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25年,金兵开始进攻失去了北方屏障的北宋,一路催枯拉朽,大军攻到汴京城下。在北宋军民的强烈要求下,宋钦宗被迫任用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负责汴京防务,同时又密派李邦彦等人暗中进行投降活动。李纲率领军民不断击退金兵,形势好转,但他仍向金屈辱求和,金将斡离不(完颜宗望)提出宋帝尊金帝为伯父,并犒军费黄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绢采各100万匹、牛马各万匹,还要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亲王宰相为人质等苛刻的条件。金兵在所有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后才退兵。北宋王朝虽然暂时得到苟延残喘,但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翻越野人山——杜聿明有多大的错?
更新时间2005918 23:07:00 字数:2171
杜聿明是国民党军队中被公认最有才华的将军之一。他曾成功地指挥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此役中国的装甲部队打出了对日作战的军威,重挫日本号称为“钢军”的第5师团,击毙了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等多名高级将佐,杜聿明将军因此而一战成名。
抗战中杜聿明还指挥了远征军在缅甸的战役,他于1942年出任了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指挥了著名的“斯瓦逐次阻击战”。抗战胜利后,他又积极地投身到内战中去。杜聿明作为东三省的保安司令指挥国军抢占东北,并参与指挥了在东北对林彪元帅的民主联军的作战,国军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四战四平的胜利。
在国共的生死决战中,杜聿明参与指挥的辽沈战役。锦州战役后,杜聿明成功地将12个师的国军从葫芦岛转移到关内。杜聿明对于战局的正确分析及合理性建议使他迅速得到蒋介石的重任,被国军上下视为 “救火员”。 杜聿明因此成为徐蚌会战的徐州“剿总”副司令(司令刘峙是个草包),指挥了淮海大战。虽然在淮海大战国军最后以失败而收场,除了中共高人一筹的战略战术运用,民心向背以外,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蒋介石过多地干预,瞎指挥,及拒绝接受杜聿明的正确主张。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兵败被俘,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军事传奇。
在杜聿明行伍生涯中不太光彩的一仗应该就是在缅甸指挥远征军向野人山的撤退,导致了国军遭到毁灭性的损失。杜聿明本人也曾承认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形势来分析,还是发现其中有许多情有可原,值得商榷的地方。
当时的中国远征军是初次进入缅甸作战,因陌生异域、与美英盟军在战略上的分歧及指挥不力等诸多因素而导致作战失败。日军的一个师团抢先占领了从保山通往大理的道路,截断国军的退路。因为英美方面要求中国军队以难民身份撤入印度,这种有侮辱中国军人的“馊主意”遭到了杜聿明将军的严词拒绝。在生与死,荣与辱的面前,国军内部出现了分裂,一路远征军由孙立人将军率领,约一万余人按照英美的意思撤向了印度;杜聿明将军率领五万人组成的另一路,则翻越荒无人烟的野人山绕道撤退回中国。
因为对绵延千里,纵深达200多公里,平均在2600米以上海拔的野人山的艰险的估计不足,对大自然的力量认识不深,远征军没有进行必要侦察与探路,甚至没有带足必需的干粮,数万大军就仓促地进入了死地野人山。时值雨季来临,野人山山高林密,无路可行,且湿滑泥泞,举履维艰。很多人染上了疟疾、回归热、破伤风等疾病,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因饥饿、疾病或是食物中毒而死。沿途尸臭数里,白骨累累。远征军被那暗无天日的原始森林折磨了长达两个多月之久,离开野人山的远征军残部沦落到了人鬼难分的地步。原本是怀着良好愿望的撤退,因为没有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造成了事实与愿望的巨大反差。
一些指责杜聿明指挥失误的人认为杜没有接受部将的建议,率领大军去杀开一条血路回国是一个错误。从纯军事角度来看,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从前文对野人山撤退行动前的缅甸战局的背景扼要的陈述中就能看得出,远征军拼杀夺路的条件并不成熟。首先不能把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估计得过高,这已经是一支溃败之师,人多没有用的(有这么一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可能是发生在甲午战争中,其真实性我没有去考证。据说一个日本兵遇到了一群中国难民,中国难民全部跪下来要求饶命,这个日本兵不接受,把这些难民全部杀死了,中国难民竟无一人起来反抗或者逃走。);远征军当时人心思归,士气低落,并且还遭到日军的追击,是由殿后的96师以及戴安谰的第200师顽强狙击才成功摆脱日军的追击,戴安谰将军在撤退中英勇牺牲了。其次也不能把日本人的战斗力妄贬得太低,日军一个师团挑战中国军队一两个军早就不是新闻,何况缅甸的日军是号称为“丛林之虎”的第18山地师团与第55师团,远征军这支由士气为零的残兵败将组成的军队是无法与之抗衡的。远征军如果不走野人山,全力去打通一条的由日军师团把守的退路,很难说就一定有把握能打开一条退往中国的退路。一个纵队(或一个师团)依据有利地形(在缅甸那样的山地)顶住国军十几万人冲锋(攻击)的例子并不是没有。那种赌一把,拼一拼的弄险作法绝不是一个肩负数万将士生死的优秀、冷静将军应该选择的。
杜聿明因为不熟悉地形,选择了使敌人截断自己退路计划落空,同时又维护中国军人的气节(不是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避难)的而另劈奚径(但其实是一条死路)来撤退。于是人们就说杜聿明没有率远征军去拼杀开一条血路而承受着没有价值的牺牲是错了。这样的推论我想我是不会接受的。因为在我看来,问题不是出在这个军事行动设想的本身,而是出在对当地地形缺乏最起码的了解。野人山的悲剧只能说明远征军地形不熟,情报失误,并不是某个将领的指挥艺术有问题,这一点是显然易见的。事后诸葛亮,“与其这样不如这样谁都会”作为一个指挥官应为全军考虑一条最安全稳妥的退路,杜聿明从保存实力的目的出发,不与日军争一日之长短,翻越野人山撤退回国应该是当时除了撤往印度以外的最佳选择了(当然我这么说的前提是野人山不是个“魔鬼居住的地方”)。
(本文系依据2005年9月本人与龙琨、一叶扁舟人等书友探讨民国名将杜聿明的观点改写,文中观点系作者彭志文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正说一个叛逆元帅的军事才华
更新时间2005924 12:24:00 字数:3194
林彪与黄公略、伍中豪被称为红四军三骁将,他首先是得到朱德的赏识,后来又被毛泽东慧眼相中,二十四岁就成为红四军军长。林彪素以善长打运动战而著称,在中央苏区时他担任红一军团的司令,指挥大兵团作战很有经验,曾经整师整团地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他对运动战的偏爱和造诣是公认的。他被陈诚称为“战争的魔鬼”,国民党悬赏十万块大洋缉拿林彪的首级。
1945年9月,林彪到达东北指挥民主联军,将部队由最初的十多万人发展到后来的一百万大军。并先后击败国民党的名将杜聿明、陈诚、卫立煌、郑洞国、廖耀湘、范汉杰等人,歼敌一百多万。辽沈战役后,他又率领着第四野主力进入山海关,参加了平津战役,破天津,生擒陈长捷。攻占武汉三镇、迫降程潜、陈明仁。击破白崇禧的桂系、歼灭宋希濂;穷追薛岳,直下海南。“横扫江山三千里,气吞万里猛如虎。”但其实林彪还是难以被称为“最好的共军将领”。主要有以下一些理由:
第一,南昌起义后在向潮汕地区的转进过程中,革命力量遭到很大的损失,时任排长(后升为连长)的林彪曾有临阵脱逃的企图,被陈赓制止[当然不是我凭空杜撰,都是依据一些与林彪共事的前辈的回忆录和党史资料,诚然,谁也不能肯定这些资料(什么资料都是人写出来的)百分之百的准确,但也不能一概地否定。]。在中央苏区,面对李德的淫威,林彪是执行错误的军事路线“短促突击”的战术最得力干将,给红军造成较大的损失。他不像彭德怀等人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长征中的粤汉铁路的九峰山战斗,林彪和聂荣臻就要不要夺取九峰山发生激烈的争吵,但事实证明聂荣臻是对的,避免了一场损失惨重的战斗,使中央红军顺利地突破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当遵义会议中李德被修理后,林彪迅速地与他划清了界线,聂荣臻是最早称林彪为“魏延”式的人物的人。长征途中林彪还擅自煽动同僚,企图撤换中央领导。反正在做人这一方面林彪这人是很差劲的。
第二,林彪和聂荣臻共事六年多,两人争论不断。林彪从没(次数很多,结果也很多了,自然就有了这种结论)赢过聂荣臻,但林彪又无可奈何,作为一个军事主官总是争不过他的副手,这是件很搞笑的事情,也说明了林彪的军事思路有问题。当然不否认其中部分因素是因为林彪离开中国军队的时间太久,不太熟悉情况(平型关战役后就去苏联疗伤)。平型关大捷是由林彪和聂荣臻共同指挥的,具体在前敌指挥的则是旅长陈光。参加平型关战斗的部队实际上就是三四三旅,陈光(陈世椿)旅的两个主力团,即杨得志、陈正湘指挥的六八五团与李天佑、杨勇指挥的六八六团。在林彪负伤到苏联养伤后,陈光曾代理一一五师师长将近五年的时间。陈光与林彪关系后来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在林彪最风光的日子里,陈光将军遭到了不公正待遇,1954年,陈光含怨去世。
第三,林彪有四平之败,1947年的四平之败是林彪军事生涯中的一个污点。在战前第七纵司令员邓华将军就提出了增加一个纵队进攻四平的正确建议,可惜林彪只增加了一个师。
民主联军以三个纵队(相当于军)又一个独立师及一百九十多门大炮攻击四平,另有六个纵队又八个独立师阻止敌人增援。却最终没有打下四平,成就了一个原本在国民党军队中只能算作二流的将军陈明仁的威名。
陈明仁最火爆是在北伐时期,抗日战争他在缅甸也镀了一下金,名头比较地响,但真正出名就是四平这次了。据说陈明仁是将凇沪会战里中国军队对日本人那一套又搬了出来,在路面上洒下黄豆,冲锋的解放军站立不稳而跌倒,藏在天桥上的国军乘机开火击毙那些摔倒的解放军战士。
付出了惨重的伤亡,结果林彪不但攻不下四平城,而且也抵挡不住赶来增援国军的进攻,民主联军不得不灰溜溜地主动撤退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四平之败成了林彪挥之不去的心理障碍。
第四,在著名的辽沈会战中,国民党龟缩在沈阳(约三十万)、长春(十余万)、锦州(十五万)三个城市。林彪主张先攻长春,因为这里的敌人最弱,只有新6军、第60两个军,其中60军军长曾泽生已经有意战场起义,胜算相当大;但毛泽东从全局考虑主张先打锦州。林彪考虑的是求稳,有四平的阴影在作祟,目光比较地短浅,而毛泽东显然更有战略眼光。
而且在最终达成共识确定先打锦州之后,林彪计划是兵分两路攻城阻援,一路主力进攻锦州;另一路阻击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没想到蒋介石又调来大军从葫芦岛登陆增援锦州。因为“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所以林彪又萌发了放弃进攻锦州,改打长春的计划的念头。如果按照林彪的思路先打长春,而放弃进攻锦州的话,中国革命那将是另外的一番局面!
后来在毛泽东强烈不满的电文的威慑下,以及罗荣桓的坚持下,林彪才坚定了打锦州,虎口拔牙的决心,东北野战军也因此成就了盖世奇功。但是这一插曲已经侧面反映了林彪军事思路的缺陷。
那么第四野战军由山东解放区的十多万干部发展到后来一百万大军,成为解放军里面最大的一个野战军,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这是不是林彪的功劳呢?很显然林彪军事上的成功是第四野兵员扩大的最根本原因。不过众所周知,第四野中林彪主要负责军事指挥,扩充队伍应该是政委罗荣桓的权力范畴。
第五,在湖南双峰的青树坪林彪败给了“小诸葛”白崇禧。1949年9月的衡宝战役进行到湖南双峰的青树坪、界岭一带时,第四野的146师作为第49军的先头部队孤军深入,结果中了国民党桂系王牌第7军三个师的埋伏。解放军第145师作为第146师的增援部队也遭到包围,此役解放军损失惨重。如果不是解放军的前敌指挥官钟伟这样的性格军官,用手枪顶住兵团副司令陈伯钧的脑门拒绝撤退,第四野这一次就亏惨了。具体伤亡数字因国共双方争议太大,莫衷一是。青树坪之战后,林彪企图在长沙和衡阳之间组织一个新的百团大战,为此他调动正在朝广东方向挺进的陈赓部向西北方向运动,林彪的命令被陈赓拒绝。最后党中央毛主席支持了陈赓的主张。此后陈赓还两次拒绝了林彪的错误指挥。
第六,林彪怕砸了招牌,称病辞帅印,抗美援朝不敢应局。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多说几句,让大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中的来龙去脉。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主力本来是东北第四野的部队,按理说应该由林彪来担任志愿军司令员。但林彪的用兵比较地推崇唯火力论。他在苏联养病期间,顺便就进修了一番,受苏联军事思想影响较大,苏军是很重视火炮的,什么喀秋莎之类的东东。林彪在苏联耳闻目染,对于苏德战争的作战模式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林彪以谨战而闻名,擅长以多打少,大兵团的运动战。在东北作战的胜利让他尝到强大火力的甜头。在东北林彪的民主联军接收日本人的武器,苏联红军的部分装备,是解放军中武器装备最优良的,火力最强大的。而解放军的另一个重兵集团二野,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时就把所有的火炮(甚至轻型)都丢光了。而抗美援朝美军无论在那个方面都占优势,林彪畏惧美军的这种巨大优势,担心自己一世的英名受损,所以称病不去。
某些人(林彪的FANS)以林彪以前的战场上的优异表现来作为反驳理由,为林彪抗美援朝前夕的怯战行为辩解是极其牵强附会的。这完全是两回事,两者之间根本不构成因果关系!怯战是林彪不去朝鲜的重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事实就是事实。林彪拒绝挂帅这件事让毛泽东非常地生气,但又无可奈和,只得启任彭德怀挂帅领导志愿军。
其实没有毛泽东的提携,林彪是不可能爬到那么高的位置的,按正常的晋升程序甚至可能封十大帅都不够资格。至于后来林彪的谋篡实际上也不能全怪他一个人,他的手下和亲人的怂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那么解放军的将领之中谁是最好的将领呢?在下的愚见是军神刘伯承和大将粟裕才是最棒的。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北宋四大奸臣之杨戬到底是何许人?
更新时间20051012 19:16:00 字数:1802
《水浒传》中描述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落草为寇,大都因为是四大奸臣当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才啸聚山林,权且聚义水泊梁山栖身。但历史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在北宋历史上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历代皇帝吸取了唐以来的藩镇割据,祸害亡国的教训。为了防备节度使拥兵自重,篡夺皇位。北宋朝廷任命不懂军事的文官甚至宦官来执掌兵权。因此北宋在对异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懦弱的一个朝代。徽宗年间确实奸臣当道,但并不是蔡高杨童这四大奸臣,最著名的权臣应该称为“宣和六贼”,是蔡京、王黼、蔡攸、童贯、杨戬、梁师成这六个人。
其中高俅高太尉确实是苏轼的学生,他并没有进入徽宗年间的朝廷的决策层,权力自然有限,他的恶行更还远算不上什么大奸大恶,连“宣和六贼”都够不上份量。许多的学者写下的为高俅鸣怨叫屈的文章已经不少了。我这里给大伙介绍的是各位不太熟悉的与神话传说中二郎神同名同姓的北宋末年的大太监杨戬。
在北宋的历史上关于杨戬在《宋史》中还专门有列传。杨戬很小的时候就做了太监,因为善于揣测皇上的心意,用现在的话叫是比较会来事,成为太监中的主管,深得徽宗的喜爱。被调到崇宁宫后,杨戬的地位及被宠信度进一步得到加大。帮助徽宗实现各种梦想,谄媚功夫堪称一流,什么搬运花石纲,大兴土木建造各种宫殿、杨戬都非常积极和卖力。
徽宗是一个风流皇帝,据《宣和遗事》中介绍,精力旺盛的徽宗时不时在东京城里逛逛窑子,当时叫瓦肆。徽宗勾搭上东京名妓李师师据说就是杨戬在中间拉的皮条。徽宗每次逛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