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3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延庆对太子赵桓其实并不感冒,历史上赵恒就是一个悲剧人物,登基一年就被金人俘虏,最终死在遥远的北方,但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赵桓在登基后虽然一度强势坐稳了皇位,但很快就卸磨杀驴,贬黜了抗金派的李纲、宗泽,开始重用李邦彦、白时中等投降派,一意屈辱退让,甚至荒诞到撤退守城将士,令妖人做法请天兵天将来破敌,最终使汴京被金人轻易攻破。

    说到底,赵桓骨子里的软弱无能甚至超过了其父,其实,李延庆也并不是很在意后世历史对他的评价,毕竟在异族的强势之下,历朝历代的强硬皇帝也并没有几人,软弱妥协是主流。

    但李延庆却很不喜欢赵桓性格上的缺陷,那就是寡恩刻薄,用人以利,待人不诚,郑家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人就是勾践第二,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

    李延庆来到东宫,很快,一名侍卫将他领进了勤政殿,此时东宫的勤政殿已经是第二个知政堂,赵桓的战时军议堂就设在这里,大臣进进出出,已完全没有了从前的冷清,充满了生机。

    “李府尹!”

    李延庆忽然听到后面有人叫自己,他一回头,却是李纲从后面快步走来。

    李延庆停住了脚步,抱拳笑道:“李侍郎,好久不见了!”

    现在李纲已出任兵部侍郎,同时也是战时军议堂左知政,这只是一个临时职务,和宰相知政事不是一回事,不过他确实已是赵桓的东宫相国,赵桓对他极为信任。

    李纲就一直盼着李延庆进京,此时见到李延庆,他异常欢喜,拍拍李延庆的胳膊笑道:“听说你上午被数万百姓夹道欢迎入城。”

    “一桩小事而已,让李侍郎见笑了。”

    “小事?”

    李纲摇摇头道:“已经轰动了朝野,李府尹居然说是小事,大宋立国百余年,有几个人能得到这样的殊荣?京城百姓可是对你抱了极大的期望啊!”

    李延庆苦笑一声,“期望大,压力也大,李侍郎,我这肩头沉甸甸的,已经快走不动路了。”

    李纲哑然失笑,“李府尹这不是走来东宫了吗?”

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赵桓

    李延庆走上台阶,又问李纲,“军议堂运转如何?”

    “还不错,刚开始有点艰难,后来官家略微放了财权,现在运行得比较顺畅了。”

    “军议堂现在有几人?”

    “目前设了六人,我和给事中吴敏为左右知政,另外还有御史中丞何栗、同枢密使高深以及至中书舍人孙傅和秦桧,奉东宫令行使监国权。”

    “高同知也参加了吗?”

    “当然,很多军队调动都需要枢密院配合,他是官家指定之人,不过他不常来东宫。”

    “但今天官家召见我时,似乎希望军议堂不要绕过知政堂。”

    李纲冷笑一声道:“这个我们都知道,官家也不止一次对太子殿下这样说了,但问题并不出在我们这里,而是知政堂,王黼和蔡攸不遗余力地破坏我们的一切努力,我们部署下去的每一件事他们都要设卡、设障碍,很多事情非要太子出面才能解决,我们愤怒异常,但为了大局只好一忍再忍。”

    说到这,李纲叹道:“眼看金兵冬天会再度杀来,朝野上下应该同仇敌忾,共举抗金大旗,但就是有王黼、蔡攸、童贯这种人,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只考虑一己私利,偏偏他们又手握大权,不能不说是大宋的悲哀。”

    李延庆点点头,“以后我们再细谈,我先去拜见太子殿下!”

    “好!请随我来。”

    李纲将李延庆领到了太子书房前,有宦官去禀报,李纲这才去了自己位于勤政殿的官房,片刻,小宦官出来道:“李府尹,殿下有请!”

    李延庆走进了书房,只见赵桓正埋头批示奏卷,他上前躬身行礼,“微臣李延庆参见太子殿下!”

    “不必客气,请坐!”

    赵桓用笔指了指旁边的位子,歉然道:“先坐下,稍等我片刻!”

    李延庆在一旁坐了下来,好一会儿,赵桓批示好了奏卷,这才放下笔笑眯眯道:“从前年秋天去京兆,现在又是秋天,整整两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是!卑职还记得刚去京兆时的情形,仿佛就在昨天,没想到一转眼就两年了。”

    “可大宋的形势却十分不妙,想必你也知道了,河北沦陷,数十万无辜百姓惨遭屠戮,我心痛如绞,却又无计可施,好在父皇兹念大局,任命我为监国,才使我有了为国出力的机会,但时间不等人,现在已经十月,再过一个多月黄河就会结冰,可大宋的备战还远远不足,我真的很担心。”

    “殿下需要微臣做点什么吗?”李延庆欠身问道。

    赵桓半响摇摇头,“我需要你的军队,可现在。。。。。。”

    赵桓叹了口气,“坦率地说,我需要一支真正能打仗守城的军队,一支真正效忠我的军队,我名义上是监国,可实际上,京城的禁军我根本指挥不动。”

    李延庆沉吟不语,他之前收到赵桓借宝妍斋发来的鸽信,让自己放弃太原,率军入京,结果第二天他又收到一份鸽信,放弃了前一天的命令,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风波,但这件事却让李延庆发现了赵桓内心登基的急切,发现了他骨子里隐藏的冲动冒进。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李延庆便不打算把自己已暗藏两万精兵之事告诉赵桓,以免他再弄出什么幺蛾子,最后把自己害死。

    斟酌了一下,李延庆便含糊说道:“卑职在京兆府还训练了几万军队,目前由种帅掌控,一旦金兵有异动,殿下可令他们即刻进京勤王,相信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京城,现在殿下只要把京城城墙加高加固,金兵真的杀来,其实也并不惧他们。”

    赵桓顿时有了兴趣,又追问道:“京兆军具体有多少?”

    “能调用的精兵大概在两万左右,其他还有几万军队必须要镇守宋夏边境。”

    “还有几万人具体是多少?”

    “大概在三万左右!”

    赵桓站起身负手走了几步,心中盘算片刻,又回头急切问道:“两万精兵现在可能调动?”

    李延庆笑着摇摇头,“殿下,现在有些事情殿下还不能做,尤其涉及军队,一旦被某些人抓住把柄,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李延庆其实就是在含蓄地提醒赵桓,一旦出现未经天子允许的军队调动,恐怕第一个被废的就是东宫太子。

    赵桓听懂了李延庆警告,他只得收起了心中对军队的强烈渴望,又重新坐下,半晌问道:“听说你今天见了父皇,他对你说了什么?”

    “官家让我劝一劝殿下,尽量不要绕过知政堂。”

    “哼!我就知道父皇会这么说,然后呢?父皇还说了什么?”

    “官家明确希望我不要加入战时军议堂。”

    赵桓的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咔嚓!’手中笔竟然被他折为两段。

    李延庆微微欠身笑道:“并不一定非要加入军议堂才能为殿下效力,卑职出任开封府尹,相信会有很多地方能帮助到军议堂。”

    赵桓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加入军议堂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有时间帮我看看城防,看看还有哪些不足,我们可以及时改正过来。”

    “微臣明天上任后就开始巡视京城!”

    。。。。。。。。。

    从东宫出来已经快要到黄昏时分了,李延庆从皇城出来找到了两名亲兵,他们先来到了潘楼街的宝妍斋,得知父亲还没有从江夏回来,便转道来了曹府。

    姑爷到来,门房立刻飞奔进府内禀报,片刻,曹俨便匆匆迎了出来。

    “延庆,都是自己家人,用不着什么禀报,以后直接进府就是了。”

    李延庆笑道:“第一天回来,总要打个招呼才对,以后就不需要了。”

    “也对!”

    曹俨让管家安排了李延庆的两名亲兵,他便热情地领着李延庆向内宅走去,“你回来估计全城都知道了,下午老爷子还在问你,我们说你肯定去见太子了。”

    “老爷子身体如何?”

    “还好!目前很健朗,说起来还多亏你父亲,这几个月,曹家大量财富都运去了杭州,全靠你父亲的船只支援,解除了老爷子的后顾之忧,他心情又开朗起来。”

    “已经全部搬完了吗?”

    “差不多了,接下来还有部分族人要转移,这次你父亲从江夏回来,我们就动身。”

    “大伯,需要抓紧时间了,一旦河水结冰,就有点晚了。”

    曹俨笑着拍拍李延庆肩膀,“我心里有数呢!”

    两人走进后院,确实发现曹府的人少了很多,不少院子都上了锁,表示已经院子里没有人住了。

    “你岳父还在,京城的生意还需要他处理,他应该是最后一批离京。”

    “老爷子呢?”

    “老爷子也是最后一批,早就让他走,他就不肯,你帮我劝劝他。”

    走进曹评住的院子,只见曹评拄着拐杖笑呵呵地走了出来,“小家伙终于回来了!”

    “祖父当心!”

    李延庆见曹评下台阶不便,连忙快步上前扶住他,曹评叹息一声,“以前还能大步流星,去年病了一场,现在必须用拐杖了。”

    李延庆笑道:“腿脚虽然不便,但祖父的中气还是那么足。”

    “那是!”

    曹评得意洋洋道:“老潘就不行了,前几天去看他,他莫说走路,连躺在床上说话都费力,我比他好多了。”

    李延庆扶曹评在软椅上坐下,曹评向李延庆竖起大拇指,满脸赞赏道:“听说你回城时,几万民众自发欢迎你,让我想起当年随狄大帅凯旋进京,也得到了全城百姓的夹道欢迎,那一刻到现在还历历在目,京城已经几十年没有这样的盛况,没想到我孙女婿居然得到了这样的荣耀,真令我欣慰啊!”

    “孙儿今天也很感动。”

    曹评又道:“你知道这次把你调回京城的内幕吧!”

    李延庆点点头,“我能猜到,应该是朝廷向金国妥协的结果。”

    “确实很让人愤怒,不过朝廷还算有底线,没有答应金国的无耻要求,其实,我觉得把你调进京也不是坏事,至少京城百姓都欣喜若狂,延庆,一旦金兵再次南侵,你就要成我大宋的中流砥柱了。”

    李延庆苦笑一声,“期待大,压力也大。”

    沉默片刻,曹评缓缓问道:“延庆,你告诉我实话,如果金兵大举南侵,我大宋究竟胜算几何?”

    李延庆沉吟一下道:“今天的金国就是百年前的辽国,不过今天的大宋,军队实力却远远弱于百年前的大宋,现在虽然是金强宋弱,但随着时间推移,金国也会由盛转衰,而大宋也会渐渐由弱转强,会与金国形成南北对峙,但我相信宋朝最终会战胜金国,收复失地,一洗今日惨败之耻辱。”

    曹评默默点头,这时一旁的曹俨道:“父亲休息一下吧!”

    曹评勉强笑了笑,对李延庆道:“你父亲反正也不在京城,曹府有足够大的地方,你就在府中住下,以后我们祖孙再慢慢聊。”

    李延庆起身道:“那祖父休息,孙儿先告辞了。”

    李延庆随即告辞出来,曹俨笑问道:“你这次进京带了多少手下?”

    “带了百余名亲兵。”

    人数确实有点多,曹俨想了想道:“要不就挤一挤,东院那边还有二十几间空房,他们现在住在哪里?”

    李延庆笑着摇摇头,“不用麻烦曹府了,我在附近包下一座客栈就可以,有伙计和掌柜照料起居,反而更方便一点。”

    曹俨笑道:“也可以,索性就在斜对面的老曹家客栈,可以住两百余人,食宿条件都很不错,在京城也是有名的客栈,其实就是我们曹家开的客栈,我安排一下,让他们停止对外营业,让弟兄们今晚就搬过来。”

    李延庆大喜,随即让两名亲兵去通知其他亲兵进城,住进老曹家客栈。

第七百零二章 开封府尹

    次日清晨,李延庆带着几名随从前往吏部办理手续,随即吏部侍郎梁中书陪同他去开封府就职。

    开封府官衙李延庆很熟悉,就在西角楼大街,原来御史台的隔壁,原开封府尹王鼎去了太原,目前开封府日常事务由少尹张恽暂时负责。

    宋朝的开封府尹和唐朝的京兆尹一样都是出了名的短命官,很少有人能任职满一年,主要是京畿重地,极易得罪高官权贵,在历史上的宋钦宗时代,开封府尹又叫十日官,一般当十天就得换人。

    李延庆的前任王鼎居然当了两年的开封府尹,也主要是他的后台比较硬,有梁师成给他撑腰,虽然有不少人想动他,但最终都被梁师成压下去了,使他成为开封府历史上比较长命的一任府尹。

    梁中书陪同李延庆抵达开封府,少尹赵辉亲自带领判官、掌书记、推官、府院、六曹等等二十几重要名官员迎了出来,任命在之前已经下达,现在主要走一个程序。

    众人寒暄几句,梁中书再次宣布正式任命,便告辞走了,赵辉笑着给李延庆介绍一众官员,判官唐寿,掌书记丁远扬和赵温,还有四名推官以及一群六曹官员。

    李延庆和众人一一见面,便在张恽的陪同下来到他的官房,开封府衙门占地倒不小,足有一百余亩,四周有高墙,其实大部分都被明礼院占据,明礼院也就是开封府的科举考场,举行发解试之地。

    其余官衙重地包括大堂,议事厅,推判院、府院、六曹院等等,以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城营、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堂院。

    李延庆的官房位于梅花堂,左右有两座辅院,是左右少尹的官房,开封府有两个少尹,张恽是左少尹,还有一个右少尹聂山,他正好到陈留县公干去了。

    梅花堂又叫内堂,是一些重大案件的复审之地,在内堂背后有一座小院子,这里便是府尹和他的幕僚办公之地。

    李延庆的两名心腹幕僚,莫俊去了巴蜀,应该会跟随李延庆父亲一并返回京城,而刘方则跟随王贵去了陕州,协助王贵处理军务。

    目前李延庆身边没有一个适合的幕僚,不过曹俨给他推荐了一名曹府远房子弟,明天会随他一同前来开封府衙。

    赵辉是个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看起来倒是精明能干,他是王黼的心腹,前任少尹张恽因种霖一案获罪流放岭南后,王黼的手便伸进了开封府。

    “咱们开封府可不是只管辖京城,开封府下面十六县都是咱们的管辖范围,像开封、祥符、尉氏、陈留、雍丘、封丘、中牟等等等等,当然,最难管还是开封县,谁让它是京畿重地呢。。。。。。。”

    赵辉热情地给李延庆介绍开封府的情况,李延庆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负手打量他的官房,他的官房布置比较简单清爽,一套宽大的桌椅,靠墙两架书橱,旁边一只放置文书的手柜,正前方有两把客椅和小桌,墙角一座香炉,别的就没有了。

    其实开封府尹没有什么事情,鸡毛蒜皮的小案子轮不到他审,一般是推官来审案,掌书记负责文书,判官负责核对,如果遇到比较重大案件,也是由少尹出马,府尹要么是亲王兼领的虚职,要么是只管大事,象民夫征发、漕河疏通以及各种章程制定等等,日常的府衙之事都是由少尹负责。

    若京城出了大事,那开封府尹就负责背锅,皇帝震怒,直接就是免府尹之职。

    像包拯诸多审案伸冤的故事,其实并不是发生在他权知开封府之时,更多是发生在他出任地方官和御史中丞之时,作为开封府的主官跑去审案,就有点不务正业了。

    赵辉见李延庆有点心不在焉,并没有听自己介绍,便有点尴尬地笑道:“不知道府尹有没有带幕僚,若没有的话,卑职可以推荐。”

    李延庆笑着摆摆手,“不用了,我的幕僚明天会来,我倒要问一下,开封府有多少军士?”

    “目前有五十四人。”

    “有定额吗?”

    “倒没有定额,多时一百余人,少时也有六七十人,现在天下清明,所以就只有五十四人。”

    李延庆哑然失笑,“是因为现在天下清明吗?”

    赵辉有点尴尬,“其实是因为朝廷朝廷财政拮据,不得不压缩下吏,去年和今年捕快和军士先后裁减了百余人。”

    李延庆点点头,“这样吧!我带来百余名亲兵,就让他们暂时用作军士吧!他们的开支由我负责,也跟随我左右。”

    赵辉犹豫了一下,“府尹,恐怕这有点不太合规矩。”

    李延庆狠狠瞪了他一眼,“什么叫不合规矩,朝廷向来只管官不管吏,开封府用多少军士,规矩由我来定,我不要府衙负担他们的开支,与朝廷何干?”

    “若府尹一定要用,我也没有意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