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5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勤船队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张荣这才恍然,原来宋军主力准备走海路北上,这倒是一步奇兵,一定会打刘豫一个措手不及。

    他想了想道:“如果只是拦截粮草,五六百人就足够了,为何还要招募大军?”

    阮小七摇摇头,“都元帅深谋远虑,视野在于天下大局,他这样要求必有道理,不是我们能想得到,我们只管服从命令就是了。”

    张荣默默点点头,他心中第一次对李延庆有了一种敬畏之感。

    两天后,三十艘渔船抵达了青州博兴县,沿河一带没有驻军,而且离县城颇远,连衙役也不会过来,只见两艘大海船孤零零停泊在北岸边,张荣眼睛一亮,这两艘大海船至少有三千石,什么时候梁山泊内也有一艘这样的大船就好了。

    这时,阮小五出现在船尾,向他们挥手,渔船纷纷靠近海船,撤去了乌篷,大海船上有专门的吊具,吊具上方是一个轱辘,十几名士兵拉拽绳索,将一只只箱子和草袋从大船上缓缓吊下,箱子里装的是盔甲和战刀,草袋里是长矛。

    装满一艘渔船后,又接着装第二艘渔船,这时,阮小五走下船笑道:“老张,你们的第一场战斗可能要开始了,济南府已经开始从各地调集军队了,青州的五百驻军今天上午已经赶赴济南。”

    张荣也知道,济南府的五千驻军平时分散在各州,聚集起来至少要三四天时间,还要整顿一两天,时间上完全来得及。

    他又问道:“这一战我们怎么打?”

    阮小五笑了起来,“你忘了吗?当年我们梁山军是怎么打官军的,这次还是一样。”

    张荣点点头,他知道该怎么打第一战了。

第一千零六章 牵制力量

    宋兴元年三月下旬,梁山军旧将张荣联合石秀等人,在梁山泊重新举起了抗金义旗。

    济南知府张简闻讯大怒,立刻召集五千军队,杀气腾腾赶到梁山郓州,张荣却率军南退到济州,张简再杀到济州。

    这时,刘唐却率一支三千人的军队偷袭历城县得手,抓捕了张简全家,张简大惊失色,率军匆忙赶回济南府,却在路上被石秀率一万大军伏击,张简军大败,被杀者两千余人,投降近半,张简也死在乱军之中。

    东京汴梁城,此时的汴梁已经变成了齐王刘豫的王府所在地,或许是出于对东京的怀念,刘豫在定都汴梁后,又重新令人组织民夫把外城墙修复了,但外城只剩下南城和东城部分建筑房舍,北城和西城都已是一片废墟,无奈,刘豫只得将北外城辟为军营,将西外城用来种粮食种菜。

    昔日繁华的东京只剩下三十余万人口,商业繁盛之地只有大相国寺一带和潘楼街一带,在大相国寺西南角有座占地颇大的酒楼,叫做时楼,原本也是东京十大名酒楼之一,原来的主人是外戚张崇,早已逃到临安,在临安也开了一座时楼,汴梁的时楼卖给了大粮商刘云,刘云在前年因私通宋朝被杀,家产也被拍卖,这座时楼几经转手,现在已经搞不清楚它真正的主人是谁了。

    这天上午,一名商人模样的男子走进了时楼,此时是下午休息时间,时楼改为卖茶,楼上楼下坐了不少茶客。

    商人走进大门对伙计道:“三位客人,想去后院!”

    “客官后院请!”

    伙计热情地带着商人向后院走去,见左右无人时,伙计低声道:“掌柜在账房,你自己去!”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座酒楼的真正主人却是京兆军,只不过是一个姓吴的商人代京兆军买下,使这座酒楼成为京兆军在汴梁的情报据点。

    商人来到账房敲了敲门,开门的是掌柜,里面还有一人,年约三十余岁,叫做李孝天,他是酒楼的账房,但同时也是京兆军在汴梁的情报头子。

    “怎么样,有消息了吗?”李孝天见商人走进屋,便笑问道。

    商人姓苏,名叫苏良,也是一名情报探子,他是负责从齐王宫内打探消息,这时,掌柜已经出去了,苏良取一张椅子坐下,点点头,“刘豫决定出兵了,从泗州调两万军,再从汴梁调一万云从军,一共三万军,由刘益统帅,去梁山泊镇压张荣造反。”

    “徐州的金兵不动吗?”

    “没有金兵的消息,或许刘豫认为镇压造反不需要动用金兵。”

    目前刘豫有大军十二万,其中六万部署在东南一线,洛阳部署了两万,汴梁部署了三万,济南府五千,邓州五千,现在济南府的五千已经被灭,刘豫不得不调动重兵去镇压,三万人对刘豫而已,确实算是重兵了。

    “现在调兵到哪一步了?”

    “半个时辰前才刚刚派人去泗州传令,泗州来回就要六天,整合两天,再行军两天,卑职估计抵达梁山泊也要十天后吧!”

    李孝天立刻写了一封鸽信,绑在鸽腿上送走,信鸽飞起,盘旋两圈向南方临安城飞去。

    。。。。。。。。。

    临安皇城监国堂,李延庆负手站在陶盘地图前,注视着地图上的红旗变化,红旗、黄旗、白旗和黑旗,这表示四支军队红旗是宋军,黄旗是中原的齐军,白旗是河北冀军,黑旗自然就是金兵了。

    在中原和河北有两支黑旗,一支在徐州,旗上标注两万人,另一支在大名府,旗上标注三万人,河北和中原实际上是掌握在这五万金兵的手中。

    李延庆所指的战略破点是梁山泊,实际上是指山东半岛,整个山东半岛只有五千军队,它无疑将成为宋军沿海路北上的最佳登陆点,在山东半点站稳脚跟,向北可进攻河北,向西可进攻中原,向南可和江淮连为一片。

    而刘豫原是济南知府,山东半岛是他绝不会放弃的老巢,他不会坐视梁山泊的义军,会源源不断派军队前去剿灭,恐怕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梁山泊便成为剿灭他战争资源的巨大黑洞。

    李延庆伸手将大名府的黑旗插到梁山泊,这才是李延庆希望的,梁山泊的黑洞将这数万金国士兵一并吞没。

    “启禀殿下,汴梁有鸽信送来!”身后有士兵禀报道。

    李延庆转身,从士兵手中接过鸽信,慢慢展开,上面只有一句话,‘泗州两万军,汴梁一万军,即将征讨梁山泊,泗州调兵令上午派人送出。’

    李延庆点点头,这样一来,韩世忠他们面对的齐兵只有四万人了,也算是他的意料之中。

    沉思良久,李延庆伸手从青州取过一面红旗,直接插进了梁山泊内。

    。。。。。。。。。。

    黑夜中,一万宋军精锐正沿着济水南岸,疾速向西南方向行军,在济水中同时也航行着五十艘千石大船,满载着各种战略物资以及一千水军,他们的行军方向是梁山泊。

    这一万宋军由燕青统帅,他们是在青州博兴县登陆,便立刻向梁山泊进发,虽然济南府的五千齐军被全歼后,整个山东半岛已经没有刘豫的军队,但宋军还是很谨慎,尽量在夜间行军,不使自己被发现。

    对于李延庆而言,山东半岛已经是囊中之物,他并不急于占领,他的当务之急是将梁山泊的义军打造成风暴眼,搅动整个中原局势。

    然后在浑水中摸鱼,等金兵意识到宋军已经出兵时,宋军已在河北站稳了脚跟。

    天快亮时,一万宋军抵达了须城县,张荣和石秀、刘唐等人前来迎接燕青的到来,众人都是梁山旧将,紧紧拥抱一下,尤其刘唐和燕青的感情十分深厚,他在晁盖死后,对宋江极为憎恶,完全投靠了卢俊义。

    燕青并没有在众人面前摆上司的架子,虽然他是都统制,级别要比众人高得多,但对这三个刚刚加入宋军草莽,感情上或许还接受不了,他得徐徐图之。

    燕青抱拳笑道:“各位大哥,从现在开始,我率领的一万军队也成为梁山义军的一员,希望我们能并肩作战,早日收复家园。”

    张荣已经事先知道都元帅的安排,将一万精锐军队混入义军中,他当然欢迎这样的安排,这种扮猪吃虎的谋略必将沉重打击刘豫的伪军。

    尤其燕青说了一句并肩作战,这就表明了燕青并不是来吞并义军,这对张荣等人十分重要,虽然他们已接受了李延庆的封官,但他们的草莽思想还没有转变,还缺乏天下军队一体的认识,这也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欢迎燕都统与我们并肩作战,我们会听从燕都统的调度,正如燕都统刚才所言,大家齐心合力,早日收复家园。”

    张荣也及时表了态,他会听从燕青的调度,也就服从燕青的命令。

    众人进了城,来到州衙,这里已临时改为义军军衙。

    燕青取出一幅地图在桌上铺开,对众人道:“根据我们的情报,三万齐军已经从汴梁出发,沿着济水向郓州杀来,现在应该是刚刚出发,最快两天会到达这里,都元帅要求我们全歼这支军队。”

    张荣迟疑一下道:“但对方的情况我们还不是很清楚。”

    “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我已经派斥候前去探查敌军的情况,很快就会消息传来,不过我建议我们依旧兵分两路,张荣将军率两万人撤向济南府,拉长战线,我则率一万军伺机出击,将敌军各个击破。”

    燕青说完,望着张荣,等他的表态,张荣沉思片刻,又和石秀、刘唐商量了片刻,他便点点头,“愿听从燕都统的安排!”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张荣率领军队将须城县的各种粮食军资搬进了梁山泊,他随即率两万大军向济南府方向撤退。

    燕青则率一万军队藏进了八百里茫茫水泊,耐心等待战机到来。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正如燕青所言,就在燕青率一万军抵达郓州的同时,三万齐军也已整编完毕,沿着五丈河疾速向郓州方向杀去。

    这一次刘豫是铁了心要剿灭梁山义军,不仅从泗州抽调主力军队,还拿出了精锐的一万云从军,云从军是刘豫的近卫军,一共三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术,待遇优厚,在刘豫所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云从军一直在他身边,不会轻易派出,这次他为剿灭张荣的匪军,不惜下了血本,竟拿出了一万云从军。

    可就算如此,刘豫也不相信手下大将,而是让兄弟刘益来亲自统帅这支三万人的剿匪军。

    三万军队带着近两百艘补给船只,浩浩荡荡向郓州方向进发,刘豫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步兵,他被封齐王已经快两年,但金国对他的支持力度并不大,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支持,金国的资源都用来发动漠北征服战,甚至连战马也只给了刘豫数百匹,仅够将领们骑乘。

    刘豫没有巴蜀那样的富庶之地提供大量财政资源,他的领地是饱经蹂躏的中原大地,人口锐减,十室七空,最大的汴京城只有三十万人,每年的税赋少得可怜,还要供养徐州的两万金兵,一名金兵的开支就相当于一名普通齐军的四倍,沉重的负担使刘豫非但无法扩充军队,能保持目前的军队就已经很艰难了,苦苦熬了两年,军队勉强保持在十二万左右。

    士兵供养不足,士气也普遍低迷,不过装备还算不错,都是从前宋军留下的禁军装备,实际上,他的十二万军队就是从前由宋军投降而来的汉军,后来改名为齐军而已。

    刘益今年四十岁左右,原本只是一名种地的农民,兄长发达后,他也跟着鸡犬升天,被封为鲁国公、上军都统制,如果是和宋军交战,刘豫不会让他统兵出战,但这次是去剿灭匪军,刘豫便将这次机会给了刘益。

    在刘益眼中,这次在郓州造反的匪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声势虽大,但不堪一击,张简全军覆灭纯属意外,只能说他的兵力太少,并不能证明匪军有多强。

    这也难怪,这两年河北和中原的抗金义军此起彼伏,但都被刘豫和高庆裔轻松扫掉了,镇压了数十支造反义军,连刘益也先后镇压了颍川府赵小波,郑州马杰以及陈州的张三头陀等等造反义军。

    刚刚兴起的张荣不过是一支声势稍微浩大的义军而已,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山东半岛无兵镇守,这是一个大隐患,必须要尽快拿军队填充进去。

    所以刘益同时也被封为济南知府,必须保住山东半岛,若失去山东半岛,他们会失去一半的财政来源,根本就支撑不住十几万大军的开支了。

    这天上午,三万大军抵达了济州巨野县,距离梁山泊还有不到三十里,大将陈志远上前对刘益道:“都统,我们船队进入梁山泊恐怕会被乱匪袭击,不如将粮草物资搬运上岸!”

    刘益脸一沉,“把粮草物资搬上岸怎么运走?你以为我什么都不懂吗?”

    陈志远心中暗骂,只得耐着性子道:“以前攻打梁山军都是这样,距离梁山泊三十里左右把粮草搬上岸,然后以巨野县为后勤,大军向郓州进发。”

    “你翻的是哪年的老黄历了,这不是梁山军,这是一支纠集不到一个月的乱匪,你以为他们几万人能住得进梁山泊?”

    刘益倒是做了一点功课,他专门查询了梁山军后续的处理,宣和三年,朝廷将梁山军所有的建筑、军寨都烧成了白地,靠近梁山泊二十里内不允许住人,算是彻底摧毁了梁山军的根基。

    所以他对陈志远的建议不屑一顾,不过刘益也不会鲁莽地将船队开进梁山泊,他需要得到敌军的情况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刘益见天色已晚,便下令道:“大军就地休息,明日天亮再出发!”

    云从军的士兵们纷纷从船上卸下简易帐篷,在河东岸搭建起了上千顶简易帐篷,这是云从军的特权,至于其他两万军队,只能简单地用军毯裹一裹身体,直接以天为被,地为床睡觉了。

    士兵们暂时还没有睡觉,纷纷聚在一起喝水啃干粮,数十名士兵啃着干硬饼,远远望着正在埋锅造饭的云从军士兵,心中充满了无言的愤怒。

    云从军的待遇要比他们好得多,每月军俸有八贯钱,而他们只有三贯。

    在饮食上也完全不同,云从军士兵每天有一斤的细粮供应,还能吃到肉汤、鲜鱼和蔬菜,盐量给得足,就算行军也能喝道浓酱肉汤。

    而普通士兵每天只有半斤粗粮,然后是腌菜,偶然会有点咸肉,别的基本上没有了,行军时连腌菜都没有,就是干饼,硬得跟石头一样,必须用水泡上半天后才能嚼得动。

    当然,云从军平时也不会和普通士兵一起行军,大家眼不见为净,这次是特殊情况,一万云从军和两万普通士兵编在一起,这便使得两支军队的待遇差异格外明显。

    云从军自然也不会因为和普通士兵在一起就降低待遇,而普通士兵也不会因为和云从军在一起就沾了他们的光,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骂娘的声音此起彼伏,但也无可奈何,很快,吃完干粮后,大家都憋着一肚子怒火入睡了。

    天快亮时,探子从郓州赶回来,向刘益汇报了张荣乱匪的情况,张荣已率两万匪军离开了郓州,向济南府方向撤退而去。

    刘益当即立断,他率一万云从军驻守郓州为后援,令副将陈志远率两万军杀向济南府。

    。。。。。。。

    刘益的话只说对一半,虽然梁山泊已经没有营寨给大军驻扎,但它却有足够的空地让军队临时驻扎,目前一万宋军驻扎在梁山泊内部最大的草鞋岛上,他们搭建了营帐,耐心等待着出击的时机。

    草鞋岛顾名思义,外形像一只草鞋,由南北两部分组成,中间细两头宽,其实更像一个葫芦。

    整座小岛长约五里,宽两里,曾经是梁山军最后的驻地,最多可驻扎军队两万人,当年卢俊义和扈青儿的父亲扈城便是死在这座岛上。

    虽然小岛上的所有建筑都被烧成了白地,但梁山军在这里经营的痕迹依旧可见,整座岛被打理得很平整,非常适合驻营,数十艘大船停泊在小岛的水湾里,船上除了帐篷外,还有大量的震天雷和火油,另外,小岛上还有数十座仓帐,里面都是堆积如小山般的粮食,张荣命手下将须城的粮仓搬到了岛上。

    燕青站在最南面的一块大石上眺望着水面,他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义父就是在这里上岸,最后死在岛上,自己化妆成小兵混迹在士兵群中,逃过了一劫,宋江还以为自己和扈青儿一样跳湖逃走。

    一转眼就很多年过去了,义父可知道自己已成为了朝廷最年轻的正四品大将军,都统制,封爵常山郡公,燕青轻轻叹息一声,等战争结束后,他要去江夏探望义母,并拜祭义父的衣冠墓。

    这时,五六名年轻将领走了过来,这次出征都以年轻将领为主,都是二级、三级统领,大多是二十岁上下,在屡次大战中脱颖而出,象种家军的第三代种烈,是种师中的孙子,吴阶之子吴报国,曹家第四代曹励。

    当然更多是平民子弟,比如第一个杀进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