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2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理寺小公堂内已布置就绪,正上面挂着一块牌匾,上写四个大字‘三司会审’,下面台阶上呈‘品’字型摆放着三张宽大桌子,正中间是御史台的位子,这也是惯例,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几乎所有的三司会审案子都由御史台发起并主导。

    左侧是大理寺,右侧是刑部,每张审案主官的背后又坐着三名辅官协助,两侧站满了身穿皂红两色公服,手执水火棍的大理寺差役。

    李延庆左右看了看刑部郎中顾逸群和赵殊,两人都表示已准备好,李延庆便道:“那就开始吧!先提审潘岳。”

    一名大理寺官员高声喝道:“三司会审,提案犯潘岳!”

    。。。。。。。。。

    就在三司会审开始的同时,皇城内的知政堂内,王安中正在向王黼汇报御史堂开审林素灵案的情况,王安中昨晚一夜都没有睡着,让他无法入睡的原因并不是李延庆要开审林灵素案,而是他昨晚下午得到一个消息,张邦昌已经向天子弹劾他擅自动用监察御史监视余深和蔡京。

    这当然是王黼的紧急安排,他为了讨好王黼而冒险安排了九名监察御史负责监视余深府宅和蔡京府宅。

    作为御史中丞,王安中并不是没有权力调用御史,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他也会调集多名监察御史参与,比如各州举行的发解试,大量监察御史就会被派往各地监察考试。

    只是他这次监视的对象是刚刚被罢免的相国和从前的老相国,监视这样高级别的官员没有得到天子的同意便擅自派出监察御史,严重违反了官场规则,就算是天子也无法包庇。

    所以在得知自己被弹劾后,王安中几乎一夜未睡,焦虑难安,他已经顾不得再考虑什么三司会审案了,三司会审案变成了他紧急求见王黼的一个借口。

    听完了王安中的汇报,王黼的脸色变得十分阴沉,“你的意思是说,无法阻止这个案子是因为我的原因,我批准了这个案子,所以你无法阻止,责任在我王黼身上,是这个意思吗?”

    “卑职绝没有推卸责任的意思,只是复述李延庆的话,作为御史中丞,卑职确实没有权力叫停三司会审的案子,这不仅涉及御史台,还涉及刑部和大理寺,除非是。。。。。。。”

    “除非是由我来叫停,对吧!”

    王黼极为不满瞪了王安中一眼,“难道我不知道,还要你来提醒吗?”

    王黼当然可以叫停三司会审的案子,但这就等于将自己的把柄递给梁师成,梁师成在官家面前告一状,那自己怎么解释?

    本来一个小案子变成了大事,梁师成那个混蛋会放过自己?王黼心里明白,这个案子他绝不能再出头,必须让王安中替自己办妥。

    这时,王安中担心到了极点,声音都有点发颤了,“三司会审案能不能先放一放,我保证会想办法搅黄这个案子,但卑职听说张邦昌已在天子弹劾那天监察御史之事,卑职恳求相公。。。。。。先解决这件事。”

    王黼笑了起来,“这件事我也听说了,问题确实比较严重,弹劾书已经递上去了,目前就在李公公手中,王中丞,解决这件事并不难,关键看你的诚意!”

    王安中心中无奈地叹了口气,王黼要看什么诚意,他比谁都清楚。

    。。。。。。。。

    大理寺小公堂的审案已经结束了上午的审理,下午要提审三名刺杀士兵,李延庆也知道王黼不会袖手旁观,必然会有阻击动作。

    既然这个案子之前已经审了不下十次,现在审案仅仅只是一个必要的形式,那为什么不能在一天内完成它?三方一致同意,他们务必在今天审结这个案子。

    他们只短暂地休息了半个时辰,又开始继续提审三名刺杀士兵。

    三名刺杀林灵素的士兵一直被分开关押,防止他们串通口供,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三名士兵显然早已得到同样的暗示。

    第一个被提上堂的是三个刺杀者的头目,叫做张顺,开封府人,长得彪悍魁梧,刺杀案发生时是一名押官,他被戴着重枷押上来,大大咧咧地站在堂上。

    “跪下!”

    大理寺正赵殊喝喊一声,两名差役用水火棍在他腿弯重重一击,张顺普通跪在地上,他忽然象野兽般的怒吼一声,吓得两名差役哆嗦了一下。

    李延庆瞥了他一眼,淡淡道:“给他重枷去掉。”

    赵殊低声道:“御史不知,此人十分残暴,攻击性极强,已经有两个狱卒被他打伤了。”

    “不碍事,他如果想死就不会一口咬定潘岳了,给他打开枷锁!”

    赵殊无奈,只得给差役使个眼色,两名差役战战兢兢给张顺打开了枷锁。

    张顺嘿嘿一笑,倒也没有象赵殊担心的那样直接暴起伤人,而是坐在地上,轻轻揉着手腕和脚腕,冷冷地望着李延庆。

    “你这个狗官比他们聪明,知道老子不想死,没错,我干嘛要自己找死,你有什么屁就直接放吧!”

    李延庆一拍惊堂木,厉声问道:“张顺,本官问你,道士林灵素在城头做法,有什么不妥之处?”

    “你这个狗官想来哄骗老子,做梦吧!老子就告诉你,我不认识什么道士,潘岳叫我杀人我就杀人,别的什么都不知道。”

    “可你的第一次口供却招供是你憎恨厌胜之术,另外,林灵素修神霄宫时占据了两千亩土地,其中就有你家的三十亩地,你对他恨之入骨,一直就想找机会杀他,这也是你的口供,我已派人去核实过,完全属实,那么我就可以认定你有刺杀林灵素的动机,第一份口供完全属实!”

    “胡说!我是被潘岳指使的,第一次是被严刑逼供,写下的违心之言。”

    ‘啪!’

    李延庆又一拍惊堂木,“带潘岳!”

    片刻,潘岳被带上大堂,在张顺身边跪下,李延庆道:“潘岳,这个张顺一口咬定是你指使他刺杀林灵素,你怎么说?”

    “胡说八道,我什么时候指使过你?”潘岳怒视着他。

    张顺冷冷笑道:“潘将军贵人多忘事,是你亲口告诉我林灵素要在城墙上施法,你又答应事后给我们每人五百两银子,你还说动手那天你去城北巡视,以显示你不在现场,这些你亲口对我说的话,你都忘了吗?我可记得清清楚楚。”

    李延庆又问道:“张顺,是潘岳亲口对你说的话?”

    “正是!我在后来的招供状中写得清清楚楚。”

    这时‘潘岳’忽然站起身,向李延庆躬身行一礼,便退到一边去了。

    张顺顿时愕然,“这。。。。。。”

    李延庆重重哼了一声,“他不是潘岳,只是一名御史台的从事,你其实根本就不认识潘岳!”

    张顺知道自己上当了,他的脸胀得满脸通红,他忽然大吼一声,向李延庆扑去,李延庆手一扬,砚台闪电般飞出,正中张顺的左腿膝盖,张顺大叫一声,扑通摔倒在地,站不起身了。

    几名差役上前,将他双手反绑起来,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鼓掌声,“果然很精彩啊!”

    只见外面走进三人,为首老者正是蔡京,紧跟在他身后之人是刑部侍郎梁中都,也是蔡京的女婿,另一人却是大理寺卿郑智。

    顾逸群和赵殊吓得连忙起身行礼,李延庆也起身行一礼,“老相公,好久不见了!”

    蔡京走进来笑眯眯道:“不愧是探花出身,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张顺居然不认识潘岳,这个案子就有趣了,不知道李御史是怎么发现这个漏洞?”

    “卑职之前仔细调查过当时城墙防御情况,发现当时是五个营负责守城,其中有两个营的守军并不是潘岳的手下,潘岳只是当值指挥使,而且潘岳调来京城仅两个月,卑职就怀疑三名刺杀士兵并不认识潘岳,另外,从前几次都是分开审讯,潘岳从未和他们见过面,所以卑职今天就想试探一下。”

    “难道潘岳也没有怀疑这一点?”旁边刑部侍郎梁中都问道。

    李延庆向梁中都点点头,笑道:“潘岳始终没有怀疑他们不是自己手下,而且他们也没有同堂共审过,其实潘岳手下有一千余人,他任职时间太短,大部分手下他都不认识,就算见面他也会想当然地以为这三人是自己的手下,

    赵殊也道:“李御史说得对,从前刘御史坚决要求分开审讯,他们确实没有见过面!”

    蔡京赞道:“知微见著,难怪种师道那么欣赏你,不是没有原因啊!”

    就在这时,一名官员慌慌张张跑进来道:“御史台王中丞来了!”

    蔡京冷笑一声,“我怎么就知道他今天一定会来呢?”

    他给大理寺卿郑智使个眼色,郑智立刻喝令左右,“有请王中丞!”

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平衡

    不多时,王安中快步走进了小公堂,郑智笑呵呵迎上去,“王中丞也是来看审案吗?”

    王安中看见了郑智,不由一怔,他随即又看见了刑部侍郎梁中都,连忙回礼道:“原来两位兄台也来了。”

    “没办法,这个案子比较受上面关注,不来不行,这不,连蔡老相公也来旁听了。”

    王安中猛吸了一口冷气,一回头,只见蔡京就站在自己身后不远处,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王安中浑身一颤,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卑职不知老相公在这里,请老相公见谅卑职的无礼!”

    蔡京掌控大宋朝政近三十年,虽然他对北宋的衰败腐化负有重大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朝廷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大部分文官都会认为自己是他的门生,以至于他几次被罢相,为了稳定朝廷,天子赵佶又不得不将他请回来。

    王安中虽然是大宋有名的词人,但他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根骨的人,在蔡京面前,他除了应应诺诺外,哪里还有半点对抗的勇气。

    王安中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将李延庆进行内部调动,从审问职权调为管理其他杂务,剥夺他的审案权,把审案权交给另一名侍御史,这样既不用伤筋动骨,又能在不知不觉解决问题,他过来找李延庆,就是想宣布这个调动,让这个案子暂停,不料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蔡京居然在这里。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笑声,“正巧啊!蔡相公这么在这里?”

    从外面笑眯眯走进一人,正是权宦梁师成,王安中只觉大脑里‘嗡!’的一声,他顿时明悟,这个案子已经成铁案,休想再翻案了。

    蔡京和梁师成都是老奸巨猾之人,他们一直不干涉这个案子,等到最关键之时,他们便出现了,而且王安中也逃不掉了,必须当场签字认可结案。

    蔡京笑问道:“梁公怎么来了?”

    “我正好路过大理寺,听说蔡相公在旁听审案,便进来打个招呼,怎么样,案子审完了吗?”

    蔡京笑呵呵道:“很出人意料地审完了,刺杀案的主犯口口声声说是指挥使潘岳主使,不料他根本就不认识潘岳,被李御史试探一下,便露了底,这下便可以断定此案和潘岳无关,之前王黼的定论完全错误。”

    梁师成愣了一下,他忽然明白过来,显然前一任御史刘霖是知道这个秘密,但他没有向自己汇报,也没有向王黼汇报,而是暗中保留住了这个漏洞,给后一任御史创造了结案的条件。

    梁师成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就结案吧!”

    有蔡京和梁师成亲自坐镇,这个拖延了一年的三司会审案终于结案,三个部门的主审官分别签了字,随即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的主官也在结案书上签字,这时,王安中带着最后一丝侥幸对梁师成和蔡京道:“御史台的大印不在卑职手中,得拿回去加盖印章。”

    梁师成冷冷一笑,手中托起一方大印,“不劳王中丞再跑回御史台了,我已经替你取来!”

    王安中彻底绝望了,在梁师成目光严厉的监视下,他只得在结案书上签字并盖了印章。

    三司会审案审结后由御史台直接上报天子,不需要再经过相国之手,梁师成会将结案书直接拿走,这也是他来大理寺的原因之一。

    梁师成这时才对他道:“张邦昌弹劾你擅自动用监察御史监视余深府宅和蔡老相公的府宅,今天上午官家已经把这份弹劾书转到我手上了,要求我把情况调查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目前我没有看见御史台就这件事进行说明,你今天就补一份御史台的书面情况说明上来,我需要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王安中顿时绝路又逢生,他连声道:“卑职这就回去写书面说明!”

    这时,蔡京在一旁笑呵呵道:“这件事我倒知道原因,主要是新年将至,最近有很多地方官跑来给老夫拜年,王中丞出于职责,所以要派监察御史前来劝阻,这是他的职权范围,倒也谈不上擅自派御史监视大臣。”

    姜还是老的辣,蔡京轻描淡写便给王安中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借口,至于监视余深则很正常,监督被罢免官员离京,这本来就是御史台的职责。

    王安中终于明白王黼欺骗了自己,明明弹劾书已经呈给了天子,还哄骗自己在李彦手中,由此可见王黼和李彦也是想把自己搞下去,自己居然想效忠他们?

    王安中又是感激又是惭愧,但更重要是他要把握住这次回头的机会,他再次给梁师成和蔡京躬身行一礼,“乱花迷眼,卑职险走歧途,现在卑职终于看清楚是非曲直,感谢公相和太傅给卑职这个机会,卑职不会再迷失了。”

    梁师成和蔡京对望一眼,两人皆露出得意的目光,他们看中的是王安中的吏部侍郎,只要有他在,他们就能控制住了职权重大的吏部。

    。。。。。。。。。。

    次日一早,刑部侍郎梁中都和大理寺卿郑智联手弹劾相国王黼,指责他在去年出任御史中丞期间严重失职,胡乱作为,导致林灵素一案无故拖延了一年,严重影响朝廷信誉,要求王黼承担相应责任。

    而与此同时,三司会审的结案书也送到了天子赵佶的案头,这里面包括了王黼在案发之初就认定潘岳是刺杀林灵素的主谋。

    这个弹劾的指控虽然并不严重,但关键是证据确凿,王黼难辞其咎,这对官场势头正旺的王黼将是一次迎头痛击,它无疑会影响到王黼的一些提案,尤其会在余深后继者的任命上将产生十分微妙的影响。

    安德殿内书房,天子赵佶看完了林灵素刺杀案的结案书以及梁中都对王黼的弹劾,半晌,他对站在一旁的梁师成道:“朕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照看到,还是需要文臣武将来协助朕维持朝廷的运转,王黼在这件事上确实做得不妥,需要告诫,以后让他不要再过问御史台的事情了。”

    “陛下英明!”

    赵佶点点头又道:“王安中身为吏部侍郎,又兼任御史中丞,他是不是太忙碌了一点?”

    “陛下,御史中丞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才让他兼任,老奴推荐邓雍为御史中丞。”

    邓雍是前相国邓洵武的儿子,是赵佶十分宠爱的翰林学士,书画十分出色,虽然官职不小,但他只擅长绘画,让他当御史中丞,连赵佶都觉得有点不太合适。

    赵佶眉头一皱,“他的学究气太重了,朕担心他不能适应御史台这种肃杀之地。”

    “陛下,朝廷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御史台往往投鼠忌器,倒是邓雍这种和朝廷没有多少关系的书生往往能够不受官场习气的影响,老奴相信他能将御史台开创一个新局面。”

    赵佶当然知道梁师成为什么推荐邓雍,既然他已同意不让王黼染指御史台,便答应了梁师成的推荐,“好吧!可以任命邓雍为御史中丞。”

    梁师成心中暗喜,有邓雍为御史中丞,那御史台又终于回到自己手中了。

    这时,赵佶又道:“再有就是关于余深的继任者,王黼推荐蔡京之子蔡攸为相,太傅那里有推荐人吗?”

    “启禀陛下,老奴倒觉得刑部尚书范致虚资历足够,又在河北出任地方官近二十年,非常了解宋辽局势,由他入相,更能够贯彻陛下的北伐大计,至于王黼,从这次御史台审结的案子就能看出,他经验尚浅,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全,蔡攸可没有任何地方官的资历啊!在陛下极力备战北伐的时刻,让这么一个没有资历没有经验的大臣入相,会影响到陛下的备战!”

    梁师成在关键时刻直言不讳,直接用林灵素的案子为依据,指出王黼考虑问题不周,用人不当。

    一般高层用人,最忌讳的便是被人抓住把柄,不管赵佶再怎么信任王黼,但王黼一旦被弹劾,而且证据确凿,赵佶就不得不考虑朝廷的影响,即使不处分王黼,但也不会再听之任之,这是一个帝王应遵循的底线。

    况且梁师成又拿出北伐备战来说事,任命范致虚让赵佶无话可说,他沉默片刻问道:“张邦昌情况如何?”

    “回禀陛下,余深罢相后,张邦昌和王黼关系甚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