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毛泽东从大量情报资料中发现敌人还不知道我军已渡江,“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仍在督促部队不顾一切地向鸭绿江挺进。于是马上决定改变原计划,电告彭德怀,抓住战机,尽快完成战役部署,争取初战胜利。彭德怀回电毛泽东,打算我军以运动战的方式歼灭敌人。
新的作战方针使志愿军在东西两线上处处主动,“联合国军”处处被围被歼。但彭德怀对与“联合国军”初次交锋的战果却不完全满意。为取得更大的战果,彭德怀很快召开了志愿军党委关于第二次战役作战的方针和布署研究会议。决定先避敌人锐气,故意示弱,边打边退,迷惑敌人,诱其深入,然后在运动中寻机歼敌。
很快,彭德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和敌我态势,确定集中9个军共30个步兵师,在东西两个战场同时对敌发起第二次战役。结果,第二次战役比第一次战役打得更为漂亮,共歼敌万多人,其中美军万多人,迫使敌人在三八线以南进行防御。
我军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三八线,毛泽东非常高兴。他在政协第一届常委会第38次会议上精神振奋地说:这次战争,我们本来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打;二是能不能守;三是有没有东西吃。能不能打,这个问题两三个月就解决了。敌人大炮比我们多,但士气低,是铁多气少。
部队休整两月之后,彭德怀准备发动第三次战役。他冷静思考后,亲笔给毛泽东写了报告,表明了自己对第三次战役的态度。毛泽东立即复电彭德怀,同意他的看法和作战部署:“你对敌情况估计是正确的,必须作长期打算,速胜的观点是有害的。在打法上完全同意你的意见,感到不顺利,则适时收兵休整再战。”
根据毛泽东继续南进的指示,彭德怀将志愿军组成左右两路突击纵队,在朝鲜人民军的协同下突击进攻,发起了第三次战役。经过连续8昼夜迅猛追击,中朝军队向南推进了80至110公里。但因敌军主力不战而退,只歼敌万余人。彭德怀分析,敌人显然是企图诱我南下,造成军队后方供给困难,侧翼暴露,以便其利用海空优势,重演仁川登陆。于是,在1951年1月7日夜,彭德怀果断命令左、右纵队各军停止追击,占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防敌反扑,从而结束了第三次战役。
有了这三次战役的经验,志愿军相继发动了第四、五次战役,到1951年6月,朝鲜战场上形成了双方的战略对峙状态,无论敌人怎么发动进攻,战线都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使美军遭遇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强大的对手。
美国不得不建议双方停战谈判。7月10日,中朝与“联合国军”双方正式开始谈判,但是缺乏诚意的美国侵略者在谈判桌上多次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采用“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老办法,以谈对谈,以打对打,谈谈打打,互相配合,互相促成,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使全世界人民明白,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但决不惧怕战争!
经过谈判桌前两年时间的反复较量,内外交困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7月31日,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彭德怀“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最高荣誉称号。
彭德怀一生军事著述颇丰,重要著作已收入《彭德怀军事文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撰《关于平江暴动前后情况和经验教训》等著作,对建设农村根据地,运动战原则等问题作了理论探索。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关于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几个具体问题》等论著,就如何坚持持久抗战,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等问题作了具体阐述。解放战争时期所撰《关于陕北九个月作战的基本总结》、《关于作战方针和军队建设》等著作,系统论述了建军、作战等问题。


“红军灵鹰”林彪元帅(1)
在开国十大元帅中,只有*是惟一一个身首异处,最终没能走进八宝山的人,也是惟一一个从大荣走向大耻的人、惟一一个从正面走向反面的人。
有人这样说,*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一个谜。他是一个偏爱在事物的两极走钢丝的“天才”,他的一生可谓大雄大奸、大智大愚、大隐大显、大喜大悲、大红大紫而又大丑大恶。在建国前进行的22年革命战争中,*率部所向披靡,百战常胜,建立的功勋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而在建国后的“*”十年浩劫中,*对一个个令人发指的冤假错案,一幕幕令人不可理喻的可悲丑剧,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曾被毛泽东宠爱有加,“钦定”为党的接班人,并正式载入党章;偏偏又是他,阴险策划了反革命的“571工程纪要”,妄图谋害毛泽东,最终阴谋败露,仓皇出逃,落了个折戟沉沙,自我爆炸的可耻下场。
当然,如果从军事的角度来讲,*是一个能打仗的军事统帅,这也是毋庸置疑的。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实行军衔制以后,分两次共评出了36位军事家,*仍位列其中之一。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军胜利会师时,*是朱德麾下的1营营长。*过去与毛泽东从未见过面,但多次从自己的恩师朱德那里听到毛泽东的名字,另外也从湘南的地方干部和群众口中,听说过毛泽东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和发动秋收起义的故事,心里对毛泽东涌起一股崇敬之情。毛泽东也知道朱德领导的革命军在湘南连续取得耒阳城、敖山庙战斗胜利的战绩,但是不知道在这些战斗中立大功的*。当陈毅向毛泽东介绍*时,毛泽东才知道领导红军打胜仗的是个娃娃营长,便高兴地握着*的手说:“你这么年轻,又敢打巧打,很不错啊!”随后,毛泽东得知*的两个堂兄分别是林育英和林育南,更高兴。因为林育英和林育南都是我党著名的活动家,是我国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他们与刘少奇、李立三等人齐名,领导过“二七”大*和上海工人运动。毛泽东跟他们是好战友。毛泽东从看到和听到的情况里,透出对*的满意,决计今后好好培养他一下,以便将来担当重任。以后的实践也证明,*是毛泽东一手培养起来的常胜将军,成为毛泽东嫡系中的嫡系,是毛泽东信得过的少数人之一。*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多次重大战役,在征战中其军事才能进步很快,从红4军第1营营长、第28团团长、第1纵队司令员到红4军军长,再到红1军团军团长,一直担任红军主力部队中的骨干人物。
1929年6月8日,红4军在闽西上杭白沙镇召开前委会议,明确讨论前委与军委关系问题。时任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的*,在这场红4军党内关于建军原则的争论中,旗帜鲜明地站在毛泽东一边,使毛泽东对*在政治上更加信任。
当然,*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其思想也发生过动摇,与毛泽东和朱德都发生过争论,甚至与他们唱反调,但毛泽东和朱德都原谅了他,都认为是同志式的分歧和争论。南昌起义后,*一度对中国革命失去信心,对红旗能否再扛下去产生了动摇,曾一度脱离革命队伍,差一点成为革命队伍的逃兵。1929年底,已经担任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的*,却发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议论,对革命的前途持悲观态度。为此,毛泽东专门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评这种思想。

“红军灵鹰”林彪元帅(2)
*尽管思想上发生过动摇,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作为一名高级将领,*在军事上的成就是可圈可点的。他成名时,年纪很轻,职务却很高。他的声名鹊起,与我军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战役密切相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0年冬,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反“围剿”战役,*已接替朱德任红4军军长,时年23岁。此役,我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万人,缴获各种武器万余件。*所部第10师俘获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战役中,*率红4军担任主攻,赢得了他当军长不久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可谓赢得开门红。
1933年春,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任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时年26岁。此役,我军共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3个师,俘虏官兵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电台等军用物资,首创了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为战场总指挥,取得了诱敌深入的黄陂伏击战、草台岗伏击战这两场经典战斗的胜利。战后,*被誉为“常胜将军”,蒋介石称其是“战争的魔鬼”。
抗日战争初期,*即担任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时年30岁。1937年9月25日,*率部在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进行伏击战,一举歼灭日军精锐板垣第5师团第21旅一部千余人,击毙新庄和桥本2名日军中佐,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200辆,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零的突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役后,*也赢得了“抗日英豪”、“民族英雄”、“无敌元帅”、“常胜将军”的赞誉。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冬,为了改变东北我军的不利局势,党中央敦促*采取攻与防的行动,遏制国民党军全面占领东北的企图。并加强了*的权力,任命他为东北*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实行一元化领导。接着,*率东北*联军主力与国民党军在白山黑水展开了战线与时间都绵长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3个多月时间,*及其麾下的刘亚楼、谭政、萧劲光、萧华、李天佑、万毅、刘震、洪学智、赖传珠、韩先楚、梁兴初、杨国夫、吴克华、程世才、李作鹏等战将,经过与敌方杜聿明、廖耀湘、孙立人、郑洞国、陈明仁、侯镜如等高级将领的反复较量,进行了有名的张麻子沟伏击战、焦家岭围歼战、清沟子伏击战、城子街攻坚战、靠山屯围歼战、红石砬子伏击战,至1947年春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指挥东北*联军采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战术,彻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国民党军队的机动力量在*联军的不断打击下遭到严重削弱,转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守。东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红军灵鹰”林彪元帅(3)
1948年9月12日,我军首先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三大战略决战之一的辽沈战役。*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此时,东北战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军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比国民党军占优势。战役中,已不打伏击战,以城市攻坚战为主,阵地阻击战相结合。*与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共同指挥东北大军进行了义县攻坚战、塔山阻击战、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长春围困战、辽西围歼战、沈阳攻坚战等经典战役战斗,至11月2日,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俘虏范汉杰、廖耀湘、卢浚泉、李涛等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敌强我弱的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东北野战军获得了第一个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取得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宝贵经验,率先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
1948年11月底,*和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率领的华北野战军共同进行了三大战略决战之一的平津战役。经过64天的军事与政治较量,东北和华北野战军共同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共万人。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实行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的基本方式。
1949年9月13日,时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的*,指挥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在湘南衡宝地区采取两翼大迂回钳形包围,正面大突破强攻手段,进行了衡宝战役。此时,敌军主要将领是桂系的白崇禧、张轸、张淦、刘嘉树、刘安祺、张光玮、李本一等。至10月16日,我军共歼敌万人,俘虏17名将官,收复县城24座。这次战役,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了白崇禧赖以起家的第7、48军的四个精锐师,并消灭了桂系惟一美械的第62师,给桂系战力最强的第10师以歼灭性打击,成为我军渡江以来华中最大的一次战果。
1949年11月6日,*继续指挥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对广西地区之敌采取两翼大迂回钳形包围,正面强攻大追歼的战役手段,经过粤桂边境歼灭战、钦州围歼战等有名的战斗,至12月14日,我军结束了广西战役,共歼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万人,俘虏少将以上军官78人,解放了广西全境,华中、华南所辖范围内除海南岛一隅外,业已全部解放。桂系及蒋介石在华南残余的被歼,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1950年3月5日,*委托邓华指挥第四野战军两个军,进行了海南岛战役。我军以木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作为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军军舰、空军飞机、海岸炮兵立体封锁,一举登上海南岛。接着,在海岛陆地作战中,我军以高昂的气势,精彩的战术手段,最后击溃了敌薛岳集团。至5月1日,我军歼灭敌军5个师9个团共3万余人,缴获火炮、飞机、坦克、装甲车、汽车众多,击落、击沉、击伤敌机、敌舰若干。海南岛战役开创了陆军乘木帆船大规模渡海作战,摧毁敌立体防御的先例。该战也是*指挥第四野战军的最后一战。
“常胜将军”也有败绩的记录,*在解放战争期间曾经“三走麦城”。

“红军灵鹰”林彪元帅(4)
解放战争初期,*被毛泽东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和东北*联军总司令,执掌东北根据地。但因敌我力量悬殊,*率部一败再败,一退千里,一退山海关、再退锦州、三退四平、四退长春,得了个“撤退将军”的名声,“常胜将军”的英名几乎扫地,甚至被讥笑为长腿的“常败将军”,*的威信受到了极大威胁。
“一走麦城”是指1946年春,*指挥的四平保卫战。当时,我军与国民党军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新6军等部队对垒战斗。第一阶段,双方经过拉锯战,形成胶着对峙状态。第二次战斗开战前,*的判断却出现了失误,认为敌人主攻方向是四平,打算将位于本溪的部队放在四平敌之侧后开原一带,以此来打破四平的僵持状态。毛泽东则认为是本溪,但最终还是尊重前线指挥员*的意见。这时,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以优势兵力攻下本溪,接着,又投入部队到四平方面。敌人力量大增,*无奈,只得部署从四平撤退,杜聿明则一路猛追,直到把*联军主力追到松花江以北。就这样,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初期军事较量的第一个重大回合,草草结束。此时,*的威信降到了极点,部下在私下议论说:林总吃了几年洋面包,都不会打仗了。基层部队甚至有了“换将”的呼声。所幸,在四平失利后不到20天,*抓住战机,接连打了拉法和新城两个胜仗,消灭国民党军两个团,提高了部队的士气,使指战员们在四平失败的阴影中看到了新的未来。
“二走麦城”是指1947年夏*指挥的四平攻坚战。在四平攻坚战后的“东总”干部会议上,*曾三次站起来检讨:“这次四平没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主要是我情况了解得不够,决心下得太快。不马上攻,围城打援最好。先消灭援军再攻城,就能攻下来。另外,这次攻城暴露了我们攻坚的技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不够造成的。”此后,东野部队进行了辽沈战役前深入、彻底的攻坚大练兵,为最终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走麦城”是指1949年8月的青树坪之战。当时*指挥四野大军南下途中,第49军军长钟伟麻痹轻敌,率部孤军深入,在湖南湘乡县西南70公里处的青树坪遭遇白崇禧部队优势兵力的围困阻击,经一天激战才以伤亡超过敌人的代价最终脱离险境。这一下,苟延残喘的国民党政权可找到了借口,把青树坪遭遇战吹嘘成“青树坪大捷”,各大报纸的通栏大标题是:“自徐州会战以来国军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打破了*不可战胜的论调”。青树坪遭遇战对*和第四野战军来说,失利不是军事方面的,主要是在政治方面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和作战等问题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他的军事思想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