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妓是指卖艺为生,往往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在宋朝的地位也和平民一样,并不受到歧视,她们主要生活在乐馆、舞馆和教坊,寻常人家迎亲祝寿都会请舞妓、歌妓到家中歌舞助兴,甚至新娘的伴娘也往往由女妓担任。

    不过妓也分等级,等级较低的妓混迹于酒楼茶馆,在卖艺之余,也往往会无奈卖身,而等级稍高的妓则服务于宫廷教坊以及各大名酒楼,兴之所来,也偶然会为客人献身,这就看她们自身的兴趣,比如郑荣泰用了三百两银子才打动矾楼的一名歌妓为他陪寝。

    而到了顶级名妓,象苏小卿、阎惜姣、谢素秋、李师师、梁红玉这样的名妓,她们的出名却是靠才艺,而且守身如玉,绝不会轻易把自己的贞操献出,很多客人为她们一掷千金,也只能博得美人一笑。

    李师师极为擅长音乐和舞蹈,三年前,还只有十四岁的她便以一曲天籁之音轰动汴京,她在象棚演唱时,原本只能容纳五千观众的象棚竟挤进去了两万余人,她从此声名鹊起。

    李师师并不是她的真名,而只是艺名,象婆惜、小小、师师、红玉都是一些常用的艺名,神宗以来汴京已经有两个名妓李师师了,她只是因为出身李记乐坊,才得了艺名李师师,至于她的真名则没有人知道,连她的乳名月奴也只有极少人知晓。

    周邦彦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李师师忘年知己,和李师师情同父女,也只有他才真正了解李师师的心境,了解她的孤苦无依。

    李师师浅浅一笑,“旁边还有一诗,醉翁为何不看?”

    周邦彦这才拾起旁边的一张素笺,上面是一首七律诗。

    矾楼

    梁园歌舞足风流,

    美酒如刀解断愁。

    少年空负幽燕志,

    夜深灯火上矾楼。

    周邦彦细细读了一遍,不禁哑然笑道:“就因为一句少年空负幽燕志吗?”

    “周兄觉得好笑吗?”李师师抬起头,一双妙目注视着周邦彦。

    周邦彦淡淡道:“我只是觉得你太认真了,只是一群太学生出来喝酒散心,不能因为他们出来喝一次酒,就认为他们不忧国忧民,不思进取,在商言商,矾楼只是一座酒楼,赚钱才是主业,丰月楼稍稍设点门槛,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我劝月娘还是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到酒楼中来。”

    李师师沉默了,她从来不会和周邦彦翻脸,如果两人想法不一,她就沉默以待。

    周邦彦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把李延庆的诗递给她,“把它烧了吧!若被有心人看到这首诗,会给这个士子带去灾祸。”

    李师师明白周邦彦的意思,她将素笺放在香炉内点燃,默默望着它烧成灰烬。

    这时,小童出现在门口,“姑娘,那个叫李延庆的士子没有进丰月楼,他已经走了,给姑娘留下一首诗。”

    小童对李延庆的印象很好,便替他做了掩护,绝口不提他和有名的纨绔子弟郑胖子厮混在一起。

    李师师心中奇怪,别人巴不得进丰月楼喝酒,这个士子有了进楼喝酒的资格却又走了,当真与众不同。

    她接过素笺细细读了一遍,顿时呆住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她一遍又一遍细读品味,又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不知不觉,她的人已经痴了。

第一百六十二章 新店筹备

    李延庆决定放弃蚊香,一方面是出于成本和销量的考虑,另一个原因也是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那就是化妆品。

    以香水为例,大宋市场上目前最好的香水是蔷薇水,这是从大食进口的香水,非常昂贵,小指大一瓶就要五贯钱,让无数普通人家女子望而兴叹。

    李延庆事后也买了一瓶蔷薇水,他很快便发现了大食香水的秘密,大食香水是用蒸馏法提炼,而宋朝的香水是用浸润法制作,在香气和持久上就差了很多,直到南宋以后商人们才逐渐掌握了香水蒸馏技术,制造出不亚于大食蔷薇水的香水。

    而且蔷薇水带有典型的西方香水特点,气味浓烈,缺乏东方人喜欢的含蓄幽香,只是因为宋朝香水持久性太差,大家才不得不选择昂贵的蔷薇水,让大食商人赚得钵满体满。

    在李大器回来的当天,月宫胭脂铺便钱货两清,铺面正式交割,原来的伙计已被遣散,留下一屋子的存货和半亩店铺,万东主也带着老伴回乡养老去了。

    在李延庆的要求下,李冬冬从汴京最有名的张古老胭脂铺和染红王家胭脂铺买来了一批化妆品,足有数十种之多,仅各种香型的胭脂就有十余种。

    李延庆在新桥胭脂铺的天井里放了一张桌子,将买来的各种脂粉香水和自己的存货摆了满满一桌。

    李延庆对父亲李大器和李冬冬笑道:“没有对比就不知自己的差距,我们看一看自己差在哪里?然后学习别人的长处,再拿出自己的绝活,相信很快就能赶上去。”

    李大器拾起一瓶张古老胭脂,和月宫胭脂瓶对比,他不由轻轻叹了一声,“瓶子就不一样,看看人家这种瓷瓶,晶莹剔透,釉面细润洁亮,如冰似玉,一看就是上窑烧出来的好瓶,光这个瓷瓶就价值不菲,我们这个虽然也是瓷瓶,但质地就差得远了。”

    李冬冬在旁边补充道:“我听说张古老最出名的是胭脂都是自己配置,有二十多种,已经开店一百多年了,口碑代代相传,百年沉淀,想超过它恐怕不容易。”

    “那王家铺子呢?”李延庆又问道。

    “王家胭脂铺倒是时间不长,好像也就两三年,听说是宫里有人,宫中采购他们的胭脂,名声就传出去了,其实王家胭脂铺的胭脂很一般,和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区别,也就十几个品种,估计也是从外面买来的,但王家的眉香墨特别有名,叫做画眉七香丸,还有一家蜀香胭脂铺也极有名气,它是以润发膏出名,叫做西蜀油,宫中专用,不过胭脂也一般。”

    李延庆又仔细看了看张古老的其他化妆品,包括香墨、粉底、香水、甲膏、香饼等等,他发现就算是它号称汴京第一品牌,其实除了胭脂有特色外,其余化妆品也就比他们好那么一点点。

    但价格却是月宫的数倍,王记胭脂铺虽然稍微便宜一点,但价格也是月宫的五倍,同样一两胭脂,月宫只要百文钱,但张古老要一贯钱,王记胭脂铺也要五百文。

    李延庆便道:“张古老胭脂虽然是自己研制,但也只是品种多,香料放得足,成色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王记胭脂更是和我们完全一样,为什么它们就能卖这么贵?而且生意火爆,关键原因就两个,一个是口碑,另一个是有特色好货,张古老的胭脂、王记的香墨、蜀香铺的润发膏,都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我们要想追上它们,一个是口碑要做好,另一个是要有自己的好货。”

    李冬冬叹了口气,“道理我也明白,但要做到这两点,何其之难!”

    李大器虽然没有吭声,但从他的神情,便可看出他也没有一点信心。

    李延庆将张古老胭脂瓶底部翻过来看了看,底部有标记,是马记瓷窑烧制,他便问李冬冬,“这个马记瓷窑你知道吗?”

    “知道!是封丘县的一家瓷窑,汴京有他们家开的店。”

    这时,李大器在一旁道:“如果要瓷瓶,不用买他们家的,王家在安阳县开的瓷窑就很好,烧出的瓷瓶一点不比这个差,而且便宜得多。”

    李延庆大喜,“是王贵家的瓷窑吗?”

    “就是他们家的瓷窑,原本是相州青瓷的官窑,被他们买下来了,如果要瓷瓶,我去和他们谈。”

    李延庆也知道,经过五年的磨练,父亲已今非昔比,不再是从前那个书呆子了,连老家主都夸赞他儒雅中透着精明,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那瓷瓶之事就交给爹爹了!”

    李大器默默点头,“我明天就回汤阴。”

    李延庆又对李冬冬道:“口碑我来负责,你们就不要问了,另外上次我让你做的那套器皿做好了吗?”

    “已经好了,我不敢带回家,一直放在铁匠铺里,离这里不远,要不要我现在就去取来?”

    “那就去取来,取来后我继续说。”

    李冬冬雇了一辆运货驴车,匆匆去了。

    这时,李延庆才对父亲道:“爹爹回汤阴,顺便把杨姨也带回去,我答应过她的。”

    李大器脸色微微一变,半晌叹口气道:“好吧!是该带她去看一看了,你说得对,无论是妻还是妾,都该给她个名份。”

    停一下,李大器迟疑着问道:“庆儿,你真的准备做脂粉生意?”

    李延庆微微一笑,“不是我做,而是爹爹做,我还是要继续读书求功名,我只是初期帮帮忙,等走上正道后我就不管了。”

    李大器欣慰地点点头,“我也是这个意思,你应该以学业为重,脂粉店的事情你不要管得太多,对了,我和李冬冬谈过了,我认为把这家脂粉店做好至少要两千贯的本钱,可他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那就我们就重新签了契约,把份子改成三七分,我再拿出一千贯钱,你觉得如何?”

    李延庆着实佩服父亲的精明,股权五五分,以后确实很难做事情,双方会产生矛盾,把份子拉到三七分,这家店铺的决策权就归父亲了。

    李延庆想了想又道:“还有一个是手下的伙计,必须绝对可靠,李延彪和铁柱不错,他们负责做香水,李冬冬负责采购,回头我再找一个李氏子弟来店铺里帮忙,杨姨负责收钱,我不想让李冬冬的亲戚参与进来,会毁掉店铺的,这一点父亲绝不能含糊。”

    李大器点点头,刘家那帮无赖他也深有体会,这时,李大器忽然想起一事,迟疑一下对儿子道:“杨姨的兄弟,我也想让他来帮忙,你看行不行?”

    “他是做什么的?”

    “他家世代酿酒,本有一点家业,怎奈父亲重病缠身,家道已败,他现在沿街买酒为生。”

    李延庆想了想,酿酒和做香水多多少少有点关联,说不定还可以让父亲投资做蒸馏酒生意,李延庆便笑道:“那就让他和铁柱一起做事吧!具体父亲自己安排,我就不过问了。”

    这时,李冬冬将器皿运了回来,众人一起搬到内房,这是原来万东主和老伴的房间,李延庆便准备将它改造成了作坊。

    李延彪和顾铁柱也来了,加上李大器和李冬冬,一共五个人,众人对这架铁器皿着实好奇,铁柱摸了半天问道:“庆哥儿,这是做什么用?”

    这其实是一架用生铁打造的蒸馏皿,外形颇像铸铁烤肉架,上面有圆盖,密封得非常严丝合缝,有一个细细的出水管,蒸馏出的香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来。

    李延庆微微一笑,“五贯钱一小瓶的大食蔷薇水就是用这个东西做出来的,我估计本钱也不过百文钱,我们材料也都齐全,今晚我就着手试验一下,以后做成了,香水就是我们的特色好货。”

    铁柱和李延彪不太明白了,但李冬冬却心如明镜,他心中顿时一阵激动,如果他们也能做出大食香水,那真的就发财了。

    李延庆改变了宋人传统的制香水工艺,他在传统的浸润法上再增加一道蒸馏,先浸润后再蒸馏,当天晚上他便成功了,蒸馏出来的香水更加香味持久,而且香气更加馨烈透彻,整个胭脂铺都被香味笼罩了。

    李延庆给这种香水起名为兰黛香水,店名也改为宝妍斋,李延庆一改从前胭脂铺低端形象,开始走高端路线。

    他请人来重修屋檐,不惜耗费两百贯钱做出了重楼檐,这是一种用木头雕成的楼牌屋檐,装在普通屋檐上,立刻变得大气富贵,档次极高,上面再扎了绢花,更在富贵上加了绚丽多姿的色彩,极为吸引人的视线。

    另外,进货渠道也从低端改为中端,汴京周围有不少生产胭脂及其他化妆品的工坊,它们并不开店,只是将成品用大罐提供给天下各州的胭脂铺,然后胭脂铺进行精细分装和打造品牌,最终大部分利润都留在了胭脂铺内。

    李延庆和李冬冬跑了十几家胭脂工坊,最终敲定了三家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

    水玉坊制作的粉底、香墨和甲膏,梅香坊的香杂什物,比如香饼、香囊、香巾、妆奁、镜子等等。

    至于香药和明矾需要去官府指定的香药行购买。

    另外胭脂是化妆品的重头,李延庆选用了西城外百花坊的胭脂,虽然也只是一种中档胭脂,但品种极多,价格也很便宜,汴京一半的胭脂铺都从这家工坊进货。

    这便使他们的胭脂品种从原来的十一种增加到二十八种,李延庆又稍微调入少许自产的香水,使胭脂的档次大大提高,价格便翻了两倍不止。

    由于李大器回家乡买瓷器需要时间,李延庆便暂时买回一批景德镇私窑烧制的胭脂瓶应急。

    准备了整整半个月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上矾楼

    中午时分,李延庆独自一人来到矾楼,他今天特地换了一身质地上乘的衫,头戴士子巾,手执一把时下比较流行的日本折扇,这身打扮令他浑身不舒服,但矾楼有矾楼的规矩,若想顺利办成自己的事,就得尊重别人的规矩。

    李延庆没有受到任何阻拦,顺利走进了矾楼内,中午时分,矾楼客人比晚上略少,客人三三两两,大多是来喝茶闲聊。

    矾楼从来就有午茶夜酒之说,中午是喝茶之时,中间花园坐着二十几名美貌女妓也不再是歌舞妓,而是茶妓,她们个个是点茶高手,甚至还有女妓擅长分茶,那是一种极为高超的茶艺。

    中午喝茶的费用也要远远高于晚间吃饭,喝一次茶少则白银数十两,多则百两,茶妓的小费叫做点花茶,在矾楼喝茶,点花茶不能低于十两银子。

    当然,除非是记账,否则没有人会拿钱来付帐,一般都是付白银或者黄金,想象一下,扛着百斤重的一麻袋钱进矾楼喝茶,实在是大煞风景。

    李延庆信步而行,不多时便来到丰月楼前,门口还站着那个小童,李延庆抱拳笑道:“小哥还记得我吗?”

    小童的工作就是记得客人的脸,他立刻认了出来,欢喜道:“原来是上次的小官人,小官人不用献诗,请直接上楼!”

    他忽然想起一事,连忙看了看李延庆身后,不见郑胖子,顿时松了口气,小声对李延庆道:“小官人那首诗,我们诗官一直念念不忘,还托人去打听小官人。”

    “今天诗官可在?”

    李延庆今天就是来找李师师的,若李师师不在,他只能改天再来了。

    “师师姑娘一般中午都在,小官人请跟我来!”

    李延庆跟随小童上了二楼,出乎他的意料,丰月楼的陈设布置一点也不奢华,还远远不如外面的富丽堂皇,但非常清雅,一丛竹,一幅画都极有品味,仿佛置身于学堂,而不是酒楼。

    小童请李延庆到一座偏堂坐下,偏堂内只有一张长桌,三张坐榻,其他便没有什么陈设了,旁边站着两名极为美貌的侍女,令李延庆忍不住多看了两眼,他来宋朝这么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女子。

    两个侍女抿嘴一笑,笑容如花朵绽放,两人一人给李延庆铺上软坐垫,另一人则提瓶献茗,给李延庆倒了一杯香茶,李延庆连忙掏出银子准备付点花茶,小童在一旁笑道:“她们不是茶妓,只是侍女,不用给银子。”

    李延庆的脸腾地红了,自己当真不懂,一进来就出丑了,小童微微一笑,“小官人稍坐,我去请师师姑娘!”

    旁边两名侍女眼中闪过一丝震惊,师师居然要陪这少年喝茶,这可是从来没有过之事,这个少年是什么人?看他样子稍显粗壮,口音也是外地人,真让人不懂了。

    李延庆勉为其难地在榻上坐下,他着实有点不习惯,宋朝正好是椅榻交替之时,中下层民众基本上都是坐椅子或者矮凳,只有上流文人才偶然保留着坐榻的习俗,李延庆坐榻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他着实跪坐得很难受。

    侍女看出了他的难受,一名侍女忍不住掩口一笑,便走上前跪在李延庆面前,将他面前坐榻上一块木板拉开,腿便可以放进去,坐榻变成了坐凳,一下子舒服多了。

    李延庆心中感激,也不管什么规矩不规矩,他掏出两锭五两重的银子,塞给面前的侍女,又指了指旁边的另一名侍女,给她俩一人一锭。

    两个侍女又惊又喜,连忙上前施万福行礼,感谢李延庆的慷慨,她们也能得小费,但要陪酒才行,象李延庆这样出于一种谢意,一种尊重,她们还是第一次遇到,两人心中对李延庆立刻充满了好感,觉得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