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3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坐在玉阶前的太子赵桓道:“父皇,能否容儿臣提个方案!”

    这个时候赵桓主动表态,令赵佶颇感欣慰,便点点头道:“皇儿请说!”

    赵桓起身道:“其实刚才高太尉的两个方案倒也和儿臣不谋而合,主要加强两线防御,一条是河北线,一条是河东线,河北是三面防御,真定府、雄霸两州以及河间府,八万禁军和十万厢军配合,人数上差不多够了,而河东线也主要是太原防御战,不过太原只是第二道防御,第一道防御应该在代州,给太原增兵两万,然后将防御西夏的两万军转到代州雁门关和土墩关一带防御,这就是儿臣的意见。”

    大殿内议论纷纷,太子没有提及带兵之人,有点意犹未尽啊!赵佶眉头一皱,“那皇儿认为应该由谁来带兵?”

    “这。。。。。。”赵桓踌躇难言。

    蔡京在一旁道:“殿下,现在是危急时刻,殿下尽管直言,提出妥善的方案以解陛下之忧!”

    赵佶点点头,“蔡蔡相公说得对,皇儿尽管直言,朕听着。”

    赵桓只得躬身道:“儿臣以为,要解眼前之危,还得种师道出山!”

    大殿霎时间鸦雀无声,赵佶心中着实有点苦涩,难道除了种师道,大宋就无人了吗?

    半晌,赵佶缓缓道:“种师道年迈,恐怕已经没有精力再为国效力了,皇儿还有别的方案吗?”

    赵佶无法接受种师道再出山,他颜面上实在挂不住,赵桓当然明白父皇无法接受种师道再出山,他便道:“儿臣还另一个方案。”

    “你说,什么方案?”

    “父皇,儿臣推荐张叔夜为河间府兵马总管,负责河北东线防御,种师中为雄霸总管,负责雄州和霸州一线的中线防御,推荐刘光世为真定府总管,负责河北路西线真定府的防御,儿臣再推荐康王为相州总管,和大名府的郓王负责河北路的第二条防线,将京西两路以及开封府的八万厢军部署在第二条防线上,这样,河北路两道防线可保京师无恙。”

    赵佶点点头,这个方案他可以接受,他又问道:“那河东路的部署呢?”

    “父皇,河东路是关键,正如高太尉所言,姚平仲略显优柔,勇烈果断不足,不宜守城,儿臣建议任命姚平仲为代州总管,率两万军部署在雁门关一线,如果雁门关被金兵突破,那么姚平仲可以率军退守井陉,甚至可以退守洛阳,但太原必须派勇烈之将来镇守,儿臣推荐李延庆率两万京兆军进驻太原。”

    这个方案激起了一片议论之声,王黼问道:“请问殿下,陕西路也面临西夏的威胁,如果李延庆调去太原,那陕西路那边谁来总管?”

    赵桓微微一笑,“西夏国力尚未恢复,未必会攻打陕西路,可让陕西路转运使刘暂时出任陕西路防御使,统领陕西路各军对西夏的防御,另外我再建议加封种师道为上将军,坐镇京兆府。”

    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微妙的方案,目前种师道就在京兆府养老,让种师道挂了一个上将军的虚职,以他的威望,镇守京兆府绰绰有余,而且京兆府并不是前线,不需要太多军队驻防,而且让种师道挂一个虚职,他实际上还是处于一种退仕状态,这就不涉及一些尴尬之事了。

    这时,所有人都向天子赵佶望去,赵佶沉思良久,终于点了点头,“姚平仲不用守雁门关,直接调任西京留守,率两万太原军驻守洛阳,李延庆改任河东路都统制、防御使,率领四万京兆军镇守太原,全面负责河东道防御,太子其他方案皆可采纳!”

    赵佶很清楚李延庆指挥不动姚平仲,把姚平仲留在河东路只会对李延庆形成掣肘,不利于河东路的防御,索性让他去守西京洛阳。

    。。。。。。。。。。

    军政议事只是在大方向上做出了决定,但具体的军队调动,后勤补充等详细方案还需要枢密院和兵部做出计划,但救兵如救火,赵佶责令高俅三天之内拿出详细方案。

    但对朝廷而言,军队部署比较简单,真正难以解决的是朝廷财政困难,这关系到数十万大军的军费着落,赵佶又随即将王黼、蔡京和太子赵桓叫来御书房,商议解决军费不足的难题。

    “蔡相公说说知政堂的方案!”

    御书房内,赵佶依旧显得十分疲惫,不过或许是军队部署有了结果,赵佶说话的底气稍微足了一点。

    蔡京早已准备好了方案,他行一礼,不慌不忙道:“知政堂连续三天召开资政议事,已经草拟出了一个长期方案和短期应急方案。”

    “先简单说说长期方案!”

    “长期方案还是从税源着手,包括提高酒、盐、茶、生铁等官榷物资的官榷钱,同时再提高相应商税,户部估算过,如果提高一成的话,朝廷年收入将从六千万贯增加到七千万贯,如果再将田税、户税和免役钱同时提高一成,那么朝廷收支基本上就能平衡了,另外提高铜银产量,有利于增加会子的发行量,也是一种长期的敛财之道。。。。。。”

    “好了,长期方案以后再慢慢讨论,现在朕更关心短期应急方案。”赵佶有点不耐烦地打断了蔡京的话,他现在更关心急需的一千万余贯军费怎么筹措。

    “短期应急方案是由王相公草拟,就烦请王相公来解释!”

    王黼躬身道:“回禀陛下,短期应急方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将南方各银矿的存银全部调入京城,卑职统计过,大概有一百五十万两白银,按照现在的银钱市价,大约可以从民间兑换到五百八十万贯,或者用它为抵押,直接发行一千万贯会子。

    其次是甩卖轻货,左藏库虽然银钱不足,但布帛和丝绸却十分充足,可以调出部分卖给商家,微臣估计大概能筹到三百万贯。

    第三个方案就是动用黄金换钱,现在民间的铜钱量很充足,但黄金严重短缺,我们只要拿出十万两黄金,就能兑到四百万贯钱。

    第四个方案是发行一百万贯的当十钱,这样四管齐下,就能在短期能筹措到一千五百万贯军费,解决了五十万大军半年的军费。”

    赵佶又看了看太子赵桓,“皇儿觉得呢?”

    赵桓连忙躬身道:“儿臣反对第四个短期方案,发行大钱危害太大,会导致粮价暴涨,儿臣认为用白银和黄金为抵押,直接从各大钱铺借钱比较便捷,另外甩卖轻货也是一个好办法,不过长期方案还有待商议,税赋太重了。”

    “长期方案回头再商议,现在知政堂就按照太子的方案尽快筹措军费,所有进展,直接向太子汇报。”

    “微臣遵旨!”

    蔡京和王黼匆匆去了,赵佶却把太子赵桓留了下来,他沉默片刻问道:“皇儿怎么会想到让康王和郓王坐镇第二防御线?”

    “儿臣主要是考虑由皇族坐镇河北,更能激励三军将士的军心士气。”

    “你真是这样想的?”

    “儿臣确实是这样考虑的,不敢隐瞒父皇。”

    赵佶深深看了赵桓一眼,便转开问道:“为什么河东路的战局比河北路更加关键?”

    “启禀父皇,现在是六月,汴梁还尚有黄河天险可倚靠,即使金兵突破河北路两道防线,也暂时无法威胁到京城,而河东路则不一样,一旦河东路失守,则整个潼关以西都危险了,而且金国以河东路为根基,到了冬天,黄河结冰,金兵就会长驱东进,那时京城也危险了。”

    赵佶半晌叹口气道:“局势如此严重,是朕之过也,如果局势继续恶化下去,朕只有下罪己诏退位了!”

    赵桓吓得连忙跪下,砰砰磕头道:“是儿臣未能替父皇分忧,所有责任当由儿臣来承担,与父皇无关!”

    赵佶忽然觉得身体异常疲惫,他摆了摆手,“退下吧!朕很疲惫,想休息了。”

    “请父皇好好休息,儿臣告退!”

    。。。。。。。。

    【求月票!!】

第六百八十章 临行之前

    在朝议两天后,李延庆便收到了朝廷用金字急脚递送来的紧急任命书,任命他为河东道防御使,令他火速率军赶赴太原。

    军营内,参军刘方对曹性道:“这个任命有点意思,在任命为河东路防御使的同时,并没有免去京兆同知之职。”

    “那说明什么呢?”旁边曹性不解地问道。

    刘方笑了笑,“说明河东防御使只是一个临时差事,保住太原后,同知还要回京兆府任职,所以刘也只任命为陕西路防御使,没有把京兆同知之职给他。”

    曹性笑了起来,“这样最好,京兆府已经经营了一年多,丢掉太可惜了。”

    这时,一直沉思的李延庆对曹性道:“我估计西夏入侵陕西路的可能性暂时不大,潼关和蒲津关的防御我就交给你坐镇。”

    曹性刚要开口,李延庆又摆摆手道:“我已经和刘说好了,五万乡兵交给他统一部署,其中一万人驻防京兆府,就由你负责指挥,就如刘参军所言,我虽然调任河东路防御使,但依旧是京兆府同知,京兆府最大的危险就是怕金兵绕过太原城,南下攻打蒲津关,你擅长防御,由你坐镇京兆府我比较放心。”

    曹性点点头,“卑职明白了。”

    李延庆随即对刘方道:“同知全军收拾军备,今晚连夜出发!”

    这时,莫俊走了进来,对李延庆道:“我已经询问过了,所有偏将都希望他们的家眷能跟随夫人入蜀,一共有五十六人。”

    李延庆不可能带家眷去太原赴任,但把她们留在京兆府他还是不放心,历史上陕西路和河东路都被金国占领,让妻儿留在京兆府显然十分危险,最好是能撤到杭州,当然首先是退到蜀中,然后再寻找机会坐船前往杭州。

    作为主帅,李延庆不可能只考虑自己的妻儿,所有重要将领的家眷他也要考虑,既然大家都希望家眷南撤,李延庆便需要统一安排了。

    他便对莫俊道:“这件事就交给先生来安排,入蜀后各种安排就拜托先生了。”

    “我知道,我一定会妥善安排好,请统制放心。”

    李延庆又嘱咐莫俊几句,他随即离开军营返回了府宅,刚走到中庭,妻子曹蕴迎了出来,“我听青儿说,夫君要去太原任职?”

    李延庆点点头,“只是临时任职,我还是京兆府同知,一年半载后还会返回京兆府。”

    “那我们就不用跟夫君一同去太原了?”

    李延庆摇摇头,“我考虑了一下,你们还是南撤吧!”

    曹蕴一惊,“去哪里?”

    “入蜀去成都府,那边有两家宝妍斋胭脂铺,父亲在昭烈庙附近还买了一座宅子,你们留在京兆府我还是有点不放心。”

    曹蕴是深明大义的女人,她知道要让丈夫全力以赴保卫国家,她们就不能成为丈夫的拖累,她点了点头,“我听夫君的安排!”

    “好!你们先收拾东西,大件物品不要带,只带金银细软便可,和你们一起南下的还有五六十人,都是大将的妻女,你听莫先生的安排就是了。”

    “莫先生也要一起去吗?”

    李延庆笑道:“他是莫大管家,他不去怎么行,这么多人吃住,入蜀还要租房子,和官府打交道,都得指望他了。”

    曹蕴听说莫俊也一起南下,她放了心,有莫俊安排,就不用她操心了,她便转身回内宅收拾东西去了。

    李延庆走出府宅,把张鹰叫来,对他道:“我安排夫人南撤入蜀,王贵妻儿以及其他大将的家眷也会一起走,大概有五六十人左右,你率五百士兵护卫她们南下,另外我还会安排一百女兵跟随,家眷们的安全就拜托你了。”

    “请统制放心,卑职就算粉身碎骨也会保护好夫人和衙内的安全。”

    李延庆拍拍他肩膀,又向内宅走去,刚到内宅门口,正好遇到扈青儿,李延庆连忙把她叫到一边,低声道:“青儿,你也跟大姐入蜀吧!”

    扈青儿的脸顿时阴沉下来,冷冷道:“我是女兵营统帅,你想让我丢下自己的部下吗?”

    说完,她不理睬李延,转身便走,李延庆连忙一把拉住她胳膊,“等一等!”

    “大哥还想说什么?”扈青儿挣脱李延庆的手,冷着脸道。

    李延庆瞅了她半晌,便点了点头说:“好吧!我不勉强你,我让张鹰率五百士兵护卫家眷南下,但我考虑还需要女兵护卫,你安排一百名女兵跟随她们南下。”

    “我知道了,我这就回军营安排!”

    青儿匆匆返回了军营,李延庆则来到思思院子,刚走进院中,正在院子里带着弟弟抓蝴蝶的小莲便看见了他,“爹爹!”小莲张开手臂跑了过来。

    后面的儿子小宝儿也看见了爹爹,连忙丢下小网跟着跑过来。

    李延庆一把将两个小家伙抱了起来,在两人小脸蛋上各重重亲了一下,“外面热呢!怎么不回房里去。”

    小莲已经快两岁了,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异常灵活,聪明伶俐,十分活泼可爱,宝儿只比阿姊小两个月,却是个小跟屁虫,整天跟在阿姊的后面捉蝴蝶、抓蚂蚱。

    “爹爹,阿姊教我抓蝴蝶!”宝儿奶声奶气说。

    “那抓到了吗?”

    宝儿的小手绞着手指委屈道:“差一点点!”

    李延庆哈哈大笑,抱着两个孩子走进屋子,却见思思正在忙碌地收拾衣物,李延庆笑道:“你们不用着急,三五天后再走也没有关系。”

    “啊!我还以为今天就要走呢!”

    “我是今晚出发,你们没有时间限制。”

    “那我就不急了!”

    思思放下衣服,上前把两个孩儿抱下,“爹爹浑身是汗,你们让爹爹坐下休息一会儿。”

    李延庆坐下来,小莲搂住爹爹脖子悄悄问道:“爹爹要去哪里?”

    “爹爹要去打坏人,过几天就回来。”

    “爹爹,我也要去打坏人!”宝儿拉着爹爹的手道

    李延庆怜爱地摸了摸儿子的小脑袋,“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就可以帮爹爹打坏人了。”

    “小莲长大了也要帮爹爹打坏人。”小莲也嘟着小嘴道。

    “好!那你们就快点长。”

    这时,思思端了一碗冰镇酸梅汤进来,曹蕴也走了进来,李延庆接过酸梅汤问道:“继娘那边说了吗?”

    曹蕴点点头,“说过了,刚才莫先生派人来通知,三天后出发南下。”

    李延庆将一碗酸梅汤一饮而尽,他站起身将两个妻子拥入怀中,在她们额头上各吻了一下,“我要走了,你们自己保重,有什么困难发鸽信到太原来,我会处理好。”

    “夫君自己也要保重,刀剑无眼,千万要当心了!”

    李延庆点点头,又蹲下将两个孩子抱在怀中,重重亲了他们小脸一下,这才告别妻女返回军营。

    。。。。。。。。

    当天晚上,四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其中还有五千骑兵,大军没有携带辎重,每个士兵只带了五天的干粮,沿途州县都会有粮食补充,后勤不用太担心。

    四万大军列队在大营演武场上,静静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此时在中军大帐内,李延庆正在接见刚刚赶来的老帅种师道,种师道虽然也在京兆府,但并不住在京兆城,而是住在陈仓县的庄园内,准备安静地度过自己最后的暮年。

    虽然李延庆已去探望过他多次,但种师道都是作为一个退仕的老人和李延庆见面,矢口不提军国大事,但一份圣旨再次打乱了种师道的生活,种师道被任命为上将军,赐尚方天子剑,坐镇京兆府。

    虽然没有实际官职,但他还是不可避免地重新走进了官场,他接受了朝廷的重托,坐镇京兆府,遥控对西夏的防御。

    “延庆,太原城的防御情况你也很清楚,我就不多说了,倒是代州的防御,你打算怎么安排?”种师道问道。

    “回禀大帅,朝廷的意思是把西夏边境的两万军撤到代州一线,我也认可这个方案,我已令韩世忠从延安府赶往麟州,去接手这两万边军。”

    “你把宋夏边境的军队撤走,假如金兵借道西夏杀过来,你怎么办?”种师道明显经验老道,他看到了这个方案中的一大漏洞。

    李延庆沉吟一下道:“那依大帅的意思呢?”

    种师道微微笑道:“你有六万大军,相信你会做出妥善的部署,不要太保守,要敢于出击,记住,你可是河东路防御使,而不是太原防御使,守太原城只是最后一步。”

    李延庆点点头,“卑职明白了!”

    种师道非常欣慰自己一手培养的接班人终于成长起来,成为了大宋的栋梁,他拍拍李延庆肩膀,“按照自己的意图来作战,不要被外界干扰,我相信你一定能守住河东路。”

    “感谢大帅鼓励,卑职这就出发了。”

    “去吧!一路顺风。”

    李延庆翻身上马,在马上向种师道抱拳行一礼,便调转马头向军队奔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