍任何事物,究竟该怎么办呢?”
赵州禅师回答说:“那么,就放下吧。”
严阳善信又问:“既然什么事物都不挂碍,您还叫我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说:“放不下,那就担起来吧。”
为什么严阳善信说自己心中无一物,禅师却还要他放下?因为即使心中无一物,但如果像严阳善信一样抱着这个境界不放,也还是有一物,心灵得不到解脱。当禅师发现严阳善信不能放下时,又叫他担起来,这就是禅学的智慧。
当然,对于这“担起来”三个字,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认为这是激将法,既然你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那就继续挑着担子走,促使你自己反省,最后逼迫你放下放不下的东西,从而有所开悟;有人认为这是直指法,“心无一物”不是禅学所追求的境界吗?禅师让他担起,也就是嘱咐他当仁不让,当下承当也;还有人认为这是呵斥的说法。总之,各有各的说辞,也各有各的道理。但不管怎样,“担起来”却是不可否认的至真至理。
人生在世,到底在担些什么?恐怕很难说的清,担父母、担孩子、担朋友、担夫妻等等。一路走来,人们只顾着往自己的身上增加包袱,愈捡愈多、愈求愈多,却舍不得放下。此时该如何是好?禅学来为我们解答:放不下,那么担起来。只有当真正地学会承担之后,才能学会真正地放下。倘若你不能承担,也就无所谓放下?禅者就是利用这个方向,来教会弟子学会承担与放下的。
很多时候,人们放不下不是因为担得多,而是因为担得少,担得轻。此时此刻,既然自己放不下,那么就继续担,直到担不动的时候,自然就会放下。现在很多人一味地妄谈“放下”,却不知放下就是为了担起,倘若“放下”本就是为了“放下”,那么它也就失去原本的意义。为了真正担起,所以要放下障碍担起的,这才是放下的积极意义。
读禅悟人生
与其放下之后心里不安,那倒不如担起来,落个踏实自在。
“放不下就担起来”,简单的一句话却富含深刻的哲理,我们也只有自己将责任担起来,喜也好,怒也好,乐也好,痛也好,那不过是自己一念间的放下和承担。
5.看似悖论,悬崖深谷得重生
禅的智慧:绝境,常常能够唤醒那些钻入牛角尖中的痴愚者,使他们于猛然一惊之中,心智豁然开窍,产生特殊的意外的效果。
禅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蕴藏了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并吸取了众家之精华,而“绝处逢生”的理念在禅学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有人曾经问省念禅师:“在传授禅学时,你所用的方法是什么?”省念禅师回答:“一言截断千江口,万仞峰前始得悟。”意思就是说,用一句话截断千条江流般的言谈,让学生在万丈除峰前悟出真理。虽然只有短短14个字,但却明确地说明了“在绝境中往往能更快获得重生”这个道理。
逼入险境,峰前悟道
慧清禅师曾经问过他的弟子们一个问题:“学禅其实和人们行走是一样的,假如走着走着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前面是万丈深渊,后面则是熊熊大火,并渐渐向自己逼近,两边是大片大片的荆棘丛林。此时,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左右也不行,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灾祸呢?”
无独有偶,另一位义青禅师,也曾经用过同样的办法来问他的徒弟们:“若一个人前进就会掉入天魔之手,后退又会陷入饿鬼之口,坚守原地又会被水淹没。此时,他该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呢?”
就在众人苦思冥想而不得要领时,义青禅师微微一笑,点化说道:“任凭你三尺大雪,压不住一寸灵松。”
其实两则故事说明的是一个道理,这是一种把人逼入进退不得、左右为难的绝境,使他们在性命攸关之际时猛然惊醒,领悟到“出路”的禅学方法。是的,俗话说的好:天无绝人之路。能不能“逃生”就在于你是否足够灵敏聪慧了。人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在危急的情况下,越是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和领悟力。;
在生活中的旅途中,并不是所有的道路都是康庄大道,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平坦、光明的人生道路固然是美好的,但也在无形中限制了人们能力的发挥,而一个看似没有前途、毫无希望的人生道路,却总能够造就更多的人才。哪怕满身是伤,血流满面,只要还有生命存在,就不应该放弃最后的一点希望。生命的奇迹往往就发生在绝境当中。
越是危机时刻,越能激发潜力
为了让弟子们更加了解“困境中顿悟,急难中生智”的禅意,法演禅师曾经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个专门以偷窃为生的人,他的技艺颇为“高明”,几十年来少有失手。当他的儿子长大后,他便想将自己的手艺教给他。一天晚上,他把儿子带到了一户有钱人家,用自制的万能钥匙打开了有钱人的大柜,让儿子进去窃取衣物。谁知儿子刚刚进去,他就关上了柜门,还从外面锁上了。随后又故意弄出声响,惊醒有钱家的人,而自己则偷偷溜回家了。
被反锁在柜子里的儿子急中知智,便学起了老鼠叫的声间。有钱人听到后便叫女仆拿灯打开衣柜,柜子一开,早已准备好的小偷便吹灭油灯,跳出柜子,将女仆推倒在地,夺路而逃。家人赶紧命人追赶,眼看就要落网了,小偷看到前面有一口井,便搬起一块大石头推入井中,发出轰然声响。追赶者听到后以为小偷落入井中,便向井内探照搜索,小偷这才趁机抄小路回到了家。看到父亲后,小偷连声埋怨道:“你怎么把我反锁在柜子时,自己却溜之大吉?”贼父说:“你先别问这个,先跟我说说你是如何逃出来的。”儿子照实说了一遍,其父听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满意地说道:“看来,你已经学成了。”
故事讲完后,法演禅师说道:“这,就是我这里的禅。”
事实也证明,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往往能够激发出人类更大的潜力和创造力。正因为没有了后路,人们才会产生放手一搏的心理;若是还有后路,就会犹犹豫豫,顾虑不断。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他的一生可谓是充满曲折的一生,曾被弃用多达38次。好在他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没有被一次次的失败打倒,而是拿起了笔来书写自己的御敌之心,最终他所作的词流传了千百年,被人们广为赞叹。
也许,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学禅之法,有点“稀奇古怪”,但换个角度来想一下,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却有很多。当一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草,从墙解的砖缝中探出头来时,你是否会被震撼到?震撼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震撼它敢于面对“苦难”的决心和毅力。
读禅悟人生
面对曲折迂回的道路,有人将它当作自己的拦路虎,也有人把它看成是成长的踏脚石,踌躇满志地跨过它。所以,在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苦难时,要会摆渡自己,在绝望中重生,展向美好的未来。
6.忘我无我的大彻大悟
禅的智慧:只有在忘我无我的境界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忘我无我,是一种境界,一种超高的境界,一种难得的境界,一种有益的增界,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谓忘我无我的增界,就是能够忘记身边的一切功和利,忘掉一切烦恼的琐事,可以忍受反复的枯燥与乏味,承受失败的压力和折磨,自如地应对各种流言蜚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如果你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那么成功就已经在彼岸向你招手了。
忘我无我,禅者的大修为
古时候有位禅师,修行参禅时往往是专心致志,达到忘我的境界,四方禅者纷纷慕名前来拜访。可是,每当弟子前来通报有人来向他学禅时,他总是反问道:“谁是禅师?”就连吃饭的时候,这位禅师也是专注于禅理,经常拿着碗筷不动,出神地思考着,弟子提醒他:“师父吃饱了吗?”他居然会忘记自己是在吃饭,反问:“你说什么?谁在吃饭?”由此可以看出他专注的程度了。坐禅是当时修炼的重要方法,这位禅师每每坐禅时,总是全神贯注,从不分心。有一次,弟子担心他这样身体会受不了,便提醒他:“师父,您真是太辛苦了。”禅师却反问道:“谁太辛苦了?”
有一天,禅师的弟子大喜从外面参学回来,向师父汇报了自己的见识和体会,还关心了一下禅师:“我在外20年,师父在这里生活得可好?”禅师十分轻松地说道:“好,很好,我每天诵经修道,说法著述,就像是在海洋里遨游,神清气爽。”两人谈至深夜,禅师让大喜去休息。第二天天亮时,大喜一醒来便听到师父的阵阵诵经声,看来昨天一夜他都没有休息。但禅师看起来却十分精神,除了接待禅客外,就是执笔阅改弟子的撰写讲稿。大喜问道:“师父,这20年来您都是这么生活吗?为什么不见您有衰老的迹象呢?”佛光禅师笑了笑说:“我可没有时间去想到老啊!”大喜终于心有所悟:“原来一个人具备了忘我精神,就能够让自己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禅师的“忘我”精神着实有些可笑,但这的确确是一种大境界。修禅者的最大修为莫过于达到这种“忘我无我”的境界,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容易到达的高峰,它需要禅者得具有相当大的定力、耐心及悟性。也许很多人都会问:到达这样一种境界究竟有没有捷径可寻?答案是否定的。唯一有效、简单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执着,做到大彻大悟。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无心”,黄檗禅师曾说过:“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可以看出,无心是多么重要。
为官者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能够公正无私,多为百姓办实事儿;为商者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能够不计私利,成就一番真事业;为人者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可以看透人世的短暂和自然,获得真快乐与真享受。
大彻大悟,人生的最高峰
南塔光涌禅师初次拜见仰山禅师时,仰山问道:“你此次来要做什么?”
光涌答:“是来拜见禅师的。”
仰山禅师又问:“那你见到他了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禅师再问:“那你看清楚禅师的样子了吗?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并不像佛!”
仰山禅师进一步追问:“既不像佛,那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说道:“若有所像,那又与驴马有什么区别?”
仰山禅师听了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我相信在20年当中,再也没有人能够胜于你了,你好好保重。”
这件事过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便称赞道:“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个故事到底告诉了人们什么呢?其实就是一种“大境界”。光涌禅师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金刚经》中曾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的,佛不像佛,也不像驴,那它究竟像什么呢?像它自己。只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见到无相的真理。当你修到忘我无我的境界时,你就进入了“道”,道是永恒的,你在道中也同时得到了永恒。就是武侠小说中写的那样:高手的较量往往不是真枪实刀地比较,而是以无招胜有招,这才是最高境界。一切都在无形当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
那些大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曾经将自己“忘掉”。明代的戏剧大师汤显祖在写《牡丹亭》时,有一天突然消失不见,家人四处寻找不见。后来才发现他躺在柴堆上,蒙脸痛哭。家人在追问之下才得知,原来他在写到悲伤的环节时,忍不住也跟着戏剧中的人物一起动容,泪如泉涌。科学家安培在出门之前,在自家大门挂了“安培不在家”的牌子。可是当他外出回来看到这块牌子时,却误以为自己走错了门,忘记安培就是他自己的名字,于是转身离去。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专门找一些闹市区来作为看书的场所,就是想让自己练就一番心无旁骛的功力,令人不得不服。这些事实,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忘我无我”境界的伟大吗?
读禅悟人生
通常情况下,人类所做的事情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的,但是一个真正有修为的人却不从自己出发,而是要“忘我无我”,事事以别人为出发点。其实,也只有“忘我无我”,才能成全自我,发扬自我,成就自我,还原真我。
7.本来无一物,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