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4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李延庆家人西来,扈青儿特地不远千里赶去临安,亲自护卫她们过来,来回奔波数千里,非常劳累,李延庆赞许地笑道:“青儿立下家中第一大功,作为奖励,青儿可以先挑一座自己的院子。”

    青儿撇撇嘴,“没诚意,明知道我不会跟大姐抢。”

    曹蕴缓缓走过来笑道:“青儿的奖励我已经决定了,青儿,路上我怎么给你说的?”

    扈青儿俏脸一红,羞得连忙转身就走,“大姐,我去看看行李!”她找个借口便逃掉了。

    曹蕴带着郭师师和赵金福上前给丈夫见礼,李延庆在众人面前没有表现得太亲热,他连忙笑道:“大家一路辛苦了,先进宅休息,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

    郭师师笑着抱过女儿,赵福金则牵着李璞,她们跟随扈青儿先一步向府中走去,曹蕴则轻轻挽住丈夫的胳膊,跟在众人后面进府。

    “这次我还以为你们会一直乘船过来,没想到最后是坐牛车,关中的路比较颠簸,坐牛车会很累。”李延庆着实有点歉然。

    曹蕴抿嘴一笑道:“其实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坐船,从临安坐船到东京,本来是要走黄河,但宗老将军说,黄河上会有金兵的哨船,不安全,所以我们便决定坐牛车,过了潼关后又上船,到城北码头才换牛车,实际上这些牛车我们坐了还不到一个时辰。”

    “这样就好,这些年你们东奔西走,一直没有安定下来,这次来京兆如果不出意外,你们将要住很多年。”

    曹蕴忍不住白了他一眼,低声调笑道:“就怕象上次一样,金兵打来,我们一家老小又得向巴蜀奔逃。”

    “我保证不会了!”

    曹蕴嫣然一笑,又道:“汤圆儿这次没有一起来,她带着孩子去了江夏,可能要明年开春后才能过来。”

    李延庆笑道:“这下王贵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曹蕴眉头一皱,“他又在外面养别宅妇了?”

    “这个。。。。不好说,我也不好多问。”

    “你就是在纵容他!”

    众人说说笑笑,很快便走进了后宅,那一面蓝得像宝石般的湖水让众人忍不住惊叹起来,曹蕴眼中闪烁异彩,这面美奂绝伦的湖水让她一下子便喜欢上自己的新宅。

    李延庆微微一笑,“我说过,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这里怎么会有一面湖水?”曹蕴惊喜地回头望着夫君,她明显感觉水质和外面河水完全不同,外面河水是绿色,而这里的湖水竟然是深蓝色。

    李延庆笑着给众人解释道:“这里原本是大慈恩寺的一部分,下面有三口泉水,就因为这三口泉水,所以才有这座行宫,湖面很大,以后大家可以坐船,可以到湖中的赏湖亭小坐。”

    说到这,李延庆又指着四周的几座大院子道:“这里面有六座院子,都修得精致典雅,各有千秋,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院子住下。”

    “娘!我喜欢那棵大树,我们住那边吧!”

    阿莲指着一棵长得极为茂盛的大树欣喜叫喊,“树上一定有爹爹说的小精灵,娘,好不好嘛!”

    阿娘摇着郭师师的衣襟央求,郭师师摸摸孩子头笑道:“让大娘先选!”

    “没关系,孩子喜欢就好,你们就住那边吧!”曹蕴笑眯眯点了一下阿莲的鼻头。

    “爹爹,那棵大树有小精灵吗?”阿莲又拉住父亲的手问道。

    “有没有小精灵我不知道,不过那棵大树住有小松鼠,爹爹看见过。”

    阿莲欢呼一声,迈开小腿便向院子奔去,两名女兵连忙跟了上去。

    众人很快便选好了自己的院子,曹蕴的院子在中间,是整座后宅的正院,占地足有八亩,各种楼阁大房就有上百间之多,赵福金和郭师师的院子位于正房两边,大概都是五六亩,小莲看中那株大树其实是在院子外面,是柴周时代栽下,迄今已有一百余年,长得极为高大挺拔,树冠如云,树中枝繁叶茂,就俨如一个独立的世界,不过现在树叶都落了,略显得有点萧瑟。

    扈青儿也选了自己的一间院子,这间院子实际上还是半成品,房舍已经修好,但院子还没有来得及布置,还是一片草地,这让扈青儿十分喜欢,正好可以用来练武。

    另外还有一间院子是李延庆的内书房,再有两间稍小的院子暂时空着,以后继母杨氏带李宝妍过来居住。

    这次西进她们只带了随身物品,其他财物只能等以后再分批运来,当天下午,李延庆叫了太白楼的酒菜,一家人聚在一起,热闹喜庆地吃了一顿团圆饭。

    入夜,一番恩爱后,李延庆和妻子曹蕴相拥而眠,曹蕴轻轻抚摸着丈夫的头发柔声道:“新年前把青儿纳了吧!”

    “这就是娘子今天说的奖赏吗?”李延庆笑嘻嘻问道。

    曹蕴轻轻在丈夫的胳膊上掐了一下,幽怨道:“我在说正事,别嬉皮笑脸的。”

    “可她是我妹妹啊!”

    “去!她哪里是你妹妹,你的妹妹在临安呢!人家跟了你这么多年,年纪也大了,该给她一个说法,要不你怎么对得起她死去的父亲?”

    李延庆沉默了,半晌才道:“她是我军中一员奇将,她也喜欢军中的生活,让她脱去军服,穿上长裙,整天呆在家中,恐怕她自己都不习惯。”

    “那你就把她带在身边,我们府中都是穿长裙的女人,有一个穿军服的小妾,相信你会更喜欢。”

    李延庆摇摇头,“其实她可以选择更好的归属,象曹猛、燕青、杨文意这些大将都没有成婚。”

    “夫君觉得她会答应吗?”

    李延庆苦笑起来,他也只是说说而已,大家都知道扈青儿迟早是自己的女人,就算扈青儿自己答应,恐怕也没有人敢娶。

    李延庆便不再矫情,点点头道:“这件事我不管,你来安排吧!看她自己的态度,千万不要勉强,我只是希望她能够快快乐乐地生活,我也能给她死去的祖母和父亲一个交代了。”

    当天晚上,李延庆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孩童时代,隔壁的胡大娘拿着一个煮熟的鸡蛋笑嘻嘻递给他,“庆哥儿,以后长大后娶我家青儿,大娘天天给你煮鸡蛋!”

    李延庆欢天喜地刚要答应,胡大叔却如一座黑塔般出现在他眼前,瞪着牛眼大的双目,恶狠狠对他道:“想娶我家青儿,必须要打赢我才行!”

    李延庆一下子从梦中惊醒,他怔怔地望着屋顶,孩童时代的点点滴滴如流水般从他心中淌过,不知不觉,他眼中充满了柔情。

第八百七十三章 府学升级

    次日一早,李延庆来到了经略府,走进大门,主薄唐凯笑道:“都统,刘尚书来了!”

    刘尚书就是刘,他在朝廷的官职是校检兵部尚书,实际差遣官职是在熙河路出任宣抚使,主管熙河路政务,恢复熙河路的民生,他已在上个月将熙河路的防御交给了统制刘铁,自己专心政务。

    李延庆主管西北三路的军政事务,刘当然也受李延庆节制,这次他来京兆府,述职的成份更多一点。

    李延庆快步走进大院,只见刘正坐在池塘前喂鱼,李延庆不由笑道:“刘尚书好雅致!”

    刘见李延庆进来,连忙将鱼食扔进水中,拍拍手笑道:“最近迷上了钓鱼,稍微有点闲暇都会坐在池塘边钓上几杆,看见池塘中鲤鱼肥美,有点手痒难耐。”

    “既然如此,那就一边钓鱼一边说话吧!”

    李延庆吩咐手下去找几根钓竿来,几名从事又搬来一张小桌子和椅子,摆放在池塘边,不多时钓竿送来,两人坐下,将鱼饵撒进水中,开始垂杆钓了起来,茶童也飞快奔来,给两人送来了热茶。

    “现在熙河路的情况怎么样?”李延庆笑问道。

    “西夏军其实占领熙河路的时间不长,熙河路十五州中,西夏军只过境了湟州、兰州、会州、河州和陇州,其实损失最大的是兰州和会州,兰州十五万汉民逃走了大半,会州也是,商业被破坏殆尽,城内民舍被洗劫一空,秋收也受到严重影响,今年收成锐减三成,没有三五年时间休养恢复元气。”

    “五年时间太长了,最多免税三年!”李延庆开始和刘讨价还价。

    “三年不行,熙河路本来就贫瘠,老百姓的一点点家当都被抢光了,你总得给大家喘口气,再说,熙河路的税赋本来就无足轻重,还是五年吧!”

    “宋民从西夏南归才免税五年,你这个只是逃难,我没法说服朝廷,最多免税四年,我不能再让步了。”

    “呵呵!那就一言为定,熙河路免税四年。”

    “等等!把话说清楚,不是熙河路全部,而是遭遇兵灾的五个州免税,其他州正常缴纳税赋,最多今年减税三成。”

    刘苦笑着摇摇头,“你呀!整天就知道盘剥百姓,你在西夏得了那么多铜银,就不能让利于民吗?”

    “西夏的战利品是军费好不好,而且朝廷还要分走一半,再说陕西路和秦凤路百姓都在缴纳税赋,我给兰州、会州等五州免税五年,已经仁至义尽了。”

    刘不想和李延庆争下去,他话题一转问道:“这次我来京兆,主要是为科举之事,我听说朝廷要恩待西北三路,是不是要给我们增加进士名额?”

    李延庆微微笑道:“别想得太美了,给我们增加进士名额,河北、河东不都得跳起来吗?省试没有变化,恩待我们是指提高京兆府学的地位,和太学一样了,朝廷答应将京兆府学的学生人数提高到三千人,这次发解试就相当于府学的入学考试,将来考过上等上舍生,朝廷将赐同进士出身。”

    刘大喜,“这下熙河路的士子可有盼头了!”

    熙河路士子已经连续二十年参加省试被抹了光头,二十年来没有一个士子考中进士,朝廷将京兆府学升级为太学,无疑给熙河路的士子们带来荣升进士的希望。

    刘忽然有所感觉,他钓竿一抬,一条肥大的鲤鱼顿时出现在半空中。

    “哈哈!我先钓上了!”

    。。。。。。。。

    大唐时代留下宫阙早已在唐末和五代十国的战乱中彻底消失了,原本太极宫的土地上现已生活着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京兆府学也位于从前的宫阙遗址西北角,占地约五百亩,目前有一千名府学生在这里求学,在府学隔壁便是占地两百亩的孔庙和贡院,这次京兆府的发解试就将在贡院内举行。

    在贡院广场对面有一座酒楼,叫做翰林酒楼,几乎是府学生的专用酒楼,不过这几天酒楼挤满了来自陕西路各地的士子,这也是这次科举的一个特点,允许学子跨州考试,朝廷给了陕西路两千三百个发解试举人名额,经略府并没有分解到各州,改由陕西路统一录取,这就避免了从前陕西路各州众寡不均的弊端,比如京兆府是三十名士子录取一人,而到绥州,七个人就能录取一人。

    当然,李延庆也给了朝廷充分的理由,战乱导致河东路以及陕北沿边各州的民众大量逃往关中,各州究竟有多少读书人已经很难统计,所以李延庆要求实行跨州科举,也得到礼部的同意,另外考虑到大量河东民众逃往关中,礼部在上次一千五百个发解试名额的基础上增加八百个名额,也算是一种特殊照顾。

    这个政策的直接结果,便是在京兆府参加发解试的士子占据了整个陕西路的八成,一共有三万多名士子汇聚京兆城。

    所以瀚林酒楼里不仅有京兆府的士子,还有陕西路其他各州以及河东路的士子,众士子以地域相邀,三五同乡好友聚会,使酒楼内异常热闹。

    今年京兆府的主考官已经定下来了,由知府李光出任,这几天士子们都在谈论这位主考官的兴趣爱好以及文章风格,考中举人有很多好处,就算省试考不上进士,但至少也能入官衙为吏,谋取一个不错的饭碗,而且还可以进府学继续深造,三年后再考太学,以后也有为官的机会。

    这时,一名士子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大喊道:“重大消息,朝廷已批准京兆府学升格为太学,扩大到三千学生!”

    这个消息顿时使酒楼内鸦雀无声,随即又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士子们激动万分,作为读书科举人,大家都知道京兆府学升为太学的好处,这就意味从府学出来后有资格为官了,而且学业优异者还能得到同进士出身,京兆府学升级,显然首先将惠及陕西路的士子,让他们怎么能不欢欣若狂。

    靠窗边一酒桌前坐着六名来自太原府的士子,他们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在惊愕之余都皱起了眉头,几人窃窃商议道:“就不知我们河东士子能不能进京兆府学读书?”

    “应该能吧!”

    一名稍微年长的士子迟疑一下道:“太原府学一半的教授都加入了京兆府学,太原府学都没有了,让我们去哪里读书?”

    “别担心了,肯定可以的!”

    另一名士子笑道:“朝廷追加八百个举人名额给陕西路,不就是给我们河东路的士子吗?既然京兆府学的名额也增加了,当然也有我们份,更何况李太保也曾是我们太原同知啊!”

    正在商议之时,忽然有士子大喊:“府学门口贴出布告了!”

    众士子沸腾了,争先恐后冲出酒楼向府学大门奔去,掌柜急得直跺脚,“这帮小兔崽子,把酒钱给我留下啊!”

    府学大门前的告示牌上贴上两幅最新的通告,一幅是关于府学升级为太学的通告,普通学制三年,另外上舍生追加学制两年,考过上等上舍生的学子将赐同进士出身,授九品官职。

    另一幅则是报名府学条件,众人当然更关心报名府学的条件,首先是生源范围,西北三路以及河东路的士子皆可就读京兆府学,其次是报名条件有三,第一,必须通过发解试的考试,取得举人资格;第二,通过府学的入学考试;第三,参加过抗金的军人可以直接报名参加入学考试。

    再次是今年的招生名额,将招生一千人,食宿费用由官府完全负担,每人每月另给五百文钱的补贴,对贫寒子弟极有吸引力。

    通告挤满了数百名士子,仍有得到消息的士子正从四面八方向府学赶来,对府学的入学要求大家都能理解,毕竟西北三路今年的发解试名额超过了三千人,而府学这次只招千人,当然有必要进行入学考试。

    只是众士子对军人的优待似乎有点不太理解,似乎军人要抢走原本他们的名额,一时间,告示前议论纷纷,这时,有人高声道:“大家多虑了,那群舞刀弄枪的士兵懂什么学问,能通过入学的士兵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经略使只是做出一个爱兵的姿态,实际上对我们没有什么威胁!”

    众人想一想确实有道理,文武双全之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占不了几个名额,担心渐去,众士子又开始憧憬同进士出身,封九品官的美梦。

    。。。。。。。。。。

第八百七十四章 京兆解试

    十一月初八,天还没有亮,贡院广场前便已人山人海,贡院是第一考场,还有一个分考场便是府学,一共三万考生将在这两地参加今年的恩科发解试。

    陕西路实际上只有三个考点,除了京兆府外,还有就是延安府和汉中府两个考点,不过京兆的考生占据总考生的八成,其余两个考点分别只有两三千人参考。

    贡院广场上排了十几支长队,考生们正在搜身及验明身份后入考场,大门前点亮了数百盏灯笼,将大门内外照如白昼,十几名监考官员正严格执行考场规矩,不准携带除名卷以外的任何物品,发现挟带书籍纸条者或者抓到代考者,将视情节严重程度处以取消考试资格乃至终身禁考的惩罚。

    而审卷院的高楼上,主考官李光正负手站在窗前默默注视着广场上的队伍,李光年约五十岁,身材削瘦,颌下有一把灰白色的长须,目光却炯炯有神,他是唐朝汝阳王李的后人,作为李唐宗室后代,他内心深处对京兆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此时此刻,在他脚下应该是太极宫的旧地,一种莫名的情感让他眼睛里变得有些湿润了。

    这时,副主考张凌慢慢走上前,注视着广场上的考生道:“不知明年他们中会多少人考中省试?”

    李光连忙将心中情感深藏起来,目光恢复了平常,他淡淡笑道:“我看过陕西路历年前三名的解试试卷,感觉他们在经义和作诗方面比绍兴府的士子还是有点差距,关键还是在启蒙教育上落后,而且西北三路百姓对读书的认同程度还远不如江南,光绍兴府四县参加发解试的士子就达三万人,和陕西路差不多持平了。”

    张凌笑道:“其实也是因为西北战争不断,百姓总有一种朝不保夕焦虑,所以对读书也不是那么看重了,相反,西北三路武风盛行,西北名门刘氏、种氏、姚氏还有杨氏都是武将世家,文臣倒不多。”

    李光点点头,“我可以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