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4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

    “要么就只能压榨巴蜀三路,但现在巴蜀百姓的税赋也很重,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若再加军费,恐怕就会造反了。”

    李延庆没有接话,他沉吟一下道:“今年上半年的税赋成都府路好像还没有缴解给我们,我记得没错吧!只有梓州路和夔州路送来的。”

    赵开点点头道:“按理应该八月份就送来,我已经连催两个月了,他们只得答应马上就送,可到现在还没有给。”

    “看来我得亲自跑一趟了。”

    李延庆随即对赵开道:“后来出发去巴蜀,赵使君一起去吧!”

    “卑职没问题,且容卑职先回去把事情安排一下,后天跟随都统南下。”

    赵开的官衙里还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解决,他便行一礼,先告辞走了,这时,李延庆对王贵冷冷下道:“调集一万骑兵在蓝田县等候,随即听候我的命令!”

    。。。。。。。。。。。

    两天后,李延庆踏上了巡视巴蜀的路程,这是他第一次前往巴蜀,当然也是他出任川陕经略使以来第一次南下。

    朝廷任命李延庆出任川陕经略使,更多是出于财政上对陕西路的支持,以巴蜀的钱粮来支撑陕西路的西北中心地位,并不是把巴蜀划入他李延庆的势力范围,他只是巴蜀名义上的最高政务官,至始至终,巴蜀的官员也并没有向他汇报过什么政务。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路途不便,但更重要是朝廷对巴蜀从未放手,这一点李延庆心知肚明,他虽然主管川陕政务,但却不能真的把手伸进巴蜀,那就会成为朝廷大忌了。

    巴蜀由于封闭的自然环境,在天下大乱之际很容易出现独立的趋势,所以便有天下未乱而蜀先乱,天下已治而蜀未治的说法。

    自古以来,中央朝廷都对巴蜀在行政上采取分治的手段,两汉分为西川和东川,隋唐则分为山南西道和剑南道,在宋朝也分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和夔州路三个大的行政区,就算到后世,也要把巴和蜀分开,成立各自的行政区。

    李延庆走子午谷南下,三天后抵达汉中南郑县,汉中地区属于利州路,算是进入巴蜀了。

    李延庆这次只带五百女兵南下,但这只是公开部分,而在此之前,燕青已率领五百最精锐的斥候军先一步分散进入了巴蜀。

    另外和他一同南下的官员除了主薄曹叶外,还有就是陕西路转运使赵开了。

    这次李延庆南下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催促钱粮,要求成都府路尽快把上半年赋税转运到陕西路,这也是朝廷定下的国策,以巴蜀三路的全部财力支援西北三路。

    另外,朝廷已决定在巴蜀三路推行盐茶改革,增加税赋收入,但却迟迟推行不下去,地方阻力太大,有点不了了之的迹象,新朝廷在临安刚刚成立一年多,中央权威远远不如东京的北宋朝廷,所以地方官府完全可以不理睬朝廷的某些决定,朝廷也无可奈何。

    但盐茶改革推行不下去的后果却直接影响到了西北三路的切身利益,李延庆就无法袖手旁观了,这次南下他不仅要催促钱粮,而且还要用强力手段推动盐茶改革。

    赵开却不看好李延庆的巴蜀之行,当初他就任成都府路转运使,就是为了推行盐茶改革而被巴蜀官场排斥,最终被贬到汉中当个小县尉,李延庆这个外来户又怎么动得了盘根错节的巴蜀官场利益?况且朝廷并不支持李延庆对巴蜀官场管得太多。

    “赵使君能不能给我说说巴蜀盐茶改革之事?”李延庆和赵开骑马并肩而行,微微笑问道。

    赵开笑了笑道:“经略可知巴蜀有个说法叫做穷庙穷和尚富方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是不是指百姓穷、官府穷,但官员却很富?”

    赵开点点头,“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不光官员富,还有地方豪绅也富可敌国,巴蜀盛产盐、茶、生铁、糖和酒,这几种物产都是巨大的税源,按理应该由官府专卖,也就是由盐铁司和茶酒司主管,又直接隶属于朝廷计司,各州府不能插手,但元丰改制后,削弱三司,把计司职权归属户部,各州府的户曹司也就能名正言顺地插手盐铁司和茶酒司,年长日久,巴蜀这边的盐铁司和茶酒司已名存实亡,地方主官拿到专卖权,自然会千方百计为自己揽财。”

    “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

    “就拿酒来说,官府掌握酒曲,然后酒曲卖给正店酿酒,正店再把酒卖给各家酒馆,但正店由谁来指定?当然是官员的三姑六婆开正店,然后官府低价卖曲饼给正店,正店酿酒后再高价卖给各家酒馆,酿酒之利大半就被正店拿走了,其实就是被各个官员得到了,盐也是一样,少数大盐商拿走了暴利,官府和众多小盐商无利可图。”

    “那当时你打算怎么改革呢?”李延庆又问道。

    赵开苦笑一声道:“所谓改革其实就是重新分配利益,我当时在成都府路打算发行酒曲引和盐引,取消正店和大盐商的控制权,所有酒馆都能直接向官府买酒曲引自己酿酒,所有小盐商也可以向官府买盐引后直接去盐场提货,正店和大盐商就无法从中获利,结果这个方案提出来不到三天,就有人举报我的手下在粮仓损耗上做手脚,中饱私囊,御史来查了一个月,抓了不少人,却始终找不到我谋私的证据,但还是弹劾我负主责,把我贬去汉中,我提出的盐茶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李延庆笑道:“其实你的想法和我一致,这次我去巴蜀,就是打算重建盐铁茶酒使司,把专卖权重新从地方官府手中夺回来,使君觉得可行吗?”

    “方向是对的,可就怕朝廷不力啊!我听说朝廷也发现弊端,要求巴蜀三路推行盐茶改革,但地方官府根本就不睬,朝廷也没有办法,毕竟太远,朝廷权威也不够,对地方官府控制不力。”

    李延庆摇摇头,“我不是要把茶酒司交给朝廷,而是由京兆军进行军管,用军队的力量强行推行。”

    赵开吃了一惊,实行军管,那朝廷那边怎么交代,但一转念,他便明白了,李经略并不是鲁莽之人,一定是已经得到了官家的许可,否则他不会拖到现在才去巴蜀。

    赵开沉思片刻道:“军管只是一种保护手段,具体实施还得让文官来执行,以免被朝廷抓住把柄,对经略的名声不利。”

    李延庆微微一笑,“我已经和官家谈妥,在巴蜀三路设立都转运都使司,下设盐茶提举司和仓漕提举司,隶属于川陕经略府,五年后将都转运都司交给朝廷,这次官家也会派御史来成都府协助我。”

    “原来经略已经和官家沟通好,卑职还白白担心了。”

    李延庆笑道:“正如你所言,军队只是保驾护航,具体还得由文官来实施,都转运使由我兼任,赵使君就出任副都转运使,负责具体事务,使君能接受这个烫手的职务吗?”

    赵开哈哈一笑,“只要经略把棒子上刺统统削掉,我愿意为经略舞好这根大棒。”

    李延庆脸色露出淡淡的笑意,棒子上的刺可不是能轻易削掉的,这次巴蜀之行,恐怕意味着一场血雨腥风了。

第九百二十九章 CD知府

    中午时分,李延庆的军队抵达了汉中府南郑县,知府刘寿山、通判肖云以及团练副使张涛带着十几名官员出城迎接李延庆的到来。

    汉中府虽然行政上属于梓州路,但在军事上却由陕西经略使府管辖,李延庆翻身下马,将战马递给亲兵,走上前笑道:“刘知府,肖通判,我们好久不见了!”

    “确实好久不见了,那时李经略使还是京兆同知,这一晃就过去四年了。”

    “感谢汉中官府和汉中百姓对京兆军的支持,这次我南下既是巡视,同时也是为了感谢大家,也算是一次感恩之旅。”

    “经略大人太客气了,作为属下,支持京兆军是我们份内之事。”

    众人又寒暄几句,李延庆便在一班官员的陪同下进了城,扈青儿率领五百女兵进驻汉中军营。

    李延庆来到府衙内堂坐下,一班官员陪同两边,谦让好一会儿,知府、通判和团练副使才勉强坐下,众人一边喝茶,一边简要的汇报军政事务。

    这时,李延庆问团练副使张涛道:“汉中府目前有多少厢军?”

    “回禀经略使,大概有一千人左右,分布在三个县内,主要负责剿匪和维持秩序。”

    李延庆点点头,又问道:“我记得上个月经略使下文,要求巴蜀三路的两万厢军都要来京兆府集训,有部分州府的厢军来了,有的没有来,汉中府好像也没有来,这是为什么?”

    张涛脸上顿时露出尴尬之色,他看了看知府刘寿山,刘寿山连忙道:“张团练本来是准备带军队北上参训的,但洋山县那边忽然出现一股盗贼,张团练便率军去剿匪了,所以就没有去成。”

    李延庆当然知道这个刘知府在信口开河,找借口都不会,洋山县哪里会出现什么盗贼,无非是他们怕自己夺了地方主官的军权,扣住厢军不让回来。

    李延庆也不说破,只淡淡道:“训练对士兵们很有好处,夔州路几个州的厢军回去后都普遍反映不错,不仅军纪得到增加,士兵的体质和素质也和从前不能比,完全就像换了一支军队,反正只集训半个月,张团练最好明天就带兵出发。”

    张涛又看了一眼刘寿山,刘寿山点点头,张涛连忙起身行一礼,“卑职遵令,明天就带弟兄们去京兆府集训。”

    李延庆随即又去郊区探望几户河东路逃来的难民,询问他们生活情况,又嘱咐刘寿山和肖云要关心逃民,随后李延庆又参观了仓库,询问了今年的税赋情况,休息一夜,次日便率军启程南下。

    就在李延庆率军刚走,刘寿山立刻将一只鸽信飞往成都府。

    。。。。。。。。。

    成都府是巴蜀地区政治中心,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成都府路包括成都府、绵州、汉州、茂州、简州、眉州、嘉州等等十三个州府,人口数百万,是大宋目前仅次于江南东路和两浙路的税赋重地。

    成都知府叫做曾秀麟,出身彭州大族,是宰相章的女婿,元符二年进士及第,在朝廷资历极深,政和五年曾出任礼部尚书,政和六年在派系斗争中失利,被蔡京弹劾,被贬到成都府出任通判,宣和二年正式出任成都知府至今。

    巴蜀一向是太傅梁师成的地盘,曾秀麟也是梁师成的心腹,赵桓登基后,童贯、王黼、李彦被杀,蔡京退仕,梁师成被发配岭南,朝廷已无位高权重之臣,曾秀麟是巴蜀本土官员,又以他数十年的从政资历成为了巴蜀三路事实上的地方官领袖。

    曾秀麟政治意识极为敏锐,在朝廷中也有同盟,左相吕颐浩便是他政治同盟,当康王赵构即位后,他是地方官府中第一批上表称贺的地方主官,李纲被罢相后,天子赵构有意提升他为副相,但被他婉言谢绝,并支持朱胜非为相国。

    而当太上皇从金国返回后,他又是第一个上书慰问的地方官,赵佶被他的忠心深深感动,他由此进升为正二品特进。

    李延庆被封为川陕经略使,曾秀麟也虚与委蛇,一方面积极表态全力支持京兆军抗金,另一方面却暗中抵制李延庆落实巴蜀三路的管辖权,正是在他的授意下,巴蜀三路各州的知州们都不把政务报告交去经略府,而是直接上报朝廷,使李延庆这个川陕经略使名存实亡,依旧只有陕西经略使的实权。

    曾秀麟这两天有点心神不宁,他已经知道李延庆南下巡视的消息,他也知道李延庆为什么南下,成都府路上半年的三百万贯税钱和七十万石粮食到现在还没有解押去京兆府,李延庆名义上是来巡视巴蜀,但真正目的想必是来兴师问罪吧!

    税钱和粮食都在成都府的仓库内,但曾秀麟并不想就这么交给陕西路。

    “倒是谁在难为谁?”

    官房内,曾秀麟喝了一口茶对转运使张吉冷冷道:“他要抗金我们全力支持,一文钱也不会少给他,但现在宋金签订了五年合约,还要像去年那样支持陕西路,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我们也要修桥修路,也要办学,也要支付官员俸禄,如果把全部税赋都给他,我们怎么办?所以要谈一谈,以后只给一半,另一半交给朝廷也好,留作自用也好,总而言之,我们不可能再象从前那样无条件支持他了。”

    张吉陪笑着说道:“宋金协议是从五月份开始,而这次的钱粮是整个上半年的税赋,卑职的意思是说,这一次先给他们,下一次再商量。”

    “我知道,给他们也无妨,但在给之前必须先讲好章程,以后怎么给,不把以后的事情说好,这一次我就不会给他。”

    张吉心中暗暗叹息一声,李延庆那么强势的人,得罪了可不是好事了,恶人要自己去做,又不肯给自己一个变通的办法,事情很棘手啊!

    张吉犹豫一下,又硬着头皮道:“卑职听说朝廷派温御史来成都,如果卑职不给,就违背了官家和朝廷旨意,就怕御史会弹劾卑职。”

    “这或许是官家的意思,但未必是朝廷的态度,据我所知,朝廷为这件事也是争论不休,知政堂的意见是三比三,而且太上皇希望我们能恪守原则。”

    “太上皇?”

    张吉愣住了,难道太上皇也插手这件事了。

    他见曾秀麟的目光透着得意,便忍不住低声问道:“莫非太上皇和府君有联系?”

    曾秀麟得意一笑,“你以为呢?要不然我会和他李延庆撕破脸皮?”

    曾秀麟又起身拍拍张吉的肩膀,“放心吧!我手上有太上皇的手谕,不会让你被御史弹劾。”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只见成都府通判许庆微快步走进内堂,对曾秀麟笑道:“府君,汉中府的鸽信到了!”

    曾秀麟精神一振,连忙道:“快拿来我看!”

    这必是汉中知府刘寿山给自己的鸽信,曾秀麟很想知道李延庆在汉中府都问了什么问题?

    曾秀麟打开写得细细密密的鸽信,仔细地看了一遍,他点点头对张吉和许庆微道:“他果然是来催钱粮,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他还提到了厢军去京兆府集训一事,我们的厢军去了吗?”

    许庆微笑道:“这件事我记得洪指挥使请示过府君,当时府君说如果别的府州都去了,那成都府也可以去。”

    “那别的府州都去了吗?”

    “有部分去了,但大部分都没有去,据我所知,连距离京兆府最近的汉中厢军都没有去。”

    曾秀麟呵呵笑了起来,“既然如此,我们急什么,等别的州府都去了,我们成都府厢军再去也不迟!”

    “可我们需要找一个理由!”张吉又小心翼翼道。

    曾秀麟不满地瞪了他一眼,这个张吉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太小,需要什么理由,没有时间就是最好的理由。

    但他怕张吉担心太多,便随口敷衍道:“理由千千万,咱们运钱粮北上不是需要厢军吗?所以没法去集训,这个理由怎么样?”

    “好!好理由。”

    许庆徽和张吉交口称赞,三人一起大笑起来。

    曾秀麟心中却有点狐疑,只带五百女兵南下,这个李延庆在搞什么名堂?

第九百三十章 各耍心机

    黄昏时分,李延庆的队伍抵达了距离成都县约五十里的蚕此镇,再向前走便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李延庆随即下令军队在小镇上驻营休息。

    军队带有简易行军帐,很快便在小镇外面的空地上搭起了军营,李延庆却对小镇颇有兴趣,趁着驻营的空档,他带着扈青儿和两名亲兵不紧不慢向小镇走去。

    蚕此镇其实也不算小,只是比较分散,镇东和镇西之间还分布大片稻田,李延庆驻军之地在镇东,而小镇的繁华之地却在数里外的镇西。

    不过镇东也有一座客栈,两座酒馆和一家杂货店,此时,天还没有完全黑,李延庆见一家院子开着大门,便信步走了进去,却见院子里一对老夫妻正在编竹器。

    “官家要买竹器么?”老者热情地迎了上来。

    老者说一口纯正的川音,不过还能听懂,李延庆见竹器编得不错,便笑道:“可以买上几个,不过老丈能不能先给我一碗水。”

    “老婆子,快去倒水!”

    老妇人起身去倒水了,老者又拿出几张竹凳子热情地请他们坐下。

    “听官人口音,应该是北方人吧!”

    “我是河北相州人。”

    “难怪长得那么高大。”

    老者又看了一眼穿着紧身盔甲的扈青儿笑道:“女娃子从军还是比较少见的。”

    扈青儿脸冷了下来,她不喜欢别人拿她从军之事开玩笑,李延庆呵呵一笑,岔开话题,“老丈就是编竹器为生吗?”

    老者摇摇头,“编竹器只是为了给儿子补贴一点家用,种田太辛苦,生活压力大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