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3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否则父皇也不会同意京兆府扩军,另外,我刚刚得到消息,河北又重新部署了十万厢军,由皇兄郓王统一指挥。”

    “一旦金国南下,必然是两路进攻,一路从云州南下太原,一路攻打燕山府,我之前写信给姚平仲,建议他加强太原城防御,他没有任何回应,我又写信给郭药师,希望他先下手为强,夺取平州和居庸关,郭药师倒是很客气回信,让我建议朝廷,他无权做主,所以我才上书朝廷,建议朝廷在东线发动攻势,缓解西夏的压力,但被朝廷严厉驳回,现在西夏已经投降,如果我没有料错,金国已经开始在进行攻宋准备了,最迟到明年,金国就将大举攻宋。”

    “那现在还有什么办法?”赵构不安地问道。

    “现在朝廷应该积极进行战备了。”

    赵构沉吟片刻道:“现在京城中有一种声音,建议朝廷迁都,同知怎么看?”

    李延庆淡淡笑道:“一旦金兵占领了燕山府,从河北到中原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根本就无险可守,金兵铁骑一旦南下,汴京首当其冲,在这种情况下,迁都是有必要的,据我所知,京城房价暴跌,接手者寥寥,这就是先知先觉者在南撤了,虽然我不赞成现在就迁都,但我认为应该未雨绸缪,至少应提前把部分财富和民众向南转移了。”

    “如果真的迁都,同知觉得哪里更适合定都?”

    李延庆笑着反问道:“殿下觉得呢?”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个人更倾向于江南,苏州或者杭州。”

    说到这,赵构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朝廷怎么应对我不管,但京兆府一定要积极进行备战,过两天我再去一趟太原,要求太原也必须加强防御!”

    。。。。。。。。

    次日一早,李延庆一行来到了银矿山,矿监姓王,年约四十岁,是一名八品小官,他带领几名从事负责泾川银矿的开采,另外还有百名厢军驻扎在矿山上。

    “殿下,李同知,那就是目前在开采的矿坑!”

    王矿监指着半山腰上一座巨大山洞道:“那座矿坑已经开采了三年,只剩下一点尾矿,快要结束了,准备重新再开一座矿坑。”

    李延庆见山洞内拉出一辆装满矿石的驴车,又问道:“冶炼场在哪里?”

    “在那里,那几座木屋就是!”

    王矿监指着山脚下的十几座木房子道:“驴车把银矿石运到矿场,进行简单的破碎筛选后,进行放入炉中加热熔解萃取,然后得到粗银,再运到京兆府进行精炼,最后将银锭送往京城,每个月能产三万两白银。”

    “那有没有办法将产量加倍?”

    “当然可以,但要进行必要的投入,增加矿工、冶炼工匠、冶炼炉以及驴车,大概需要投入一万贯钱左右,前几年就有这个打算,后来就不了了之。”

    赵构点点头,对李延庆道:“我也觉得应该增加产量,必要的先期投入还是有必要的。”

    “我知道了,回头我让莫参军筹划此事,尽快增产投入。”

    这时,王矿监又小心翼翼问道:“卑职也得到枢密院指令,银矿划给京兆军了,是要把银矿移交给京兆军,还由卑职继续负责生产?”

    李延庆对他道:“还是由你负责生产冶炼,不过京兆军要在银矿进驻一名军官,驻军也要改为京兆军,别的基本上不变。”

    “小人明白了,只是最后的精炼银归京兆军,其他不变。”

    李延庆笑着点点头,“你说得一点没错,就只是这个变化。”

    。。。。。。。。

    随着二十万张羊皮交割、西夏宝妍斋收入划归李延庆以及银矿的落袋为安,京兆军财力大增,李延庆开始着手整顿乡兵,之前他已将京兆府和坊州、州的五千乡兵转为长训。

    接下来再增加一万五千乡兵,即使把华州、商州、耀州、同州等周边州县的乡兵悉数征拨也不够,好在李延庆还兼任陕西路弓箭提举,也就是陕西路的乡兵都由他负责,李延庆利用这个职权,将延安府、绥州、保州、庆州等地的乡兵悉数征拨,这才凑足了一万五千乡兵,在京兆府西大营进行集训。

    在京兆府任职一个月后,赵构向父皇递交了第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阐述了陕西路的现状,并在报告的最后,隐晦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父亲做好最坏的打算,适当考虑一下迁都的方案。

    迁都是动摇国本的大事,李延庆是绝对不敢提出这种想法,他只能借康王之口提出来,但迁都并非他的本意,只是他想试探一下上位者的心态,如果赵佶真有认错的想法,那么他应该就会默许康王的这个提议,至少不会反对,但如果这个提议引发赵佶的强烈反弹,那么历史还是不会改变,一旦金兵大举南下,赵佶将不得不为他之前联金灭辽的错误国策承担全部责任。

    但历史并没有转弯,康王的报告令赵佶勃然大怒,他立刻下旨将康王召入京城,将赵构狠狠痛斥一番,并严厉警告他,他胆敢再出妄语,必将取消他的开府,将他永固禁中。

    从京城回来,赵构就像变了一个人,将自己关在府中,几天也一步不出。

    这天上午,李延庆从延安府巡视回来,得到消息后,便立刻上门来拜访康王。

    “殿下,李同知到来!”一名手下在门口禀报。

    赵构负手站在窗前,听到禀报,他点点头,“请他进来!”

    李延庆走进房间,一股凉意扑面而来,他便笑道:“我知道殿下为何不肯出门了,这里凉快啊!”

    赵构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意,“没想到京兆的夏天比京城还热,走在街头我还真受不了,请坐吧!”

    赵构请李延庆坐下,见李延庆晒得皮肤黝黑,便问道:“边境的情况如何?”

    李延庆知道赵构其实是在问西夏的情况,他点点头,“边境还算稳定,西夏和金国的大战损失超过八万人,损失惨重,短时间内他们应该会很老实。”

    “那女真人那边有什么消息吗?”

    “完颜宗望现在在云州屯兵五万,正不断招募漠北骑兵加入金兵,估计到年底会超过十万人。”

    “那今年应该不会有战事?”

    李延庆点了点头,“今年应该不会,金国还需要再准备,但明年就难说了。”

    赵构沉默片刻,叹了口气道:“父皇坚决不肯相信金国会攻宋,我进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疾风暴雨。”

    “所以殿下就意志消沉?”

    赵构摇摇头,“我不是因为自己挨骂而心烦,而是因为父皇执迷不悟。”

    “或许天子心里明白,只是碍于颜面不肯承认?”

    “我觉得不是,父皇久居深宫,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而王黼、蔡京之流又天天鼓吹天下承平,又吹捧父皇的文攻武略,一个燕山大捷被他们翻来覆去炒作,我感觉父皇已经完全迷失了方向。”

    从府中出来,李延庆独自在大街上缓缓而行,他心中同样有些困惑,从历史时间来算,应该后年金国正式攻宋,但因为完颜阿骨打在燕山府阵亡,而且比历史上的驾崩提前了一年,这会不会导致金国的攻宋时间点发生变化,李延庆没有把握。

    但从常理判断,金国在逼降西夏后,就开始准备攻打宋朝了,时间应该不会太久,不至于要等两年之久,历史上是因为刚刚即位的完颜晟帝位不稳,所以才一再推迟攻宋,但现在完颜晟的地位已经确立,金国就没有必要再拖下去了。

    一种强烈预感告诉李延庆,明年天下将发生大变。

    。。。。。。。。。

第六百六十五章 平州事件(上)

    八月的燕山府依旧酷热难当,燕山城外的官道上冷冷清清,看不到一个行人,空气都仿佛被火烤成了半透明的液体,在空中流淌,官道旁的一家茶棚内坐着几名远道而来的商人,他们一边喝着凉茶,一边打着扇子,可依然热得汗流浃背。

    这时,几名骑兵从远处疾奔而来,马蹄激起滚滚黄尘,就仿佛燃烧的烈焰,几名骑兵瞬间从茶棚旁飞驰而过,留下了呛人的尘土。

    “掌柜,这是怎么回事?短短半个时辰就已经过去了三拨人马了,燕山府发生什么大事了吗?”几名商人七嘴八舌问道。

    掌柜拎着茶壶走过来道:“估计是平州那边的事情吧!”

    “平州出事了?”几名商人顿时急了,他们就是要去平州,如果平州闹兵乱,那他们可就白跑一趟了。

    “掌柜快说,平州出了什么事?”

    “我也是前几天听说的,平州守将张觉杀了金国的十几名大将,举平州降宋,前两天张令徽将军亲自率领一万人浩浩荡荡开赴平州,军队那个壮观啊!”

    “这可糟糕了,宋金岂不是要开战了吗?”商人们都担忧起来。

    “开战不会吧!宋金还有盟友呢。”掌柜不以为然,“再说平州本来就应该属于燕山府,金国出尔反尔,现在我们自己拿回来,金人有什么话好说?”

    商人们又说了几句,便结帐出发了,一支骡队向平州方向而去。

    。。。。。。。。。

    平州事件并不是突然发生,早在一个月前,平州守将张觉便秘密派人和郭药师联系,表示愿意献平州归宋。

    平州扼守辽东和燕山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相当于今天的山海关位置,它原本属于辽国的南京,在宋金两国达成的海上盟约中,明确平州应该归宋,但由于平州守将张觉投降了金国,使平州事实上被金兵占领。

    当宋军夺取燕京府后,金国却不肯把平州交还给宋朝,这样一来,金国之军实际就驻扎在燕山府的东北大门内,进入燕山府的大门被金军掌握。

    郭药师这两天心中乱成一团,自从一个月前,张觉表示愿意携平州降宋后,他就立刻向朝廷汇报,朝廷给他的回复就是八个字:‘可以接受,小心处理。’

    这也是天子的意见,平州已经成了大宋的喉中针,背上刺,现在有收回的希望,朝廷在反复商讨后,最终决定接受张觉的投降。

    可真的当张觉发动政变,将平州交给大宋时,郭药师又忽然感觉自己接手了一个烫手之物,自己接过平州,金国会是什么态度?

    郭药师并不愚蠢,他知道金人已经在辽东和云州大举集结,现在就缺一个攻宋的借口,偏偏这个时候张觉投降,不正好落给金国口实吗?

    “启禀大帅,平州有紧急消息!”门外有士兵禀报道。

    郭药师连忙道:“带进来!”

    这时,进来两名士兵,单膝跪下行礼,“参见大帅!”

    “快说,平州发生了什么事?”

    “启禀大帅,张令徽将军已接手平州防务,但金兵却有异动!”

    郭药师顿时紧张起来,“什么异动?”

    “完颜宗翰已率十万大军在平州榆关外叩关,要求我们立刻撤出平州,把张觉首级交给金国,否则金国将大举攻宋。”

    郭药师脸色十分苍白,半晌,挥挥手,“我知道了,退下吧!”

    两名报信兵退下去了,郭药师拾起一卷情报,这是一个时辰前收到的居庸关情报,居庸关原本只有三千金兵,可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已增加到一万余人,这个极为明确的信号,郭药师不得不重视起来。

    沉思良久,郭药师便知道事关重大,光凭自己是解决不了,这件事必须上报朝廷,既然是朝廷让自己接受张觉投降,那么擦屁股的破事情当然也应该一并由朝廷解决。

    下定了决心,郭药师立刻两手准备,他派一队骑兵以八百里加急快报送信前往京城,另外又派两名士兵赶往金兵大营送信,希望金兵主帅能宽限时间,等待朝廷的决定。

    金兵大营位于平州北面的榆关外,十万大军并没有什么营栅,一顶顶大帐望不见边际,延绵二十余里,金兵并不是现在才出现,它一直便有,只不过它之前位于三百里外的柳城附近,当张觉发生兵变,举平城投降宋朝时,金国狼主完颜晟立刻得到了消息,他异常震怒,立刻令完颜宗翰赶赴平城,强势解决此事。

    攻打宋朝早已成为金国的国策,当辽国以极为羸弱之躯,临时组织四万老弱之军便击溃数十万宋军,这便使金国看透了宋朝的腐朽,这样腐朽而富庶的猎物,金国怎么能不向往。

    但金国也知道,宋朝不是辽国,对于这样一个人口数十倍于自己的大国,他们需要时间准备,他们需要两三年时间彻底消化辽国,将辽国的军队变成金国的战斗力。

    攻宋的计划已经制定,但还是需要时间准备,在这个关头平州出事,金国虽然想强势解决,但也并不想爆发战争,这个棘手的难题就交给了完颜宗翰。

    羊皮大帐内,完颜宗翰负手站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这是燕山府全图,上面清晰地标注了城池、人口以及宋军驻军情况。

    在完颜宗翰身边站着一名宋人打扮的中年男子,他脸上带着谄媚的笑意,微微弯着腰,等待着完颜宗翰的垂询。

    “梁先生,这样做风险是否太大了?”完颜宗翰缓缓问道。

    姓梁的中年男子正是前河北两路转运使梁方平,他因仓库的严重亏空时间在被抓捕前夕脱逃,乘船逃到辽东投降了金国,他深得金国的重视,光汉人奴隶就赏给他数百人,目前他出任随军参谋,同时也是完颜宗翰的首席幕僚。

    梁方平笑道:“卑职很了解宋朝君臣,这些人胆小如鼠,但又贪图虚名,平州可卖给他们,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但一定要张觉的脑袋,只要张觉一死,宋朝就失尽燕山府的人心了,包括郭药师也会兔死狐悲,等下一步攻打宋朝,大帅再诱降郭药师时就会事半功倍。”

    完颜宗翰负手走了几步,他认可梁方平的献计,只要他们控制居庸关,平州就算还给宋朝也无妨,但关键要出兵居庸关向宋朝施压,他觉得这个风险颇大,一旦引发宋金大战,他们还没有准备好,这可不符合金国的国策。

    梁方平笑道:“宋金大战的政治后果郭药师可承担不起,大帅尽管出兵,只要不攻打燕城,郭药师就绝对不敢轻举妄动,大帅出兵施压,同时再派人去和宋朝谈判,一手硬一手软,卑职相信宋朝一定会乖乖地将张觉人头送回。”

    完颜宗翰点点头,“好吧!就听先生之言,平州之事我去给狼主说,也算是麻痹宋军。”

    。。。。。。。。

    十天后,一支万人的金国铁骑杀进了居庸关,直扑昌平县,昌平城守将弃城而逃,金兵随即占领县城,将城内数千民众驱赶向燕城,金兵随即放火烧毁了昌平县,火势冲天,数十里可见。

    十五座关隘的守军纷纷向郭药师紧急求援,与此同时,金国特使抵达了燕山府。

第六百六十六章 平州事件(下)

    九月上旬,京城延福宫千步廊,相国王黼和高俅在一名宦官的引领下快步向深宫走去。

    “高太尉有所不知,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对准平州而去,在此之前已经三次和金国谈判,希望金国能按照双方约定把平州交还我们,但金国始终不肯答应,难得这次平州之变把平州送还我们,官家的态度就是适当让步,给足金国面子,我们拿实惠。”

    金国和宋朝的谈判已经进行了两天,宋朝两位两位谈判主官便是王黼和高俅,不过在谈判立场上,王黼和高俅却有不同的看法,王黼主张让步,而高俅作为军方代表,却主张强硬,两人意见不统一,在谈判最后关头,只能向天子汇报,由天子定夺。

    高俅之前接到了李延庆的一封信,李延庆在信中指出金国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所谓攻打宋朝只是虚张声势,李延庆在信中主张以强硬态度对付金国,绝不能把张觉交给金国,否则朝廷会失尽燕地人心。

    高俅基本上赞同李延庆的态度,他是军方大佬,当然不愿意把已降宋的张觉交给金国处置,这无论如何是一种耻辱,不过高俅的立场也并不坚定,很大程度上,他的立场会跟随天子的态度而改变。

    高俅毕竟只是政客,而不是政治家,他的个人利益要远远高于国家利益,在不危害个人利益的前提前,考虑一下大宋的利益不是不可以,如果他的个人利益因为惹怒天子而受到影响,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转换立场,李延庆就是写一百封信给他也没有用。

    两人来到宫内的避暑之地莲心阁,在门口等了片刻,宦官出来道:“两位相公请进,官家已在房中等候!”

    两人走进莲心阁,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虽然现在已经过了中秋,但处暑依旧比较炎热,但夏暑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赵佶在莲心阁内呆了一个夏天,再度过这几天他就要搬回秋天常住的养心殿了。

    “微臣参见陛下!”两人躬身行一礼。

    赵佶打扮得很简单,身穿一件宽松的浅黄色深衣,头戴幞头,他正在细品一碗炖得极好的银耳莲子羹,两位相国见了礼,他便放下碗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