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4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续出任成都通判,但他协助破曾秀麟案有功,可以进阶一级。”

    “微臣遵旨,陛下,还有关于赃银。。。。。。”

    不等吕颐浩说完,赵构便摆了摆手打断他的话,“关于曾秀麟赃银处置,等李经略报告到来后再议。”

    范致虚和吕颐浩碰了个软钉子,不得不告退离去,赵构一个人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心中着实不安,他知道父皇一定会找自己索要知府之职,他该怎么回绝?

    不过让赵构没想到的是,父皇并没有找他,毫无音讯,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声,赵构也想过,难道是因为父皇住在西湖边,对这边的情况不了解了吗?

    但他立刻就否认了自己愚蠢想法,那怎么可能,父皇比什么时候都想重登皇位,他怎么可能不了解这里的情况?

    有人会以最快的速度给父皇通风报信,这个人会是谁?

    。。。。。。。。

    下午,一辆牛车在夕照山脚下的皇家别院缓缓停下,立刻有侍卫迎了上来,这里是太上皇静养之地,方圆五里之内闲杂人等不得进入,当然这辆牛车能驶到别院前,这一定已经得到外围许可,所以侍卫也没有斥喝,而是上前静静等候,车门开了,秦桧从马车里出来。

    “原来是秦尚书,是来见太上皇?”

    秦桧点点头,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他也相信很多大臣也来过,他不是不想忠于官家,但官家登基时间太短,还没有完全来得及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底,朝中大臣几乎都是太上皇的旧臣,更重要是。。。。官家的帝位并不稳定。

    秦桧心知肚明,官家登基确实名不正言不顺,对一个皇帝而言,这是致命的弱点,在某种程度上,太上皇确实可以随时废除他,之所以太上皇没有动手,只是他还在等待时机,还需要得到足够多人效忠。

    秦桧得考虑自己的前途,尽管他心中对官家有一点歉疚,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晚来不如早来。

    这时,秦桧看了一眼停在码头上的一艘客船,问道:“那是谁的船?”

    “那是黄尚书的船?”

    秦桧一怔,黄潜善也来了吗?

    “黄尚书在觐见太上皇?”秦桧问道。

    侍卫点点头,“他半个时辰前就来了,这不,他出来了。”

    秦桧一回头,只见黄潜善从别院中走出来,脸上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得意之色。

    ‘原来黄潜善也投靠太上皇了!’秦桧暗暗思忖道。

    这时,黄潜善也看见秦桧,两人脸上都露出一丝尴尬,黄潜善连忙笑道:“呵呵!原来秦尚书也来探望太上皇的病情。”

    “是啊!听说太上皇感恙,我们这些做臣子当然要关心。”

    “说对很对,我们应该关心太上皇,秦尚书,我还有点事,先告辞了。”

    黄潜善点点头,匆匆走了,秦桧望着他的身影上了船,这才整理一下衣装,跟随侍卫向别院中走去。。。。。。。。

    这几天,太上皇赵佶放出风声,说自己感恙病倒了,结果来探望他的大臣络绎不绝,现在还不到中午,已经有六位大臣来过了。

    当然,第一个来的是天子赵构,那时,赵佶躺在病榻上,脸色苍白,说话气喘无力,老态毕现,真的病得很严重的样子。

    而现在的赵佶却是一番模样,他穿着一身禅衣,头戴黑色纱帽,脸色红润,正兴致勃勃地欣赏黄潜善送来的几幅名家字画,他从前确实是很喜欢这些字画,但现在他更喜欢这种有大臣孝敬他字画的感觉,表明他没有被遗忘,他的皇权依然还活在很多大臣的心中,在必要的时候,他会呼唤皇权,让它们在所有人心中破茧而出。

    他现在喜欢有权势的大臣更胜于书画家。

    “太上皇陛下,秦尚书特来觐见!”一名宦官在门口小声禀报。

    “宣他。。。。不!请他进来。”

    赵佶需要笼络所有对他复位有帮助的人,甚至包括宦官和侍卫。

    片刻,秦桧快步走进了书房,躬身行礼,“微臣参见太上皇陛下!”

    赵佶笑眯眯道:“不必客气,秦尚书请坐。”

    “谢太上皇陛下!”

    有宫女搬来一只绣墩,秦桧坐下,关切问道:“听闻太上皇陛下感恙,微臣十分关心,不知现在病情是否好转?”

    “有你们这些忠君爱民的大臣关心,朕病情好转了很多,已经不用躺病榻,只略略有些鼻塞,其他没什么了。”

    “太上皇陛下病情好转,是朝廷和万民之幸也,还望太上皇陛下保重龙体。”

    赵佶点点头,又问道:“秦尚书最近在忙什么?”

    “没有大事情,都是繁琐一些小事。”

    “礼部很重要,秦尚书主管礼部也足见有相国之才,朕没有记错的话,当年是朕点了秦尚书状元吧!”

    “是政和五年,陛下提携之意,微臣一直铭记于心。”

    赵佶笑了起来,“当年朕那就看出来,你绝非池中之物,所以才点你为状元,现在才十年,你就升为礼部尚书了,朕当年没有看错人啊!”

    “陛下英明神武,无人能及!”

    秦桧曾和赵佶一同囚禁在燕山宫,曾见过赵佶在院子里抓蚂蚁的落魄,另一方面,他们也算是患难之交。

    不过赵佶似乎并不想提及那段往事,他看了看秦桧,便淡淡道:“好好辅佐官家,报效大宋,你还会有更大的前途。”

    “谢陛下关心,微臣一定对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秦桧犹豫一下道:“官家准备让微臣巡视西北三路,太上皇陛下有什么交代吗?”

    赵佶精神一振,连忙道:“什么时候出发?”

    “后天一早出发,要经过成都府。”

    “成都府朕不关心了,朕更关心京兆府,你去京兆府给朕做一件事。”

    “请陛下吩咐!”

    赵佶压低声音道:“你给朕搜集李延庆拥兵自立的证据,越多越好。”

第九百四十一章 矛盾已深

    五天后,李延庆正式报告送达了朝廷,同时附了一份曾氏财产清单,这份清单震撼了朝廷,光黄金就有三十万两,白银八百万两,铜钱三千余万贯,珠宝翠玉上百箱,各种店铺数百家,拥有房宅、码头、仓库、船队、矿山等等大型产业,这份财产相当于目前大宋一年的财政收入,简直就是富可敌国。

    现在左藏库的白银库存不过才六百万两,黄金三十万两,众人在痛斥曾秀麟巨贪的同时,该怎么处置曾家的财富就成为争论极为激烈的话题,现在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要重新恢复救济养老制度,要重建太学,恢复各地学堂,要给官员们修建宿舍,现在很多底层官员还是三四人挤一间屋子。

    赵构也想给大臣们增加俸禄,改善一下后宫的生活,让后宫嫔妃都用上宝妍斋的脂粉,目前她们用的都是张古老脂粉,是宝妍斋的中低档货,内库实在没有钱。

    当然还要恢复军队,增加军队人数,打造大量兵器,构建强大的防御,诸般种种,都需要财力支持,所以李延庆的这次查抄收获立刻给了朝廷巨大的希望。

    李延庆当然也有条件,他提出了两个分配方案,第一个方案,朝廷和川陕经略府各拿一半,西北三路需要巨大军费开支,西北三路维持二十万宋军规模,一个月军费就达百万贯,一年高达一千二百万贯,另外,打造新兵军械盔甲,打造投石机、火,购置帐篷、火油、火药、生铁等军用物品,维持千人左右的工匠规模,每年也至少需要五百万贯。

    而第二个方案就是西北三路拿一年的军费,其余全部上缴朝廷,但朝廷需要支持川陕经略在巴蜀的茶酒榷卖制度改革。

    事实上,天子赵构已经批准了李延庆在巴蜀三路实施榷卖制度改革,但这种事关民生和财政的重大制度改革,光天子批准还不行,关键还要知政堂支持,也就是获得朝廷的支持,如果仅天子批准就能顺利推行,那王安石的改革也不会那么艰难了。

    李延庆的改革是恢复茶酒专卖司,独立于地方官府,这个改革也谈不上新意,汴京时茶酒专卖就处于双重管理,也有专卖司,只不过户部也能插手,所以李延庆这项改革的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争议。

    关键是专卖司由经略府直辖,专卖所得全部用于西北三路军费,五年后交给朝廷。

    这个条件就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了,虽然目前巴蜀三路的赋税都用来支援西北三路,但这个赋税是由官府掌控,现在改为经略府掌控,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军队掌控,军队干政可不是好事啊!

    也正因为如此,李延庆才拿出巨大的诱惑,他只要一千七百万贯钱,其余三十万两黄金,八百万两百余,一千多万贯铜钱,以及大量店铺不动产都归朝廷。

    如果朝廷不肯同意他的方案,那么这些财富很可能就拿不到了。

    为此朝廷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有一半,反对者认为一旦财政独立,就会造成西北三路失控,形成割据军阀的危险,而支持者却认为如果西北三路有独立之心,就算朝廷控制巴蜀财政也毫无意义。

    况且西北三路军队很轻易就能占领巴蜀,朝廷毫无办法,还不如让经略府控制专卖司,使朝廷拿到巨额财富,大大改善朝廷的财政困难的局面。

    知政堂内部的争论和朝廷一样,两个意见形成三比三的对峙,范致虚、高深和郑望之支持李延庆的第二个方案,吕颐浩、范宗尹和朱胜非则反对由经略府控制专卖。

    最后的选择还是由天子赵构来决定,不过这一次却有了太上皇赵佶的插手,赵佶明确反对由经略府掌控专卖。

    在夕照山皇家别院的书房内,赵佶满脸愤怒地拍桌子质问道:“你还到底是不是皇帝,这种荒唐的条件你也能接受?他是大臣,他首先有什么资格和朝廷讨价还价?难道他真是独立的军阀不成?”

    “父皇,如果他是独立的军阀,他根本就没有必要通报朝廷,这么多财物他完全可以全部运走,他也完全在巴蜀独立征税,他是川陕经略使,这些都是他的职权,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朝廷能够同意,这就表明他对朝廷有足够的尊重,儿臣相信如果朝廷不同意,那么他也不会再继续实施改革。”

    “哼!好一个尊重朝廷,这是他在玩弄朝廷呢?他为什么不让朝廷来控制专卖司,为什么不把财富全部运来朝廷,让朝廷重新再分配?如果他真是朝廷的大臣,他就应该这样做。”

    “父皇也亲眼看到了,曾秀麟这些年不仅攫取了难以想象的财富,他还擅自扣押本该给川陕经略府的军费,严重影响了京兆军的军心,这样的情况儿臣不想再发生,所以才同意李延庆调查曾秀麟。”

    赵佶半晌冷冷道:“让曾秀麟扣押川陕经略府的军费,是朕的决定!”

    房间内霎时间变成寒意森森,两人都不说话了,过了好一会儿,赵佶冷冷道:“朕要求你立刻罢免李延庆的经略使职务,将他调回朝廷!”

    赵构低头半晌道:“父皇,这个决定恕儿臣难以从命!”

    “好!好!好!”

    赵佶仰天冷笑起来,“你翅膀终于硬了,不再听为父的建议,你是不是要派兵把朕押回金国,让金人继续来囚禁朕?”

    赵构跪下满脸悲戚道:“儿臣从没有这个想法!”

    “砰!”

    赵佶重重一拍桌子,怒吼道:“那你为什么不听朕的建议,难道你以为朕不敢废你吗?”

    赵构俨如被重重一击,父皇终于把这句话说出来了。

    他沉默半晌,忽然咬牙道:“儿臣之所以全力支持李延庆扩军,是因为儿臣决定让李延庆出兵灭掉西夏。”

    赵佶一下子愣住了,半好一会儿才问道:“你在说什么?”

    “父皇,西夏其实已羸弱之极,根本支持不起和大宋的战争,所以才从熙河路撤军求和,如果当时不是因为金兵在河西路虎视眈眈,李延庆的军队甚至可以打到兴庆府去。”

    “那你这次你就不怕金兵趁机入侵河东路和陕西路?”

    “启禀父皇,儿臣已得到准确情报,金兵主力正在征战漠北各部落,而中原的刘豫和河北的高庆裔都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自己的军队,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如果完颜斜也要撕破协议,那我们也可以名正言顺北上收复中原和山东。”

    赵佶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什么时候出兵西夏?”

    “计划是明年春天。”

    赵佶又眯起了眼睛,“如果李延庆攻打西夏失败呢?”

    “李延庆向儿臣立下了军令状,如果他灭西夏失败,他愿辞去川陕经略使之职。”

    赵佶点了点头,“好吧!如果真是为了进攻西夏,这次朕就答应由你来处置巴蜀之事,朕不会再干涉,但如果进攻西夏失败,李延庆必须辞去一切军职,这是你我之间的约法三章,你要记清楚了。”

    赵构深深吸一口气,“儿臣明白!”

    “去吧!朕想休息了。”

    赵构慢慢退了出去,赵佶负手站在窗前,他心中也十分纠结,他当然知道儿子想对西夏开战的目的,一旦真的灭掉西夏,这就将极大增加他的声望,那时想废掉他就不容易了。

    但攻打西夏又是双面剑,如果攻打西夏失败,对儿子的君威同样也是沉重的打击,那时自己再废掉他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也正是这种双面剑使赵佶心中着实不安,久久难以平复下来。

    当天下午,赵构召开小朝会,他在朝会上正式表态,同意李延庆第二个方案,巴蜀三路的专卖司由川陕经略府控制,为期五年,另外将三千万贯钱全部作为西北三路的军费,要求他们全力进行备战,打造一支精锐之军。

    这个决定并没有再引来反对之声,众臣们都知道,官家能下这样的旨意,必然是和太上皇达成了某种协议。

第九百四十二章 重要议事

    成都府这两天鞭炮声不断,砰砰地在全城上空回响,事实上,成都府近半个月来一直便处于一种庆祝状态,当曾门十虎的人头被挂在城门时,整个城内都沸腾了,人们载歌载舞欢庆了三天。

    而茶酒盐糖等榷卖制度改革,使无数的商人喜上眉梢,用舞狮和放鞭炮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喜悦之情。

    正店和大盐商的特权被取消,由榷卖司统一发售盐引、酒引、茶引、铁引、糖引、香引等等榷卖券,只要在官府注册的专业商人都可以购买榷卖券去提货,这是源头放开,没有了中间商的暴利盘剥,使茶酒盐糖生铁香料的最终售价立刻降了三成,而专卖司的收入却增加了五成,可谓皆大欢喜。

    但另一方面专卖品的管理却变得十分严格,严禁私人酿酒、采盐、炒茶,违令者以数量多少进行严惩,从鞭刑乃至死刑不等。

    新成立的三路盐茶提举司位于西城附近,旁边就是三路仓漕提举司,这两座官衙隶属于川陕都转运使司,李延庆兼任都转运使,赵开出任副使,李延庆不管具体事务,大权实际上是在赵开手中。

    川陕都转运使司权力范围极大,管辖着巴蜀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以及西北的河东路、陕西路、秦凤路以及熙河路等等七路的物资仓储转运以及榷卖,几乎大宋的西南和西北都被囊括进了这个庞大的体系之中。

    但它的战略意图却又十分明确,将巴蜀的赋税、粮食、物资源源不断运往西北进行扩军备战。

    十二月初,李延庆返回了京兆府,这时,北方又进入了寒冬季节,但对于军队却是训练备战的黄金季节。

    攻打西夏的国策已经确定,就目前而言,它依旧属于绝密状态,只有天子赵构,太上皇赵佶、知政堂六相以及李延庆四方知晓,不过在李延庆从成都府回来没有多久,便在川陕经略府内举行了一次重要军政议事。

    这天上午,一支从东面过来的队伍缓缓进入了京兆城西门,这支队伍由五十人组成,几乎都是骑兵,他们簇拥着一辆马车,在马车旁还跟随着一员大将,他长一张方脸,年约三十余岁,两道剑眉下,目光格外锐利,此人叫做徐徽言,现任河东路沿边安抚使,率一万军驻守在岚州、麟州、府州以及晋宁军一线,主要是防御西夏对河东路的侵扰。

    马车内坐着的官员正是太原府尹张叔夜,他们得到李延庆的邀请,赶来京兆府参加重要军政议事,而河东路南部宣抚使张浚却已经在一天前抵达京兆府。

    “徐将军,你听到没有,大街上好多人都是我们太原那边口音。”张叔夜望着大街略有感触地对徐徽言道。

    徐徽言点点头,“这很正常,太原府原本有百万人口,现在只剩下二十万,被金兵屠杀也只是少数,大部分都逃到关中了,在这里听到太原口音,卑职倒不奇怪。”

    张叔夜叹了口气,“只是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