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起身便走,蒋大道急了,连忙追上两步道:“大帅,还有骑射,射箭者是今科解元!”

    童贯一下子停住脚步,回头看了蒋大道一眼,“你刚才说什么?”

    “还有士子骑射,射箭者是相州今年的发解试头名解元。”

    童贯刚开始还以为是武举解元,后来才明白,竟然是发解试解元,他顿时有兴趣了,又坐回位子笑道:“那就直接上骑射!”

    蒋大道暗暗擦把冷汗,心中暗叫侥幸,若不是自己还准备了最后一招杀手锏,今天这一关就难过了。

    帷场内,传令兵大喊:“太尉有令,直接上骑射!”

第一百三十六章 军营显威(下)

    岳飞手中提一张大弩,他刚刚站起身,听到报信兵的话,不由又坐下了,心中深感失望,他的机会也被剥夺了,周侗走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道:“武举才是你发挥之时,不是现在!”

    岳飞默默点头,师傅说得对,还有一个月就是武举解试了,他必须振奋精神,争取武举考过。

    这时,李延庆已翻身上马,盔甲叶片在他身上哗哗作响,他手提铜胎弓,催马向射箭场上疾奔而去,当他如箭一般冲进射箭场,两边观战的将士顿时响起一片惊呼声,看台上的将领也纷纷站起,响起一片窃窃之声,人人脸上露出震惊之色,竟然是铜弓铁箭。

    童贯的眼睛也眯了起来,看来此人是周侗的爱徒了,竟然把铜弓铁箭传给了他。

    铜弓铁箭并不是双臂能开两石硬弓能可以用,力量只是基本前提,这里面还有高超的射箭技巧,尤其是铁箭的平衡控制之术,是周侗独步天下的不传之秘,他的众多徒弟谁也没有学会这项压箱绝技,到了晚年,周倜终于把它传给了汤阴县的李延庆。

    十年前,周侗第一次在京城禁军大营使用铜弓铁箭时,震惊了数十万禁军将士,他也凭此坐上了‘天’字号教头席位,十年后,当李延庆再次携带铜弓铁箭出现在军营时,整个军营都沸腾了。

    周侗站帷场边,注视着在场上疾奔的李延庆,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个傻小子还一直以为铜弓铁箭是普通的箭术,他哪里知道自己名震天下靠的就是这副弓箭,他是除自己之外,天下第二个会使用这种弓箭之人。

    李延庆也感觉到了周围的将士的震惊,他也感到了一丝压力,铜弓铁箭极为难练,尤其铁箭平衡极为微妙,必须要有高超的射箭天赋才能找到那种平衡感,自己也才刚刚会用三天,就看今天能否成功了。

    这时,鼓声加快,出箭之时到了,李延庆抽出第一支铁箭,以左手挽弓,右手搭箭,在马匹疾奔之中拉弓如满月,用三分略轻的劲力压住了弓头,弦一松,只听绷一声弦响,声未消,箭已到,一箭射中一百二十步外的木人,这一箭正中眉心,箭力强大,箭尖从后脑透出,竟然射穿了木偶人头,这就是铜弓铁箭的威力,可裂石穿金。

    四周上万观战士兵欢呼声四起,看台上也响起热烈的鼓掌声,军营中人个个识货,他们很清楚这一箭的威力,这就是意味着百步外盾牌和铠甲都挡不住这一箭,只有大宋赫赫有名的神臂弩才能与之抗衡。

    这时,李延庆已调转马头,换成了右手挽弓,在战马的疾奔中,肩膀轻轻一甩,箭筒到了左肩,他左手抽出第二支铁箭,搭上弓弦,猛地拉开满弓,眯眼觑准了木人咽喉,一箭即发,弦响箭到,‘咔!’铁箭再次射穿了木偶的咽喉。

    四周上万士兵的欢呼声没有停止,一浪高过一浪,这名年轻士子左右开弓的绝技令看台上的所有将领都叹为观止,当他们发现射箭士子还有第三箭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摒住呼吸,射箭场上变得一片寂静。

    连周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第三箭是射移动靶,也是李延庆是否真正掌握铜弓铁箭的关键。

    这时,一只黄雀从射箭场一角飞出,叽叽喳喳地飞过射箭场,众人还没有意识到这只黄雀就是第三箭箭靶,他们还在东张西望,寻找李延庆将要射击的目标,直到李延庆开始纵马追赶这只黄雀,他们才如梦方醒,同时发出了一声长长的惊叹。

    疑惑、震惊、期待,无数双眼睛紧紧跟随着李延庆,关注他的一举一动,战马追过了黄雀,李延庆在猛地转身,半躺在马背上,满弓一箭射出,这一箭如流星赶月,直射空中的黄雀。

    空中黄雀忽然意识到不妙,刚要调头,但已经晚了,‘啪!’羽毛四溅,黄雀被一箭射穿了身体,铁箭又飞出十余丈外才从半空落下,下面一群士兵纷纷躲闪。

    这时,一名士兵举着铁箭跑进场内,铁箭上穿着刚才的黄雀,李延庆收了铜弓,向四周将士抱拳答谢,四周顿时响起了惊天动地的欢呼声,看台上的大将们热烈鼓掌,这名年轻的士子让他们看到了精彩绝伦的一场射箭表演。

    连童贯也笑眯了眼睛,连连捋须点头,李延庆神箭固然令他赞赏,但他更感兴趣的却是李延庆的身份,今年的相州发解试头名解元。

    “他父母何人?”童贯低声问道。

    蒋大道明白太尉的意思,连忙道:“他出身寒门!”

    童贯轻轻点头,看来是有真才实学,不是买来的解元,李延庆出身寒门也正合他意。他心中不由暗忖,‘这样更好,一张白纸正好让自己绘画。’

    李延庆翻身下马,被一名士兵领到看台前,他却没有跪下,而是躬身作揖,行一个士子之礼,“学生李延庆参见童太尉。”

    蒋大道连忙给众将解释,这是相州今年新科发解试解元,将领们才恍然,连连点头,原来是举人第一名,居然文武双全,难得啊!

    童贯点头笑道:“李少郎神箭绝伦,不愧得周侗真传,少郎年纪应该不大吧?”

    “学生下个月满十三岁!”

    看台上众将面面相觑,原来还是个少年,小小年纪就如此了得,前途不可限量啊!

    童贯又捋须笑问道:“李少郎既然考中了解元,不知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这就是明显的暗示了,一般聪明伶俐的人就会回答,‘尚未决定,还望太尉提携!’,

    众人也听出太尉的意思,太尉看中这个少年郎了,恐怕会收他至帐下悉心栽培,很多人都暗暗羡慕,这个少年撞上大运了。

    连蒋大道也呆了一下,心中顿时生出一丝嫉妒,太尉可从来没有这样看中过自己。

    李延庆当然听得懂童贯的暗示,虽然他有自己的计划,并不想就此从军,但他也知道这是个难得机会,如果自己能抓住这个机会,很可能到了靖康之时,自己就能统帅一支军队了,那时他也有了改变历史的本钱。

    李延庆踌躇片刻便道:“学生愿听从太尉的建议!”

    周围大将个个是老油条,心中暗赞,少年这句话回答得很巧妙,既给足了太尉面子,却又留有余地,建议而已,可听可不听,才十三岁居然就这么会说话。

    不过想到这少年是解元,大家心中也释然,能在万千读书人中脱颖而出,当然比一般人会说话。

    童贯心中更加喜欢,这是个聪明少年,不卑不亢,保持尊严,同时又灵活变通不显迂腐,很合他的胃口,他沉思片刻道:“我大宋要十五岁才能考进士,这是太宗定的规定,除非天子开口,否则不能破例,不过你可以去读太学,我想你应该也是这个打算,对吧?”

    “学生正是这个打算,按照规定,学生可以直接读内舍。”

    童贯摇摇头,“以你的才华读内舍可惜了,应该读上舍。”

    “学生虽然也想,但规定如此!”

    童贯笑了起来,“这只是对普通庶民的规定,对权贵皇亲却另有优待,我正好有一个上舍名额,我来推荐你进上舍,你意下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大家都以为太尉会把这个少年留在帐下做文书郎,却没有想到太尉居然推荐他读太学,这是去做文官啊!太尉居然要放弃这个人才?

    这里面只有蒋大道明白一二,李延庆真的被太尉看中了。

    童贯在军中有的是心腹手下,但他在朝中却势力太弱,象李延庆这种既武艺高强,又文才出众,到目前为止也就只有一个宗泽而已。

    可惜宗泽太老,不好培养,而李延庆正是一棵罕见的好苗子,童贯怎么可能放过,好好培养,十年之后,他就是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了。

    童贯提出由他来推荐李延庆进上舍当然有深意,朝廷规定,太学名额只能给权贵的直系子女,但童贯无后,他可以给门生,一旦李延庆答应,那他就是童贯的门生了。

    李延庆想到靖康之难就在十年之后发生,如果自己不走捷径,十年之后他依旧是人微言轻,无所建树。

    虽然他也知道改变历史之艰难,但他也想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推移历史大船前进的轨迹,他必须借助外力,必须得到权力的支撑,尽管童贯也是北宋末年的六贼之一,可并不妨碍他成为自己的垫脚石。

    李延庆当即立断,躬身道:“能得太尉推荐,是李延庆之幸也!”

第一百三十七章 谣言之困

    十万宋军在休息一天后便继续拔营北上,很多将士第一次记住了汤阴县,一个汤阴少年用精彩绝伦的箭法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

    随着军队北上,闹剧一样的士子军也随之解散,虽然很多士子甚至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不过童贯还是赏给每人一口剑,作为他们参加士子军的一种奖励。

    “我今天去兵器打听过了!”

    吃晚饭的时候,王贵兴奋地对众人道:“童太尉给我们的剑是禁军的仪剑,只有在京城的良工剑铺才能买到,一把剑至少值十五贯钱,真是大手笔啊!一百柄剑就是一千五百贯钱。”

    一边说,他一边缓缓拔出剑,用精钢打造的剑身在灯光下寒光闪闪,异常锋利,做工精良,是一口上好的宝剑,王贵对他得到这柄剑爱不释手,连吃饭睡觉都要放在身边。

    但除了王贵之外,其他人对这柄剑的兴趣已经淡了,毕竟已经过去了十天,大家都把剑押了箱底,只有王贵依旧兴致不减,看得出他是真心喜欢这口剑。

    “你这么喜欢,我把我的那把剑卖给你,十贯钱要不要?”汤怀打了一个哈欠,开玩笑地说道。

    “那一言为定,骗我是王八!”王贵立刻抓住了机会,不给汤怀一点后悔的余地。

    汤怀当然只是开玩笑,他哪里舍得把剑卖给王贵,他眼珠一转笑道:“我可没说是哪把剑哦!”

    “汤王八!”王贵咬牙切齿地低声骂了一句。

    汤怀重重一拍桌子,怒视王贵道:“你有种再骂一声试试看?”

    王贵不敢吭声了,这时,李延庆用勺子舀了一碗桂花赤豆汤笑眯眯问道:“别老提剑的事情了,说说你们的武举,打算什么时候去安阳?”

    岳飞在一旁笑道:“我今天问过师傅了,武举解试定在一月二十日举行,我们回家过完年,一月初五直接出发去安阳,不来汤阴了,老李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去?”

    “我当然想去,不过看师傅安排吧!”

    “师傅对你偏心啊!”

    王贵叹了口气,一脸羡慕道:“他居然把铜弓铁箭送给你,我简直羡慕死了。”

    李延庆伸手狠狠在他头上敲了一记,佯作恼怒道:“说这话没臊没皮的,师傅没送给你东西吗?你那柄金背虎牙大刀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有老岳的百炼蟠龙金枪,老汤的莲花钩镰枪,都是师傅多年珍藏之物,你不说自己得了好处,就整天惦记我那把破铜烂铁弓!”

    汤怀和岳飞都跟着叫嚷起来,是王贵自己乱说,和他们没有关系。

    王贵捂着头,不服气嚷道:“明明就是偏心嘛!我的大刀能和你的铜弓相比吗?”

    “懒得跟你嗦,我出去走一圈消消食,谁和我一起去?”李延庆站起身道。

    岳飞摇摇笑道:“我要看书,没时间陪你。”

    李延庆目光又投向汤怀,汤怀摇摇扇子道:“等会儿我大伯要来,我恐怕不好离开。”

    李延庆最后只得看了一眼王贵,见王贵跃跃欲试,明显想跟自己出去,便没好气地踢了他一脚,“想去就走吧!”

    王贵顿时笑逐颜开,把剑佩在腰间,跟着李延庆出门了。

    。。。。。。。。。

    走出大门,两人沿着大街缓缓而行,这时,王贵上前压低声音问道:“老李,传闻是真的吗?”

    “什么传闻?”

    “就是童太尉要收你为义子之事啊!整个县学都传开了。”

    提到这件事,李延庆心中就像一根点燃的火柴扔进了油锅,他刚才是佯怒,这会儿他真的有点生气了,胸中怒火迅速燃烧起来,他回头狠狠瞪了王贵一眼,“这种无聊的传闻你也相信?”

    王贵挠挠头,“不是我相不相信的问题,县学里都在说这件事,恐怕过不了多久,整个汤阴县都要传开了,如果不是真的,应该避谣才对!”

    “避谣没用的!”

    李延庆叹了口气,“这种事情大家都当笑话谈,宁可相信它是真的,你越是避谣它传得越凶,只有等时间久了,它自己慢慢就平息了。”

    话虽这样说,但谣言确实给李延庆带来很大的烦恼,天下人都知道童贯是宦官,做了宦官的义子,将来是要净身入宫的,把他李延庆也编进宦官义子行列,显然是心存恶意,坏他的名声。

    所以一提到这件事,李延庆心中总有一种无名烈火烧起来。

    王贵吞吞吐吐道:“这个谣言我知道是黄安他们编造出来的,那天他们没有机会上场,你却大放异彩,他们心怀嫉妒,不过我们都亲眼看见你答应了什么,问你又不肯说,那么多年的兄弟你还信不过吗?”

    说到这,王贵看了李延庆一眼,目光中有一点埋怨,李延庆苦笑一声,“我不是不相信你们,这件事恐怕只是权贵的一句戏言,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我觉得还是沉默比较好。”

    “不会是真的想收你当义子吧!”王贵睁大了眼睛。

    “当然不是,你实在想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但你绝不能给我传出去,师傅也不能说,老汤老岳也不能说,就给我闷在心里。”

    “我保证不出去乱说!”王贵拍拍胸脯道。

    李延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他太了解这个家伙了,越是信誓旦旦就越靠不住。

    王贵脸一红,连忙道:“我虽然是嘴巴比较快,但如果你叮嘱过我,我就不会乱说,我好歹知道轻重。”

    “好吧!我就告诉你,不是什么收为义子,而是童太尉打算推荐我上太学上舍,算是他的门生了。”

    “啊!”王贵惊呼一声,眼睛里充满了羡慕之色。

    太学上舍虽然很难进,但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相州就有三个太学上舍生,关键是童太尉推荐,将来就算不参加省试,从太学出来授官,也会得到十分优厚的官职。

    现在大宋还是太平盛世,离灭国还是十年,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危机意识,六贼还不存在,童贯在西夏打了几场胜仗,又击败吐蕃,在民间威望很高。

    甚至连相国蔡京虽然在朝廷操纵权术,任人唯亲,被朝官所憎恨,但他却极力推广社会救济制度,规模空前,使民众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又大力兴办州学、太学,给士子一条出路,使蔡京在民间和士子中也拥有很高的声望。

    一直到宣和四年后,辽国灭亡,金兵开始南侵,宋军屡战屡败,朝廷不思抵抗,反而割土求和,丧权辱国,令天下人沸腾,举国上下开始追究声讨。

    宋徽宗为推卸责任,不得不用丢车保帅之策,宋钦宗为了打击权贵利益集团,也利用了民意,父子二人心照不宣,将蔡京、童贯、梁师成等六人定为国贼,直到那时,蔡京、童贯等人才声名狼藉,天下人人喊打。

    但至少在这个时候,童贯还是高高在上,不是一般民众能望其背颈,对于王贵这种乡下少年,当他听说童太尉居然推荐李延庆去读上舍,他当然感到震惊与羡慕。

    不知不觉,李延庆在王贵心中的形象也变得更加高大了。

    两人走了一圈回来,李延庆内心的烦躁也渐渐平静,凡事都有两面性,军营射箭虽然给他带来机遇,但也给他带来了嫉妒和中伤,这种负面影响不是一天两天能消除,只能靠时间来慢慢褪去。

    李延庆刚走到大门前,只见喜鹊跑了出来,有点紧张道:“李真大叔来了,说有很要紧事情和你谈!”

    李真便是李二、李三的父亲,曾是李文村的保正,也当过几年孝和乡的都保正,去年已经辞职不做了。

    现在距离新年还有不到十天了,李真这个时候来找自己,一定和李文村的族祭有关。

    李延庆有段时间对李真比较反感,原因是李文贵当族长时得到了李真的全力支持,不过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